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读透一本书?

冲上冲不上的云霄


不懂怎么读书?推荐你一本“阅读圣经”《如何阅读一本书》。

第一、检视阅读:快速把握一本书

要略读,另一方面是浅读,通过快速把握一本书的构架和主题,才能为进一步了解书的内容打下基础。

第二、分析阅读第一阶段:透视一本书

1.弄清书的分类,看它是虚构作品还是非虚构作品,是实用性读物还是理论性书籍。

2.用一句话或者简单的一段话概括整本书的内容,说明这本书的主题。

3.把书中的重要部分按一定的顺序列举出来,分析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整体,说白了就是给全书拟一个大纲。

4.找出作者写书的意图,每本书其实都是为了解决一个或者几个问题,明确这些问题,我们就能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全书和其中的重要部分。

分析阅读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

1,找到关键词,并做出恰当的解释。

2,找到关键句,抓住主旨。

3,梳理出主旨的论述逻辑。

4.审视阅读的收获,看看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还没解决。

分析阅读第三阶段:评判一本书

1,在能够完整地了解和诠释一本书以后,再做出判断,可以对作者的观点表示同意、不同意或者暂不评论。

2,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争强好辩,更不能钻牛角尖。毕竟辩论的真正目的不是把对方打败,而是增长学识。

3,要能区别真正的知识和个人观点,再发表评论。

第三、主题阅读:涉猎同一主题的多本书

第一步:找到相关章节,也就是列出跟“进步”有关的书目。

第二步:明确主题关键词的含义。

第三步:厘清问题,也就是找出一些能够说明主题的问题。

第四步:找出不同答案所涉及的议题。

最后一步:分析讨论。通过分析和讨论,我们就能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个主题,并且明白它对我们的意义。


路上读书


很多人曾经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着读过的书记不住的情况。我就是这很多人中的一员。我在读书的时候总想把每个字记住,总想着去背诵,这大概是和我们从小的教育环境有关系。

我们从上小学开始,老师要求我们背诵古诗词,等我们大一点的时候,背诵好词好句、背诵单词、背诵课文……想一下,我们都是怎样把这些内容记住的呢?我想很多人是和我一样——死记硬背。

那么,死记硬背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就是现在,我们看什么东西都好象记不住,觉得只有背下来才能把书读透。可是要读的书太多,内容太多,就算我们是三头六臂也总有不够用的时候。

那么,怎样读书才能把书读透呢?

这个时候就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什么才是把书读透?显然这个答案绝对不会是死记硬背。我的答案是——理解,用得上。

我们的阅读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娱乐消遣、收集信息、做出判断。

这篇文章不完全是用于以娱乐消遣微阅读目的的人群,因为消遣阅读只要使我们感到娱乐就可以了,我们不需要完全理解作者的意图、文章的结构、文章的主旨……本文着重讲的就是以收集信息、做出判断为主要阅读目的的人群要如何读透一本书。

一、SQ3R阅读法

英国作家尼基·斯坦顿在《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一书中提到了SQ3R阅读法。

步骤一:纵览(Survey)
步骤二:问题(Question)
步骤三:阅读(Read)
步骤四:回忆(Recall)
步骤五:检查(Review)

纵览即把文章浏览一遍,这遍不需要我们把所有内容都读完,只读对我们有用的那部分就可以了。读完这边之后我们就可以想一下,在刚刚纵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例如:标题里说有三个观点,我只找到了两个,剩下的那一个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重新阅读。这遍阅读的时候记得找出问题的答案。做完这些内容后,把书合上,梳理一下这本书的脉络,我个人建议最好做一个思维导图(为什么要做思维导图我会在下部分谈到)。最后打开书检查一下是否有遗漏,是否有错误。

做完这些这本书或者你读的内容就已经被记住得差不多了。不要强求把书里的每个字都记住。


二、“便签法”

“便签法”是拆书帮赵周老师发明的,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个人学习里升级指南》里提到的方法。我对这个方法的简单理解就是“拆为己用”。书,只有自己用到才体现了它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我们这的把这部分内容“吃透”了。因为明白再多的理论都不如我们亲身实践一次。

仔细看图片,图片里介绍了“便签法”的基本使用方法。

掌握了“便签法”就掌握了一门时刻把书“吃透”的能力。

“便签法”可以只针对一个片段也可以只针对几行文字,所以“便签法”是身份灵活的。


三、思维导图

在“SQ3R阅读法”部分我提到了思维导图,现在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问什么认为思维导图是十分重要的。

胡雅茹在《我的第一本思维导图入门书》提到:人类有三种不同的沟通与学习方式——视觉型、动觉型、听觉型。而思维导图刚刚好都符合这三种学习形态的需求。

同时,思维导图符合跟自己沟通、跟他人沟通的原理。思维导图还可以加速大脑的思考,可以增强我们大脑的观察、联想、逻辑、创造、专注等能力,可以让记忆力得到全面的提升,迅速掌握重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思维导图用到的工具也是十分简单的:一张A4白纸或者任何其他白纸,这里十分强调白纸是因为带有线条的纸张会在我们画图的时候限制我们的想象力,限制我们思维。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准备几支带颜色的笔。准备好这几样我们就可以开始绘制思维导图了。

当然,现在有很多APP是可以直接生成思维导图的,但我还是推荐手绘,再收回的过程中我们又把书里的内容重新梳理了一遍。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其他想法。


安帛耳


我从2017年开始读书,但是很少写读后感或者书评,因此看了就忘记。2018年6月份开始学习写书评,每看完一本就开始写。现在感觉越写越顺手了,我发现,一本书读得越透,写书评就越容易。

从我的经验出发来回答这个问题,要读透一本书,需要先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在这里,我综合几本经典的阅读方法书来谈谈如何读透一本书。

1.做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我通常用两种方式:

(1)按照奥野宣之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即一条摘抄标注⭕,对应的感想标注★。如下图:


(2)用赵周的便签阅读法RIA做读书笔记。





I便签: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书中的信息。



A1便签:联系自己的相关经验或者听到的经验。



A2便签:应用,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列行动计划。

(3)整理笔记并转化成电子档保存到云端。这里推荐你使用有道云笔记和印象笔记。按照书名建不同的文件夹,方便以后查找。

2.梳理书本逻辑

做书的思维导图。导图有两种做法:

(1)按照目录来做。目录就是书的提纲,结构清晰,可以帮助你更清楚地了解书的结构。如下图我做的《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业书》的思维导图笔记。



(2)按照自己的阅读目的来做。比如,我做《活出生命的意义》的思维导图。



3.输出

阅读是一个输入过程,而写书评、读后感、悟空问答以及知乎问答则是一个输出的过程。通过输出检验输入,梳理书本知识,这样才能将一本书读透。

将读书笔记提炼出3-4个点,用恰当的语言连接起来,形成一篇读后感或者书评。

读后感侧重主观感想,而书评侧重对书的客观评价。

在问答平台写问答也是一个很好的检验阅读质量的方法。

另外,如果用的是RIA便签阅读法,则将A3便签取出来贴在显眼位置,按照计划执行,以便学以致用。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猪猪猫张读书


这几年持续在读书,为了更好更快地阅读,也进行了「读书方法」的主题阅读,在此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希望对大家有些帮助。


我认为读透一本书,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1,找出骨架、概括主旨。

每一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深度阅读者,我们先要找出这个骨架。

一本书出现在你的面前,衣服裹着肌肉,肌肉包着骨头,我们无法解开外衣去得到它的骨架,但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一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我们要知道一本书的主体架构,也就是使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比如我用一句话来介绍《如何阅读一本书》:帮助读者用正确有效的方法阅读一本书,重点告诉我们如何进行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和如何阅读不同读物。

有人会说,一本这么厚的书,如何凝练为几句话甚至一句话呢,但如果你要真正读懂一本书,就必须尝试归纳这本书的主旨,否则你还离作者的距离有很远。



2,从重要句子中抓主旨。

一本书的重点只有10%—20%,我们要善于从重点语句中抓主旨。

测试你是否抓住了一个重要句子的主旨有两个很简单的方法。

①用你自己的话说一遍。不能重复作者的话,或者把语序稍作改变,而是用完全不同的用语说出同样的意义,否则你并没有理解。

②另一个方法是能举出一个例子,可以虚构,也可以是是真实例子,但必须是和关键句表达的主旨相关。

读透一本书,并不是要熟背一本书,因为很多书就算你能倒背如流,若不加以理解,依然不是你学到的。我们要超越文字本身,真正去深刻理解作者的意思。


3,阅读同类书籍,增加对知识的理解。

很多人看书,都是单一地看一本书,而真正要读透一本书,最好是多涉猎同类书籍,也就是进行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可以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当这本书的概念在另一本书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我们不就能增加对这个概念更广更深的理解了吗?而且能从多角度、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一个主题。


要进行主题阅读,首先要列主题书单,其实找书并不难,有很多渠道,比如一些书单公众号、豆瓣、亚马逊和京东这类网上书店排行榜都可以,还可以找这个领域的专家推荐。



4,知行合一地做到才是学到。

要读透一本书,最后一定离不开「做」这个字。


论语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多人把「习」字误解为是复习的意思,其实这里的『习』是练习、实践的意思。读论语,首先得把这句话读会了,才应该去往下读。


我们要学圣人之言,就必须「切记体察」,放到自己身上去实践。《华杉读透论语》作者华杉在读论语时,每天只读一句话,为什么呢?每读一句话,就把这句话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每待一个人、做一件事,都想想如果是孔子,他会怎么做?然后按照孔子的方式去做。比如送客,孔子肯定是站在大门口眺望,直到客人走远看不到了才会转身,所以华杉学了论语,在送客的时候也会这样去做,就这样每句话落实到实践,才算是真正读透了论语了。


身边总有人持有『读书无用论』,比如看了很多自我管理的书,依然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这其实不是书的问题,而且我们把书当成了文字,而不是要实践的行动,我们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恭行」,只有做到才是学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读透一本书。

五月笙:微信读书签约讲书人,有书、新世相等平台签约作者。
持续分享「独特思考」、「读书方法」、「高效工具」
关注我,用心解读好书,用阅读赋能成长。

五月笙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各种书籍琳琅满目,好书层出不穷,让我们这些爱看书的人应接不暇。但真正对我们有用的书却寥寥无几,那么如何做到在不同书类型的书中,快速找到对我们有意义,有价值的精华呢?下面我与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从书中学到的一些经验:


首先,选书。选自己喜欢的书,主动去阅读。既然是自己喜欢的书,那你就会去主动阅读,越主动就越能从书中获取更的收益。当然,若遇上自己不喜欢读,但又不得不看书,那就进行跳读,先浏览,再选出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然后精读。


其次,明确目标,找准方向。如果你的目的是要学习本书的某个章节的内容,那就不需要全部阅读,只需要目录找出你需要读的部分。热爱阅读的人都知道,一本书的精华部分,也就只有百分之二十,这百分之二十既是全书的主题,也是书的精髓,我们要快速把它从书中勾勒出来,记住笔记上,或者便利贴及时写下自己的心得和建议。



最后,不但要读,而且还要去实践。实践什么?就是学以致用,去验证你学到的知识,能不能及时的运用到你的生活,以及工作中去,能不能给你思维带来一次创新性的改变。比如,对完一本书可以先写读后感,再写书评。最后围绕这本书的主题,考虑自己有没有必要进行主题阅读。


针对不同的书,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阅读方法去进行阅读,分门别类的去进行学习总结,不必笼统的一一去解读全书的内容。


薇耘1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读书是我生活中的爱好,也是对于职业来说所必须要对自己的要求。

去年之前,我读书纯粹是个人爱好,没什么规律性,想怎么读怎么读,想读什么读什么,这样固然很好,因为我可以只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间一久,我发现这样的读书其实只是一种娱乐方式,和打球,玩游戏没什么区别,而如果想要通过读书去提升自己,就必须要系统地或者说有目的的读书。

大部分的小说等虚构类读物还是偏向于消遣是读物。真正类似《沟通的艺术》《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等非虚构类读物,才是能真正的指导我们成长的。这些书,我不能读过就算了,我们不仅要读,还得把书彻底读透了。

什么叫把书读透了?我觉得这得看两点:

第一,书中最重要的20%的内容你得看明白了。

第二,能将书中的内容实际运用在工作生活中。

我们来细说。

第一条:书中最重要的20%的内容你得看明白了。

著名的“二八定律”我们都知道,研究发现,世界上任何一种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只占20%,拿书来说也是如此。

所以想要把书读透的第一步就是你要能把握书中的关键。一本书不是非要从头读到尾,这种读书方法其实有点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看似把书里的每个字都看了一遍,实际上什么都没记住。那怎么办呢?

速读和精读相结合。

通过速读快速掌握书本结构,在脑海中形成一个书的框架。再结合自己的理解找到书中最关键的部分,仔细研读,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认真浏览。

基本上能做到这一点,20%最重要的内容就已经掌握了。

第二条:能将书中的内容实际运用在工作生活中。

小的时候做数学题有印象吧,上课明明听懂了,回家做作业,同样的题目换几个数字,经常就不会做了,都别说举一反三了。

如果读完一本书,在运用的时候,书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或者你读完之后压根忘记了书中的内容,即使当时你已经把重要的20%内容研读过了,也没有用,那还不算读透了。所以我们不仅要研读,还要记住他,甚至还要滚瓜烂熟。

所以我们需要记笔记!!!

记笔记是最好的帮助我们将书读懂了,读透的方式。

你可以写思维导图整理结构,可以找一本特别好看的本子进行记录,也可以利用电脑的那个电子设备进行记录,都可以。不过,有一点一定要注意,要有思考。

思维导图很好,整理结构本身就是记录的过程。

如果你选择摘抄记录,那么请一定要在摘抄下面写上自己的感想。

只有自己思考了,才是一种主动学习,而主动学习记忆的东西能够在大脑中保持的时间会比被动学习长得多。

基本上做到这一点了,加上之前的速读、精读,你已经将这本书至少翻了三遍以上了,相比你之前的通篇阅读,读了后面忘了前面,好了太多。更何况你加上了主动学习,你一定会记住书本的大部分的内容。

如果真的没记住,至少你也能做到当你需要它的时候,去书架一翻你就知道在哪本书的什么位置。

有了这种记忆的积累,多运用,自然就能将这本书读透了。

所以综上,总结一下,想要把一本书读懂、读透,首先需要通篇浏览全书,从宏观上把握书的结构,整理出思维导图,找到整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再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是工作所需,将你所需要的内容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挑选部分内容进行记录,写上自己的思考,再尽可能的将书中所阅读的内容实际应用在生活工作中,反复几次,这本书,就算是读透了。

有关如何把书读透了,这里推荐两本书:

《沟通圣经》这本书描绘了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沟通技巧,但对我而言最有用的就是它非常清楚的解释了如何速读?如何精读?速度时读哪些内容?怎样阅读让效率最高。非常实用。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如果让我只推荐一本和读书笔记有关的书,我一定推荐这本。简单易懂,清楚明白,最关键的是操作性强。

好了,到此,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


小小一座山0516


俗话说,书读千遍,其意自见。想要把一本书读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反复读,读好多遍。在喜马拉雅上有一位讲金刚经的,叫吴永达的老师,他说他在零九年把《金刚经》听了六百多遍。一位讲《道德经》的老师,把道德经读了一百多遍。可以倒背如流。我的一个学生把《狼图腾》读了二十多遍。还有一个更厉害的,九十年代有一则新闻,说一个二十七岁的年轻人,把《红楼梦》读了一千多遍,最后写了一本书,叫《结构红楼梦》。

所有这些事例都证明,要读透一本书,就要多读,反复读。

读透就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再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就想看一幅巨型画。一开始你就现在画的跟前。看到的只是一个局部。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看,把那每个局部的细节都看到了,然后你在退一步,或几步,再看一个更大的部分,最后退到远处,在能看到整个画面的构图。看清整个画面后,再去看局部,你就知道这个部分和其它部分的关系了。

看书就是先一章一章地看,看完整个一本书后,再看一遍或几遍。这样对每一章都了解了,书的整体结构就在大脑中形成了。再去看个别章节,你就知道它和其它章节的关系。

主人公可能在一开始救过一个乞丐。第一遍时你可能没有在意这个乞丐,他在书的一大部分里都没出现。你可能都把他忘了,但可能最后他出现了,并且拯救了主人公。有时候是第二次阅读才发现的。书中人物关系复杂时,就得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搞清楚。

所以,想读透一本书,没有捷径,就是多读。当然,有一段国学经典还应该读一些参考书。


散木17


纯属个人观点:把一本书当成科研论文来读才能读透。无论精度还是笔记都是建立在汲取书中营养基础上的,建立超越作者的视角来审视才有可能完全思考清楚。

首先要梳理清楚文章的脉络体系。看清楚整本书的结构,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属于什么类型,文章的写作顺序是什么,文章的冲突及主次是什么等。

其次要弄清楚文章的风格。写作风格多如牛毛,具体可以鉴别,包括语言风格、文体风格等。还有一些艺术技巧。好的文体和语言可以仔细推敲。



还有就是弄清楚文章的意义。每本书都有其目的,弄清楚作者写作的目的,参考自己的经验与阅历思考一下整本书的意义,有益的地方在哪,哪些观点需要推敲。


只是举一下例子,要说把书吃透是非常不容易的,平常精读就好。


覃小笃


要说对一本书读透,就要看是什么书,中国汉语言文字,能够说上“博大精深”,还真不是徒有虚名。(晋)《三国志.魏志.王肃传》陈寿说“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本书,读一百遍,它的意思就显现出来了。一百遍是一个概率,意思就是读一遍不知道就读二遍,二遍不懂读三遍,读到懂为止。古时候,科学技术落后,书籍太少,相关的书籍很难找寻,只有这个办法,也是一个先进的办法。在网络时代,我还是建议浏览读书法,查阅资料式阅读。

古人还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集土成山,风雨兴焉;集水成渊,姣龙生焉。学习知识,也跟鲁迅先生说的写作文一样,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多读,多研究,多实践!


顶顶田


对于读透一本书,古人有不少非常好的经验。(在我们介绍苏轼读书法后,以《三国演义》为例详细剖析)

若要,精细学习某些经典著作,苏东坡在给侄女婿王痒的《又答王痒书》里提到的一套读书方法,有史以来最受推崇,相当牛逼。

苏轼信中是这样说的: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所欲求者尔。故学者,每次一意求之。

他意思是说,经典著作要反复阅读,因为里面的内涵养分太多了,信息量太大,我们总不可能一会学习文笔,一会学习里面的关于哲思的问题,这样贪多嚼不烂,也不能每样都学到精髓,自然很难读透。

然后东坡的妙招来也!每一次,只学一个方面。我们以《三国演义》为例。


第一遍,以学习这种中国古代,全景式小说写法目的来读。那么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留意,作者如何引入故事(也就是开篇);作者是用什么线索,来切换人物故事;是如何构建如此复杂的人物故事体系。

第二遍,以学习里面的为人处事之道为目的。就要注意里面,怎么处理上下级关系?怎么应对人生低谷?怎么戒骄戒躁?等等

第三遍,以学习里面的兵法韬略为目的。同样就只留意,关于军事用兵相关的环境场景以及人物对于各种信息的判断和应对之策。

第四遍,可以学习这种全景式史诗写作语言;第五遍可以学习三国古代的一些文化特点,人物风情,等等之类。

这就是著名的苏东坡读书法。

个人建议,阅读经典,在你学习完“每一意”后,再读一遍,用陶渊明的方法(好读书,不求甚解),主要追求把握作品整体的气韵和思想。

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