古代官员退休了,为何一定要回老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岂不更好?

MinRinDa-


铁打的乌纱流水的官!如果有一天想成为铁打的官,那就离死不远了!

1,古代人如何做官?

古代人做官,和今天的人做官是不一样的。今天的公务员,不管中国外国,小到基层办事员,大到高层领导人,都会在就任地有房子有家眷。当然经常改任的官员会住在自己临时官邸(公租房性质,职位变动需要让出),即使没有临时官邸,也会在招待所有专门的房间。

古代人做官,比如做县官、知府之类的地方官,往往要住在官衙后面的房间,以便做到随时可以上班办公。在参观山西省霍州署时,居然安排了官员儿女的房间,基本符合社会情况。因为古人做官,常常都是“千里做官只为财”常常需要带着家眷们上任,如果要做清官,往往就必须做“裸官”。

号称“岭南三大清官”之一的清代官员陈瑸,就是一个典型的裸官。在外面做官20余载,只有一两个仆从,经常以瓜果蔬菜为食,没有肉吃。康熙皇帝问他,薪水够不够花,他说足够了,因为不需要养家。

反过来说,带着一大家子除外做官的话,往往就必须贪污一些了。明朝有个官员,带着妻妾、儿女、丫鬟、厨子、管家、老妈子大大小小上百口人去赴任,一路上交通费就花了10万两白银,相当于水浒传里面的生辰纲了!这样的支出,最终都要靠盘剥百姓来拿回

古人做官,往往不会是20多岁上任,然后一级一级网上升,往往是考上进士就开始做官,从知县、翰林庶吉士等官职做起。所以,古人做官绝对不会想休假!

清末名臣胡林翼总督湖广时,有个50岁考上进士的人来赴任知县,直言不讳地说,他要捞钱3000两。胡林翼问他,你贪污腐败还敢这么理直气壮?知县说,考了半辈子学,终于考上进士能当官了,该回报当初资助我读书的祠堂、亲戚,赡养年老的妻子了。胡林翼动容,让他去了。这个官员把这个县治理的很好,没有上访案件,也没有拖欠钱粮,也没有冤假错案。一年后来辞职,说拿到了3300两,多余的300两银子和官印留下,一个人回家了。

按照光绪年间的《湘潭县志》显示,“不贪不滥,一年三万”。同时民间也有流传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综合正俸、养廉与陋规,清代官员的收入还是很高的。


2,官员退休为何必须回家?

古代官员退休,叫做致仕。致仕,没有年龄要求,也没有职务要求,要么是自己主动辞职,要么是上级勒令辞职。

如果做官做到知县知府之类的官,那是不愿意致仕的,因为只要活着就有机会赚钱啊。一年好几万的银子赚着,家里的亲朋好友都能跟着分一杯羹。如果致仕,这损失就大了。

有没有钱挣够了想要辞职的?恐怕也有。尤其是伴君如伴虎,害怕皇帝那一天要他的脑袋,主动致仕回家。这种可能性也有,但微乎其微。

更多的情形是,被政敌陷害,失去权势,黯然回乡。比较有名的是明朝首辅高拱,在李太后面前说错了话,被冯保制造冤案要他命,张居正把他保了下来,得以回乡安歇。万历七年才死。

所以,古代官员致仕,根本没有衣锦还乡的荣光,只是为了保命而已!

如果衣锦还乡,很有可能遭遇政敌的猜忌,一封奏折下来,可能就会要了命!

张居正回乡守制,场面过于豪华,遭到猜忌和打压,两年就丢了官,还被抄了家,儿子都给活活饿死。

3,致仕后呆在就任地有哪些麻烦?

如果是地方官,退休后还呆在就任地,容易被人打死。

古代官员的重要职能是打压豪强,实现锄强扶弱。2000年的封建帝制时代,土地兼并是一个王朝的死穴,打压土地兼并就成了官僚们的主要职能之一。所以,地方官很容易得罪地主豪强,如果留在当地,很有可能被地主豪强派杀手杀死报复。

如果是个清官因打压豪强而死,如果是个贪官,则是有可能被迫害过的老百姓打死。永远不要小看穷苦老百姓的力量。杀官等于造反,可你不是官,杀你就不算造反了。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谁怕谁啊!

如果是京官,官太小养活不了自己,官太大容易触怒皇帝而死。

古代的京官,薪水很低,主要靠着地方官来京孝敬的陋规来维持,如果有机会出差到外地,那就能大捞特捞一笔。

可是,退休后,没有薪水、没有养廉银、没有陋规,连养老金都没有,靠什么生活?

”长安米贵,白居大不易“!靠给人写墓志铭、写对联、写题词,挣一点打赏银子,连房租都付不起!

还是回家好!

官做的太大,容易受到门生故旧的牵连,受到皇帝猜忌,那时候就晚节不保了。

回家去,多年积攒的银子早已足够修建起豪华的乡间别墅、特色农家乐,过几年世外桃源、含饴弄孙的好日子,多好啊!

在回到老家农村,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别的不说,生活成本降低很多。左宗棠的柳庄,是用自己给两江总督陶澍当家教挣的900两银子建起来的,真叫便宜啊!

在京城,光迎来送往的人情钱,也花不起啊!


历史知事


古代官员致仕(退休)后,大都会选择回老家,即便应皇帝要求留京,但是过段时间也总会不断找出些理由,要求回老家。

当年张廷玉便是如此,为了回家几经周折,甚至差点身败名裂都要回家。

乾隆13年(1748年)正月,张廷玉发现苗头不对,以病老为由,要求退休。结果乾隆专门下了道圣旨说:“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意思是,你是两朝元老,深受重恩,先帝还曾经有遗旨,让你配享太庙,你将来是在太庙享受香火的,怎么能回老家等死呢?)。意思就是不准走,即便你不上班了,最好也别离开京城。

结果这事后来就搞复杂了,张廷玉就不断请旨要求回老家桐城。乾隆就不高兴了,就一直也不批,最后到了乾隆14年(1749年),终于批了,同意张廷玉回老家了。结果张廷玉犯糊涂了,心想这小子放我回家,不是想赖账,不给我配享太庙吧?于是要求乾隆写个保证书给自己。

让乾隆写保证书,张廷玉也是能想得出来。后来乾隆或许也想通了,算了,跟个老头计较什么呢?于是写了首诗,也就相当于保证书吧。结果第二天又出幺蛾子了,张廷玉本人没有来谢恩,而是让自己的儿子来代替自己谢恩。乾隆彻底怒了,你让我堂堂一个皇帝给你写保证书,结果竟然不亲自来谢恩,拿自己儿子来忽悠我。便让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传写谕旨,但是这个谕旨还未下达,结果次日天没亮,张廷玉自己亲自跑过来谢罪了。乾隆这下坐不住了,我还没有发谕旨,你怎么就跑来了呢?谁给你通风报信的?查,必须严查。这事就彻底搞大了。结果汪由敦被批,张廷玉的伯爵爵位给削了。

到了乾隆15年(1750年)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张廷玉再次请求归乡,这就没得玩了。张廷玉真的到老了一点都不像年轻时候聪明机警了,做事情“太会挑时候”了,结果这次乾隆真的就同意他回老家桐城去了,但是了罢配享太庙的资格。后来就是各种折磨张廷玉,把康熙和雍正赏赐的东西也全都要回去了。张廷玉就这样一直在老家活到乾隆20年(1755年)3月20日,84岁的张廷玉最终死在了家里。但最终乾隆还是遵雍正的遗诏,命其配享太庙了。

以张廷玉为例,之所以他一心要回桐城老家,在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传统“衣锦还乡”、“落叶归根”的文化情结,使得每个游子都加快了回家的步伐。

古代仕子从小苦读圣贤书,一心求功名。真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古代交通不便,很多官员在外为官多年,很少返乡,在家的时间基本很少,除了父母死后,守孝三年,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机会回家的。有的人用一生的离家与拼搏其实就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衣锦还乡”。做了那么多年的官,辛苦了一辈子,积累了“巨额财富”就应该在家乡置办田产,优享清福,含饴弄孙了。

而且传统“落叶归根”的文化情结使得很多官员考虑身后都要进祖坟、入宗祠的。道路路坎坷,通常由北往南,一走就是大半年时间,如果官员不趁着自己还能走得动的情况下,就回老家,那么一单年岁日老,就很难再回家乡了,而如果一旦身死他乡,就可能成为孤魂野鬼了,这在古人的眼里是不能承受之重啊。 张家是桐城郡望,人生七十古来稀,张廷玉已经70多了,因此必须在走得动的时候回乡,回的早还能多享受两年清福,回得晚就什么都没了。

其次,京城是政治旋涡,容易再次卷入是非,导致“身败名裂”、“客死他乡”。

多年朝堂尔虞我诈,最大的胜利叫“全身而退”,最大的失败叫“身败名裂”、“客死他乡”。有些人离了职,就是人走茶凉,很多手下都会投奔新的主子。为了让别人好办事,也为自己心里不膈应,离开是两全其美之举。但是在古代人情社会,所谓门生故吏遍布,声望仍在。

即便如张廷玉这类人没有留恋之心,接班的人则会认为张廷玉是退而不离,自己的做事容易掣肘,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而有些门生故旧自己仍然还未有作为,仍然需要榨干张廷玉这类人的剩余价值,打着张廷玉这类人的旗号,做着满足自己私利的事情,所谓锅你背,肉我吃。

而张廷玉的真实遭遇其实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他一早远离了京城,至少不会再闹出个“军机处泄密”的大案来。军机大臣汪由敦是张廷玉的门生,乾隆甚至认为汪由敦就是张廷玉不死心朝政,专门埋下的一颗棋子呢。不然专门会出现谕旨还未出宫门,你就知道了的情况呢?要不是张廷玉是两朝重臣,换了别人这就是杀头的罪了。所以此间凶险,只要一个不注意,轻则受牵连牢狱之灾,重则人头落地。



炒米视角


逃避心理落差

提这个问题的人,估计没当过官吧?正所谓人走茶凉,官员退休以后,绝大多数人都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这个时候还待在权力中心,比如京城,岂不是啪啪啪打脸么?

古时候的位高权重之人,宅邸门前都是车水马龙,婚丧嫁娶,以及节日甚至会堵塞交通,有送礼拉关系,有求办事儿的,诸如此类,亘古未变。在这种环境中呆久了,一下子退休了,基本上都会人走茶凉。这个落差不是谁都能受得了的。

与京城相对应的,退休的官员回到自己的老家,往往都会有不错的回馈待遇,毕竟带着衣锦还乡的官宦,是在天子脚下,皇城根儿混过的人。古时候交通不便,去个远一点的地方,都是要按月计算路程的,所以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出过自己的县城,更不用说是一过之首都,皇帝皇后住的紫禁城了。出于这种心理,乡里乡亲都会觉得这些官员自带帝都光环,很了不起!

回老家当土皇帝

古时候官员飞黄腾达后,都会变的方法为自己的家族争取利益,置办田产,兴修祖屋。在故乡为自己打造一处世外桃源,美丽田园。所以退休后回到这里,就相当于当起了土财主,地头蛇。


瓦尔登的船夫


回不去的故乡

几千年来“衣锦还乡、全身而退”是万千学子追求的最终目的,“学而优则仕”,报效祖国,等年长之后可以告老还乡、安享晚年、含饴弄孙是最好最幸福的结果,是中华儿女长久以来的家国情怀、乡土情节。

然而今的土地确权、宅基地确定,走出去的是难以回去的了,这跟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家国情怀的文化传统是相违背的,故而大胆推测未来若干年,随着城镇化风潮的一扫而过,**必然会有所调整。(正如当初废弃汉字、糟践中医一样,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传统优良文化再次被重视起来

)否则,丧失了家国情怀这一传统文化,会削弱中华民族的名族凝聚力、向心性。





o127123419



古代的官员退休也叫致仕或乞骸骨。

我国古代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古时的思想也是"家天下‘’的思想,自己一出生就会被记录在族谱中,到了临终前一定要回到家乡,以便供奉在自己家族的祠堂之中,讲究的是落叶归根,有比较浓厚的家乡情怀。官员在发达后,也会在自己的家乡购置田产,相反留在京城里在天子脚下,一般都比价谨小慎微,不如在家里比较自在,受到郡县乡里人们的尊重。在古代讲究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所以退休后,哪怕离家再远都会选择归家的。


品史君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专门的词叫“致仕”,还有一个形象的词叫“乞骸骨”。

古代培养一个能干的官员不容易,一般要到七十岁才允许退休。

真的到了这个年龄,基本上真的是行将就木了。古代的医疗条件,能活到七十绝对是高龄了,“人逢七十古来稀”。

所以说“乞骸骨”这个说法还是很形象的,一把老骨头,总不能丢在外面吧,还是告老还乡,颐养天年,等待叶落而归根。

为什么古代官员退休后,一般都要回到老家呢?

其实并不是退休的官员在京城生活不下去,要知道,退休后还是有“荫补”与“恩例”等优待的,在宋代甚至退休了还能全额领取工资,如果再加上当官时候的一些“积蓄”,想要在京城生活,也是不用担心“京城米贵,白居不易”的。

一定要回老家,首先是一种乡土情结。在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时期,乡土观念是备受人重视的,在外地若是遇到老乡,那当真是要“两眼泪汪汪”。

此外,农业社会的最重要财富是土地,一般当官时候,都会趁有权有势,在老家多建宅院,多买土地,成为真正的地主,故而退休后当然是要回去了。不像现在,房子成了最重要的财富。

最后,叶落归根的思想影响下,古人死后都希望能在家乡入土为安,否则便会是游荡在外,无法托生的孤魂野鬼。

综上因素,古人致仕后多会回到原籍,这也是传统时期地方乡绅文化的重要基础,回到地方的官员,在地方各项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基层社会的中坚力量。


历史宝藏


古代官员退休后一般是衣锦还乡,回家荣养。

首先传统观念 要叶落归根,不是有意外,死之前爬都要爬回祖居等死,哪怕到现在还有一些地方有在外亡故不入祖坟的规矩。

古人讲究家国天下,家族利益至上,官员们退休后回家一把老骨头快坐在神龛上镇宅了也能为家族发展尽一份力。

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朝代是不允许官员在任职地携带家眷、置办家产的,官员基本上是异地任职,任职地需要仕宦避本籍、避亲族,大多在任职地是举目无亲。而且几年一考,或升或贬,也不太可能对任职地产生多大感情。

官员退休后还是有一些忌讳的,人走茶凉、该干嘛干嘛去。留在任职地会引起不必要的弊情。让以前同事、继位官员尴尬。


悟色的悟空


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都会看到这样一个情节,一些臣子年事已高,向皇帝请奏告老还乡,也被称为“致仕”。

所谓告老还乡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官员退休制度,古代虽然没有现在这样明确的退休年龄限制,但是“大夫七十而致事”也基本是退休的标准,不过在古代这个年龄基本来说就是干到死为止。

从古至今地方经济发展总会有一定差别,在封建王朝京城一般都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那么官员退休后为什么不愿留在京城享受繁华,反而要跋涉千里回到家乡呢?这其中有几个原因不得不说。

其一、落叶归根

当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叶归根的想法,在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就对辞官归乡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另外绝大多数官员在家乡都有祖坟,死后要入祖坟安葬,这也是告老还乡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避世求安

京城是政治漩涡,官员一旦去职,等于在政治漩涡中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即便是退休也很容易卷入政治斗争中,告老还乡有两层意思,一是告诉皇帝,我从此远离政治,你不必再担心我了,另一方面也是告诉同僚和门生就部,你们可以继续攀附新贵,不用当着我不好意思,我这已经主动避嫌了。

其三、回家才能更好的享受生活

古人为官后一般都会翻新家中老宅,以示光宗耀祖,不仅是祖宅,官员一般都会在家乡购置大量田产,告老还乡后可以在老家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更关键的是高官回到乡里基本上可以只手遮天,再加上家乡世族大家的庇佑,心中顿觉踏实。

其四、官员告老还乡也可以利用自己几十年的为官经验对地方的建设提供一些帮助,当然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


一生宦海沉浮只有回到家乡才能找回一丝安宁,如果能走到告老还乡这一步则说明一生还是比较成功圆满的。


一点点历史


告老返乡不失明智之举,重要一点在于高官退休返乡,至少可以将基层的民生问题上报高层,但也要对他们的言行有所节制,防止他们依老卖老对地方政府的工作干涉。


焜25550


京城住房资源有限,不允许与民争利抢夺住房资源!这是最有效的控制房价的手段!古人比今人更会管理城市的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