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老人轮换吃住到底好不好,有何利弊?

贵州山妹妹


农村养老,老人轮换吃住好不好?有什么利弊?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确实农村的养老一直都是问题。咱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今后父母的养老自然就靠咱们自己。

然而,在咱们父辈那一代,多数家庭都是几个兄弟姊妹。这样的话,就需要几弟兄几个轮流着赡养老人。

虽然,轮流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在每家住上几个月、半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独生子女照顾老人所带来的压力。

但是,老人轮换吃住也是存在一些弊端的:

一是,兄弟间容易产生误会矛盾。

俗话说得好“十指不样齐”,由于兄弟间的经济条件不一样,给老人提供的吃穿的标准就不同。家庭条件好的,可能给老人吃的好、穿的好,而对于家庭一般的,没难以按照相同的标准来赡养老人。

而这恰恰会成兄弟间某些误会的导火线,尤其是家里有个蛮横无理、爱挑事、爱攀比的妇人,可能就会拿这些琐事来说事,不但影响大家的和睦相处。

而且,对老人来说,这就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儿女的负担、包袱,其实对老人的健康很不好。


二是,轮流吃住,缺少家的稳定感。

如果兄弟几个不住在一个地方,有的住城里,有的住农村,那么老人轮换吃住就需要经常性的舟车劳顿。

对于身子骨硬朗的老人来说,来回坐车可能无所谓,可是对于晕车、身体不好的老人来说,这事往往让他们吃不消,甚至宁愿自己过,也不想坐车去城里儿子家。

另外,有人的老人不喜欢住城里,吃的不习惯,住的也不习惯,等到基本适应了又快去下一家住了,好像缺少了家的稳定感。



三是,交往圈子不固定,需要不断适应。

同样,上半年在城里住,下半年在农村住,不断轮流吃住对老人来说,或许最大的问题就是每天如何打发时间。

要是住在农村的话,每天可以种种小菜,到处窜门唠唠嗑,这一天就很快过去了。

要是住在城里的话,平时儿女都是上班,家里基本就老人一个,而且也比较难融于周围的圈子,找个说话的朋友都比较难,这往往让他觉得住城里有“度日如年”的感受,难以适应。


总的来说,老人在儿女家轮流吃住养老并非一定好。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农村老人的养老标准,每个月领到五六百的养老金,让老人自己养活自己,或许才是农村最好的养老方式!


乡鉴


农村养老,老人轮换吃往到底好不好,有何利弊?下面我就从身边的两个实例告诉大家!

老李头是跟我同一排房的邻居,年轻时在煤矿上班,现在每月有三干多元的退休金可领,老伴有糖尿病和冠心病,平日药费开支挺大。老李头膝下有三子二女,儿女还比较孝顺,目前老两口单独居住,三个儿子负责老两口生活及大病医疗费用,两个女儿负责衣食起居及平日换洗工作,老两口生活其乐融融!

我家房后的董大哥家是按月接送董伯伯的,董大哥弟兄两个,每月董伯伯换住一次,每次轮到董大哥之前他都是提前洗晒好被褥,准备好日常用具,生怕遗忘了什么!董大哥白天工作忙很难在家,一曰三餐都是董伯伯自己做,到了晚上才能和董大哥说说话,这也是董伯伯一天最幸福的时刻!

老李头和董伯伯都是幸福的家庭,由于选择养老方式的不同感受也略有差异。老李头经常提起董伯伯享福,儿孙常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而董伯伯则常常羡慕老李头生活平静,少有折腾……!

老人辛苦一辈子,做儿女的一定要遵重老人的想法合理安排养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晚年幸福!



宇龙农牧


老人在子女家轮流照顾,其实有利也有弊。如子女间各家的距离隔得比较远,老人轮换着去不同的地方自然会有些奔波和劳累,也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其次,子女间各家的家境,贫富不一,老人轮流和子女间的相处可能会成为子女间矛盾的催化剂,长此以往老人和子女间也必然产生隔阂。

轮流照顾老人,对于子女来说,如遇急事,需要兄弟姐妹为你分减照顾老人的负担,相对比较好商量,老人也能够快速适应。

反之,老人如果长期在一个子女家中居住,突然要去其他子女家里长时间居住,对于其他子女和老人同样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如果子女间相互又有矛盾,协商起来可能就会更困难,反过来又可能加剧子女之间的矛盾。

不管怎样,最好还是遵从老人的意愿,无论采取哪种模式,只要照顾好老人都行。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真实的新闻,故事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80岁的老人,由三个儿子轮流照顾,可是有一次突然因为老人医药费的问题扯皮了,老大的照顾期满,直接把老人送到老二家里去,结果老二早有准备借故出门在外家里没人,拒不接纳老人。老大也管不了那么多,把老人送到老二的家门口,直接自己先回家里去了。

老人就在老二的家门口一直等了一天,到了深夜却仍然不见有人回来,老人实在没法只好返回老大的家中,谁知道老大也拒不开门。就这样,老人就在外面的露台上度过了一晚。

到了第二天,老人又去老二的家里,可是仍然不见有人在家,老人又继续等这一等又到了深夜,老人实在没办法,这时候想到了老三,于是老人蹒跚着走向了老三的家里,敲响了老三家的大门,明明有灯亮着,可结果嘞,就是没有人开门。老人无可奈何,绝望的离开了,这一夜天更冷了,路面上已经开始结冰了,就这样,老人在外面饥寒交迫得又过了一夜。

终于到了第二天,天快亮了,老人卖力的支撑起蜷缩的身体,步履维艰的走向了老二的家,可是刚没走多远,老人就重重的摔倒了,老人挣扎了一阵子,终于翻过身来,趴在了一棵大树下,相对舒服了一些,可是他已经再无力动弹了。老人就这样静静的躺着,静静的等着,慢慢的天亮了,慢慢的老人身体的的温度也消失了,老人没能熬过第三天!

人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安享晚年,老有所终!孝敬老人,责无旁贷。4








乡村影子频道


这个问题,反映了农村真实的现象。老人轮换吃住到底好不好?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要遵循老人自已的想法。我的老母亲八十二岁了,身体还算硬朗。每天早上起来,在田间小路上走走,然后上街买菜生活自理。下午和一帮老年人看看小牌,打打麻将一天就过去了。我们兄弟姐妹担心她年纪大了,怕有意外,想接她一起生活,她就是不去。说自已一个人还能生活,每天消遣消遣,这样自在。有人说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有老母亲在,我们兄弟姐妹经常回去看她,也常常相聚。


二,要看各家的生活状况。农村大多数青壮年都在城里打工,回乡常时间照顾父母,虽可承欢膝下,但没有经济来源,自我生活质量肯定下降,没有物质基础,何来的家庭和睦。子女轮流照顾老人,一家一个月,或一个星期,既不耽误打工赚钱,也能照顾老人,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三,老人如果不想经常改换环境,可以和儿女商量,尽量住在一个儿女家里,便于照顾。我有一个邻居,她的老母亲原来一直住在她家,由她照顾,其余兄弟姐妹每人每月给她一千元。后来她要带孙子,没法再长时间照顾,兄弟姐妹决定,每个星期轮流去她家照顾老人。这样老人也不用来回奔波,也不担心要适应新的环境。

轮换照顾老人,不能用好和坏来衡量利弊,只要老人住的舒心顺意,不管用那种方法都可以。


寒吐


农村养老,老人轮换吃住到底好不好,有何利弊?

这种轮换(每家吃住法)照顾老人,表面上看是公平,其实质是在折磨老人,当我年前牙痛拨了两稞牙后,深深体会到(问题我还没那么老),就是在自家,老婆弄的菜食没有随我而改变,而照顾着大家的过年,我又不太说话,近一个多月是味的折磨,到了胃的折磨,一丛叠一丛。不用想,子女多,特别是儿子多,那讨来的媳妇儿,各家的口味各异,一个月,一周的改变,原本就是一个口味的重折磨和环境改变,会使老人口味无所适从,消化不良等疾病出现概率大大增加,环境的不断改变(如一周一换)能体使少睡老人失眠而又不好说的,那将大大影响着身体健康。

其实来说照顾老人,还是女儿细心的多,其口味,生活习性大多继承上辈老人的多,易知心里,媳妇儿,儿子再孝顺,再细心可能不如老人意。这个必须儿子们去发觉,我是父亲去世得早,书还没念玩,母亲后来一直随我生活到我子女大学毕业,她却要去我姐姐家养老,先感觉奇怪,我条件比姐姐家好,照顾也自知不错,后来发觉我家全部的年龄上与母亲差别很大,吃食上,作息上有些不适老人,她要求到姐姐家亦可,姐姐家孩子们都不在身边,其年龄口味,作息上想当相同,就让他去了姐姐家,我一月给一千元伙食费,每星期去看望一次,医药费两摊。母亲很愿意在那一呆十来年,也算长寿96岁过世。

现在我岳母这边也出现了,他们先儿子(4个)一月轮流着,一般冬季在我这三个月,因为他们喜欢那样轮换着,我也没办法。反正岳母整个冬季在我这轮着三个月还想挨一个月的,那也很好。问题是老人真的多数想在女儿家比较方便适合,因为女儿是他们调教出来的,大多懂老人心思,就是被女儿吼几句也心甘情愿,儿媳就不能接受了(这是乎是农村老人通病),那心里蹩曲着。

因为各家情况不同,各处形成习俗不同,时有分解异处,望各位谅解。


老艾叶


“老来难”,这是农村老人常常谈论的话题。虽说有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观念,可是每个儿女家庭情况各不相同,多的又都外出打工挣钱。老人们一旦失去劳动能力,若生活能自理也就靠那几十元养老金,儿女们再给点钱,也就凑合地过着;若不能自理生活,养老就成了大问题。“轮饭养老”就是或儿女不在身边,或方便安排自家农话,或子女们对赡养老人相互推诿等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养老方式。其实这还是利大于弊:

老人始终没有归属感。老人不论生几个子女本来总有一个属于自己家。由于“轮饭养老”,这个月在这个儿子家,下个月或许还有一两天却被送到另一个儿子家,说不准嫁出去的女儿也被牵涉进来。送来接去,频繁地变换居住环境,人地两疏。老人总觉得这那里到底是自己的家?难免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压力,活得并不畅快。




容易加剧子女家庭矛盾。农村子女的压力也不小,子女上学、家庭日常开支、土地投入,都需要钱。仅靠基本不赚钱的土地根本无法支撑。夫妻或进城打工,或从事其他劳动增加收入,如果需要赡养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就要留下一人来照顾老人。这也就减少了家庭收入,“久病床前无孝子”,子女家庭中夫妻关系也会日益加剧。

容易造成子女间关系裂变。虽说是亲兄姐弟,身上流着同样的血脉,但在利益面前,还是应了那句话“亲兄弟明算账”,又有各自媳妇的“作用”,早已商定的协议会度成一个“硬杠”。即便是你家有迫不得已的理由,也不能把老人提前一天送过去,或者迟后一天接走。要么经济补偿,要么还得下个月补够落下的天数。姊妹们也变得势利,甚至反目为仇。



伤透了老人的心。老人们大半辈子住的地方,人熟地熟。串个门子,拉个家常都有去处,也有共同诉说的对象,“轮饭养老”了,老人在子女家来回的折腾,有时也会住不好,住不惯;有时吃饭吃不到点,有时还会饿着肚子。尤其看着子女们言语相对,只能在心中隐隐作痛,一点办法也没有。



之所以出现了“轮饭养老”,也可能就是把老人当成了一种负担。没有一个子女情愿地独立承担赡养的义务,其实这是极不应该的。父母把我们养大,父母年迈了,子女们就应该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如果将来老去的你也“轮饭养老”能接受吗?


为生活而提神


农村人养老轮换吃饭不好:我说一说把这个经验告诉大家|一家有弟兄五个子妹四个老人是l这样安排的老人不离老宅每一个儿子一个月四个好儿二个月谁菅谁做饭买菜等等结果一个此一个管的好老人的生活用钱都是儿女们给给,多给少老人不说老人把平常给的钱计在本子上到年初一全家团员饭未开饭前老人将计的书拿出耒随便让随便让那个孙子念一便随后老人就本子烧掉不说任何不子到开年又拿一个本子耒下年再用儿女们一个比一个营的好父年老九十九母年老一百,零三岁两个老人身体非常好这是我们村的一币榜样王老就说这些一谢谢你


用户2779597238212


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分家生活时,父母也老了。按照农村的传统习俗:祖业遗产、父母养老,儿女都有份。农村大部份地方,家业由儿子们继承,同时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儿子多了,才会有老人轮换吃住的“公平”方式,这也无可厚非。轮换吃住的周期太短,经常折腾,会对老人的生活造成不便,少了家的平静温馨感。半年或1年的频率较妥当,兄弟间能友好协商、乐意接受最好。也会遇上某些对老人的生活,从来不管不问的“逆子”。让老人轮换吃住,是在时刻提醒儿子们,不能忘了自己应尽的责任。


LZW1987


农村养老,老人轮换吃住到底好不好,有何利弊?

养儿防老,是很多人默认的人生哲学,儿孙满堂、多子多福是天伦之乐。事实上,在农村,反而是儿孙满堂、多子的家庭,老人晚年最为凄惨,能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只占极少数,这是为什么?


现在农村的老人,大都是三十四年代的人,因为历史时期不同,家庭平均孩子都在四个以上,到如今,这些老人,大部分都是由几个儿子轮流赡养老人。过去为了家庭能解决温饱,劳动力是关键,度过了艰苦岁月,到老了,该说享清福的时候到了,但事实上,大多数在众多儿子家轮流吃住的,都孤苦悲悯,原因如下:

一、财产纠纷

在农村,因为财产分配导致兄弟反目的十之八九,就算老人再怎么平均分配,都会受到儿子们的抵触与不公对待。尤其是土地、林地及房产;

二、推卸责任

兄弟众多,轮流赡养老人,最大的问题在于病痛。平时的吃住都是小问题,现在生活好了,吃饭不再犯愁。老人要是身体不好,犯病时,兄弟间推脱治疗费用;


三、力所能及的矛盾

老人到了一定年龄,随着身体状况每况日下,只能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由于兄弟间成家后有各自的发展,轮到每家所干的活不一样,轮到下一家时总觉得老人对前面兄弟家要多出力,从而产生了力所能及的矛盾;

不知道大家近期有没有关注《刘家媳妇》,土地在老大家轮流住时小儿媳妇端来的饺子被大儿媳妇直接端进屋,不让吃不说还让剥玉米粒,刘土地老泪纵横的边剥玉米粒边叹气……


故此,农村养老,轮流赡养只有弊大于利,要想安度晚年,需选择跟随自己喜欢且信得过的为人正直的儿子,儿子间不和谐的尤为注意。当然,农村也有家和万事兴的家庭,兄弟齐心,共同赡养老人,但极少数。

最后祝愿天下老人,健康长寿,安详晚年!关于轮流养老,你怎么看?


下坝毛哥


农村子女多,是当今中国农村的现状,父母到子女家轮流坐庄,弊大于利,首先,子女孝顺的还好,若子女不孝顺,则父母会受苦,严重者,还会受虐待;其次,女儿出嫁,父母一般是到儿子家居住,农村儿子一般做不了媳妇的主,而媳妇绝大多数是公公、婆婆的天敌,孝顺的很少;再次,农村本身生活条件差,自己子女多,生活本就拮据,想孝顺父母有时经济上也从心。当然了,有弊就有利,好处是父母可和子孙长期居住,不离开自己耕耘一生、居住一辈子的故土,享受老年的天伦之乐。浅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