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仅十九岁就病死,他真是因为寻花问柳而染上不治之症的吗?

司马长史


江湖传言,大清同治皇帝恢复出宫只为一亲某名妓之芳泽,而且不久之后,身染花柳病,不治而亡。但是,同治皇帝真的是因为花柳病而死吗,江湖传言可能仅仅是传言而已。

(同治皇帝像)

在这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下天花。天花是一种非常烈性的传染病,可以说是古时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甚至可以把只一两个字去掉。主要是从来没有感染过天花或者是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都会,有可能被感染到,但是天花一经治愈之后,就可以终身免疫,不过可能会留下一些后遗症,比如说原来起痘的地方会变成麻子。像千古一帝康熙大帝,就曾经被人推测,小时候长天花留下了满脸麻子。

(天花后遗症类似)

清王朝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正好是天花肆虐的一段时期,满清贵族们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对于天花的恐惧是明显可见的。比如在顺治时期规定,一旦发现民间有患有天花的老百姓,就要把它驱逐到城外40里之外,以防止传染的可能。而且,抱着宁可错杀1000,不可放过一个的思想,凡是浑身发热或者是身上生癣的人,也被强制驱赶出城。导致无数下层贫苦老百姓,在城外无依无靠,抛尸道路两旁。

到康熙时期,康熙皇帝比较开明,引进了西方种牛痘的技术,使得满清贵族上层在与天花斗争的时候,不至于手足无措。雍正时期,甚至多次下发上谕说,满洲、蒙古的王公贵族以及官员子弟,凡是没有得过天花的,都必须种痘,相当于打疫苗了。

(接种牛痘)

再说回同治皇帝的死。

几十年前,清史专家们,就在清代的档案文件中,发现了一份叫做《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的小册子,其中详细的记录了,同治皇帝,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下午开始得病,一直到十二月初五病死,这37天内的用药情况。经过分析,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同治皇帝,是死于天花,而非江湖传言中的花柳病。

《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

比如,这本小册子中,记录,同治皇帝得病第2天的症状是“头面周身疹中夹杂之痘粒透出”,明显是起天花的症状。还有十一月初七的诊断记录中有“毒盛气滞之重险痘症”。到了十一月十九日,同治皇帝得天花没有好转,反而病情加剧,册子中记载“湿毒乘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漫流脓水,腿疼痉挛,头项胳膊膝上,发出痘痛肿痛”。之后的记载就不再说了,总之就是了,因天花全身起痘,并且全身的痘逐渐破裂,全身流脓(画面真的难以想象),而且由于同治皇帝本来身体就弱,又引起各种并发症。到十一月三十日,同治皇帝已经神志不清,失去知觉奄奄一息。终于熬到十二月初五,大清同治皇帝,龙御归天。

从这份十分详细的记录,完全可以证明同治皇帝,绝对不是因为花柳病而死,而是因为天花而死。


令和史官


同治皇帝载淳是怎么死的?历来关于这个问题说法不一。官方说是死于天花。野史笔记称其死于梅毒。

同治的老师翁同龢有写日记的习惯,而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1874年11月29日,同治在西苑游玩的时候着凉,然后就开始连日生病违和,10天后开始“反疹”,次日经过御医的诊断,确定是天花。

从12月9日到10日,同治被确诊以来,翁同龢从太医处得到的讯息、看到的药方确实是天花。翁同龢12月11日的日记中记录了同治的病情有所减轻,并且详细记录了所服用的药方。而从这一天开始,翁同龢每天都会进宫问安,回家后写日记的时候必定会详细记录医疗方案和药方。

12月16日,圣旨传令翁同龢与军机大臣、御前大臣进见。这是同治自得病以来,翁同龢第一次被召见,同时也是军机、御前大臣们第一次被召见,翁同龢见到了病重的同治,他看到了一脸疱疹十分密集,目光中流露出憔悴的样子。估计是这个景象吓到了老翁,以至于他彻夜不得寐。

同治皇帝如此病了一个月,到了次年1月6日,翁同龢再一次见到了同治。此时的同治已经卧病在塌,面容憔悴,疱疹结痂一半都没有脱落,看起来被病情折磨得十分痛苦。如此又诊治了6天,到了1月12日,19岁的同治皇帝载淳不治身亡。

同治皇帝之死,《清史稿》及其他官书都说死于天花,当代研究清史的学者,更具体地说他由于痘毒内陷,导致“走马牙疳”。

但是,当时私议盛传同治帝死于梅毒,是慈禧太后不知道是这种病,强行当做天花来治,愈治愈重,最终耽误了时间,一命呜呼。而这类私议其实并非物种生有,空穴来风。

同治皇帝确实私生活比较放浪,也存在微服纵淫的事实。他经常出宫找暗娼,毕竟著名的青楼妓院里有他的臣子们狎妓取乐。而参与到他这个事情中的人,不止几个小太监。他寻花问柳这个事情,翁同龢也是知晓的,只是老翁在日记里写的比较隐晦。比如同治连续半个多月都不上来上课。

同治皇帝寻花问柳的不轨行为,朝野乃至慈禧本人似乎都心知肚明,所以如果说同治得了花柳病,似乎也有可能。

但同治是否得了花柳,这个事情却并不一定是真的,因为所有记载之中,都没有这种猜测的依据,老翁的日记中也没有做这方面的暗示。所以笔者认为同治应该是死于天花。

不过,同治帝的死与其放飞自我的不检点行为不无关系。如果不是他常常夜间行动,夜夜笙歌,把身子掏空了,那么一个19岁的青年,一期旺盛的生命力,加上当时比较相对良好的医疗条件,是绝对不会被天花击倒。从日记上看,他患病之后的临床表现,有气虚肾亏的原因。


朝代说


应该是死于天花。查看《清史稿》,就会发现清朝皇子早夭比较多。如皇太极有11个儿子,14个女儿,儿子长到16岁以上的只有7位,早夭4个,女儿有1位早夭,子女早夭的比例为20%。

顺治共生8个儿子,6个女儿,其中4个儿子早夭,6个女儿超过16岁的只有4个,其中3个在未出嫁之前就早夭了,早夭比例为43%。康熙共生35个儿子,27个女儿,长大成人的儿子只有13个,成人的女儿只有8个,早夭比例为51%。以后几位皇帝的生育能力下降,但早夭比例仍然很高。

如嘉庆帝子女的早夭比例为57%,道光帝儿女早夭比例为37%。按理说皇宫有当时全国先进的医疗保健技术,皇上也很重视怀孕的妃嫔们,可怎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早夭现象呢?首先这与满族人的婚姻习俗有关,专制王朝的皇族们为了政治利益,经常进行近亲婚配,举例来说孝庄皇太后为蒙古科尔沁部落人,后来她的儿子娶了两个她的侄女和一个侄孙女。

康熙的母亲为佟国维的姐姐,他又先后娶了佟国维的两个女儿。皇室有女子嫁给大臣,而这些女子的后代后又被选入后宫,这种现象大量存在。按照现代医学理论,近亲婚配出生的孩子身体素质天生差,这是导致清朝皇子皇女早夭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来自关外的满人似乎天生就对“天花”缺乏免疫力,“天花”几乎就是满人的克星,如顺治帝、同治帝死于天花,康熙帝、咸丰帝都得过天花。

皇子皇女得过天花的不胜枚举,以当时的医疗条件来说,感染天花后的存活率不高。


用户50262224736


前几天刚刚看过一篇文章。说清朝晚期为什么皇家人口凋零?


清朝皇家的祖辈可以说比较野蛮、不开化。如果一家里男人死了,男人的妻子就会与老公的兄弟甚至是侄辈结婚,就是近亲结婚的现象特别严重。同治皇帝的上几辈君王就有这样的现象。

近亲结婚的坏处,短期内可能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到同治帝后面,皇家就绝户了,绝对是与近亲结婚有关。


其次,皇宫里,只有皇帝一个男人。宫女们一般都比较早熟,无处发泄的时候只能摧残皇帝,也就是说,皇帝都是在女人堆里长大的,脑子里也不装别的事,就想着男女之事。

小的时候看电视,电视里演的太后不让皇帝频于男女之事,好像也是为了挑拨夫妻感情,反而起到了反效果,致使皇帝沉迷于花街柳巷。


这是我的一点了解,希望可以帮到你。


情感直播间


官方直营,大额无忧。一言九鼎 诚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