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拥有50万铁骑,1500万民兵的大秦会灭亡?

谈文论史


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统一的朝代,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而这个开创者秦始皇也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但短短15年间这个庞大的帝国就凋零磨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那?



秦灭六国后,建立影响后世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发南疆。这些制度使得国家空前的强盛。但是却忽略民生,繁重的徭役;苛刻的赋税;修长城,修陵墓;修建繁华的阿房宫;甚至焚书坑儒、推行严苛的法制,这一系列措施,让本来就在心理上没有完全臣服的六国百姓痛苦不堪,怨声载道。再加上秦统一后直接忽视了原来六国贵族的存在,一系列的改革并没有顾及到原来六国旧臣的利益,也没有给他们区别于平民的待遇,而是直截了当地剥夺了他们的贵族特权。这直接使得他们并不甘心并心存报复,一直等着复国的时机。



而后面始皇帝死后,赵高和李斯狼狈为奸,修改遗照害死本来登基的扶苏,立胡亥为帝,最后被赵高控制成了傀儡皇帝,赵高在手握重权之后,大肆破坏秦始皇建立起来的基业,顿时起义四起,短短三年,基业毁于一旦。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的《阿房宫赋》完美的解释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并不全是秦二世胡亥的原因,只能说在秦始皇时期天下之人只是不敢言而敢怒,直到胡亥上位,赵高乱政,这时群雄四起而击之。


勤劳的阿开


不过,说大秦有50万铁骑,1500万民兵。这也太夸张了……

王翦破楚的60万大军,已经是秦国全部的力量了。对此王翦评价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

50万骑兵,秦帝国真的拿不出来啊!

至于秦帝国为啥会亡

一个原因是对民力用得太狠了

另一个原因是胡亥那个秦二世太能作了


首先,在实现天下统一之后,大秦并没有就此沉寂而是继续四处出击。在短短十五年的时间,秦帝国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对内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骊山陵,整备驰道、直道。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秦帝国曾经动员七十万人,一部分用来修建阿房宫,一部分用来修建骊山陵。至于驰道、直道,没有具体的数字。

而根据最新的研究,从秦始皇三十五年开始修建阿房宫起,直到二世元年周文军抵达骊山陵为止的四年间,阿房宫和骊山陵的工地上,常年有七十万人劳作。七十万人的粮食供应,都要从函谷关外的关东地区转运。

古代社会,生产工具简陋,一切依靠人力畜力,远距离运输的效率极为低下。根据史料推断,以运送距离六百公里计,要维持一个人的粮食供应,需要十五个人专职负责运输,效率仅为6.7%。关中有渭河连接黄河漕运,距离短效率高。假设以20%的高效率论,要维持一个工人的粮食供应,也要五人专门负责,七十万人的粮食供应,需要动用三百五十万人作后勤转运。

秦帝国时代,一个家庭大致有五口人,阿房宫、骊山陵的七十万工人,又关联到全国各地二百八十万人的生活生计。三百五十万专职运输者的劳作,又影响到一千四百万人的生活生计。

对此,司马迁非常感慨,:“我到北疆考察,由直道归还长安,沿途观看蒙恬所修筑的长城亭障,断山填谷所开通的直道通途,痛感秦之酷使民力。”


另外,始皇帝派遣大军攻击匈奴,连接长城,三十万戍卒常年屯驻北边,又派遣大军攻击南越,十多二十万戍卒常年镇守岭南。分布在帝国南北两疆的几十万军队,后勤供应要由内郡远距离转运,动员的人力,按照最高效率计,要四百万人专门负责。八十万军人,涉及三百二十万家属;四百万转运劳工,涉及一千六百万家属。

而当时,秦帝国的人口,估计在四千万左右,根据上述的计算,仅阿房宫、骊山陵、长城、南越两疆的人力动员,数量已在九百万,连累家属,已经超过四千万。


也就是说,当时秦帝国所有人口都被军事或工程所波及,这样透支民力,必然会导致社会动荡。

其次,秦二世胡亥太能作了。

秦二世登基后依靠赵高和李斯,而赵高出的主意是”实行严峻的法律和残酷的刑罚,把犯法的和受的牵连的人统统杀死,直至灭族,杀死当朝大臣,而疏远您的骨肉兄弟,让原来贫穷的人富有起来,让原来卑贱的人高贵起来。全部铲除先帝的旧臣,重新任命您信任的人并让他们在您的身边。这样就使他们从心底对您感恩戴德,根除了祸害而杜绝了奸谋,群臣上下没有人不得到您的恩泽,承受您的厚德,陛下您就可以高枕无忧,纵情享受了。没有比这更好的主意了。“

结果,秦二世毫不犹豫的采纳了赵高的意见,将自己的兄弟姐妹统统屠戮,将在前朝功劳显著的蒙氏兄弟尽数屠戮,在古代往往对一个政治人物的清洗是扩大化的,不但会对其本人进行清洗,也会对其的部下进行相应的处理,无论是王室公子公主还是蒙氏兄弟,对他们的清洗都会在政治斗争中清洗掉一大批与之相关的官员,而这对于秦朝来讲是极为致命的,蒙氏兄弟的故吏遍及军中政府,而诸公子幕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才。这样清洗的结果自然是严重损害了秦朝的根基。

李斯则上书秦二世,认为君王应该使用“督责”。所谓督责就是以严刑峻法来控制天下,使天下敢怒不敢言。秦二世看了非常高兴。于是更加严厉地实行督责,向百姓收税越多越是贤明的官吏,而杀人越多的越是忠臣。

这两个原因共同作用,社会各界都必然要反对秦王室的统治,即“天下苦秦久矣。”

秦帝国就算真有50万铁骑,1500万民兵,也得亡国。


冷兵器研究所


秦国刚灭六国,国家刚刚统一,国土一下子变得很大,超出秦国原有国土很多,军役政策没有变,导致大泽乡起义,大泽乡起义军是一批要到边关服兵役的后备军,距离太远,加上路程难走,粮食需要自己供应,让非原秦国故地的人受不了。导致兵变。汉朝建立后,改变了服兵役制度。

秦灭六国,只把一部分被灭国的贵族迁到秦国都,有不少被灭国的贵族依然呆在原地,这些人复国之心很大,也由于秦国是武力统一,各个贵族家庭成员及普通百姓家多有伤亡,仇恨没有消除,不愿服从秦国之治。

秦国是一个法家制度,为了统治国家法制严厉,刑法死板,属于暴政,由于连年战争,刚统一的国家本来民生就是问题,秦始皇听信谗言,发动数十万民役修长城,为己私建阿房宫,导致民生更是问题。国家经济十分脆弱。


无法言语的失落


研究一个政权的灭亡这种大问题,可以养出不少教授的,既然是在这里,秉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之概念,就要简单化列出最根本原因。如下:

秦统一六国后,竭尽了国家行政力量所获取的财政仍不足以养活国家机器。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跃而成当时制度最先进、最能解放劳动者生产力、最能集中财政力量的政权。就是说秦国的社会财富集中掌握在政府手里。

反观六国呢,此时,社会财富多分散于众多贵族卿大夫手里。我们知道,这些贵族卿大夫其实是为大秦保存财富,一等秦始皇的耕战双强的虎狼之师来到,会全部被征用。

于是,秦始皇的十年统一之战从财政来说是盈余的,借着战争把全天下的社会财富集中到了秦政府手中。

但是,统一之后,秦始皇这里犯了一个大错误,当然,我们这里也是事后诸葛亮,秦始皇如果统一之后,还是维持军政府体制,但是此军政府不能也没有地方去收获战利品了呀。幸亏有盈余,这战争征收来的社会财富支撑秦始皇的军政府花钱痛快了十几年。

其时,秦帝国虎狼之师失去了六国这个敌人,此50万铁骑的虎狼之师对于秦帝国来说就是财政消耗单位了,早已不是征战天下时候的财政创收单位了。

天下征战之时,官兵勇猛皆有升爵分田之利,利之所在谁不奋力?然,战后,官兵皆是免费役使,无升爵之望,缺敌国之田分配,恐怕家中还要上交繁重赋税的。碌碌求活而已。为甚要去战斗呢?

不要说秦二世不行,扶苏不自杀也难有回天之力,秦始皇不死也只能是多撑几年而已。

其时,军心早已涣散,民力已经疲惫,国家机器已经运转不畅了。

军政府体制终究不是干生产搞经济的料子。一个国家政权不干生产不搞经济,就和一个人不上班一样不可以生存的。


张李化


政治制度不改革,不能与时俱进,大战过后还不能与民休息,这是秦帝国迅速瓦解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