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在农村有大部分人仍然说去“大队”盖个章而不是说去村委会盖个章呢?

情缘直说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大队”的来历。

“大队”这一级组织是从1958年开始伴随着生产“大跃进”的产物。那个时候,我国基层政权的最低一级组织是生产队,生产队上面是大队,大队上面是人民公社。也就是说,一个人民公社下辖有若干个大队,而大队又下辖若干个生产队。那个时候,“大队”这一级组织具有对“生产队”干部的研究决策权、具有对村民招工、上中专、上大学、当兵入伍、受灾救济补助的推荐权等等,而要履行这些职责,就需要以“大队”的名义,行文盖章。于是,人们就经常会说要到大队上去“盖章”。

到了1984年,根据党中央的决策,要求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地对“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进行了改革,将人民公社体制改革为乡、镇体制,生产大队改革为村民自治委员会(简称:村委会),生产队则改革为村民小组。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的农民兄弟从1958年到1984的26年间,办事都是以“大队”的名义占绝大多数的。因此,就形成了到“大队”上盖章的传统习惯说法,并随着一代又一代人习惯说法传承了下来。我想这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习惯成自然。我们想想,“大队”的存在时间是在1958年到1984年,这26年之间的人们,现在年龄都是在60岁往下到35岁之间,而这个年龄段的人们正是如今社会的中坚力量和人物,他们的“话语权”往往占着很大的比重。所以,在农村里大部分这个年龄段的人都还沿用去“大队”盖章,就不难理解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村委会”三个字不如“大队”两个字简洁、朗朗上口。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就这么简单,说话办事就多一个字,人们就会觉得复杂的多,而少一个字就会觉得简单的多。也许在农村,农民们习惯并喜欢说到“大队”盖章,就是这个原因。


润友


为什么老一代村民仍叫大队,首先村民思想中忘不了毛主席那年代及毛泽东思想在人民群中根深帝固,那时你家有困难,或什么事都要找村支书或村主任给解决。那个年代穷并不是因为体制问题,而是国家解放后,村都是文盲多,国家一无所有,生产工具落,没有化肥。生产队平田整地,兴修水利,荒山绿化为国家建设交了很多农业费,养活了国家城里人口,工业,交通,国防一系列国家建设,农业社做了具大贡献,为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基础。那时党的干部清正廉洁,风清气正,社员人气高,集体主义思想,互帮互助,许多人至今几十年了依然怀念毛泽东时代。


jsz111


当下,在农村有大部分人仍然说去“大队”盖个章,而不是说去村委会盖章呢?

这是因为50岁往上的农民从集体走过来的习惯叫法。生产队这个名词,也深深留在过去受苦受难的人挥之不去的印记。

生产队是由我国最初的农民高级社渡过演变而来,之后进入大跃进时代的生产队组织,那时以生产队为单位的集体食堂组织最有代表性,农民每天到生产队上班,在生产队食堂吃饭,农民劳动是不记报酬的。那时人们向住追求的是共产主义集体生活。生活虽然很苦,但是,人们每天都能保持快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62年当时的国家主席刘少奇对农村实施“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推行没有成功,后来生产队变为农民基层生产单位和行政编组。

1980年广西省宜山、罗城两县农民自发成立以农民自治为目地的村民委员会,这个最低层的农民自治组织被中央认可。82年国家宪法确认了村民委员会的合法地位,并在全国推广。

大队这个名词从1958年开始产生,到1982年国家确认村民委员会,经历了近漫长的30年之久,也让过来的人们脑海里打下深刻烙印。

现在很多人叫大队,也是一种怀旧的心里,是对过去人没有私心,生活没有压力,人的思想正能量,乐于过集体生活的向往和怀念。

也是因为大队,让我们有资格回顾走过了的艰苦生活,艰辛劳动,能走到今天,确实不易!


也是因为大队,让他告诉我们,千万珍惜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忘记过去那就等于背判!让大队铭记在心里,当做留下美好的回忆吧!


沙尘暴5478


西门观点:六十岁以上农村老人的习惯称谓。

“大队”这个称谓来源于上世纪1958年到1984年间,相当于现在的“村”和村委会。那时候的行政区划称谓是"人民公社、大队、生产小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现在叫乡镇、村、居民小组。

“大队”这个称谓从1958年到1984年,一共存在了26年,现在四十岁以上的农村人都经历过,五十六岁以上的人印象比较深刻,所以,现在一部分六十岁以上的农村老人还习惯于这个称谓,而六十岁以下的大多数称呼“村委会”。

我是55年出生于农村,老家所在的生产队距离“大队”三四里地,小时候因村子小,没有学校,上学就在大队部所在的大村子里,每天上学都要经过大队部。

记得大队部有两座房子,每座有四间,我的表哥就是大队会计,当时,大队的领导班子有:支书(副支书是兼任)、大队主任(副主任也是兼任)、会计股长、民兵连长、贫协主任等。

支书权力最大,公章由会计股长管理,一切需要盖章的大事都要经过支书批准,一般小事会计股长就可以盖章。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71年,高中刚恢复招生,高中招生范围是两个公社,两个公社只招两个班,不到一百人,全部招生都是大队推荐。那时候,非常想上学,但大队只有三个名额,最后,一个是大队支书的儿子,一个是会计股长的儿子,一个是贫协主任的儿子,都是我的初中同学。我想,大队那个公章是起了作用的。

1972年,仍然是半推荐,名额虽然多了,我们生产队推荐了四个,但我家成分是中农,还是没有份。直到1973年高中恢复考试招生,我才终于上了高中。

高中毕业后,当了民办教师,七八年考上正式编制教师,转正后,转户口需要到大队盖章,还是在家的弟弟帮我到大队盖的章。

无论怎样,大队都是我国农村的一段历史,在历史岁以上农村老人的记忆中,是很深刻的。

谢谢您的关注,期待您的看法!


西门白甫


任何东西,经历的时间越长,留下的印象越深。49年以后,中国农村的村级组织形式从村到合作社(其间还分初级社和高级社阶段)再到生产队生产大队最后又重新恢复村建制。五十年代初的“村”大约存在了四年,‘’合作社‘’也差不多存在四年,1958年起乡改称人民公社,村改建为生产大队(下辖若干生产队),到1981年前后人民公社寿终,恢复村建制,历经二十多年。生产队生产大队的建制有些半军事化。比如,大队建“基干民兵排”,生产队建班,将出身好的劳动力组织起来,发枪弹武装,农时劳动,闲时训练,“备战备荒”。社会是一种半封闭状态,人民不准自由流动,出门必须生产大队开证明,农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外来信息极少,除了知道自己生产队生产大队的人和事外,其它信息不多。每天出也生产大队进也生产大队言必称生产大队,历经二十多年,这生产大队在农民脑子里烙下深深的印痕,一时半回难以转过来。

但愿人们早日忘记那不堪的年代,让“生产大队”一去不复返吧。


youshou533


1947年部分地区已解放,中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始农村土地改革,大纲规定乡村农民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乡村无地少地的农民所组织的贫农团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类似于基层政权(俗称农会、贫农会)。1950年7月,政务院通过并公布了《农民协会组织通则》,再一次确定,农民协会是农民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也称农会,设农会主席一人。54年土改结束后,在有些地方,较大的村也建立“村公所”,有的地方村子开始设立若干互助组、互助社,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基层村统一改为生产大队,设若干生产队。改革开放后,84年之后生产大队统一改为村民委员会,但有些年龄大的人一般也称村委会为大队。


输入密码有误


现在老百姓还是习惯称村委会为大队部或者大队。说到盖章,居住在农村的人基本都要用到盖章,小青年结婚需要盖章证明,结婚后有了孩子拿生育补贴需要盖章证明,以后孩子考上大学申请助学贷款也需要盖章证明。还有的家里盖房去镇里(乡里)建管所国土所办各种手续也要盖章证明,家里有老人去世了去殡仪馆也要盖章证明,总的来说只要你居住在地球上就有盖不完的证明。以前大队部的章都在大队辅导员手里,别看大队辅导员不是官,但是权利不小,你只要用到盖章就必须和大队书记说一下,大队书记同意了,你才能去大队辅导员那里盖章。和大队辅导员关系好的,马上就给你盖了。遇到关系一般的,大队辅导员就会刁难你,不是让你等就是说有事忙,头脑灵活的马上买两包“大前门”事马上就解决了。要是有小青年拿结婚证开证明,那就更得“意思意思”了,喜糖喜烟更是少不了,所以说大队辅导员是一个“肥差”。随着政府管理的进一步完善,现在村里的公章全部上交到党委统一管理,要想盖章的话,先到村委开个证明,然后直接到镇政府盖章。不管是村委还是党委态度都特别好,只要条件允许马上就给你办理了。这也反应了社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社会的和谐发展,政府为老百姓真做实事的一种表现。




沃田朝阳


我是某某村的!一方面是乡情,另方面是地名!当有人诋毁这个地名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服!这就是团队的基础!这种基于乡情的基础,永远比企业招进的员工要牢固得多!

那么,很多企业尚且能够打造强有力的业务团队,村组为什么不能?原本就对所在地地名有一种不能割舍的情结,这种优势是任何企业都望尘莫及的!

乡村振兴,把握情结来凝聚出强有力的团队,只要有创造性思维与公心的人领头,还会是难事吗?如果是难事,问题一定出在村长与村书记的无能!当然,地方心态会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而这种阻碍是社会常态,并非乡村特有,只要抓住本质,很容易化解。

假如,村组是一个企业,村里的决策机构应该是村民推选的理事会。至于‘总经理’,中国人才济济,择优聘用!


赣州花卉盆景苗木


这就是习惯的问题,说“大队”的多为中老年人,这个年龄段的人经历了那段时期,思想意识已形成了习惯的烙印。

“大队”这个说法产生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一个级别的基层组织或农村行政权力机构。即一个村为一个“大队”,下设数个生产小队,或再分为小组。大对以上为“人民公社”即现在的乡、镇级政府。60岁以上的人因为经历过58年~84年着20多年的习惯说法,意念上一下子说“村委会”倒觉得拗口,“大队”说着简便,反正是一回事。

所以,任何事,一旦长期形成习惯,一下子改过来,需有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青少年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尤其是老年人,思想较“守旧”或说有点“僵化”,扭转改变一个“概念”是缓慢的,甚至难以扭转的。

70年代时,部队“拉练”,我们在河北黄骅市某村驻扎时,房东大娘及村里的老年人,和我们交谈时,她们都是以“八路军”称呼我们,我就给大娘说,现在都叫“解放军”了!大娘说知道,知道,说习惯了。据房东大娘说,解放前她们村曾驻过“八路军”,后来一直到现在,没有再驻过部队,看见你们不由的就相起“八路军”了,八路军解放军一样,都是人民的子弟兵。这就是习惯“烙印”的问题。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现在,虽然农村的体制由生产大队变成了村委会,可是农村上了岁数的人,都是从生产队的时候过来的人,现在称与大队同级的村委会,还是习惯的叫大队部。

现在的人,四零后到八零前的人很多。他们从记事起就是接受大队、小队那种组织形式。一敲钟,一派活,就去地里干。按工分,得工钱,多劳多得,按工取酬。过着有饭大家吃,有活一起干的生活。平常只要有难事,就去找队长解决。

现在虽然已经分田单干,但由于先入为主,人们还是很想念大集体那种生活方式。所以对生产队这个词还是念念不忘。当说起村委会时,还是习惯用大队部这个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