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和孔老二有什么关系?

老许头40700672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启蒙读物,传说形成于宋代,经后代反复修订,形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版本。说到“人之初,性本善”和孔老二有的区别,我认为有三:

《三字经》原本就是儒家具有代表性的启蒙读物。

我国应该自汉代起,历朝历代都比较尊儒,意思是以“儒家思想”治国。宋朝开国宰相赵普,也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呢。这就说明,儒家的思想在我国古代的影响十分巨大,尤其是以“礼”治国,学生上学要先拜孔圣人,一些私塾也常常挂着孔圣人的像,所谓“孔门学子”是也。

由于儒家思想一直是主流思想,所以字孩童启蒙,自然就要去学习儒家的启蒙读物,比如“三百千”就是入门的读物,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学生开学第一天,老师教的也就是这“三百千”。若是在古代,谁说他是孔子门生,若是没有把“三百千”背诵得滚瓜烂熟,是要被嘲笑的。

孔老二是谁?这是大名鼎鼎的“孔圣人”。

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说的就是这两位圣人的主流思想,孔子乃“至圣”,孟子乃“亚圣”,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儒家两位大圣人。

儒家思想倡导的就是“性本善”,大意就是说,人刚出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不会去害人,也不会去嫉妒人,是没有“恶”的任何例子,没有“恶”,自然就是“善”了,这就是“性本善”,也就是《三字经》开篇两句“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体现儒家主要思想的两句话。

其实儒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性本恶”论,就是说,人刚一生下来,就像白纸,但是他饿了,拿到食物就会自己先吃;冷了,会争先恐后地去寻找温暖的地方,这就是自私,人一呱呱坠地,就有自私之心存在。“自私”不是“善”,自然就是“恶”,也就是“性本恶”。这其实是一种思想观点,不代表孔孟是对的,荀子是错的。但是“性善论”支持的人比较多,也因此成了主流思想。

“人之初,性本善”与孔老二的秘密关系?

这两者的关系,其实很简单。《三字经》开篇“人之初,性本善”说的就是儒家思想的主旨与价值观。而儒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谁?就是孔圣人孔老二呀。这里的孔圣人不是仅仅是代表人物了,而更兼具了象征意义。比如我们说神兵利器就会想到“干将莫邪”,说到战神就会想到“关羽”“吕布”。

这两者的关系,“人之初,性本善”是具体的简单的理论代表;孔圣人则是,具体的实际的人物代表,而且是鼻祖。

以上,是我的粗浅理解,方家指正。


白铅华


接触过哲学的网友应该大都知道: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物质世界,事物各要素之间有联系,事物之间也有联系,联系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三字经》里“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与孔子(即孔老二)肯定有联系或关系的。至于两者是直接关系还是间接关系以及两者关系紧密程度如何,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三字经》这本“千古一奇书”“蒙学第一书”和“袖里通鉴纲目”,与《百家姓》,《千字文》一起是中国传统的国学启蒙教育的三大经典读物或教材,合称“三百千”。它的作者是南宋晚期的思想家、教育者和政治家王应麟,文章篇幅短小(1000多字),每三字一句,但内容丰富,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伦理文化以及一些民间故事,但主要以儒家思想内容为主,语言通俗易懂且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深受广大儿童甚至不少成年人的喜爱,“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虽然该书也有一些糟粕的东西,但它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不可磨灭。笔者小时候受父母的教育熏陶,也曾摇头晃脑而自豪地颂读过它。它的开篇之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意思是人一生下来,本性或人性与生俱来就是善良的、就是好的。这句话是作者王应麟原创的,但是观点“人性本善”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亚圣”孟子提出的,孟子的理论也就是“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

孔老二(即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和奠基者,他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以德(礼)治国。他的思想及口述著作《论语》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后来有人称赞说“半部论语治天下”,1956年评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时孔子排名第一。说实话,笔者也喜欢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打心眼里十分崇拜孔子。孔子和儒家文化,虽然历经“焚书坑儒”、“打倒孔家店”、“批林批孔”等苦难和挫折,而且孔子及儒家文化本身也有一些缺点和糟粕,但在历史上孔子的“圣人”地位基本没有动摇过,儒家文化基本浸润了每个中国人的心灵。

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哲人,是当时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博学、最智慧的人,他深深知道人性的复杂性和可变性。于是,他一生中基本不讨论人性这个话题,不武断下结论,根本就没说“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因此他的弟子子贡说:夫子之言性和天道,不得而闻也。虽然孔子不直接评论人本性善恶问题,但他说了“性相近,习相远”,也创立了“仁”的学说,主张以德(礼)治国,仁、礼、德这三个基本概念都包涵了极丰富的“善”的思想,反映了孔子对“善”的追求和倡导。在孔子看来,讨论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意义,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出生后在其成长过程中要有善心、说善话、做善事,做守礼积德的人,最后做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道德规范的仁人,哪怕“杀身成仁”也在所不惜!

所以笔者认为:《三字经》里“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跟孔子没有直接关系,但有间接关系,而且是密不可分的间接关系。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批评指正。





文化闲谈


人之初性本善和孔夫子的思想为继承发展的关系。

1、从时间上来说,孔子是春秋时期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三字经》的作者相传是南宋作家王应麟,在宋朝之前的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所以在时间上,《三字经》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2、从人物上来说,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被认为是“首先开私人讲学的风气,是我们私人讲学的创始人”。注重学生的教学培养。而王应麟是南宋的官员,经史学者,他著《三字经》这本孩子的启蒙书,说明他也注重孩子的学习。

3、从思想内容来看,也有相似之处。《三字经》里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和《论语》中,孔子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相似。其次,《三字经》取材广泛,,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这和儒家思想主流思想:仁、义、礼、智、信相吻合。

所以我觉得《三字经》是对儒学的继承发展,但也有一定的改善,符合当时的思想。

这仅是我个人的理解哈


纪录片拾者


性本善是孟子提出的。也是他的核心哲学思想。

孟子是儒家中集大成者,他的思想自然是收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影响。

也可以说,性本善是孟子结合儒家先贤的思想凝聚而成。因此和孔子是由关系的。

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如果非要把性本善和老子联系在一起,那就应该是儒道两家对接人待物的共性了。

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相处要从善从心出发,治国亦是。

另外《三字经》这指的是“经史子集”的“子”,强调的是其著作。荀卿的《荀子》、杨雄的《法言》、王通的《中说》、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周的《庄子》。


与薇与归


三字是宋朝编写启蒙教育课程。什么叫孔老二?你的文化基础从何方行而来?如果没有孔子大力提倡文化知识传播,中国落后得更多。虽然孔子思想有局限性,谁能知道几千年后文化发展什么程度?我本人并不维护什么思想,但也不能污染古人思想。历史文化发展是无限的。你能予测今后文化发展到什幺程度吗?


老福头A


《三字经》,宋代人编写的,北方汉族人与众多少数民族活跃的历史社会时期。开头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不是孤僻粗野的是善性的,虽然大家的生活方式习惯相差这么多,但人之性(广义讲)是相近或相同的啊。"性本善",在当时的许多训育训诲中,人性本善说教,肯定信奉出孔子孔聖人的。


花鸟鱼虫儿686


和孔老二没关系,和孔子有关系,虽然孔子排行老二。《三字经》是孔子的创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天天快乐哥哥


没有关系,孔子对人性似乎没有作过多论述,但从“食色性也”“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等只言片语来看,他与孟子的性善论是有区别的。


叔本华家的猫


三字经法义同于孔夫子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