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攻敌方碉堡时,向射击孔里射击或子弹打进射击孔里的情况会不会发生?

小伊万6


王宝强在抗日战争中不是早就这么干过嘛?认真看过《我的兄弟叫顺溜》的答友应该记得,顺溜成名之后,其它军分区部队在准备打鬼子炮楼时,因为缺乏攻坚火力,特地跑来陈大雷六分区借走顺溜。结果黑夜里枪枪打进射击孔,完全压制了日军火力,最后一举拿下碉堡。



当然,抗日电视剧有一定的演绎成分,新四军地方部队不太可能得到狙击用的专业瞄准镜,哪怕是偶然所得也没在战史里发现过。但这不影响八路军和新四军培养自己的优秀射手,俗称“神枪手”或“特等射手”,他们在野战和攻坚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华北地区的八路军各部在破袭战、反“囚笼战”等作战中,攻击日军据点和碉堡是经常的事,在极度缺少直射炮的条件下,为爆破组提供火力掩护的只能是步机枪,而掩护的重点就是封锁碉堡上的射击孔,杀伤鬼子的轻重机枪射手,至少要干扰他们的正常观察与射击,这是军史中经常记载的战术。



理论上讲,对碉堡射击孔的火力封锁分为精准射击和压制射击两种,前者是指优秀射手用步枪点对点杀伤敌人,后者一般指机枪点射和步枪齐射,保不齐其中就有钻进射击孔里的子弹,八路军和新四军通常是两个办法混合使用,只要能让鬼子的火力出现间断,机会就来了。

1942年8月9日凌晨,粟裕麾下的苏中军区老七团在团长严昌荣指挥下奇袭石港镇,伪军残部守在两个大碉堡里拒不投降。新四军调集十几名优秀射手配合机枪火力连续打掉底层射击孔的敌人,然后占领底层入口,扔进浇上煤油的旧棉被,点着后浓烟直窜上层,半小时后所有伪军扔枪投降。



是役全歼伪军一个营,缴获轻重机枪7挺和步枪300多支,最神奇的是老七团在围攻碉堡的战斗中无一伤亡,完全符合粟裕倡导的作战“划算原则”,也充分证明了优秀射手在攻坚时的重要性。

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曾特别指示:“要教地方部队爱护武器,要培养特等射手,造就一枪一敌的神枪手”,因此各部队纷纷开始培训神枪手,他们的的步枪也是反复挑选的好枪,他们比普诵战士配备较多的子弹,在八路军主力部队平均十发子弹的困难情况下,神枪手可以配备四五十发,他们主要射杀日军的军官和机枪手。

比如1945年7月,山东军区在攻打高密县墩上日军据点和碉堡时,第115师686团二营六连的张兴来,用30发子弹,击毙日军指挥官和机枪手20名!



河北乐亭县曾经出了一个“冀东八路军里单兵打死鬼子最多的人”,是个名字叫裴天来的大龄老兵,自小目力过人依靠打猎为生,练出了一手出神入化的好枪法。参加八路军时已经54岁,部队上特地为他配了一头小毛驴,还专门指派一名小战士为他扛枪。裴天来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打碉堡,只要进攻鬼子的碉堡,裴天来从来都是被兄弟部队“借来借去”,鬼子的机枪射孔在裴天来眼里就是靶心,几乎是枪枪直接射进从而“报销”日军机枪手,看来《我的兄弟叫顺溜》明显借鉴了这个传奇人物的故事。

到解放战争以后,由于我军火炮数量激增,尤其是步兵炮、战防炮等缴自日寇的直瞄火炮遍布各部队,碉堡实际上作用已经不大,在若干次重大的攻城战役中,比如攻克石家庄、济南、天津等作战中,主要还是依靠炮兵和炸药包来端碉堡,加之自动火器增多弹药充足,因此用步枪封锁射击孔的战法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度度狼gg


众所周知,碉堡是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坚固工事。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防守方凭借着坚固的碉堡用机枪给进攻方带来巨大伤亡,所以有人就在想,碉堡虽然坚固,但是它有射击孔啊,要想拿下碉堡,只要找几个神枪手将子弹从射击孔里打进去,把敌人机枪射手消灭不就行了吗?然而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很小。

在上个世纪的战争中,碉堡是阵地防御战中最有效的工事,它通常都会有多个射击孔,但是这个射击孔可不像电视剧里的那样成方孔或者圆孔,真实的射击孔一般都是八字形,这样一来即便于观察外界环境,发挥火力优势,又有利于隐蔽身体,保护碉堡内的射手。

而且碉堡可不是单一存在的,防守方一般都是在平坦的地方建筑碉堡群,在地势险峻的地区碉堡都是依山体的坡面而建,这样一来碉堡里的机枪是居高临下,要打里面的机枪手谈何容易?除此之外,碉堡工事前面还有雷区、铁丝网等,光靠轻武器就想拿下碉堡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在进攻碉堡时,通常会用上平射炮,这种炮初速大,威力可观,射程也比较远。而抗战时期我军因为缺乏炮火,只能组织专门的人手对日军的射击孔进行火力封锁,然后派突击队扛着炸药包进攻,所以在火力封锁射击孔时,打死碉堡里的敌人还是有几率发生的,但是碉堡中不止一个敌人啊。后来我军在攻击日军碉堡时,采用“智取”方法,如用稻草燃熏烟雾,有时还用辣椒面熏,不过这样要把握风向和距离,难度不言而喻。


兵说


这种事很经常发生,所以每一名机枪手都会配备一到两名辐射手,目的就是防止机枪手被打死后没人接手机枪造成火力中断。不过呢,这种概率非常小的,主要是射击盲区很大,能够通过碉堡的开孔击中里面的机枪手难度很大。

首先是射击的视界问题。一般来说,碉堡的开口非常小,他们与射手之间的夹角也就是15度左右,也就是说狙击手必须从碉堡机枪口正前方30度的范围里开枪才有机会命中射手,但是呢,等你瞄准射击机枪手的时候机枪手也会发现你了,这时候双方就比谁更准了,机枪手的枪是一分钟几千发的那种。

其次,射程问题。一般来说机枪的射程都在1000米以上,部分还超过 2公里,而步枪的射程也就是几百米而已,双方不是一个等级的对手。而且因为机枪手有副射手帮忙当观察哨,能够发现一些躲在盲区的敌人。因此,唯一的打机枪手的机会就是在机枪手还没防备的时候,躲在机枪手看不到的地方事先偷袭,这种事经常发生。而一旦战争打响了,打碉堡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大炮轰这是因为大炮的射程比机枪远,或者用迫击炮打这是躲在碉堡盲区炸碉堡,或者用人摸上去扔手榴弹这是仗着人多。


优己


堡垒战,是一战时最常见,有效,对敌形成重大杀伤的战法,为此法国还总结经验,修筑了一条著名的马其诺防线,用钢筋混泥土建了一条现代长城。日本也在东北修了一大堆要塞,防止苏联的进攻。

题主所问,攻击碉堡时,为什么不向射击孔射击,或有没有子弹射入射击孔的情况。对不起,我很不善良的笑了。攻击碉堡,就这么几种打法,一是用火炮把碉堡轰掉,二是进入碉堡射击死角,用爆破武器摧毁,以上两种都是电视剧里常见到的,说“去炸了它!”。第三种是绕开防御坚固的碉堡正面,攻击碉堡薄弱部份,比如出入口。

除此以外,用枪械攻击碉堡,当然是向射击孔射击,难不成向碉堡防御坚固的外墙射击去浪费子弹?如果是美军这样拿子弹不当回事儿的士兵这么打,也得被排长踢屁股的,换成子弹金贵的八路军,估计直接被把枪下了,给你发个梭标。

但依靠神枪手消灭碉堡这样的战法,在实战中是不可行的。第一,神枪手比机枪射手金贵得多,那儿有那么多神枪手能枪枪命中那么小的射击孔。第二,碉堡内的射击手有多少?能不能不断得到补充?如果靠神枪手,何时才能把碉堡内的射手杀光?这么打,一个碉堡一天未必打得下,碉堡外没援军来打你的神枪手吗?第三,碉堡在设计建造之初,就对攻击做了各种防御考量,比如视角,射界,交叉火力设置等等,能有多少给神射手的射击位置?大型堡垒连顶部抵抗重炮轰击都有计算防备。就算抗日时日本抗抵八路军的一些简单碉堡,也都是算计过八路军简陋的火力装备建造的,很难攻克。大部份时候,八路军不是万不得以,是不会强攻碉堡的。第四,在没有专用狙击枪的年代,碉堡内的机枪射程远高于士兵用的步枪,又有地利之便,是它打得着你,你打不着它。再是神枪手也无用武之地。

进攻时,用火力压制碉堡射击孔,只是为了干扰和打断碉堡内射手的射线,以便爆破手接近碉堡进行爆破,是不得以时的战法。真正战场上,还不如制造烟雾的效果好,就算没有烟雾弹的八路军,也更愿意点燃麦秸,也不会想着用神枪手去解决炮楼!

抗日神剧少看点,还是多读点书!哈哈






净月暖阳


在一些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的建筑物,这种建筑物被称为“碉堡”,可以说碉堡是无坚不摧的,能抵御敌人的枪和炮弹,从而来防御敌人的偷袭与进攻。此时,有些人就想碉堡并不是全方位封闭的,碉堡也有一些与外界相互联系的通道。因而,在进攻时碉堡时,向碉堡中的射击孔里射击或用子弹打进去的情况能不能发生呢?至今,这个问题一直是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问题。


诚然,想要打进碉堡的射击孔里或子弹打进去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因为,碉堡是战争时期很重要的一项防御工事建筑物。在建造的初期,人们就考虑到了多种问题。因此,现实中的碉堡一般都是呈八字形的。防守碉堡一方通过射击孔可以观察外面的动态与情况,从而准确的来判断地方的状况。正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碉堡中就能掌握外面的一举一动,暗中观察敌人,从而将敌人一举歼灭。

碉堡在不同的地势上,建造一般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平地上,那么这个碉堡是按照地形的平坦来建筑的。又如,在地势险峻的地方。如山体,那么碉堡通常会靠着山体那一面来建造的。由此以来,守卫在碉堡的一方占据了极大的优势,不仅能很好的隐蔽和保护自己,同时也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的对方措手不及。由此以来,防守碉堡那一方在天时地利方面占据了上风。

然而,进攻敌人的碉堡不能一味的攻击,不能只依靠蛮力和火力来攻击。因为,这种方法一般是不可行的,成功率也是非常小的。很难对敌方造成致命的伤害。然而,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在攻击日军的碉堡时,运用了智慧,火烧稻草,烟熏雾绕,逼得日军不得不仓皇而逃。


军武小咖


肯定会发生子弹射入地堡射击孔。

地堡掩体只是在防护上更加完善:有顶盖,被迫击炮、榴弹等曲射武器击毁的可能性变小,同时,射击孔不大,也为掩体里面的机枪手提供了更好的保护,但这种保护不是绝对的,射击孔还是会被进攻方子弹射入。

一种威胁是来自进攻方狙击手,狙击手通过瞄准射击孔射击,可以毙伤掩体里面的机枪手,使其失去战斗力。

另一种威胁来自进攻方的其它火力,特别是机枪、冲锋枪等速射武器。

虽然面对地堡掩体,进攻方处于更不利位置,但进攻方的火力压制,还是可以为己方进攻提供一定的保护。因为进攻方的火力压制,地堡掩体里机枪手会担心被对方子弹击中,为了防止被子弹集中,会暂停射击,或者用更掩蔽的姿势射击,这会降低射击效果,进攻方伤亡代价更小。

因此,地堡掩体的保护,不是绝对的,很多这样的掩体,就是在进攻方通过火力掩护接近掩体,并加以摧毁的。


鱼眼猫眼鹰眼


在碉堡攻坚战中,使用火力封锁敌方射孔是常用的手段。在发动攻势的时候,一般都会专门组织人手向主攻方向的碉堡射击孔内开火,为的是阻扰碉堡内人员的还击和对外观察,从而掩护己方人员推进到足够近的距离。一般会采用机枪对射,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缺乏机枪,在攻击日军碉堡时会用多支步枪交替封锁的办法。

在抗战初期,日军的作战素养很高,在攻击国军碉堡时,其92式步兵炮射手往往能在远距离把炮弹打入碉堡射孔,所以子弹打入射孔就更加不是问题。

另外用火焰喷射器从射孔往里灌也是非常有效的战法。


兰顺正


这种事情是很正常的,一般来说,攻击碉堡的方式大致有几种:

一、进攻方用步机枪等快射武器压制,掩护已方快速接近碉堡并将其摧毁,是常用的战术。在我军历史上也曾经采用过多支步枪联合压制的方法。

二、单兵榴弹武器。我军最新研制的11式狙击榴弹系统可在400-600米距离对长宽25厘米的目标实施精确射击,这种距离和这种精度端掉碉堡毫无问题。

三、驱离式攻击:百团大战中,为了把日军从碉堡里赶出来,英雄炮手赵章成把迫击炮炮弹里的炸药倒出一部分,填满辣椒面,再装上引信,4门炮实施抵近射击,一股股浓烈的辛辣气味涌进敌人碉堡,日军以为我军打毒气弹,纷纷弃堡出逃,可谓是独辟蹊径。后来赵章成更是改进的迫击炮使之能够平射直瞄,使迫击炮成了八路军攻打碉堡的利器

四、重武器直瞄:原陆军67军在对越反击战中,大胆采用130、37高、57高对固定目标实施”火力拔点”,在1500米距离内直瞄,使130加农炮直射入敌军1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碉堡射击孔,举世震惊。

五、单兵武器:主要是指火焰喷射器,枪榴弹,单兵云爆弹等。1979年对越反击作战中,我军防化学兵有大量喷火分队参战,先后共消灭敌火力点、山洞、坑道、地堡1200多个,火焰喷射器在对越战场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渔灯抚浪满河星


这种办法是压制火力点的一种办法,对于钢筋混凝土工事尤其管用。这种用火力封锁敌军火力点的办法应该算是软杀伤,它是要掩护本方的爆破手或者喷火兵能够靠近敌方的火力点,然后实施硬摧毁。

在军队执行防御任务的时候,通常会构筑大量的射击工事,除了各种的露天工事以外,还会有很多是有盖顶的工事,这种射击工事加上伪装以后就成了一个暗堡,当然如果是永备工事,那就是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了。

这种火力点对步兵的威胁最大,对付这种火力点最好的武器是坦克,坦克使用自己的主炮摧毁这种火力点是坦克的老本行,如果没有坦克,各种平射炮比如原来的反坦克炮,都是会用来支援步兵打各种碉堡的。

没有炮或者暗堡的位置处于火炮的射击死角,这个时候就要依靠步兵自己的火力来摧毁火力点了,这种办法缺乏炮兵的八路干的比较多,后来的解放军也经常干,在81式步枪投入战场的时候,有一个战例,就是用2支81封锁一个越军的射击孔,越军的火力点就是开不了火。


有痰


在太原的东山及五龙口的碉堡的射击孔是一个圆形的实心球,球的正中央有一个直经大约五公分左右的孔,可以把轻重机的枪管伸出来。左右高低射界大约120度至130度,两遍各有两个观察孔,估计是放潜望镜。如此只好用平射炮了——在当时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