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高考选科赋分制有什么看法?

轩辕境飞


新高考是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其中的关键涉及到选课和赋分规则,而这两者又是密切相关的。


本人组织了专门的研究团队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针对不同省市的研究报告。在此,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对赋分制的理解。


赋分制


赋分制就是对高中学业等级考试课程按照等级计分,将考生的每门等级考试课程原始成绩根据排序从高到低划分为若干等级。参照正态分布原则,约定各等级人数所占的比例。依照相应的转化法则,得到考生的等级成绩。


其中的关键原因在于,由于不同学生选得课程不一样,如果按照卷面分简单累计作为高考总分的话,就可能由于不同课程考试难易程度的差异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而按照既定的赋分规则转换以后,大家都用在相关课程考试中的相对位置进行衡量,极大地降低了这种不公平。


不同省市的赋分规则都各有差异,但招生计划也是以省市为单位的,因此不会造成不同省市间的不公平。


但赋分规则对于选课以及以后的学习策略还是具有根本性影响的。


北京赋分原则


下图为北京赋分原则。依据《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按照考生原始成绩划定A、B、C、D、E五等,分别占各门课程考试人数的15%、40%、30%、14%和1%,在这五等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为21级。


下图列举了几种不同的卷面分赋分之后的等级分。


上海赋分原则


依据《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上海分为11个等级,每个等级差分为3分,起点赋分40分,满分分值70分。


浙江赋分原则


依据《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浙江分为21个等级,每个等级差分为3分,起点赋分为40分,满分分值为100分。


山东赋分原则


依据《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山东将每门等级考试课程考生的原始成绩从高到低划分为A、B+、B、C+、C、D+、D、E共8个等级。按照比例转换法则,分别转换到91-100、81-90、71-80、61-70、51-60、41-50、31-40、21-30八个分数区间,得到考生的等级成绩。


天津赋分原则


依据《天津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天津每门课程成绩由A、B、C、D、E五等,细化为21级。


各省赋分规则比较


下图以北京、上海、山东为例,对它们的赋分原则进行对比。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赋分规则的不同,不同省市相同位次的学生最终的等级分可能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学生的卷面分在全体考生中的位次都是30%,那么他在不同省份的等级分如下图所示。


上图可见:相同位次的情况下,山东考生的等级分与北京、浙江、天津3个省份的考生相差10分以上。山东的赋分规则比较复杂,感兴趣者可到七星导学平台查阅相关研究报告。


该如何应对


首先,要深入了解本省的赋分规则。


其次,要客观评估自己各门课程可能的赋分情况。这其中涉及到:一要评估针对相关课程,自己目前成绩的位置,比自己成绩好的和差的同学可能的选课情况;二要评估自己该课程在某分数上的区间位置;三要综合考虑3门选课组合的整体的情况。


上图为对北京学生的一门课程的评估情况,更系统的分析请参见七星导学相关研究报告。

再次,在选定课程之后,还要根据自己3门课程的相对位置合理安排在这3门课程以及语数外上的时间和精力分配,才能够真正实现高考总分的最大化,相关策略在研究报告中有系统分析和详细描述。


最后奉劝大家一句:吐槽、抱怨都于事无补,安心研究规则,科学理性选择才是上策。


特别提醒


七星导学所有相关研究及本答案涉及的各省市选课要求、赋分规则均来自于相关省市考试院。



1. 为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及家长,本答案所涉观点欢迎大家评论和商榷!

2. 所涉信息、图表等内容欢迎大家转载,但须注明出处,并明示原答主。

3. 答主保留对篡改本文内容及图片,或对文中观点进行歪曲性解读等行为的法律诉讼权利。

孙文祥:双博士后,教授,学术带头人,先后在国内外9所著名高校学习、从教,获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12项,七星导学新高考选课、高考志愿填报平台创始人。


孙文祥教授说高考


选课不要有博弈心里、要听从内心的召唤。

上海6选3,有20种组合;浙江7选3,有35种组合。

为使不同科、不同组合的成绩能够对比、求和,就需要采用赋分制。

赋分制就是把选考同一科的学生按原始分由高到低排序,重新赋分。

在6科中物理最难,选考物理的以学霸为主,为避免赋分得低分中等生、差生很少有选物理的,这样就使得选物理的学生比例较小。

为了保证大学理工科能完成招生计划,保证国家高科技、高端制造后继有人,各大学提出了选考要求,同时确定了物理的赋分基数,上海1.5万,浙江6.5万。

即使这样的双保险也没能扭转弃考物理现象,浙江现在高二、高三都只有约2.8万同学选学物理,而浙江一本招生计划需要招选考物理的考生约4万人,届时将有约1.2万招生计划分给没加入高考改革的省市。

以6.5万的赋分基数计算,2.8万人的最后一名是76分,而其它科赋分后的平均分都是70分。

现在看选考物理的那一小部分同学并没有吃亏,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同学们选课不要有博弈的心里,要听从内心的召唤,学有兴趣的学科、擅长的学科、将来做自已喜欢的工作,这样更容易有创新和创造。

同学们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选择努力吧!


王学森高中物理


赋分制是为了平衡不同学科难度不同的举措,这是很好的做法。我们都知道,理科难度比文科难度要大,物理是公认的最难科目,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学好,花同样的精力,物理可能只能考50分,而历史地理可能可以考80分,这种分数上的差距导致很多学生根本不敢选物理,因为太吃亏了!为了平衡这种关系,采用赋分制,也就是排位的办法,那么考到前10%的,不管是物理还是历史,给的分数都是90分(这是假设情况,具体的分数由计算结婚确定的),那么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平衡,物理考70分,通过赋分系统,可以和考到85分的历史同样的分数,那么大家就没那么怕物理了。当然,赋分制也不是万能的,学了之间不同难度现象还是存在的,选考难度大的科目学生总体上还是会吃亏一点,具体想选哪个科目,最关键的还是看兴趣!


雪狼2017


那些应试教育培养出来考试机器,已然成了所谓的专家,目光短浅,鼠目寸光,完全看不到老一辈专家学者高考制度的优越性和不足,过分的理想主义,只会纸上谈兵,缺乏最基本的常识,犯了错了,又不知道改,还要往前冲,出问题了又出来用什么以人为本,个性化培养等等高帽子来掩饰,真的是可笑至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知错不改那就是误国误民,伪专家们,别痴人说梦了,走回正轨吧!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纳入高考,其他要么选考,要么等级性考试,甚至学业水平考试都可以,别吓折腾了!英语最好是等级考试,类似大学的四六级,不过高中可以多分几个等级!这样最好,乱搞些不切实际高大上的方案, 只会折腾人!


YYYYYYYYYY777


新改问题太多,3+3最垃圾,3+1+2好一丢丢,3+2+1又好一点点,但是都不是最佳方案,高考为什么一定要凑齐不相干不可比不科学不合理不公平的3门课程呢?

赋分制看似精妙却违背基本原则!问题在于理科科目可以赋分但文科科目不能赋分!

理科科目可以赋分,因为按原始成绩排名优中选优无可厚非,多一分就是更优秀,因为没有其他参考数据只能看分值。但是文科不能赋分啊,因为文科类课程不差就是好!文科课程答题和评卷主观影响太大,政治历史80分和85分什么区别?是能力问题吗?大家都考的很好的时候,比如都在80分以上,那么前30%跟后30%能力上就有差别吗?仅仅是学生多背一段话少背一段话的差别,或者评卷老师多抽一支烟少抽一支烟的区别。

高考选拔的正确标准是什么?理科课程优中选优可以赋分,而文科课程不差就是好,成绩90分哪怕他是最后一名也是可以的。比如物理100分政治90分但是政治排名倒数第一,你能说他不是一个优秀学生吗?这样的理科优秀文科不差的学生不正是我们最想要的人吗!?


火狐520


高考选科赋分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现在的操作是不太成熟的,所以有人戏称:新高考下,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一、实行赋分制是为了追求公平

很多人不太明白,为什么不用原始成绩而用等级赋分呢?其实是为了公平!以北京大学为例,大家可以看看有些专业是选择物理或者化学一门就可以报考。

那么,问题就来了:假如物理和化学试题的难度不一样怎么办?加入化学90分是高分,而物理考80分就是高分,那么对于选择物理的学生就肯定会吃亏了,这种情况下,就要实行等级赋分,让选择物理的同学竞争,选择化学的学生竞争,然后根据位次,来实行赋分,这样避免了因为题目难度不同而产生的分数差异,相对是公平的。

二、赋分制度带来了新的不公平

但是,赋分制的却带来了新的不公平,那就是选科人数的多数带来的不公平。因为新高考赋分,是按照分数和位次进行的等级赋分,那么选科少的科目,学生很可能会吃亏。

以山东为例,比如选择地理的有100万人,那么前3万名为前3%,赋分91——100,即便他考了80分;而选择物理的有50万人,那么前1.5万是前3%,赋分91——100,这样对选择物理的学生是不是吃亏的?是不是意味着选择人数越多的学科,“炮灰”越多?而选择人数少的学科,即便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可能成为“炮灰”?这也许是有些喜欢物理,想学物理的同学不敢选择物理的原因吧。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新高考就很难说成功,本来是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适应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最后还会让步于功利性的选择,至于浙江那种对于英语学科的临时赋分,就更是闹剧了,因为它严重挑战了高考的公平公正性!

我是“赢在高三”,致力于教育和教学工作,如果你同意我的观点,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获得更多信息,欢迎一起来讨论!


赢在高三


由于我做高考志愿填报需要计算学生的省排名市排名,所以我认为赋分制有优势也有劣势,但是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优势劣势,而在于新高考的选课模式。

我们知道新高考选课山东浙江上海都是3+3,这种选课模式必然导致24种选法最终高考成绩无法统一核算。但是赋分制就很好的解决了高考成绩的统一核算对比。方便了大学招生对于分数和专业的确定。

如果不用赋分制,那大学选学生难,学生报大学更是难上加难!

全国两千多所学校,目前文理两种选专业都分不清楚,更别提如果3+3算不清楚分数线的时候的情况了!

也就是说赋分制从根本上解决了新高考产生的划线的尴尬问题。

您有任何不懂可以继续追问





大学通668


目前除了自主选科的选法,“赋分制”也是高考改革中的一大热点了。从各省的高考改革方案来看都采取了赋分制的办法,这应该是大势所趋。

赋分制是一把双刃剑

赋分制的产生是为了使自主选科的各科组合之间的成绩可以进行对比。但目前由于高校的“大学专业选科要求”并没有统一,一流学校二流学校末流学校之间的选科要求相差较大。不限选科的专业也比较多,这就导致了大家对“赋分制”的讨论。

赋分制是相对公平的

高考采用按省份统一划线统一录取的规则,那么必须要使各科之间的分数可以进行比较。赋分制可以说是最好的解决方案。目前争议比较大的就是在于“物理”学科,浙江省的前几届出现了“优等生考高分赋低分”的现象。那么目前通过最低保障基础可以适当的缓解此现场。

做好生涯规划最重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目前上个本科已经是普普通通的事情。从而此次高考改革要做的就是将高等教育从普及推进到精英教育。大文大理的高考模式下,10个学生9个偏科。偏科是非常影响学习积极性的,而自主选科可以最大化的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在各位家长学生了解新高考政策的同时,更需要了解考生想要学什么,适合学什么?这也是高中生涯规划的最终要求。

高一的时候明确自己的大学专业方向(8-10个专业)

参照大学专业选科要求,选定选科组合

通过高二高三学习,进一步的了解相关专业

志愿填报确定自己最终想要填报的大学专业

新高考是挑战更是机遇

新高考方案在不断的完善中,对于广大考生来讲是挑战更是机遇。目前的困难出了方案的本身,更多是来自于学校新高考的管理适应性。作为家长应当多一些理解,来引导孩子进行生涯规划。

去抱怨高考改革不如多与孩子沟通职业与未来

做一个“新高考”时期的家长,而不再一味的管教

让孩子多一些接触社会的机会,了解更多的信息

除了学习,潜力的发掘,能力的培养更重要。

新高考不仅仅从高中开始,初中开始就可以做针对性的了解与对孩子的培养。

您的点赞+关注是我们持续服务的驱动力!

新高考生涯规划、自主选科、志愿填报、大学专业选择测评,欢迎关注“五一生涯张老师”,更多问题欢迎评价与私信交流!


张老师生涯课堂


赋分制:信度与效度的双重挑战

赋分制作为选科考试与总分录取的条件下,不得不采取的计分方式,在推行上也面临信度和效度的双重质疑。一则,赋分是否真正做到公平,二则,赋分能否有效选拔学生?

1. 赋分制的公平性争议

毋庸置疑,赋分制的初衷在于消除分科考试的难度差异,但正如前文所言,是否能够做到本身难以评判,其次还受到各科历次参考基数的影响。

赋分制的另一个公平性隐忧在于,放大了关键分数节点的边际差异。例如,如前1%的学生位100,而1%-2%内的学生位97,则一方面,每个区间段内学生分数的差距被拉平,而临界点前后的两位学生的差距则多达3分,这种等级分的制度下,边际分差实际上被相对拉大了。

2. 赋分制是否有利于选拔人才

在高考为学生减负降难度的大势下,采取赋分制,无疑使得顶尖学生之间更加拉不开差距,因而,在先行的浙江,顶尖高校纷纷采取综合评价,以更高难度的校考区分学生。


老闫说高考


赋分制的初衷是好的。赋分制有利于消除学科之间的难度差。新高考和过去高考最大的不同是学生可以从六科或七科选考科目中任意选取三科作为高考科目。不同学生选考科目不同,如果纯粹按照实际分数排名,那么选择难度较大科目的同学必然会吃亏。赋分制将所有选择该科目的同学按实际成绩排队,将实际成绩转化为名次分数。这样做确实有助于消除学科之间的难度差。举个例子:生物考80分的同学和物理考70分的同学相比,有可能选修物理的同学最终赋到的分数更高一些,因为赋多少分最终看的是学生的成绩排名。

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赋分制的缺点也暴露出来了。像物理这样的难度较大的科目选考的学生比较少,一般选考物理的学生都是物理成绩比较好的。这样的话一种极端情况就可能出现了:一群学霸选考物理,最低分是80分,这个80分由于是所有考生中的倒数第一,最终会被赋成20分。这就是赋分制的缺点:选考学生较少的科目,很容易出现实际分数高被赋成低分的情况。

针对上面的情况,浙江省出台了学科保障机制,每个学科划定6.5万人的最低人数线,选考人数不足6.5万人的按6.5万计算考试人数。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由于选考人数过少给高分学生带来的伤害。

至于这个机制的好坏,老李想说的是:很难平衡。卡得太死,剥夺学生选择权,不合理;放的太开,乱象丛生,有人就会趁机钻空子,也会伤害部分优秀生。所以只能说有利有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