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中,丁元英说:“言语道断,一说就错。”是什么意思?

指尖情话13921


这是佛家用语,《仁王经》中说:“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这里我们需要正确的断好句,这样才能解读出句中的含义,正确的断法应该是这样的:

“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或者是:

心行处,灭;

言语道,断。

这样一断句,意思就出来了,“心行处”是我们的思维所能活动到的处所,“言语道”是指我们的语言所能表达的范围。

也就是说,我们的想象力到了这个地方,走不动了,想象不出来了,言语呢?到了这个地方,也超出了极限,表达不出来了。

所以“心行处灭”,也就是佛经里经常提到的“不可思”的意思,而“言语道断”也就是“不可说”,或者“不可议”的意思。

结合起来,也就是“不可思议”,这个东西,我们无法想象出来,也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这个意思。

后面讲“同真际,等法性”,这是说佛陀在菩提树下七天悟道,他所悟到的那个东西,是无法用语言表达,也无法想象,所以佛陀只能把求证的方法告诉我们,而我们要根据这个方法实际的去求证,等我们亲身证到了,也就自然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了。


澡雪堂主


道,即规律。规律,有N层深度,但是再深的理解,都不是道。

如果用人言去讲道的时候,你就站在了自己的角度上去诉说。

而无论你怎么理解,怎会会说,终究都只是一种理解的角度,一种理解的层次,一旦言出就有了一个视角。

这个视角,就不是真正的道,而是你“说的道”。如果说说者即使明确告诉你了,这只是一个“指向或者借代”,但是毕竟限于说的人的理解与领悟,以及听的人的理解与视角。

终究不是那个道了。

这也许是老子那个:道,可道,非常道。

一说,就破了。

这也是当年禅宗中的那种道理。

六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事惹尘埃!

道,本来就不是一个可说的“物”,当然不说也就没有什么错(尘埃)。

然而,你视之为可以说的(一个可以描述的物时),你也就只能落于神秀的“时时勤拂拭”,那是一种自我觉察的提醒,然而,终究不是那个道。

真正的道,不可言,你只可自我领悟之后,“啊”一声之后自我醒悟,所有的诉说都让自己无从说起,而那听的人也终究因自己不能领悟,只会误解。

如有些人的回答一样,你所不能理解领悟,你凭借自己的理解判断去说“对,或者错”,这本来就是一种个人的解读,并不代表这个问题真实答案背后的那个本质。

我所说的,不也是一派胡言乱语嘛😂

悟者自悟,浊者自浊,清者自清,行者自行。

——————

补充一点,有人会认为“道”就成了玄学、迷信,实际上这与科学并不冲突。

科学的求真,是讲究可验证,而所有的科学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理论,并不是真实。

比如,光速,我们定义的光速就是光真正的速度吗?当然不是!

无论你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随着技术的进步都可以更加精确。

比如牛顿三大定律,万有引力是正确的吗?当然不是绝对的,一个是精确性问题,一个是大天体之间的引力问题,这个正确是有条件。

虽然不是绝对正确,但是,不影响我们总之解决现实的问题。

但是,这些科学的东西,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体系,有用有价值的体系,在整条件下正确即可,不能强求绝对正确。

而且,绝对的正确,又是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呢?

————

道,是为了让人理解,人人都有“道理”,然而这种道理只是理解世界的角度。

科学如此,人亦如此。

明白于此,你就不会偏执于自己的理解,就很容易包容一切存在,就能够心胸坦荡流淌自然。

就问题本身亦是如此,我们并非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而是看到世界有更多的理解角度,我们可以透过他人的视角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因为,世界的样子,有无数个,并非自己心中的才是真的。


辩明事理火火烽


海明威说过:我们用两年学说话,却用一辈子学闭嘴。这句话和丁元英所说的“言语道断,一说就错”有异曲同工之妙。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与桥梁,我们从生下来就习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谈情说爱,交流感情。有的言论转化为文字作为载体,记载下来传承着文化和思想。比如论语和佛经,都是老师与弟子之间的对话。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越过千年,直面圣贤们坐而论道的盛况。

无论我们说的是中文还是英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用语通过交流或翻译,基本可以明白彼此的意思,但有些思想却受到语言和文字的限制,无法准确的表达说话者的真实意图。比如我说:我喜欢一个人。你以为我喜欢一个姑娘呢还是喜欢一个人自己待着呢?还比如一位美国人说:The Seniors were told to stop demonstrating on campus.通常翻译为高年级的学生在示威,校方在校园要求他们停止示威,或者译为高年级学生在示威,校方要求他们停止在校园中示威但可在其他地方示威。这句话一共有六种解释,就不再赘述了。



论语中也有这个问题。开篇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上学时老师解释为有朋友从远道而来,很高兴呀!可你仔细想想,一位至圣先师,上来就说这么一句话,是不是有点肤浅呢?我听说朋友远道而来也不一定高兴,关系好的还可以,关系一般的朋友来了,又搭时间又得请他吃饭,真是嫌麻烦。那么孔老先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远字就很关键,指的不仅是路途遥远,还应该包括时间的遥远。历经千年之后,我们读到老先生的文章,不但学习认可,还身体力行,您说孔老先生能不为有这么多朋友感到高兴吗?



佛经里的文字就更有意思了。当年玄奘大师从印度取经回来之后,唐太宗亲自安排宰相房玄龄负责挑选高僧,在大雁塔等地组织了一个约三千人的翻译团队共同协作,才完成了七十五部佛经的编译工作。由于佛法深奥,晦涩难懂,为了不改佛陀本意,玄奘大师对翻译工作提出了五点要求:一、甚深微妙而不可思议的佛之秘密语不翻,如心经最后的咒语。二、含有多重意思的字词不翻,如薄伽梵因兼具以下六义,即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三、没有的东西不翻,如净净树、阎浮提等,中国无此木也无此地,故只保留原音。四、过去已翻译的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自从东汉以来,历代译经者皆采用此音译,故保留前人规式。五、能生善、敬意者不翻,如般若译为智慧,菩提萨陀译为觉者后,会给人感觉轻浅。为让人心生敬畏,故只音译。

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字对于思想的表达来说,还存在缺陷,尤其是当语境、语气发生变化之时,更会产生误解。所以古人论道立言都非常谨慎。佛陀说法四十多年,最后他还说一个字没有说过,这不是谦虚,重要的是严谨,佛祖生怕因为语言文字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歧义,让后人因学习佛法却走入邪魔外道。



天道里的丁元英,是位一只脚踩在佛家门槛上的人,毕竟有一定的见识修为,故说言语道断、一说就错。我们也应该记住这句话,谨言慎行,对任何人、任何事不要轻易下结论,因为你不是别人,不了解当时的环境和复杂的局面,信息不完整。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所有的事情也会随着起变化,明明看好的事儿,突然就变坏了,我们不是有个成语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吗,讲的就是这个福祸相依的道理。

最后再说一句,海明威说的用一生学会闭嘴很正确,人这一辈子永远都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件事儿是千古不变的。


盛世南迦


如果一个学生告诉你:“题目的答案是无法表述的,说出来的答案一定是错的”,你会怎么评价他?

“学渣!”老师会毫不犹豫下这样的结论。

不仅如此,老师会判断这个学生要么道德败坏耍滑施奸,要么脑子有问题。

古人中的骗子明明不知道自然之道,却喜欢用故弄玄虚的方式玩这种语言技巧,竟然唬住了我们的祖先,以至于我们丧失了探索自然的动力,逐步沦落为一个落后的民族。

今天居然还有人相信或鼓吹这一套,他们完全无视现代科学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或许,这些人学不会现代的科学知识,只能靠这种逻辑上自相矛盾的说辞来自欺欺人。

这类人非坏即傻!

人类探索自然之道是一个艰苦卓绝的工作,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我们一步步付出努力,就像我们电子行业,通讯行业的进步,绝不是那些弱智靠嘴上挂一个不知所云的“道”字就能解决的。

自然之道是可以用语言描述的,是可以逐步被人类掌握的。

继续沉湎于古人的谬误,会让我们停止进步。

醒一醒吧!


我是谁谁是我谁是谁o


错了,这句话本身就说错了。

语言是在人们交流沟通的强烈需求中产生的。文字的诞生是为了适应了人们记录信息,进行传播和传承的需要。不知道各位是否认同这个观念?

这句话的第一个错误是“一说就错。”天底下的任何事情,如果不用语言的交流沟通去表达,难道我们都有读心术,穿墙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能够知道对方心里面所思所想,就能处理事情?那也就不会诞生语言了?

他的第二个错误是“言语道断,一说就错。”先别管这句话是从佛学中来,还是哲学问题,天底下,我们甭管是能说清楚的,还是不能说清楚的客观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道”,道家哲学中的“道”,易经中的“太极”。我们竭尽所能去研究认识它,目的是为了适应,为“我”所用。

因此我还是比较认同,先别管我们对它的认识程度怎样?既然知道它的存在,就要尽可能的去用语言表述清楚。你说呢?敬盼各位的指教。


蜂闻言事


这句话和佛学中的:“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使错”差不多是一个道理。

首先语言系统是人类的一种描述,它与事实存在着差距。

真理永远不可以被看见,被真实的表达,但是需要通过语言来认识。这就好比,我要去美国,一定要学习美国语言。但是美国语言不是美国本身。

所以第一个层面是语言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描述真实的道理。

其次是语言本身就是错误的,甚至是一张嘴就错了。从佛学角度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了度化众生释迦摩尼搞出了一个缘生无我的法门,有很多经藏论,这都是语言系统。

但是真正的佛法是无相的,是要悟空性的,这个空就是什么都没有,没有相,也不执着于没有。

语言还是相,肯定不能表达出空性,一说就是着相了,怎么能是对的呢?


老王推理


言语道断.一说就错.是指″道″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而言语说出来.是很片面的.包含的内容是有限的.不能很好的解释“道″.举例说一下.″你吃了吗?″这句话.对于中国人来讲.是表达了一下问侯.并不是真的问你″吃没吃饭″.再举一例.看演出.在现场与不在现场.看比赛.看转墦与看录相.两者感受完全不同.包含的信息也不相同.一点浅见.敬请指教.


李志广5


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这也是佛家至高禅机所在,人有贪,嗔,痴三业障,也同受三罪之苦,所以佛家修行受比三戒,认为这样更能够有利于修行,更为接近理解佛教的奥义!其中的嗔!指的多为言行造成的厌恶和怨恨!所以多数高僧在回答疑问的时候,说的都是藏有禅机的话或以物启示,以避免触口舌之快而生业障!

天道里的这就话,说明丁元英对于儒,释,道三家的涉猎是有深度的,知道依道而行,言多必失!又用佛语启化!短短两句话,看起来没说,其实一切都已经说了!


颢錞


言语道断,一说即破。你在头条问一个问题,或者看一件事情或者看一段新闻。然后你看一下下面的评论。相同的事情,不同的人的视角和观点就形成了不同的见解。有愤世嫉俗的,有赞同理解的,有积极意义的,也有消极意义的!你说出来的只是你能理解的,别人想的也是别人理解到的!也许这也是杠精、喷子的由来之一吧!


虎妞1988


就像海里有水,而不能说水就是海;地球上有海,而不能说海就是地球;太空中有地球,而不能说地球就是太空……语言所表达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语言能表达出道的某一个具体特质,但不能完全诠释道。以道的某一特质来定义道,就是错的!最本质的是人的精力,资质,时间有限,不能完整感受到道的所有表现形式,凭经验总结的道是不全面的!只可感受不能说,一说就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