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侍郎是一个什么职位?

漂亮的学姐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设置六部,六部具体包括吏部、户部、兵部、礼部、刑部和工部,其地位和职能相当于今天的国家部委。

六部之设始于隋唐,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明代以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各部首长称为尚书,下设左右侍郎各一,作为尚书的副手,六部尚书和侍郎都是各部的堂官,就是今天的领导班子成员。在明代,六部尚书一般为正二品,侍郎为正三品;清代尚书为从一品,侍郎为正二品,各部尚书一般由内阁大学士兼任。

兵部是六部之一,也是六部当中比较重要的部门。明代比较重要,掌管全国军队的调动、武官的选授等等。清代兵部工作比较单纯,只是掌管全国绿营兵的军籍、武官的选拨任命等具体事务,类似于今天的兵役机关;为了让各省长官节制绿营兵,清代的巡抚一般都挂兵部侍郎衔;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改革官制,兵部改称陆军部。

最后回到问题本身,兵部侍郎究竟是个什么职位呢?

由上面内容可知,侍郎是中央机关的高级官员,而兵部又是全国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所以说兵部侍郎是负责全国军事的副首长,与现代国家的国防部副部长基本差不多。




民国年间那些事


在清朝,一个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巡抚大人(类似于现在的省书记),从二品官衔,兵部侍郎是正二品官衔,所以,兵部侍郎比巡抚职位高。(清朝巡抚)


兵部侍郎属于尚书省的兵部,尚书省是三省之一。尚书省就相当于现代的国务院。而尚书省里的兵部,就类似于现在的国防部,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兵部侍郎是兵部的二把手,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国防副部长。在明朝,侍郎官阶从二品,到了清朝,侍郎是正二品。


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之一,职务是统管整个国家的军事事务,官衔很高,在明朝时期,这个是正二品,到了清朝官阶,上了一档次,是从一品。

兵部尚书是兵部的老大,属下包括:2位侍郎,4位兵部主事,2位职方主事,2位驾部主事,2位库部主事,俗称“兵职驾库”。(尚书省架构图)


兵部侍郎,并不是服侍兵部尚书的!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听到兵部侍郎这个名字,就以为是专门服侍兵部尚书的,其实不然!

兵部侍郎,并不是兵部尚书的副手,侍郎的职务不是侍奉尚书大人的,而是和尚书一样,直接效命与皇帝的。

在明清两代,兵部官员内部也会有一个值班表,如果哪天轮到尚书值班,但是尚书大人没有上班的话,那就轮到侍郎全权代表尚书,可以行使和尚书一样的权利。


兵部侍郎的职责是什么?权利到底有多大?

尚书和侍郎,在汉代刚设立的时候,职务较低,但是可以直接侍奉皇帝。等到了明朝,六部尚书的权利那是非常大,兵部权利位于吏部之后,兵部尚书以及兵部侍郎的职责是主管国家的兵调,器械,武官任职等等,只要是和用兵有关的大小事务,皇帝必须是先下旨到兵部,然后传达到下面基层。反过来也是一样,基层要上报用兵事宜,也必须经过兵部。

(调兵)


到了清朝,兵部的权利比明朝时期小很多。兵部尚书和侍郎不能直接给下面下命令。但是兵部侍郎也可以直接上呈皇帝,不用向尚书汇报,也就是说,有关兵部的事情,作为二把手的兵部侍郎,不用服从于尚书,兵部尚书大人管不着兵部侍郎,他们互不相干,只是均摊了兵部事务。


清朝的六部,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就是清政府在六部里面,分别要设立满、汉两个职位,兵部设立1个满族尚书,1个汉族尚书,2个满族侍郎,2个汉族侍郎。侍郎也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呈事务。

所以,在清朝,兵部分为满汉两族,官员层次比较复杂,估计职位竞争也大。


文、图:搞史人

欢迎阅读,关注。


搞史人


这就得看什么时期的,因为不同朝代的兵部侍郎,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总的而言,兵部侍郎是兵部的二把手,位置仅次于兵部尚书。唐至北宋前期为正四品下,元丰改制后从三品,北宋前期为文官迁转阶官,元丰改制后为职事官。明代正三品,清代为从二品。


兵部在古代就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它所负责的事物就是掌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之政。不过在明代以前,兵部的职权好没有那么膨胀,宋代的时候,兵部不掌管军政,军事调度权是握在枢密院手里。同样的辽、金、元的兵部也是没有军政权,只是负责无关的选取和军事后勤管理。

清代因为有专门的八旗制度,而且为了强化皇权,所以兵部的职能相较于明代来说也是有所下降,只是管武职选授、处分及兵籍、军械、关禁、驿站等事。

这么一看,只有明代的兵部是权力最大的,堪称一个完整的“国防部”。

当然这个权力,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大。在土木堡之前,大明的军务主要由五军都督府来负责,兵部只是一个执行单位。土木堡之战后,明代军事权贵几乎被团灭,文人集团的实力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兵部也就接管了大部分的军政权。比如北京保卫战中的领袖于谦,就是兵部尚书。


在明代中后期,兵部在武官的任职上有着很大的话语权。还有兵部大吏可以经略地方,可以说是职权很大了。

而作为二把手的兵部侍郎,他的权力概念是比较模糊的,通常是和副尚书享有同等地位,多数时候是给尚书当秘书,当然也有做地方巡抚或者经略的机会。


火器工坊


兵部是六部之一,六部分别是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礼部,那这六部都负责什么呢?

吏部,主要负责官员的选拔、升迁、考核。

户部,主要负责人口、土地、户籍、赋税等一切跟财政有关系的事情。

兵部,主要负责军队及军人有关的事情,包括打仗,军械,训练。

刑部,负责一切与律法有关的事情。

工部,负责与水利,木土建设有关的事情。

礼部,负责教育和与礼仪有关的一切事情。

六部的每一部的主官叫尚书,比如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在清代官制里面,官居从一品,及协办大学士,步军统领(九门提督),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八旗的都统,各省的提督,总督(加兵部尚书衔)。

那六部又是怎么来的呢?六部来自于三省六部制,而三省分别是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六部其实是尚书省之下。

其中尚书省是具体的行政机构,所以尚书省下面有六部,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而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还有封驳之权(即将诏令退回中书省),如果通过了,那就发给尚书省去执行。

到了元与明初的时候,没有尚书省与门下省,而只有中书省,六部在中书省之下,中书省有左右丞相,比如李善长和胡惟庸都做过中书省的左丞相,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就将中书省和丞相一并撤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就清代而言,兵部有兵部尚书一名,左右兵部侍郎各一名,显然兵部侍郎就是兵部尚书的副职,如果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的话,那么兵部侍郎就相当于国防副部长了。

兵部侍郎为从二品,而从二品的还有各省的巡抚、布政使,还有副将,可见兵部侍郎的职位还是很高的。


历史简单说


国防永远是一个国家对外的头等大事。国防完备制度健全,拥有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国防队伍对国家是必要的。



而执掌兵权的部门,也就成了国家怒而挥拳时的不可或缺的臂膀。纵观华夏历史,军事权力的首脑机构名称变化繁多。

秦汉时期,代天子执掌天下兵马大权的为“三公”中的太尉,到汉朝改为大司马。后来也有称大将军的,他们才是真正兵权的拥有者和指挥者。

隋唐时期正式设立“三省六部”,却在宋一代因领导者想制衡权臣,分裂权力,设立了“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

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与枢密院。

到明一代,正式废中书省,朱元璋甚至连丞相这一官职都给踢出了权力机构。六部开始直接对天子负责,可谓是当时中央集权制度的巅峰。

六部分设最高领导人“尚书”以及副职“侍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定六部具体职掌,并于岁终进行考绩,分其优劣,以行黜陟。


六部官员相对稳定,不得轻易调动,凡有劳绩者,则在本部升用。自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罢中书省后,即升六部品秩:尚书为正二品(建文中曾一度提为正一品,永乐时复旧),侍郎正三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

也就是说,侍郎这一职是一部的副职分管正三品长官,而且是“堂上官”即能在衙署之大堂上处理重要公务的重要职务,即如今的国防部分管副部长。

兵部作为护国并指挥兵马大权的机构,其侍郎地位可谓是极高。

在正三品官职中,最有油水的莫过于吏部考功司侍郎(管理官员的绩效考核,大笔一挥就能决定一个官员的升贬)、工部营缮司侍郎(负责各种工程建设,贪污最为严重的官职)以及兵部的武库司侍郎。


兵部在明朝下设四个司:武选清吏司、职方司、武库司及车驾司。

武选清吏司负责掌考武官的品级、选授、升调、功赏之事,考查各地之险要,分别建置营汛。管理少数民族聚居的土司武官承袭、封赠等事;职方司掌理各省之舆图(地图)、武职官之叙功、核过、赏罚、抚恤及军旅之检阅、考验等事。

车驾司管理天下驿站驿马以及各地军队的军马,像“孙悟空”曾担任的“弼马温”一般。

武库司专司军械的更换,制造,贮藏,以及研发,还有粮草的供应。也就是国家战略装备的研发,军队粮草供给以及整个部队的武器配发!

清人笔记《戴斗夜谈》曾记载京师十可笑:

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神乐观祈禳,武库司刀枪,营缮司作场,养济院衣粮,教坊司婆娘,都察院宪纲,国子监学堂,翰林院文章。


可见武库司的油水之足!武选清吏司侍郎其实也是一大肥差,但不及文官中的考功司,因为武官更看重军功。

一般来说,兵部尚书(如今的国防部部长)都是由兵部的左右侍郎提拔上去的。

而且侍郎这一职务有一大好处是尚书比不了的,即弘治朝之前侍郎可以进内阁,而尚书却不行。

在丞相废除后,巨大的工作量压得皇帝喘不过气来。终于在后来设置了内阁大学士这一职务,协同皇帝参政议政。

甚至在明一代有几位不爱上朝的皇帝,当时的政事几乎都是由内阁批阅再由司礼监掌印太监、秉笔太监审核盖章再发出政令。

嘉靖、万历两朝,皇帝不上朝,国家的权力可就是牢牢握在内阁手中啊!


史之策


兵部侍郎是兵部的副职,职位仅次于兵部尚书,其权力最高时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

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在尚书省下设立兵部、刑部、户部、吏部、礼部和工部等六部,分掌全国的军政、司法刑事、财政、组织人事、外交科举和工程建设。

各部的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所以兵部侍郎就是兵部的副职。不过隋唐时期的兵部权力并不大,他只是尚书省(国务院)的下设机构,兵部侍郎是正四品官员。

宋朝时期三省合一,设立枢密院执掌全国军事。虽然宋朝还保留兵部以及兵部尚书、侍郎的官职,但仅仅是虚职,并没有实际权力。

元朝沿袭宋朝制度,全国军务由枢密院管理,兵部侍郎仅仅协助兵部尚书负责一些日常事务的规划。

明朝时期废除三省宰相,六部直属于皇帝。兵部得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最高军事机构,掌管全国的军政事务。明朝时期设兵部侍郎左右各一名,品级为从二品,其中兵部左侍郎的职权要高于右侍郎。

清承明制,兵部直属于皇帝。但清朝为满汉相别,所有职务都是满汉各一人,满人为正,汉人为副,兵部也不例外。不过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成为全国最高军政机关,凌驾于六部之上,入职的军机大臣是实际的决策者,而兵部的权力实际上被架空了。


石头说历史


很多人认为,兵部等于国防部,兵部侍郎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这句话不错,但也不全对,具体要看什么朝代。

六部的名称,即吏、户、礼、兵、刑、工部,从周朝就开始有了,但当时的六部缺乏独立权力,也没有六部侍郎,六部真正掌握独立的核心职权,是从隋朝建立三省六部制才开始。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尚书为六部长官,相当于部长;侍郎为六部次长官,相当于副部长,而兵部掌管军事工作,兵部侍郎就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此后一直延续到清末。

但从唐朝中期开始,开始实行官职和差遣分离,任六部尚书、侍郎者,未必执掌六部事务,所以这种体制下的兵部侍郎不一定就是国防部副部长,很可能带着兵部侍郎的帽子,被皇帝派去管别的事了。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辽、金)元时期,中央机构虽有兵部,却不辖兵政,不管军事,职权被其他机构侵夺,比如北宋的枢密院完全侵夺了兵部职责,兵部就是个空架子。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恢复六部实权,又强化皇权,废除宰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使得六部权力空前强大,兵部把与军事有关的职权全部抓在手中,堪称历史上兵部权力最大的时期,虽地位上仍次于吏部、户部、礼部,但也是位高权重。

清承明制,仍设六部,且六部尚书为从一品高官,比明朝正二品还要高,但兵部的职权范围却小了,只管武官、兵籍、军械、关禁、驿站等事务,最关键的兵权摸不着。

需要指出的是,兵部虽主管军事,兵部尚书和侍郎却是地道的文官,这主要是中国古代“以文制武”的制度设计所致,而大多数现代国家的国防部长、副部长也属于文官,职业军人必须退出现役才能在国防部任职,这同样是“文武制衡”的制度设计。

这样看来,以往饱受批判的“以文制武”制度,其实是一项比较科学的设计,对皇帝和国家而言是最安全的制度,因此为现代文明国家普遍采纳。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兵部侍郎就是兵部副长官,从名字上看,相当国防部副部长,但是实际上比国防部副部长的权力大多了。

在唐朝到北宋前期,兵部侍郎是正四品,正四品只是中级官员,比封疆大吏的品级都低。到明朝,兵部侍郎升格为正三品。

我们以明朝为例子,明朝六部各设尚书一名,左、右侍郎各一名,左侍郎比右侍郎排名靠前,品级都是正三品。明朝很奇怪,尚书可以入阁成为内阁大学士,侍郎也可以入阁成为内阁大学士。

举几个例子:

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之前是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随明英宗御驾亲征,那于谦就主持兵部的工作,景泰帝继位后,于谦成为兵部尚书,正二品。

明朝在地方上也采取分权制,设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布政使相当于是省长,从二品;按察使相当于是省纪委书记兼省检察院检察长,正三品;都指挥使相当于是省军区司令员,是正三品。

如此看来,兵部尚书(国防部长)大于布政使(省长);兵部侍郎(国防部副部长)小于布政使(省长),和各省按察使、都指挥使平级。

明朝的官职体系在实际运作上比较复杂,就是兵部尚书、兵部侍郎可以挂职,实际上在兵部干活的部领导只有一个尚书、两个侍郎,但是挂兵部尚书、侍郎衔的可以是很多人。

比如,崇祯皇帝上台后,为了平定辽东,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袁崇焕的实际职务是什么呢?实际职务: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是挂在袁崇焕头上的虚衔,目的是为了减少干扰,更好地统帅军队作战。

后来,洪承畴、孙传庭等人都挂过兵部尚书衔,有的一开始是挂兵部侍郎衔,要看形势轻重,形势轻一点,就先挂兵部侍郎;形势严重了,就挂兵部尚书衔。


坐看东南了


中国从隋朝开始设置六部,兵部负责全国的作战、军令、军械等国防安全相关事务,兵部尚书是兵部主官,侍郎是副职。不同朝代兵部侍郎的职能、权力、品级都有所不同。如今所指的兵部侍郎一般是按照明清时期的兵部侍郎来理解的。明清时期的兵部掌管全国军队部署、作战指挥、国防动员、后勤装备等事务,兼有如今国防部、总参谋部、总装备部、总后勤部的职能,权力很大。所以这一时期的兵部侍郎品级也较高,明代为正三品,清代为从二品。兵部一般设左右侍郎各一名,以左为尊。清代兵部设左右侍郎各一名,另设兵部督捕满洲左右侍郎各一名,一律以满人任左,汉人任右。


烧死的火


诚邀,如题。要说兵部侍郎是个什么样的职位,那就说来话长了。简而言之,兵部侍郎就是兵部的二把手。




兵部侍郎和三省六部制都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产物。隋朝时,隋文帝改三公,设立六部分权,以三省办事,实际上兵部侍郎起初的职位品级并不高,直到朱皇帝废除宰相制度,六部地位大大提高,直接对皇帝负责,兵部侍郎的实权逐渐变大。



大概是明朝的时候,兵部侍郎有左侍郎和右侍郎,右侍郎类似于国防部的参谋长,左侍郎才是国防部的副部长,当然兵部尚书就是国防部长啦。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