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一刻的此情此景你会突然联想到古人或古代的某事某物,甚至有了感同身受的感觉?

嗯嗯啊啊日


夜深无眠,辗转良久亦是无法,起视小女睡姿如螃蟹,莞尔一笑。忽见窗外月大如盘,中杂影参差斑驳,亮如白昼。启门出户,月光如水,似能以手掬之,不觉做手捧状,然并无一物,哑然失笑。欲觅佳句咏之,忽思及东坡先生《记承天寺夜游》,其“积水空明”句与此景绝配也,录之与君共享: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一句贴切无比,妙笔道尽我等心中皆有却难尽述之意,大家之称实至名归!

东坡先生做此文时,因乌台诗案贬至黄州已四年矣。自比“闲人”,虽有感慨身微之意,然更多随缘自适之情,我辈读之亦应放开怀抱,万不可时时望月伤怀、事事怨尤。君以为然否?


世界微尘宁爱止憎


这是个有意思、有深度的问题。头条很多问题要么无聊,要么需要掌握专业知识才能答好,这个我喜欢。

认真分析,如在某刻某景下产生与古人共鸣的情绪,其核心就是,你对中华文化、历史有着强烈、自觉的民族共识。

典型的场境会有以下几个。

一、登高。

古人自古就有登临怀古,与古人唱和,抒发自己豪情壮志的传统。历史上最著名的两首怀古之作,一是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另一首辛弃弃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当您也登上南京古城墙、雨花台,面朝秦淮河,是否会想起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千古名句?

关于登高临境,追思往昔的诗词还有很多,如王勃的藤王阁序、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此不一一尽述,当您在登上名山古刹、历史遗迹时,总会有丝丝历史的回音在胸中激荡,或会生发至今双手,未曾伏虎的感慨。

二、望月

苍海桑田、海枯石烂,生命轮回不息。而头顶依然是那轮亘古的明月。

当您举头遥望,如您感觉寂寞,您会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如您思念自己的爱人,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当您思乡时,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您在沙漠里看到的是一弯新月,可能您会产生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边塞情怀。

总之,秦时明月汉时关,无论往昔今昔,人变、事变,月未变,当您望月之时,您的思想会穿越历史的天空,与古人对话。

三、佳节

当您离开亲人,在一个遥远的城市成家立业,会产生怎样的情绪?

某年中秋,我和大哥登上故乡的鼎山,眺望长江,哥写下“一脉长江东流去,新发茱萸待来年”的诗句,那脉长江,说的就是我这个浪子。

此情此境,也是触发了和古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共鸣。

不多展开,游子自知。

四、羁旅伤怀

写这节我感觉略微有些难,原因是交通工具的改变,人的体验不同。在古代,人们出行多为马车、牛车,或者步行,羁旅劳顿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感受,李白才会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而今天早已截断巫山云雨,天堑变通途。

但劳顿之感虽无,伤怀的情绪还是有的。当您的工作要求您常年在外奔波,您是否会有“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的感叹?

五、临境

一些特定的场境会催生特定的情绪,古代也留下很多典古。当您身处其境,也会和古人产生共鸣。

送别是一个相当典型的场境。比如您面临送别,普通人可以想起长安古道、灞桥别柳、长亭祖宴,若前途不明甚或风潇潇兮易水寒,耳边有渐离击筑踏歌之声。

苏轼在赤壁观古战场,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绝唱。

当我们阅读完三国演义,心头是否也会开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循环播放模式?

六、春思

把春思放在最后,因为作为一个中年的油腻大叔,我个人不太喜欢。但她的的确确又是多愁善感的少年男女极易与古人牵手缠绵的一个途径。

网上的诗词有老干体之说,另有一类春思体,多写闺情闺怨,诗句中全是青鸟、紫燕、柳絮、画楼、剪眸等意象……不对扯远了,拉回来。

好吧,假设您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女,面对残春的一地黄花,您是否会“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结束语

第一次码这么长的头条回答,我喜欢这个问题。最后用一首小词作为结尾,韵不严,尽管批评。

捣练子.月

蟾客怨,

广寒深。

袖舞千年只为君。

长使帝豪曾废泪,

至今倾泪有来人。



但光1


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我想很多人应该都会有这种感觉吧。在一种特定的情况下,由于外界环境和自身的思想所致,会想起古代的一首诗一句话,把自己与古代人物所相比较。

我来说一下我自己有过的几种感觉吧,借此抛砖引玉。

1、那是在学校的小路上放学回来,渐近徬晚,自己背着书包,往宿舍的路上走。慢慢,天空中下起雨来,雨不是很大,但周围的人都赶紧跑,此时,我自己一个人背着书包慢慢走着。这时候想起苏轼在《定风波》中的两句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当时自己心里的想法就是,不就是一点雨嘛,慢慢走,慢慢欣赏多好。那时我就感觉与当时苏轼写这首词的心态很像(当然自不敢比先贤)。这首定风波整首词之前有一段小序,写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我想当时的苏轼也是这样在注视着同行的人,然后潇洒徐行。

2、我觉得这一次的经历,应该很多人都有过。

我不知道这样形容准不准确,但我想这种形容是最能概括的。那就是高考过后,当自己被心怡的院校所录取的时候。当自己第一次踏进大学校园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我想那应该是学有所成的最准确的描述了。 最后附这一首诗的完整出处。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种花家的小兔仔


吃到好吃的的时候,会想,古代皇上能吃到这么好吃的东西吗?忽然就了解了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什么的,世界的食物也是一种大融合,感谢世界的互通带来丰富的食物。


坐高铁的时候会想到,之前交通不发达,小到秀才赶考,大到皇帝出游,路是真的很难走。然后就明白了之前的老话——穷家富路,以前出远门,真的是有生命危险的。路难走,人性也并未开话,儿行千里母担忧,任何一个亲点的人都会担忧。


坐飞机的时候会想,会飞的感觉真的超棒啊,瞬间联想到古时候修仙的人,他们会爬到很高的、无人的山上修行,也许为的就是云海来了的时候,可以远离俗世的一切,眼前只望云海,这就是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