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所建立的蒙古汗國是如何滅亡的?

蒙古族起源於額爾古納河一帶,起初以狩獵為生,後來發展為遊牧民族。到了公元十二世紀,蒙古勢力逐漸強大,成為蒙古草原上五大部落之一。十三世紀初,一個叫鐵木真的人物橫空出世,通過一系列兼併爭戰,基本統一了蒙古高原各部。

1206年春天,蒙古貴族們在斡難河(今鄂嫩河)上游召開大會,建立大蒙古國,推舉鐵木真為大蒙古國大可汗,上尊號“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立國後,頒佈了世界上第一部類似於憲法性質的《 成吉思汗法典》,建立了一套有蒙古特色的、以貴族民主為基礎的、蒙古貴族共和政體制度。

成吉思汗被公認為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成吉思汗”就是“世界的統治者”的意思, 他曾說過:“男子最大之樂事,在於壓服亂眾,戰勝敵人,奪取其所有的一切,騎其駿馬,納其美貌之妻妾。”因此成吉思汗領導下的蒙古國,以殺戮、掠奪他人財產為要務,開始對外發動大規模征服戰爭。

在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所開創基業的基礎上,1271年忽必烈將古蒙汗國改國號為“元”,以大都為政治中心。至此,蒙古人已經創造了本民族的歷史,他們所建立的元帝國成了世界歷史上空前龐大的帝國,那麼它的版圖面積有多大呢?

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在對外征戰中所開拓的領土為:東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亞、南至波斯灣的遼闊疆域,國土橫跨亞歐大陸,極盛時其國土面積達3300多萬平方公里。如此龐大的國土面積,實際情形又是怎麼樣呢?

事實上,從一開始,大蒙古國就未形成統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落後,對周邊地區不斷髮動侵略戰爭,並把蒙古軍征服的地區分封給了四個兒子。隨著佔領地區的日益擴大,逐漸形成了四大封國,也稱四大汗國:

窩闊臺汗國 窩闊臺汗國是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窩闊臺及其後人世襲領地,疆域主要為西遼故土(今新疆、中亞地區一帶),即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都城在葉密裡(今新疆額敏縣)。

1225年,成吉思汗給其正妻孛兒帖所生的四個兒子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分封土地。窩闊臺汗國即建於1225年,存在84年後於1309年滅亡,是蒙古四大汗國中最短命的汗國。

成吉思汗死後,窩闊臺繼承了大汗之位。他利用手中的權力,將成吉思汗留給幼子拖雷的一部分軍隊劃歸自己的次子闊端,引起了拖雷家族的不滿。1241年窩闊臺死後,其子貴由繼承汗位。但是貴由僅做了兩年大汗就死了,汗位為拖雷長子蒙哥奪去,至此,蒙古大汗之位轉入拖雷家族之手。

1309年,窩闊臺汗國最後一任大汗察八兒因干涉、參與察合臺汗國的一次內爭失敗,逃歸元朝,元朝封他為汝寧王。他的領地大半被察合臺汗國也先布花汗所吞併,窩闊臺汗國滅亡。

察合臺汗國 察合臺汗國原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的封地。察合臺開始時領有西遼舊地,包括天山南北、裕勒都斯河和瑪納斯河流域及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地區,初時建都城於阿力麻裡附近的虎牙思(今新疆霍城縣水定鎮西北)。

察合臺汗國初時與窩闊臺汗國的關係非常好。窩闊臺為蒙古國大汗時期,察合臺在蒙古國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在重大問題上窩闊臺經常派心腹去徵求他的意見,因此,察合臺對帝國很多重大決策是起一定作用的。

察合臺汗在位時,由於長子木圖幹在戰爭中陣亡,其孫哈剌斡忽剌(木圖幹之子)被指定為察合臺汗國的繼承人。察合臺去世後,嫡子也速蒙哥想參與朝政,但遭到哈剌斡忽剌的拒絕。貴由繼承大蒙古國汗位後,由於與也速蒙哥親善,遂以兒子在世,不能讓孫子繼承汗位為由,派也速蒙哥君臨察合臺汗國。貴由死後,也速蒙哥和窩闊臺系的宗王共同反對選立拖雷系的蒙哥為大汗,引起了蒙哥的忌恨。因此,當蒙哥成功當上大蒙古國繼大汗後,將河中地區劃歸拔都統轄,並支持哈剌斡忽勒回國奪取汗位。可哈剌斡忽勒在途中意外死亡。按照蒙哥大汗的旨令,由哈剌斡忽勒之妻乃哈敦(相當於皇后)回察合臺汗國主政。乃哈敦回國後,處死了也速蒙哥,並統治察合臺汗國達10年之久。

蒙哥大汗死後,成吉思汗家族內部爆發了長期的爭奪汗位的鬥爭。忽必烈、阿里布哥、海都等都企圖佔據察合臺汗國,使該地區成為各方勢力的角逐之地。

忽必烈曾派供職於他的阿必夫合(察合臺曾孫)的兒子兀魯克去察合臺汗國當君主,不幸的是,兀魯克在途中被阿里布哥的軍隊襲擊殺害。

阿里布哥則派拜答兒(察合臺的第六子)的兒子阿魯忽為察合臺汗國的君主,並保證軍需的供應,讓其注意防備忽必烈軍隊的侵襲。後來阿魯忽又從拔都手中奪回了河中地區,使察合臺汗國真正成為獨立汗國。最盛時其疆域東至吐魯番、羅卜泊,西及阿母河,北到塔爾巴哈台山,南越興都庫什山,包括阿爾泰至河中地區(河中地區特指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大片地區)。

1321年,察合臺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東部稱為"蒙兀兒斯坦",西部稱為"馬維蘭納兒"。1369年西察合臺汗國為帖木兒帝國所取代,西察合臺汗國正式滅亡;東察合臺汗國則於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明軍抵達新疆時歸順明朝,明朝隨之在新疆設立阿端衛和哈密衛管轄整個新疆。

欽察汗國 欽察汗國(由於大汗帳色金黃,歐洲人稱金帳汗國),又稱克普恰克汗國、朮赤兀魯思。它的前身是成吉思汗劃分給長子朮赤的封地,包括額爾齊斯河以西、花剌子模以北(包括額爾齊斯河流域和阿爾泰山地區),都城設在額爾齊斯河流域。

1235年,朮赤次子拔都奉命統帥“長子軍”西征,征服了俄羅斯及東歐地區。到1240年先後征服了欽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保加爾(保加利亞)、伏爾加河和奧卡河地區以及第聶伯河流域的羅斯各公國。

被征服的這一廣大地區就成為拔都的兀魯思(分得的土地之意),從1242年起稱“欽察汗國”。 欽察汗國的疆界大致包括:東自額爾齊斯河西部,西至第聶伯河,南起巴爾喀什湖、裡海、黑海,包括北高加索及花剌子模北部和錫爾河下游地區,向北臨近北極圈。拔都把伏爾加河地區作為政治中心,在入口處建立了首都薩萊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羅斯諸公國與欽察汗國為藩屬關係。

幅員遼闊的欽察汗國是一個由各民族組成的龐雜的聯合體,汗國內部各地的經濟發展亦不盡相同。因此,欽察汗國效法中國古代實行分封制,拔都的13個兄弟(包括斡兒答)都得到了分封。所以到了15世紀欽察汗國就先後分裂成了花剌子模、克里木、保加爾、西伯利亞、喀山、阿斯特拉罕等多個汗國,大汗則只剩下了中央直屬的大帳汗國,享有名義上的宗主權。

1480年,大帳汗國大汗阿合馬打輸了和莫斯科公國的關鍵一仗,兵敗被殺,蒙古人從此失去了對俄羅斯人的統治。1502年(明孝宗弘治十五年),末代大汗賽克赫阿里被克里米亞汗國擊敗,欽察汗國徹底滅亡。

伊利汗國 伊利汗國,又稱伊兒汗國或伊爾汗國,位於高加索、伊朗、伊拉克、阿富汗等地。為成吉思汗之孫、拖雷之子旭烈兀在原封地的基礎上,遠征西亞所建立的汗國,首都定在大不里士(位於庫赫•塞汗特高原,伊朗阿塞拜疆省會)。該汗國也是元朝最忠實的藩國。

按照蒙古“幼子繼承製”習俗,拖雷本該是汗位繼承人的人選,可成吉思汗最終挑選了多謀善斷、治國才能更為出眾的窩闊臺為繼承人。將自己的直屬領地,也就是包括斡難河蒙古本部在內的東亞一大片地方分封給了拖雷,約十三萬人的蒙古軍隊,大部分也由拖雷繼承。

拖雷與正妻唆魯合貼尼生有四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窩闊臺死後,蒙古諸王公就處在權力的激烈爭奪中。1251年,蒙哥從窩闊臺家族手中奪得大汗之位後,為鞏固汗位,積極培植同母的幾位兄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其中忽必烈負責中國事務,旭烈兀則成為西征大軍的統帥。

成吉思汗曾鼓舞子孫:“天下土地廣闊河流眾多,你們儘可以各自盡情去擴大自己的領地”, 旭烈兀遵從祖父的教誨,於1253年率軍出發渡過阿姆河,帶著蒙哥給他的“從阿姆河兩岸到埃及盡頭的土地都要遵循成吉思汗的習慣和法令。對於順從你命令的人要賜予恩惠,對於頑抗的人要讓他們遭受屈辱”的囑託,離開了生他養他的蒙古大草原,到一片全新的天地去開拓自己的世界。

1259年,正當旭烈兀率蒙古鐵騎橫掃中東之時,突然驚聞蒙哥大汗在進攻南宋的途中暴斃。旭烈兀率主力回到波斯後,得知忽必烈已經即大汗位,並與幼弟阿里不哥發生了汗位之爭,遂決定不再東返蒙古。並同時向爭位的雙方派出使者,表示擁護忽必烈為大汗,指責阿里不哥。忽必烈於是派使臣傳旨,將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邊境的波斯國土和該地蒙古、阿拉伯軍民全部劃歸旭烈兀統治。從而建立了又一個汗國——伊利汗國。

1335年阿布·賽義德死後,伊利汗國迅速瓦解,國家分裂成東波斯、阿富汗斯坦的卡爾提德王朝,西波斯的穆札法爾王朝和札剌亦兒蒙古人的札剌亦兒王朝,土耳其的楚邦王朝等。

忽必烈成功奪取汗位,入主中原之後,定國號“大元”,大蒙古國改稱“大元大蒙古國”,他從大蒙古國大汗變為大元皇帝。

四大汗國名義上受大元皇帝的冊封,屬於大元大蒙古國的封地。實際上四大汗國都處於獨立狀態,加上地處中原的元朝,已經成了五個獨立的國家。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發動北伐,大將軍徐達率領明軍攻佔元大都(今北京),元順帝逃回漠北,史稱“北元”。1388年朱元璋派大將藍玉深入漠北取得“捕魚耳海”大捷,北元后主脫古思帖木兒在逃亡中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殺害後,去大元國號稱蒙古,北元宣告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