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圣鬼谷子解读:一味强出头的人,最终会落个什么下场

人生有高潮低谷,经事有是非曲直。有道是如何识时务的把握逆境中的隐忍与顺境中的进取,无疑是人生智慧的体现。

“以屈求伸”是鬼谷子《内揵》篇的一种谋略,这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运用这一计谋,一般是在施计方暂时力量薄弱、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即先忍受屈辱,委于对方,以这种暂时的屈辱,使对方放弃原先的打算,而使己方避凶化吉,蒙混过关,赢得时间。

然后再依计行事,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等待时机,进而制伏对方,消除祸患。石勒就灵活地运用了这一计谋。

"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鬼谷子智慧之内揵篇》

【释义】

所谓“内”,便是使进献说辞能够深入君主的内心;所谓“楗”,便是使自己的谋略与君主相合。所以策士游说时,应先暗中揣度对方;献计时,应顺着对方的意愿。

暗中先认真分析事情可否,再明言利弊得失,以此来掌控君主的思想意志。计谋方略要顺应当前的形势,以便与君主之谋划相吻合。但首先要审慎考虑同君主建立起的稳固关系,然后再考虑拟献的方略计谋是否合乎时宜以及君王的心意。

石勒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开国君主。他是从奴隶到皇帝的第一人。

石勒年轻时被卖为奴,后来聚众为盗,最后投奔刘渊。刘渊称汉帝后,石勒便成为他手下一名得力的战将。石勒有胆略,善骑射,他在与晋军争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刘渊对他十分重视,任他为安东大将军,给他很多特权。

晋永嘉六年(312年),石勒听取边谋臣张宾的建议,率兵占据了襄国。当时,晋大司马、尚书令王浚是石勒开创王业最大的拦路虎。

永嘉七年(313年),石勒决定铲除王浚这个障碍,张宾又进计道:“王浚表面上是晋臣,其实有篡位之心。此时,他肯定想招揽各路勇士,以图谋天下。将军如要成就大业,就得先卑身事人,向他俯首称臣。取得他的信任后,再设法除掉他。”

石勒认为此法甚是,于是派门客王子春等携带奇珍异宝,献给王浚,并进表劝其称天子。

王浚也非酒囊饭袋之辈,开始时他并不相信。

王子春则装作很坦诚的样子解释道,自古以来确实有成为名臣的胡人,却没有成为帝王的胡人;石勒不是不想称帝,只是担心他一称帝会招致天怒人怨。所以他才想拥戴“州乡贵望,四海所宗”的王浚称帝。

王浚听他说得合情合理,就相信了石勒,封王子春为列侯,并派使者带着特产回报石勒。

在王浚的使者没到襄国时,恰好镇守范阳的王浚的司马游统背叛王浚去投降石勒。他暗中派人和石勒联络,石勒立即杀掉来人,把首级送给王浚,以表自己的诚心。所以王浚更加不疑有他了。王浚使者到达襄国时,石勒已经事先叫人收起了锐兵精甲,“虚府赢师以示之”。石勒恭恭敬敬地跪拜,接下了王浚的信函;对王浚赏赐的东西也虔诚地供着。

接着石勒又派董肇去幽州,上书给王浚,请求亲自去幽州面谒,劝其称帝。王浚的使者返回幽州后,也报告说石勒兵微将弱但忠贞不贰。王浚听后大喜,以为在自己称帝的路上又得了一员忠诚的猛将。

且说石勒见王浚上了圈套,心中暗自高兴,准备动手除掉他。

建兴二年(314年),一支精锐的轻骑兵日夜兼程,奔袭幽州,这就是石勒的军队。石军行至易水时,王浚诸将闻讯,请求出兵阻截,王浚却发怒道:“石勒来幽州,是想拥立我为天子,谁敢声言攻击他,就格杀勿论。”说完,命人准备筵席,以款待石勒。

天亮时,石勒兵临蓟城门下,叫开城门后,假装把数千头牛羊送给王浚当见面礼,实际上是用这些牛羊堵塞各条街巷,使王浚纵有伏兵也无法出击。

王浚这才感到大事不妙,可惜为时已晚。王浚最后被斩首。就这样,石勒以巧计扫除了通往帝位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遇事当学石勒,屈伸有时,刚柔并济,以屈求伸。都说要做铁骨铮铮男儿汉,不可轻易向他人低头。但是在人生路上,如果我们做事缺少柔韧性,不会适当地弯曲,就很容易中途受阻,甚至与成功无缘。

谋圣鬼谷子告诉我们:人在遇到不测风云时,能站则站,站不起来就得见机振作。要能屈能伸,不可撞到头破血流,再难有东山再起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