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名字里为什么要带一个看似不吉利的“病”字?

国史春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人的第一大威胁,绝非战乱。

战乱在古代并不多,大部分还在边疆地区出现,不是中原腹地。

以北宋为例,直到靖康耻,国内没有大规模的战乱发生,农民起义也基本都是迅速被平定。最嚣张的方腊,闹了也不过半年时间。

所以,打仗并不是古人最害怕的东西。而且就算打仗,古人也可以逃走。

古人最怕的,其实就是病。

在没有先进医学的古代,没有疫苗没有抗生素,古代儿童的夭折率是非常高的。

抛去其他不谈,仅仅天花在古代的致死率,就高达百分之三十到五十。

天花致死是不分贵贱的,很多皇族因此死亡,包括很多皇帝。

乾隆之所以上位被选中,其中重要原因就是他得过天花。

即便是成年人,在没有抗生素的古代,也是很容易病死的。

大家看看《红楼梦》中的晴雯,得了个感冒就死了。

贾宝玉的哥哥贾珠,20岁就一病死了。

贾宝玉的好友秦钟,也是受了点风寒就死了。

因为无法抑制细菌感染,更无法对抗病毒,很多小病都可以送命。

即便干农活,不小心把手上划了小口子,也可能因为破伤风送命。

关于中国历代平均寿命有这样的数据:夏代18岁,秦汉20岁,东汉22岁,唐朝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35岁,新中国1957年57岁。

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唐代人才能活27岁?

这是加上了大量夭折儿童的年龄,平均下来自然就少了。同时,当时人因对抗不了疾病,活到50多岁就算是高龄,往往也百病缠身了。

七十就是古稀,古来稀少。


以上都是废话,古人就是畏惧疾病,才给孩子取名中带着病。

比如霍去病,去病,意义很明显了。遗憾的是,霍去病并没有去病,24岁就病死了。

秦始皇的右相叫做冯去疾,还有著名的民族英雄辛弃疾,他们名字同霍去病是一个意思。

汉宣帝刘病已,病已,一种说法就是已经战胜疾病的意思,刘病已在儿童时期曾经得过重病后康复。

刘病已也没有活到多大,43岁就死了。


萨沙


中国历史上带“病”的人太多了!

不过,他们都是名字上带病,不希望身体上带病。

1,霍去病。

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是为中华民族开拓生存空间的大英雄。霍去病17岁参军,第一战就带病800深入匈奴腹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让匈奴人闻之色变。漠北之战中,他封狼居胥,饮马瀚海,把大汉疆土扩展到了贝加尔湖,开创了长途奔袭战的范例。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长途迂回快速歼灭敌人,成就了冷兵器时代的闪电战,河西走廊成为农耕民族的乐园。

2,刘病已。

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开创昭宣之治的明君。刘病已的爷爷是戾太子刘据,因为造反被杀,家属全部坐牢。刘病已母亲在狱中生下他这个遗腹子,在狱卒保护下得以活下来。

刘病已后来被霍光选去当皇帝,封了贫贱出身的许平君当皇后,有了南园遗爱故剑情深的典故佳话。刘病已还开创了为功臣画像表彰的先例,他的麒麟阁11功臣成为云台28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先河。

3,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朝文武双全的词人,他写的很多诗词入选语文课本,辛弃疾还曾带领50人冲进敌营捉拿叛徒后全身而退。

4,冯去疾。


冯去疾是秦朝的丞相,当时李斯是左丞相,冯去疾是右丞相,两人地位差不多,名义上冯去疾还要地位高。史记中介绍,汉朝的冯唐冯奉世都是他的后人。

5,樗里疾。

樗里疾是战国秦人,秦惠文王的异母弟弟,在秦国,他长期当政,提拔了白起魏冉等人,开创了秦国崛起的新时代。因为一开始封地在严,所以也叫严君疾,后来封地在樗里,人称樗里子,是风水堪舆学的祖师爷。

与疾病相似的字,还有一个就是“鞅”,这个字同“怏”,病怏怏,就是病的很严重,闷闷不乐。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字做名字居然很流行,除了人们熟悉的改革家商鞅,还有赵襄子赵鞅,他颁布了春秋第一部成文法律,被孔子骂的狗血淋头。还有范鞅,这个人是晋国六卿之一范卿的首领,在晋国朝堂活跃50年之久,他死后仅4年范氏被灭族。

中国古代那么多人在名字里面带了疾病之类的字,实际上代表着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待,希望他能健健康康活下去。

知事很喜欢的一个历史人物,他的名字居然是无忧无虑的意思,那这个人就是赵国的开创者赵襄子赵无恤。

恤,在汉语中有忧虑的意思,赵无恤的名字,就是无忧无虑的意思。

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字,不光有把难产,厕所,当名字的,也有那么多有爱的名字。


历史知事


“病”字,非常不吉利,《水浒传》里面,有几个英雄绰号用“病”字开头,汉代还有名字中带“病”字的,如霍去病,刘病已等,这是为何呢?

先看《水浒传》绰号带“病”字是怎么回事?

病关索杨雄,病尉迟孙立和病大虫薛永,字面理解,似乎是指这三个英雄无精打采,病殃殃的,真是这样的吗?

还有另一种解释说“病”是个动词,是使之发愁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超过或者超越的意思,病关索就是超越关索,关索是关羽的儿子;病尉迟就是超过尉迟恭。

哪种解释正确呢?让我们探究一番!

且看《水浒传》中关于孙立的外貌描写:



孙提辖下了马入门来,端的好条大汉,淡黄皮肤,络腮胡须,八尺以上身材,姓孙名立,绰号病尉迟。

再看杨雄。



那人生的好表人物,露出蓝靛般一身花绣,两眉入鬓,凤眼朝天,淡黄面皮。

可见,两个人外貌都有“面黄”二字,其他英雄没有如此面容,可见这个“病”确实是指面色不好,无精打采,病殃殃的,似乎是有肝病!

《水浒传》中没有薛永的外貌描写,他排名靠后,武艺平平,“病大虫”应该是指病殃殃的老虎,如果他武艺超群,生龙活虎的话,应该叫“赛大虫”才对!

至于霍去病、刘病已中“病”字,应该也是指疾病的意思,去病可能是父母最朴素的愿望,希望孩子健健康康,远离疾病。



关于霍去病名字由来,还有个传说。

卫子夫的姐姐,有一天抱着不满一岁的霍去病,去皇宫探望妹妹卫子夫,而此时汉武帝身体不适,正卧床休息,姊妹俩轻声细语,生怕吵醒汉武帝,这时候熟睡中的霍去病突然哇的一声哭了,汉武帝猛的惊出一身冷汗,病竟然奇迹般的好了!看到虎头虎脑的娃娃,问孩子是否取了名字,卫子夫说:“没有!”汉武帝笑着说:“这娃儿一哭,我的病竟然好了,取名叫霍去病吧!”霍去病因此得名!


一半秋色


看到这个问题后,我想到了三个人,霍去病,辛弃疾和刘病已,如果我们简单的拆字来看,看到的就只是疾和病,这当然是不吉利的字,但是名中都还有另外的一半,去病,弃疾和病已,去,弃和已字都有赶走或是结束的意思,所以连起来读这其实代表的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祝愿,希望孩子不要身患疾病,或者不被恶疾缠身。并非是不吉利的意思。

名字是一个人的标签,对于古人来说名字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在古代婴儿出生之后,由于医学条件十分有限,婴儿的早夭率是很高的,所以不会立刻就给孩子取好名字,像在今天孩子出生之前,备选的名字就已经有好几个了,古代一般会等到婴儿活过三个月之后,婴儿的父亲才会正式的根据孩子生辰八字,或者用一些自己对孩子的寄托等内容来给孩子取名,因为古人通常认为能活过三个月的孩子,一般都能活下来。这时才会正式给孩子命名。

今天我们看一些古代的小说,里面很多平民百姓家的孩子,取名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在古代普通人家的孩子还真是就只取个小名,只有稍微有些地位的家庭,才会正式的给孩子取个大名,在古代男孩一般认为到了二十岁正式成人,也就可以娶妻生子,虽然在古代很多时候,男孩二十岁估计最大的孩子都能跑了,但是在这一年才正式举办成人礼,也就是加冠仪式,朋友们也不能再直呼其名了,在这个基础上又会给男子取字,字才是日常朋友之间的互相称呼。

古代甚至是今天,在一些农村地区,还会给自己的孩子取个贱名,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二狗,名字取得这么随便,并不是父母对孩子没有美好的期望,纯粹只是希望孩子能好养活,一生能少灾少难,或者就像这些卑微的事物,生命力十分的顽强,霍去病和辛弃疾的名字很可能是他们小的时候,也就是婴儿时期,体弱多病,好不容易撑到了三个月,父母期待他们能健康长大,所以才以去病,弃疾为名,希望他们以后不要沾染疾病。

除了病字做名字外,古代还有用像晦字取名的,比如杜如晦,沈晦,可能也有人觉得这是不是晦气的意思吗,这里就要说明一下,古代起名用不吉利的字,还有一种情况是古代和现代的意思并不相同,就比如晦就是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的意思,其实想要给孩子强调的是韬光养晦,晦是有隐退,隐忍的意思。就比如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他的字就是元晦,晚年人们遵称他为晦翁。而在今天晦字在很多时候是指倒霉运气不佳。

所以古人在取名的时候,用某个字来给孩子取名,我们还是得看全这是个什么名字,毕竟为人父母都希望希望子女健康平安,在更进一层则希望孩子具有良好的品德,品行,不要随意断章取义,还有一些字则是古代和现代意思不同而产生的歧义。


玄坤


古人名字里带“病”字的也不少,比如汉武帝的得力干将、卫青的外甥——冠军侯霍去病,有兴趣的朋友可查一下汉朝时的花名册,你会发现名字带“病”字的很多,霍去病只是最著名的一个人物,比如汉朝的王去病,李去病,马去病等……



▲霍去病

后来的皇帝名字中也带“病”字。汉朝第十个皇帝汉宣帝刘询原来叫刘病已。从他以后,李病已、牛病已、马病已等名字比比皆是。

我发现汉朝带“病”字的名字很多,这和高官显贵及皇上名字带“病”字有关,可以说是一种时尚吧!

到了宋朝,《水浒传》中的人物病关索——杨雄;还有病尉迟——孙立;病大虫——薛永。宋朝的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疾、病相同)。当然,有辛弃疾做榜样,王、李、马、刘等弃疾的名字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

我所知道的就这些,亲们有知道的请补充一下吧!



▲刘病已


秉烛读春秋


一提到有“病”字的名,想必大家都会想到霍去病,刘病已,辛弃疾,“去病”和弃疾都是把病痛去掉了,人自然就健健康康了,这名字并无不妥。但像刘病已这样的似乎很不吉利,古人为什么起这样的名呢?

其实不只古人,在我们粤西,上世纪还很多人取特别难听的名字,据说是那时候小孩夭折率高,而取难听,贱的名字,就可以平平安安快高长大。比如《白鹿原》里孝文,孝武,孝义小时候就叫“马驹”,“驴驹”“骡驹”。

记得小时候,有个老婆婆经常叫我老爸“阿桶”,我知道我爸的名字不是这个,然后我问他,四奶为什么叫你“阿桶”,然后妈妈说:叫阿桶的人都是小时候“丑陋”,多病,或是他们的兄弟姐妹多夭折。老爸说:他小时候叫“屎桶”,因为奶奶有七个孩子,只有三个长大,而且只有他一个男孩,爷爷奶奶怕他不好,然后起个最贱的名,这样夜叉,太岁,鬼怪之类的就不会来缠他了。然后,我发现,我们村里叫“阿桶”的人都是“独生子”(那时候我们粤西一般人都是兄弟越多越好)。然后,我妹妹小时候,看到四奶叫我爸“阿桶”,她觉得好玩,也经常跟着叫,然后被我老妈臭骂了一顿。那些不好的名字,一般是小时候叫的,我邻居很多孩子小时候都是叫,阿猫,阿狗,老牛,猪仔……这些的,但是长大了,如果关系不是很好,最好别再叫别人的小名了。

另外,我们粤西起名是很讲究的,比如五行缺什么就起一个关于它的名字,比如水龙,木胜,土福,金旺,杨燊等,同时还要拜契,有的拜比较有福的人做干爸干妈,有的拜土地神,也有拜康王,车爷的,还有拜河,田,树的……

但是这些名字有时候也只是叫一段时间而已,而结婚或入族谱的时候则按辈分来起名,所以在粤西,以前一个人一般都有好几个名字。


西粤人家


古代名字带病字的,最为我们熟知的是西汉名将霍去病,还有汉宣帝刘病已。其实近代也有好几个名人名字带病,海灯法师就叫范无病,还有中国近代诗人陈去病,著名革命先辈林去病。

首先要明白一点“病”字在古人眼中是不是就是我们所说的疾病,特意查了一下典故,还真的是,古人称疾为小病,称病为重病,《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君之病在肠胃”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还有毛病、困苦、担忧的意思,但是好像都是贬义。

那么为什么名字里面要带病字,现代人都唯恐避之不及。大家只关注了病字本身,其实我觉得名字里面的另外一个字才是重点,“去病”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去掉疾病、离开疾病的意思,“病已”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疾病停止,“无病”就更不用说了。这样看起来,父母给自己小孩取这个名字是不是就表达了一个永远不得病的美好愿望。旧社会还有好多叫狗蛋、狗剩等等的,虽然是乳名,但是其实也不完全代表贱的意思。


头老王条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万事兴。可见,中国人对名字的重视程度。

但是,为什么许多古代名人的名字中要带个病字呢?

最耳熟能详的就是西汉名将霍去病了,他是卫青的外甥,17岁就率领八百骁骑深入大漠,大破匈奴。但是这位汉武帝的爱将,却最终因病去世,年仅24岁。

如果放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么年轻就因病去世的很少见,但在古时候,却是很普通很正常的事情。即便是皇室贵族,也难以幸免。

以康雍乾为例,他们的子女的平均寿命才24.2岁,其中女儿平均寿命18.8岁,儿子平均寿命27.7岁。这样看来,霍去病的寿命也不算太短了。

现在答案出来了:古时候因病夭折的孩子太多!所以父母起名字的时候加个“病”字,但同时还要加个“去”字,或者“弃”字,比如辛弃疾。他不光名字里有“去病”的含义,他还有个字叫“幼安”,可见父母对他的疼爱,同时也说明古代夭折率之高!

那么,为什么古人在疾病面前是如此的羸弱呢?

一、传染病没法预防。


比如瘟疫在古代很容易流行,而且致死率百分之百,一死就是一大片,甚至整个村子都要罹难。

莫说中国,即便是14世纪中期的欧洲,一场黑死病传染病,便死了近3000万人!

不仅如此,元朝不足百年亡国,黑死病的蔓延是助推剂!

为什么现在有很多疫苗是免费的?是因为传染病的危害太大了!

二、古代没有从小接种疫苗的条件。

古代很多即便是体格很好的少壮,也会死在现代疫苗预防的疾病上。

三、古代近亲结婚。


中国古代喜欢亲上加亲,这也是导致体质弱的重要原因!

四、医生不发达,看病难!看病贵!

古代只有中医,中医对慢性病效果好,但对急症就差了些,往往急症死亡率高!

另外,古代交通不发达,看个病还要翻山越岭,即便是住城里,也不像现在随处有药店和医院。

古代不像现在有医保,他们看病全自费,古代看病又贵,所以有病没钱看,只能拖着。到最后,小病拖大病,大病拖死。

所以,都庆幸生活在现代吧!


小熙为人人


带“病”字的古人其实并不多,知名的也就刘病已、霍去病,再加一个辛弃疾。

古往今来,没有人喜欢“病”,更别说名字里带“病”了,但古人的聪明在于把“病”和其他字搭配起来,造成完全相反的意思。

1,汉宣帝刘询,汉武帝的曾孙,又名刘病已,“已”是停止、消除的意思,“病已”就是疾病消除、不得病的意思,父母为他取名时,一定是希望儿子健健康康,祛除百病。

(▲ 汉宣帝刘病已剧照)

2,名将霍去病,名将卫青的外甥,名字里的“去”是远离的意思,“去病”就是远离疾病的意思,名字寓意远离疾病,健康长寿。

关于霍去病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汉武帝刘彻取名。当初汉武帝宠幸卫子夫,霍去病的母亲是卫子夫的姐姐,霍去病很小的时候还没取名,霍妈妈抱着她到皇宫探望妹妹。当时汉武帝卧病在床,浑浑噩噩,无精打采,宫里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说话,没想到小小的霍去病突然"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昏睡的汉武帝受到惊吓,猛然醒来,出了一身冷汗,顿觉畅快舒爽,病疴瞬间消除,他一高兴下就赐给这个小娃娃一个名字——去病。

(▲ 名将霍去病剧照)

一说是算命先生取名。据说霍去病的父母找了一个算命先生给孩子算命,算命先生说此子命中有富贵,年纪轻轻就能当大将军,不过23岁时会有一场大病,关乎生死,取名“去病”才有可能避过这场大灾,霍去病因此得名,但霍去病没能躲过命运,23岁便英年早逝。

3,抗金名将、宋词大家辛弃疾,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崇拜名将霍去病,希望孙子将来能成大将之才,像霍去病一样为国家建功立业,因此模仿“去病”给孙子取名“弃疾”,意思完全一样,与霍去病、刘病已的名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人把“去病”、“病已”、“弃疾”解释为贱名长命,显然驴唇不对马嘴。

贱名是真贱,比如给男孩取名猫、狗、牛等,给女孩取名屎、猪等,而且大多是称呼乳名,绝不可能用贱名称呼大名,但“去病”、“病已”、“弃疾”却是人家正儿八经的大名,意思是正面、积极的,完全不是“贱名”。

以词组入名,在古代并不少见,往往用来传达美好的愿望和寓意,比如有些夫妇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很想生一个男孩,但事与愿违,总是生女儿,为了生一个男孩,往往给女儿取名盼娣、招娣、念娣、引娣、连娣等,又盼、又念、又引、又招,想儿子都想疯了。

(▲ 名将霍去病雕像)

由此可见,“去病”、“病已”、“弃疾”都是祈望孩子健康的好名,不是贱名。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饮关注我!


狄飞惊


古人取名大多用词考究,想法颇多。因为名字不仅是一种符号,还承载着一种愿望、一种文化 ,或源自家族渊源,或来自历史典故,或出自经史子集,或依凭山川树木,旨在传承族史,寄予厚望。可以从一些名人的名字里看到端倪。

刘病已

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

(希望你的病马上能好)

霍去病

西汉名将、军事家,名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希望你身体健康,“去”离开之意,远离疾病)

辛弃疾

南宋将领、词人,名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弃”抛弃,遗弃,抛弃疾病就是希望远离疾病)

不光是“病”这类不吉利的字眼,古人也会给孩子起一些“贱名”例如“狗蛋”这种,当然不是出于对孩子的厌恶,相反,给孩子起贱名是宠爱孩子的表现。而且越是被长辈宠爱的孩子,小名就越贱。在医学水平等各方面都不发达的古代,孩子夭折的事情时有发生,养活一个孩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此,无法依托的古人便迷信神灵,信奉“名字越贱,人越好养活”的说法,相信给孩子起一个贱名,妖魔鬼怪等也会因是贱名而厌弃这个孩子,从而就不会来索孩子的命,孩子就能健康成长了。另一方面,以动物的名字来给孩子起小名的,一来妖魔鬼怪不易辨认,二来是家长希望孩子可以像动物那样健壮,富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