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修过高炮的人

检修过高炮的人

《涟水日报》记者 杨海燕

编者按:1969年4月1日,数百名涟水青年应征入伍,成为某高炮十三师的一名战士,随部队来到青海某核武器研制基地服役。50年后,部分“涉核”的退伍军人相聚五港,大家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感谢地方政府对他们的关心。本报记者对他们中的部分代表进行了采访。


2019年某高炮十三师部分苏北战友在涟水五港合影。前排右一为汪子松 (赵 姐 摄)

在汪子松家的庭院里,记者被一盆盆充满盎然生机的花草吸引,看着在一旁忙碌的主人,不觉感叹他退休后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汪子松今年69岁,生于我县高沟镇。1968年,初中毕业的他下放到五港参加劳动。一年后,向往绿色军营生活的他应征入伍,随部队来到青海某核武器研制基地。

家乡的同龄人听说他在核武器研制基地当兵,一个个羡慕得两眼发绿,纷纷写信给他,要他讲讲自己的见闻,或是寄一张照片回来,可令汪子松泄气的是,自己只是个新兵蛋子,跟核武器根本挨不上边。

一次,站岗归来的汪子松发现,部队的郑技师提着个工具箱,走到一门出了故障的高炮旁边,因为自己对郑技师的手艺很佩服,所以平时一直有意无意地跟着,现在没有什么任务,汪子松赶紧又来到郑技师旁边。

郑技师这里敲敲那里敲敲,很快发现了这门高炮的毛病,他拿来工具,认认真真地拆了起来,很快,身边就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零部件。

排除完故障后,郑技师又有条不紊地把那些零部件像变魔术似的原样装回去。

汪子松佩服得不得了:“您太有本事了,拆了大几十个零件,居然又轻轻松松地让它们归了位。”

郑技师抬起眼看着汪子松说:“我发现我每次修高炮的时候,你都会在一旁看,是不是也想学呀?”

汪子松嘿嘿地一笑:“我只有初中文化,就怕你看不上。”郑技师看他眼里透着机灵,就拍拍他的头:“我的文化程度也不高,只要肯下功夫,就没有学不会的。”

很快,在郑技师的推荐下,汪子松被送到了部队的学习班,学习检修高炮技术。

在学习班,原先一窍不通的汪子松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他在技师的陪同下还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拆开高炮再重新安装起来,以熟悉高炮的内部结构。

有时部队有出了轻微故障的高炮,技师也会主动请他“搭把手”,实际上是给他练习的机会。

当时他所在的高炮十三师有一些老式高炮,有的甚至是解放前或解放初生产的,非常容易出现故障。

技师一听说要检修这些炮就头疼:老式高炮电路多,如果出了电气故障,排查就复杂多了。

汪子松却独独喜欢检修这些老式高炮,不管多难,他都要想方设法排除故障。

部队有一门高炮的指挥仪和炮身之间的联系出现时断时续现象,因为技师们都没有查清故障原因,导致维修工作一直无法进行。1973年,高炮十三师抽调一个营进驻西藏组建成高炮独立第一团,这门炮也随之被带到了西藏。

到西藏后,汪子松在打靶训练时发现这门高炮再次出现故障。他当即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个故障排除掉。这门高炮的电缆有碗口粗,里面共有25根电线,汪子松抱起电缆线慢慢晃动,在晃到离接头处还有一米多长时,他发现故障出现的频率开始增加,于是,便将这一处的电缆线切开,终于查出故障原因。

还有一次,部队首长要来八连、九连视察,连队在做高炮检查时,大家发现炮头不能指向同一方向。两个连队技师掌握的理论知识虽然较多,但实践比较少,他们查不出原因,只好请汪子松来。

经过仔细检查后,汪子松发现这几门高炮有的保险丝断了,有的电打火出现问题……

他细心地一一维修好,连队的士兵再试着打了几炮,嘿,原来的问题竟然都没有了。

……

1976年退伍后,汪子松被分配到淮阴市(现为淮安市)军分区工作,成为一名军械员。工作期间,他仍像在原部队时一样刻苦钻研业务,将老式的三七单管炮改造成双管炮,把老式的枪改造得能打新型子弹……

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汪子松过着养花种草、伺弄信鸽的生活。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曾经的峥嵘岁月,他有个“高炮十三师”的微信群,里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战友,一年中大家总会找个借口聚一聚。只要战友们想来涟水,他总是热心地参与接待工作,让他们好好看看自己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