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喾的儿子是后稷,后稷的后代是周武王,那么可否说周武王想建都洛邑是想回归故乡?

超级无敌小草


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开国之君建立都城的原因,是因为君王想回归故乡。即便是秦始皇定都咸阳,也并非因为那是他的故乡,而是因为咸阳已经被历代秦王改造了几百年,而且它的地理位置很好。

镐京所在的关中盆地,和洛邑所在的洛阳盆地,均是群山环绕、大河横穿而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对于农业时代的人来说,二者都是建都的绝佳选择,这没有什么好争议的。

周国,早在周武王的曾祖父古公亶父时期,便在豳地一带活动。后来,因为北方戎狄的不断骚扰,古公亶父带领族人,迁居到岐山一带定居,并在这里繁衍昌盛。

古公亶父死后,他的三子季历子凭父贵、继承王位;季历死后,姬昌顺理成章成了周国的王。姬昌就是周武王的亲爸爸,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演八卦的周文王。

周文王在位期间,灭掉崇国,将大本营从岐山搬到丰镐,并在这里营建都邑。

由此可见,周国一脉,从古公亶父甚至更早,就在关中盆地及周边活动。论故乡的话,这里才是周武王的故乡。

周武王伐纣之后,仅仅是铲除了殷商在朝歌的势力,殷商“遗民”并未得到根除。然而,此时的周武王已经无力再战,是时休养生息了。

于是,周武王便把商朝“遗民”迁往“商丘”,并由自己的两个弟弟监督。在《史记·周本纪》里,司马迁是这么记载这段历史的:

“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

翻译过来就是:周武王因为刚刚打败殷商,天下未定,尤其是担心殷商“遗民”捣乱,故而让他的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协助新的“商王”禄父一起管理商民。

伐纣大业刚刚完成,周武王就迫不及待地回到大本营——镐京。因为经过多年的经营,这里已是铁桶一片。唯有在这里,周武王才感到安心。

不过,周武王虽然打败了殷商,却并没有消灭殷商的臣民。

按照正常的逻辑,周武王打败了殷商,即便不能将他们彻底铲除,也应该把他们给打散大乱了才对!因为沙子一旦聚集起来,很有可能引起沙尘暴,甚至变成沙漠!

周武王之所以没有这样做,原因有二:本身力量不足,能打败纣王有机缘巧合的缘故;纣王虽不得民心,可是殷民仍是一股很强大的力量,武王并没把握消灭他们。

如此一来,周武王让他的两个弟弟监国,就给了他们强大的资本。

人一旦强大起来,往往就会忘了自己姓啥,这是人的本性。就如同周文王以“凤鸣岐山”反商一样,他强了,他就可能会生反心。

周武王是跟着周文王长起来的,他怎会不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乎,在周武王前脚刚刚返回镐京,后脚就考虑准备迁都洛邑。

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

周武王满心迁都洛邑的原因嘛,自然是看着商民在东,非常的不放心,以至于晚上愁的睡不着觉!他愁什么呢?当然是愁他们造反啦!

然而,周武王并没有看到商民造反,便提前驾崩了。周武王死后,尸骨未寒,他最担心的事情便终于生了:商民果然造反了。

带着商民造反的,不是别人,正是武王的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以及纣王的另一个儿子武庚。

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

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又有前“商”整套君臣体系,武王的两个弟弟想不造反都难!武王在世时,迫于武王之淫威,他们不敢作乱。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辅政。恰好给了他们造反的理由:清君侧。

如此一来,便发生了周朝开国之后第一场叛乱:三监之乱。

经过这么一场叛乱,更加笃定了周天子东迁洛邑的决心。于是,周成王命令周公营建洛邑,以“如武王之意”,也就是满足武王的心愿。其实哪里是满足武王的心愿呐,周天子若是不东迁,天下很有可能再度陷入叛乱。

就如开头所说,既然关中盆地和洛阳盆地同样适合建都,何不选择更加方便管理殷商遗民的洛邑呢?

是故,周武王想建都洛邑,并非因为那里是他的故乡;而是因为相对而言,洛邑的地理位置更具优势。

ps:周武王的确是后稷的后代,可是后稷乃是帝喾的儿子,帝喾的封地在商丘一带。另外,商王朝的祖先契,也是帝喾的儿子。说到底,商周打架,就如同宇智波斑和千手柱间打架一样,一千年前是一家,何必手足相残呢?


祗树


后稷是谁的儿子?

陕西武功先周郑家坡遗址证明,周人4500年前就生息在关中平原。现在考古界认为,陶寺遗址是帝尧的都城,陶寺遗址上限4300年,而按历史记载尧弃契都是帝喾之子,那么帝喾最少是4500年以前的人,也就是说帝喾200岁时,才生下了尧弃契。请问世间有这种可能吗?!

现在学术界都认为,周人起源于西部,属于华夏部族,对应考古上是仰韶文化。商契属于东部东夷部族,对应的是大汶口龙山文化。作为传说的帝喾,一般认为是东夷人,(帝喾是濮阳人,属东夷),他怎么可能是姬弃的父亲?假如帝喾是西方华夏部落,他又怎么可能是商契的父亲呢?所以说周人的始祖不可能是帝喾!

个别人抱着河南中心说,认为中国的历史源于河南,是错误的。仰韶文化发源于关中,东夷文化发源于山东。黄河流域仰韶、东夷两大文化的发源地都不在河南。商周,周源自西部,殷商源自东部,河南是两大部族汇聚争夺的地方,而不是发源地!


至乐无如读书


语文课代表,为您解答,供您参考。

周王朝有两个国都,一个是周王室龙兴之地镐京,一个是东边的成周洛邑。周武王取代殷商建立周王朝,脚跟还未站稳就有了在洛邑营建新都的计划。周王朝刚刚立国,天下未稳,周武王为何要急于建造新都呢?

一、后遗症

(周武王)

武王伐纣,周王朝立国,但是殷商却并未彻底消灭。商朝的残余力量依然可以对周王室带来致命打击。特别是纣王的儿子武庚,手里掌握着商朝的残余势力,一直在东方蠢蠢欲动,伺机翻盘。

(周公)

周王朝东边的淮夷部落一直不服周王室的统治。周围的戎狄又趁机侵占周王朝的土地。在此危局这下,周武王不得不拉拢殷商残余势力。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为殷侯,让他继续管理殷商遗民。并在他们周围分封了三个国家,让自己的三个弟弟来监视殷商遗民,也就是蔡叔度、管叔鲜、霍叔处,防止武庚有不臣之心。

三、三监之乱

武王早已有了在洛邑营建新都的想法,也是不得已的办法。要想更好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需要把国家的中央权力机构放在中部,这样才能辐射周边,震慑东夷、殷商残余势力。

(蔡叔度雕像)

但武王在推翻商朝后不久就去世了。营建新都的想法成了遗愿。武王死后周公辅政,周公大权在握,让监管殷商残余势力的武王的弟弟蔡叔度、管叔鲜、霍叔处不服。他们在武庚的怂恿下,联合起来发动了叛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让周公还政于周成王。

(武庚,影视动漫形象)

三监之乱爆发。这次叛乱让刚立国不久的周王朝有了灭顶的危机,同时也给周公敲响了警钟,让他知道镐京距离王朝的东方太远了,中央根本无法有效的控制,在洛邑营建东都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局面了。

三、洛邑新都

周公亲帅大军平定了三监之乱。随后周公马上投入洛邑的新都建设,这也是周武王的遗愿。

洛邑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它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群山环抱易守难攻,东有虎牢关险地,西有函谷关。最重要的是从洛邑可以沿着河流直达殷商遗民之地,能最快派军平定殷商反叛,并且沿着洛水可以直达齐国和鲁国,加强战略同盟。南方又可以可直达徐夷和淮夷,可以防止蛮夷部落的叛乱。从各种战略上来看,洛邑的位置要好于镐京,洛邑被看做是天下的中心位置,确实是周王室定都的好地方。

洛邑新都建成后,周公请周成王移居洛邑,在洛邑处理政务。但周成王考虑到殷商故地的民心不稳,百姓仍然怀有二心。周公逼迫殷商遗民中的上层人员迁徙到洛邑,并且驻扎由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周八师来震慑殷商遗民。周八师每师两千五百人,共两万兵力,让殷商残余势力胆寒。

四、回故乡?

帝喾,名俊,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黄帝的曾孙。帝喾长子后稷,次子契、三子尧。长子后稷是周王朝的先祖,后稷的后人后来建立的周王朝。而次子契却是商朝的先祖,尧的后人后来建立商朝。商、周原本是一家子人。

后稷,名弃,生于稷山,今山西运城稷山县,帝喾长子。后稷并不是出生于洛邑而是在西部。后稷的后代分别是: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周太王姬亶、周王季姬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

经过了十几代人时间的变迁,沧海桑田,不知道周武王是否还知道他的先祖帝喾的出生地。我们如今所能知道的,关于后稷的后人,顺序、名字也只是根据历史文献的零星记载、考古研究推测等得到的。至于周武王在洛邑营建新都,是想回到故乡还是迫于当时周王朝的局势,我们就更不得而知了。但我们前面的分析,更倾向于是迫于局势。


语文课代表D


除了意淫,还能做什么,西周之前没文字记载,拿啥证明。搞了这么多年,一个夏,专家到现在都一脸闷逼,拿不出证据证明,还扯三皇五帝。









琦睿795


姜源践巨人足在陕西武功生后稷,也就是周祖,和洛阳有个屁关系!河南人别东拉西扯抢历史和名人了,不要脸!


胡言酌


周武王建都在现在的西安也是他出生和长大的地方建在洛阳的是他的后代周平王因为都城被破坏没办法才迁都于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