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既然答应辅佐西岐,为何下山后却直奔朝歌?

一代球痞


元始明确告诉姜子牙西岐大兴,但他为何不去西岐反而去了朝歌呢?

小刘侃封神

十二金仙犯了杀劫,昊天上帝又需要给天庭招收打工仔,于是人阐截三教并谈,佥押了封神榜。

姜子牙便是元始天尊选中的代天封神扶助明主的人,于是,元始天尊派他下山。

可姜子牙修道多年他的理想绝不是人间富贵,而是想要成仙。所以他便哀求元始天尊说道:“弟子乃真心出家,苦熬岁月,今亦有年。修行虽是滚芥投针,望老爷大发慈悲,指迷归觉,弟子情愿在山苦行,必不敢贪恋红尘富贵,望尊师收录。”

姜子牙渴望成仙,但元始天尊训斥他道:“你命缘如此,必听于天,岂得违拗?”

元始天尊口中说天命如此,不能违逆。姜子牙恋恋难舍,这才无奈的离开了昆仑山。

姜子牙在离开玉虚宫之时,元始天尊明确的告诉他凤鸣岐山周室当兴,那么姜子牙为何下山之后没有去西岐,而是直奔商朝的都城朝歌呢?

小刘分析,这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姜子牙无处可去,没有落脚的地方。

姜子牙离开昆仑山之时思索,"我上无叔伯、兄嫂,下无弟妹、子侄,叫我往哪里去?我似失林飞鸟,无一枝可栖。……"忽然想起:"朝歌有一结义仁兄宋异人,不若去投他罢。"

到人间,便会有许多事,就是吃喝拉撒,这些都需要花钱的。而且到人间也必须要有住的地方。

宋异人是朝歌大富豪,有带后花园的别墅,有几十套门面房,几十家酒楼。

姜子牙投奔宋异人,就不用为了人间琐事烦恼,也才能有安稳的日子过。

二,刺探商朝国情以及军情。

因为火烧琵琶精,姜子牙做了商朝下大夫,与比干黄飞虎等人同朝为官。

做了官,便能接触到商朝内部机密,比如守关大将的资料、能力、弱点等等,然后在辅助西岐之时,便能轻易的除掉他们。这就是知己知彼。

三,姜子牙能掐会算,知道自己在朝歌会娶妻马氏,会火烧琵琶精,所以,他必须顺应天意。

四,姜子牙其实也在反抗所谓的天意。

修道者在修道之士,往往便是在逆天改命。

而姜子牙最深切的渴望便是成仙获得悠久的生命。什么人间富贵要来无用,毕竟命都没有了,给再多富贵又无法享受。原文描述,姜子牙下山之后,思虑大道不成,心中不悦,根本无心做其他事情。

而元始天尊给姜子牙的命运批注,恰恰是他无缘仙道。

姜子牙跟着元始天尊这圣人,会不知道蟠桃、仙丹是足以让人成仙的吗?

他知道,所以他不想去西岐,他想到朝歌,然后改变命运来证明天命的不准,也证明他是可以成仙的。

姜子牙其实很矛盾,他一方面要遵从天意,可一方面又厌恶到想要反抗天意。

因为遵从天意,他才能完成元始天尊交给他的任务。但这天意已经影响到他自己的切身利益,让他无法成仙。

所以,姜子牙也就在这矛盾之中随波逐流。

小刘侃封神,请关注。


小刘侃封神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既然答应辅佐西岐,为何下山后却直奔朝歌?

《歪歪侃封神》第316期

封神中的姜子牙, 三十二岁上昆仑,学道四十年,很是做了些浇水、种树、炼丹、煽火的活计,直到七十二岁,元始天尊才将之叫到身边,很遗憾的告诉他:“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合享人间富贵。”什么意思?

师者,不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吗?既然是解惑,所谓“生来命薄”,你元始刚入门的时候不说,学道学个七八年的时候不说,如今七十有余,眼看着黄土就要埋到脖子,人生只剩下一个指望的时候,你突然说 “生来命薄”,突然说注定不是修仙的材料。

不能这么开玩笑吧!

路从一开始就走错,还错误的坚持到暮年,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据歪歪猜想,姜子牙此时此刻,一定是如雷轰顶,又或者心头有一万个那什么奔腾而过,当时应该就是傻了的。

至于元始后面说什么:“成汤数尽,周室当兴,你与我代劳,封神下山” 之类的话,姜子牙有没有听清楚,很值得怀疑,他回过神来,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跪到元始座下哀告:

“弟子乃真心出家,苦熬岁月,今亦有年,修行虽是滚芥投针,望老爷大发慈悲,指迷归觉,弟子情愿在山苦行,必不敢贪恋红尘富贵,望尊师收录。”什么意思?

明白过来,第一反应是哀告,都冲着元始叫老爷,言下之意是,虽然我笨了点,但以您的见识,修为,稍微帮帮忙不就是了,咱们阐教门下,这种事儿您又不是没干过。稍候,忽然觉得 ,元始可能是在考验他,考验他有没有将凡心抛尽,于是赶紧恢复尊师的称呼, 而且明明白白的告诉元始,老师不用担心,弟子绝不会贪恋什么红尘富贵,弟子是真心实意的出家修行。

也不愧是姜子牙,顷刻之间,脑子转的风快,满以为明白了元始的真实用意,所以认为,如此表态之后,师尊一定会满意的点点头,然后传下什么秘术道法。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元始这回是真的,是真的一门心思的赶他下山,还说出了什么“命缘如此,必听于天”之类的说法。原来是老天爷这么安排的, 圣人嘴里说出天命难违,那天命还让十二仙首称臣呢,可你呢?

姜子牙十分复杂的看看这位慈祥的师父,终于明白,原来这回下山,跟不久前,元始闭宫止讲有关,元始为什么闭宫止讲?

封神中,元始门下十二金仙,犯了红尘之劫,杀罚临身,所以,昊天打算让他们上天称臣,可元始呢,居然违背了昊天的意思,为了让十二金仙平安渡劫,甚至都闭宫止讲,打发他们赶紧下山收徒弟。如今又把自己赶下山,好听点,赐一个人间富贵,也不枉费四十年苦修之功,难听点,还不是为十二金仙平安渡劫服务。

同是二代弟子,一个逆天改命,一个天命难违,差距为什么这么大?

实力?可说起实力,姜子牙的实力差吗?上山四十年,虽说是笨了一点,但也练成了一些五行道术,尤其是卜卦,更是达到了能窥测天机的地步,否则,也不会当上“活神仙”。

当然,这般本事跟十二金仙比,是差了一些,可一个只修行四十年的凡人,拿来跟修行千百年,甚至更久的十二金仙比,公平吗?所以,姜子牙收拾收拾行礼以后,就直奔朝歌了。

他的这个做法让元始都很意外,意外什么?姜子牙既然答应辅佐西岐,为何下山后却直奔朝歌?

原因很简单,跟元始闹别扭,不愿代理封神,甚至都打算当纣王的忠臣,让元始的通盘计划出现一点点小纰漏,这么一来,没准渡劫过程中,十二金仙就能少那么一两个,指标空下来,阐教蒙受损失,元始又择徒甚严,为了保持阐教的核心力量,他必然会在现有的弟子当中提拔一两个,而现有的弟子,还有谁根行、悟性、计谋、修为能超过他姜子牙呢。

元始好好的让他下山封神,还许了他一个人间富贵,可姜子牙呢,就跟元始对着干,为了上山,为了重归阐教门下,居然想出这么一个阴损的主意,寻常老实巴交的姜子牙居然也敢违背师命,如此阴损,即便是元始这样的圣人,他也感到意外啊。

然而可惜的是,姜子牙的计策虽好,奈何元始更是棋高一着, 为保护十二金仙,还下了一手暗棋(参看284期),事已至此,姜子牙也就只能乖乖的认清形势,按照计划,到渭水边钓鱼,等候周文王请他出山了。


草根也谈历史


可以说是时机未到,这个时候的殷商,还是很有实力,不是一个西岐可以对付,而且,这个时间的朝歌还有很多正直的大臣,有能力的官员,所以说时机未到。

二一点,他现在没有地方落脚,只能去朝歌投靠朋友,而且他算准自己有一段姻缘,而且他必须要了解,朝歌到底是什么情况,毕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所以他必须去朝歌。

三、就是他必须去朝歌成做一些事出名,然后让文王来请他,不能自己去投奔,那样多掉价啊是不是。别人来是求自己,而自己去只是锦上添花,效果不一样。

四,朝歌是一个大都市,他希望能在这里找到一些有能力的人,辅佐西岐,毕竟西岐现在还很弱小,需要很多人才。


阿克说


简答:读《封神演义》已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书上的字还认不全,至今只是记几个片断。所幸我们家距卫辉市太公泉村较近,这几年去过两三次,又读了些关于姜太公的文章,对姜太公(吕尚.姜尚.姜子牙)有所了解。

一、汉代从来,高诱.郦道元.刘向.罗泌等都说姜子牙是汲县(今卫辉市)人,《竹书纪年》《卫辉府志》《汲县志》也都是说姜子牙是汲县太公泉村人。此村距商都朝歌不算远,商代为畿内之地。那么,姜太公即使真的是海上人、东夷人,也可能在朝歌郊区或朝歌长期居住过,对朝歌和商王室非常了解。

二、《战国策》说姜子牙是“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仇不庸”。景以思认为姜太公到这些地方不是为了生计,而是姜子牙在朝歌窥察敌情.找同盟者。《楚辞·天问》云“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王逸注云:“吕望鼓刀在列肆,文王亲往问之,吕望对曰:‘下屠屠牛,上屠屠国。’文王喜,载之俱归也。”这是较早介绍姜太公与文王认识的文字记载。文王与姜太公两个人一直暗中交往。

《鬼谷子》说:“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孙子·用间》说:“周之兴也,吕牙在商”。我们已知周人最迟从季厉开始就着手弱商翦商,文王也暗中积极活动,壮大实力,蚕食大商,分化离间商朝贵族。留姜子牙在朝歌主要目的是从事间谍活动。

李永先《姜太公论》中说:由此可知,姜太公之宰牛,卖饭和做庸工,并非出于穷困,而是在做间谍。姜太公活动的朝歌,是殷的都城,孟津是水陆交通要道,周军渡河地点;棘津也叫汲津.石济津,从这里渡河到朝歌是很近的。这些地点都是周王伐纣的进军路线。姜太公在这些地方秘密做了详细的调查,为以后武王伐纣作了很充分的准备。

后来,姜太公成了武王伐纣联军的前敌总指挥,长途奔袭朝歌,对渡口.道路.战场.朝歌.鹿台及商朝贵族派别等情况很熟悉,说明文王把姜子牙留在朝歌从事间谍活动是很成功的。

三、姜太公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加入许多神奇色彩,添加了很多神话因素。汉魏六朝时期,姜太公由人变神。唐宋时期,姜太公成了列于祀典的神。明,许仲琳以宋元时的《武王伐纣平话》为基础,创作了《封神演义》。

四、在姜太公由人变神的关键期,是儒.释(佛).道三家竞争激烈时期。姜太公的高寿.传奇.智谋.功绩正是道教和统治者所需要的,所以道教极力推崇姜太公。东汉谶纬学说需要,六朝怪异小说需要,李唐崇奉道教需要,宋真宗对姜太公推崇至极。到许仲琳所处时代,姜太公的尊位已让位于关羽.关公.关帝了。姜太公的荣誉也被虚构人物黄飞虎取代,飞熊不如飞虎也,黄帝的黄姓要高于炎帝的姜姓。难怪在许仲琳笔下,元始天尊认为姜太公命薄,仙道难成,下山经受磨难,帮周人到朝歌坏商人基业。


13849238135


尽人事,告诉世人不是我没努力而是纣王已无法挽救


狼亦有情60349321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