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今年大热的电影《绿皮书》吗?觉得怎么样?

嫌仁


人很多时候都陷入迷茫,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我在刚刚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绿皮书》里,找到了部分答案!

初识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我有点不以为然,以为故事简单,没什么好看,事实证明,我有点想当然,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简单!

电影《绿皮书》的故事梗概,发生在1962年,夜总会保镖“鲁智深”式人物托尼(维果·莫特森饰),一分钱难死英雄汉,为了漂亮老婆跟两个男娃,即便对黑人带有强烈的偏见跟歧视,在丰厚的报酬面前,强忍着种种不耐,成为了司机兼保镖,保着“高僧”顶级钢琴家黑人唐·雪利(马赫沙拉·阿里)南下,巡回演出!

在1962年的美国,当时的美国总统是最风流的悲情人物肯尼迪!同年,他派军队“护送”黑人詹姆斯•梅瑞迪斯到密西西比大学注册,强令学校遵守政府关于取消种族隔离的法律,引发骚乱,死伤惨重!

受过去美国黑人奴隶制度的影响,美国当时的环境,越往南,白人跟黑人越泾渭分明,不平等!甚至有专门指引黑人住宿就餐的“绿皮书”,电影是名字,就是这么由来!

在这个背景下,“鲁智深”托尼(维果·莫特森饰)保护着“唐僧”唐·雪利(马赫沙拉·阿里)南下,钢琴巡演,以音乐传道,普渡罪孽的南方众生,就格外的责任重大!因此,对于“鲁智深”托尼提高待遇的要求,“唐僧”唐·雪利连个犹豫都没有:只要保我南下平安,价钱随你喊!

于是乎,白人保镖开车,黑人老板坐后边,“鲁智深”在前,“唐僧”押后,这一对“奇怪”的组合,驾着蓝马(蓝色风骚的汽车),奔向了南行取经的道路!

为防不测,钢琴家“唐僧”唐·雪利的资方“东土大唐”唱片公司,只给了“鲁智深”一半的报酬,不能错过一场巡演,错过一场,剩下的一半就没了!“鲁智深”托尼为了妻与子,不得不打起精神,誓保“高僧”南下平安!

路上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因为同处一辆车,不得不试着相处,无形中相互影响!“鲁智深”托尼虽然粗鲁,却吃嘛嘛香,引得“唐僧”唐·雪利也“破了戒”,鸡翅膀,我爱吃,肯德基州最正宗的鸡翅膀,吃得那是一个香!

而“鲁智深”托尼,闲暇之余写给老婆的家书,也经过“高僧”的润色,成了温情脉脉的“情书”,让收到信的老婆惊喜不已,这个呆子终于“开窍”了!

一路上的见闻,遭遇,两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却笑看过往人生!

因为种族歧视,钢琴家“唐僧”唐·雪利住在贫民窟一样的黑人指定旅馆还是小事,去酒吧挨揍,屡次让警察扣押,越往南“唐僧”受伤似乎成了家常便饭,可他依然笑容满面,指尖在琴键上挥洒,演奏出一曲曲美妙的音乐!

音乐没有国界,全世界都是共通的,就连“鲁智深”托尼这个大老粗,都觉得好听,“唐僧”唐·雪利这个人,不一般!

那是当然,“唐僧”自小绝顶聪明,钢琴天才,两个博士头衔,两次去白宫演出,深受上层人士的喜爱!他之所以执意要南下,就是想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白人黑人没有区别,种族隔离的不正确!

尽管舞台上,各处场所都把“唐僧”奉若上宾;台下却不把他当自己人!上卫生间是黑人专用,吃饭不能去餐厅!

对“唐僧”来说,他就好像是笼子里的一只会玩耍的猴子,白人高高在上,看个稀奇,证明他们是紧跟潮流,骨子里,不论你钢琴弹的多好,在全国多么的知名,多有文化造诣,你就是一个黑人,永远跟我们不一样!

“鲁智深”托尼跟着“唐僧”唐·雪利经历越多,就越来越敬佩他的精神!几次把他营救,十足的“高僧”背后的男人!两个不同阶层的人,在磨难中相互理解,在经历共同成长,关系越走越近。

“鲁智深”托尼是为了养家糊口,让老婆宽慰,两个儿子幸福;“唐僧”唐·雪利是为了打破黑人白人之间的种族隔阂,他用行动证明,皮肤没有错!

纵观整部电影,时长不短,足有130分钟,看完却依然有意犹未尽之感!导演彼得·法雷里跟编剧的功底,可见一斑!

说说演员

演钢琴家黑人的马赫沙拉·阿里,拿下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男配角,也是《月光男孩》之后他拿到了第二个奥斯卡男配!

《绿皮书》马赫沙拉·阿里演的钢琴家确实传神,面试“鲁智深”托尼时的高高在上;受托尼蛊惑吃鸡腿时的扭捏,兰花指捏着鸡腿,活像害羞的大姑娘,棒极了;还有舞台上弹钢琴挥洒自如的样子,优雅,自如,让人神往!

“唐僧”唐·雪利附体的马赫沙拉·阿里拿奖,那是实至名归!

最后特别说一说维果·莫特森,刚看到海报时感觉他有点眼熟,一查资料,他竟然是《指环王》里的"阿拉贡",还是《神奇队长》中的"ben\

济州府大鹏哥


大家好,今天来说说2019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绿皮书》。

我们先来探究一下故事的设定与卖点。

故事发生在60年代,种族歧视仍然非常严重的美国。

一号主角托尼是一位意大利籍帮夜总会做打手的小保镖,并且还是一位严重的种族歧视者。

二号主角唐则是一位备受推崇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钢琴家,因为一号主角的夜总会处在停业整顿阶段。

唐为了去歧视极度严重的美国南方(原本处在北方,勉强还算好),选择了有手段的托内做他保镖。托尼为了赚钱交房租,只好接受唐的聘请,成为了唐的私人司机与保镖。

可以看的出来,整个作品其立意、人设以及故事内容,无时不刻透露出标准的美国式正确韵味,表明着为得奖而去的作品。

甚至有人评论说,这个片子是表面上是黑人权利斗争,实际上是黑人被白人拯救,白人才是主旋律救世主的作品。

并且作品的结构也非常的商业、一些情节设定都很投机。故意挑逗观众的神经,从而引发观众对此片的好感。

例如肤色、例如被迫的妥协、商业化的故事安排等等。

但我想说,这些论点暂且不提,毕竟我个人对正确这个话题并不是很感兴趣。

而且之前所说的论点都基于讨好美国观众这一前提,但显然我不是美国观众。

只要别搞得像黑豹一样,明明很一般却各种吹,我就不会太在意。

作为一部公路片,以一段旅程为背景,主要描写主人公生命体验,思想变化的类型。并且作品的主题又那么沉重,使我未进电影院以前以为是一部比较忧愁的作品。

但从看完后的整体观感来说,本片意外的非常轻松,作品里大多数时间,因为两位主角互相身份的错位,从而产生的调侃式幽默。

例如从没吃过炸鸡的唐,因为托尼半强迫的推荐,从而猛吃炸鸡这一幕,又例如唐教大老粗托尼写极度矫情的情书那一幕,整个作品时常伴随着轻松快乐的气氛。

而在比较严肃的话题上,作品里也常用比较含蓄的方式表达黑人唐的愤怒,例如特地浪费半个小时回旅馆上厕所、坚持与白人一起就餐等等,这些都多少冲淡了一些本片中过于消极的情绪。

除此之外本电影的音乐真的是相当出彩,以至于奥斯卡最佳配乐奖给了黑豹而不是这部,反而令人更感遗憾。

虽说我个人不是很理解音乐以及音乐的专业知识,但便是我这种人,也能感觉到本电影音乐上的出彩。

这部作品的音乐已经不单纯是配乐那么简单,而是非常恰当的融入到剧情乃至角色情感变化之中。

两位演员的演技更是一绝,比如说托尼的演员维果·莫腾森,直接加胖20斤,并且研究模仿人物原型的举止。

唐的演员马赫沙拉·阿里,原本不会练钢琴的人,苦练三个月钢琴,就为寻找钢琴家的那种韵味与感觉。

不过在片中钢琴部分都是用换头特效做的啊,这不去多说。

作为一部配角极少的电影,若不是这两位演员足够敬业,绝不会达到如此高度。

总的来说这片子拥有着非常标准的奥斯卡得奖模式,说着老生常谈美国式正确的阶级、种族、肤色、人权等话题。

而且本片说实话有些正确过头,里面有两幕我特别不喜欢。一个是因为汽车抛锚,导致高雅的唐被迫被耕地的黑人注视;令一个是有关于唐因为同性恋的问题而被逮捕。这两幕都显然正确到了虚伪的境界,使得本片讨好观众讨好评委的味道愈发浓厚。

但即便如此我依旧肯定本片的优点,这并不是一部单纯靠概念与正确取胜的作品,人物的台词极具韵味,简单之余令人深思。而且本片不像《鸟人》等奥斯卡获奖作品那样过于的沉闷、艺术,感觉离观众很远,本片在感受上离观众非常的近,是一部谁都可以去品位的作品。


黑鼠鼠


《绿皮书》或将赢了口碑,输了票房

 

第91届美国奥斯卡颁奖礼落下帷幕,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绿皮书》喜提“最佳影片奖”。马云在25日举行的国内超前观影活动上说他看了三遍,并豪气的称:中国电影离奥斯卡也不远。

 

《绿皮书》除了拿到最佳影片奖之外,还拿到了最佳原创剧本奖和最佳男配角奖,这也是饰演黑人钢琴家唐纳德•谢利博士的马赫沙拉•阿里拿到的第二座奥斯卡奖。

阿里是篮球运动员出身,曾是纳什的对手。转战影视圈后,展示了不俗的艺术天赋,未来可期。这次为了贴近角色,他提前三个月狂练钢琴,片中演奏部分表现的非常精彩。

 

而主角托尼•利普的扮演者维果•莫特森(V叔),为了找到角色的感觉,在60岁的年纪增肥了整整40斤。并模仿原型家人的举止习惯,校正口音。遗憾的是,V叔第三次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仍旧空手而归与奖项无缘。

经典的影片,必定有经典的台词,《绿皮书》也不能少:

暴力永远不会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会取得真正的胜利;

孤独的人总是害怕迈出第一步;

光靠天分是不够的,改变人们的观念,还需要很大的勇气;

我父亲曾经说过,无论做什么,都要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最后一顿;

目前,《绿皮书》豆瓣评分达到了8.8分,在如此好的口碑和奥斯卡奖的加持下,该影片将于3月1日在国内正式上线。但是鉴于影片已经可以在网上下载,预计影片最终票房不会太理想。

 

《绿皮书》全称“黑人司机绿皮书”,是一本专为黑人设计的安全出行指南。该书由纽约市邮局职工维克多·雨果·格林夫妇在1936年出版,由于美国南部城市的种族歧视非常严重,书中详细记录了当时全美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等详细信息,受到了黑人的欢迎,此后多次再版。直到1966年,种族隔离政策实施之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影片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当时的美国南部种族主义盛行,阶级冲突、文化隔阂非常严重。著名的黑人钢琴家唐纳德·谢利博士在圣诞节前带着他的三重奏去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巡演,面对已知将面临的处境,谢利计划寻找一位不但能开车,还能处理各种麻烦的助理,最后很多人给他推荐了托尼·利普。

 

作为意大利裔的美国人,托尼·利普长期混迹在社会底层,没有文化,满口粗话,当过司机,干过保安。但是他圆滑世故,做事有分寸,能摆平事,能化解危机,在道上名声好、能力强。虽然他也是种族主义者,但是谁会跟钱过不去呢?

 

反观谢利博士,一位受过高等教育,举止得体,谈吐不凡,对着装和饮食都有极高的要求。这两个人形成极大的反差,白人托尼,除了白他更像黑人;黑人谢利,除了黑他更像白人。

在南下的行程中,两个皮肤不同、文化不同、品位不同、习惯不同甚至讲话用词都不同的人,矛盾不断,引发了不少争吵和笑料。

 

这次南巡赤裸裸的展现了,当时美国南部针对黑人冷酷的种族歧视。黑人钢琴家谢利作为表演嘉宾,在台上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但是在台下却被禁止使用白人家庭的厕所,不能试穿西服,不能在演出的餐厅吃饭,在“日落城”晚上不能出门,去酒吧被白人羞辱,让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认识到,当时的美国种族歧视尽然如此的严重,令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经历了难忘而残酷的南巡,两个人冒着暴雪最终在圣诞节回到了家,此时谢利成了司机,而托尼却酣睡在后排。

 

两人的旅程,一起的成长。谢利教会托尼写诗,让托尼改变了种族歧视观念;托尼教会谢利勇敢迈出第一步,面对不尊重,学会选择拒绝。最终两人也成为了一生亲密的朋友。

 








燃情影视


作为一部高概念喜剧,它讲述了两个人一起开车到美国南部的故事。

两人中,一个是“我更像黑人”的白人,一个“我更像白人”的黑人。

颠覆至极。

预料之中的冲突不断。

然而《绿皮书》真正好看的并不是冲突。

是尊贵的人如何食纳烟火,贫困的人如何玩味音乐。

在食纳烟火与玩味音乐的过程中,清高的人放下了清高,卑劣的人收起了卑劣。

放下清高与收起卑劣,如同让君子折腰、蛮夷开化的事情,在《绿皮书》这里统统被“轻松”解决。

为何能“轻松”?

多米诺骨牌般的剧情做足了叙事保证。

第一张骨牌是托尼偷走罗斯古德帽子并胖揍闹事者的开篇情节。

导演用这一张牌就交代了主角托尼的背景,一个小偷小摸却又身强力壮的酒吧打手。

大佬罗斯古德帽子被偷后怒停酒吧,托尼自然丢了工作。

丢了工作,反得贵人。他“寻回”帽子物归原主的行为俘获了罗斯古德的信任,也收获了高薪推荐。

托尼收获的这份推荐,是要给黑人做司机兼管家。

换句话讲,是要做黑人的仆人。

两人开车到美国南部的故事要就此展开了么?并没有。

在1962年的美国,给黑人做仆人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绿皮书》却让不可思议变得顺理成章。

它像个神奇的魔法棒,把单线排列的多米诺骨牌搭建成精密的三维网络。

黑与白建立了二维体系,“黑白无界”的温情、勇气、孤寂等人性特质给了故事新的维度。

在这三个维度下,托尼有了足够的理由摒弃白人生来的“自尊”。

收到高薪推荐前,托尼还处于失业状态。家里下月的开销还没着落,他为了赚点小钱,甘愿与胖子比赛吃热狗。

结果倒是可喜,赢了五十刀。

就在这么紧迫的条件下,他还是因歧视黑人甘愿丢掉花钱买的杯子。

奈何家中拮据,无奈的他还是接下了这个不可思议的工作。

看似因为钱,实则因为挚爱。

爱妻子,爱孩子,爱家庭。

是第三维的温情让白人托尼与黑人雪莉走到了一起。

回过头来再看看托尼吃赢胖子的情节,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他在酒吧展露的强壮体格足够说明自己的食力。

与大佬拉关系和比赛吃热狗的情节都能体现托尼身上的聪明劲儿。

托尼身上强壮粗俗、胆大心细和重感情的这些特质都成了后续故事的逻辑支点。

因为粗俗,所以在出发路上乱捡石头、乱扔垃圾。因为强壮,所以能在酒吧为雪莉解决混混的霸凌。也因为聪明劲儿,才知道用贿赂警察的方法把雪莉从看守所捞出。甚至能摒弃偏见进入黑人夜店,也是因为对雪莉友情的重视。

《绿皮书》中的伏笔与呼应,除了上述内容,大大小小少说也几十处。

黑人酒吧里的雪莉,欢奏前拿开杯子的特写就算一处。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雪莉巡演弹奏的第一首钢琴曲是叫《Blue skies》的蓝调音乐。

故事的发展就像这首曲子一样,从最开始的暗流涌动,到惊心动魄,最后流入轻松舒缓。

情节尚未完全展开,导演早已用音乐暗中指明了剧情走向。

就像电影中的伏笔一环扣一环,只要动了第一张牌,多米诺骨网自会顺序铺开。

只有工艺品才可能达到这样的精秒水准。

《绿皮书》用工艺品的方式解决了放下清高与收起卑劣的人性难题。

为何能解决?

因为清高有清高者的难言说,卑劣有卑劣者的不舍得。

不吃炸鸡的雪莉言谈举止十分讲究,俨然白人富翁一般。但他的家里总是空无一人,同胞们不待见他,就连性取向这样的隐私也会被警察监查。

留不住灵魂的黑人世界、容不下肉体的白人天堂。

诺大的美国竟容不下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雨夜爆发的雪莉是他唯一一次放下自尊,面部的愤懑、酸楚与委屈都在控诉这个世界。

就是这样一个即高贵又寂寞的雪莉,出于工作原因,不得不找一个粗鲁强壮的白人为自己穿越南部的巡演保驾护航。

看似粗鲁的托尼,也有着粗俗下的真实与浓情。

两人间逐渐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

当化学反应触碰到“放下清高”与“收起卑劣”的难题,难题便有了难题的破题之处。

一个放下清高的方式是“吃炸鸡”,一个收起卑劣的方式是“写情书”。

吃炸鸡令雪莉收起傲慢,写情书让托尼摒弃偏见。

《绿皮书》给我们讲述的,并不止种族平权的“黑白”问题。

是傲慢与偏见的问题,是梦想与勇气的问题,是自由与希望的问题,是爱与和平的永恒话题。

如果说《教父》是来自19世纪的男人圣经,《绿皮书》则是新世纪的“人性保值手册”。

保最珍贵的尊严和温情、希望与快乐、浪漫及音乐。

不管这部电影在美国受到何种争议,私以为,奥斯卡选择它,即是对现行电影价值取向的反思,也是对政治正确的思辨。

冲突与对立,在《绿皮书》这里变成了配角。

真善美做底色的情感共鸣才是电影艺术的至上追求。

我们都在反种族主义。

但与其用暴力消灭暴力,不如用更好的方式。

更好的,是用包容化解暴力。

《绿皮书》是一部精美至极的工艺品。

是工业产品,也是艺术作品。

它打磨出了精致的剧本,操持了一手流利的剪辑,用“换头术”的特效把阿里的表演与琴替的演奏完美融合在一起。

整部电影节奏循序渐进,故事逐步铺展,前后照应又细节考究。

无论是剧情、节奏,还是色调,都像是一条涓涓细流,波澜不惊、细腻且舒缓。

不像一般让人震撼的电影那样动辄高潮迭起、反转不断,却能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段,用平和的语调给人以久久不能忘怀的情感冲击。

看似探讨种族平权与同性恋情,实际上每一点都点到为止,这种恰到到好处的深度保证了片子诙谐轻松的基调,又把主题最终落在了美好的情感共鸣上。

我们能从电影的一帧一秒里感受到雪莉从容下的愤懑、优雅中透露的孤单。

作为一部传记片,它呈现了一位天才如何靠勇气披荆斩棘,尝试改变一个国家。

但天才也有七情六欲。

在那样的国家环境下,即使给了《绿皮书》,雪莉的灵魂又能安放何处?

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雪莉要改变世界,但也需要改变自己。

奥斯卡最佳影片颁给《绿皮书》,不是《绿皮书》的荣幸,只算是奥斯卡的精明。

从《绿皮书》中可以看到,黑白之外,工业与艺术同可兼容。

《绿皮书》用工业的方法完成了一件成功的艺术品。

完美至极,温柔至极。

谢谢。

电影不太冷

或者搜:zhangzaifvn

/ 承包你全年的趣味片单

/ 电影本可以如此温暖

去找我玩。









张在凡


《绿皮书》在第91届奥斯卡颁奖礼上拿到了最佳影片,而马赫沙拉-阿里也凭借这部影片中的角色再度拿到最佳男配角的奖项。

北京时间2月25日,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在洛杉矶开幕,演员马赫沙拉-阿里凭借自己在电影《绿皮书》当中的“唐-雪利”角色拿到了最佳男配角的奖项,这也是他自2016年之后再次拿到这一奖项,当时他靠的是电影《月光男孩》当中的角色。

阿里的获奖令不少人感到兴奋,其中就包括了不少篮球界的人士。这些人本身并不是电视剧或者电影迷,但他们都因为篮球而跟阿里有密切的关系。在大学时代,阿里是圣玛丽学院的一名篮球运动员,他在NCAA一级联盟征战四年,也跟同一个赛季的史蒂夫-纳什对位了四年。

虽然他在篮球上的成就远远比不上后来的两届NBA常规赛MVP纳什,但走上了演艺道路的阿里还是成就了另一片天。

在大学时,阿里的篮球天赋一般,数据最好的一个赛季出现在大四,但那也不过是在27场比赛里场均拿到7分和1.8个篮板。阿里是一个身体强壮且意志力坚定的防守悍将。这样的性格也使得他容易在改变发展方向之后继续取得成功。

在大学时代,阿里的艺术天分就开始显现出来。他是队友们的“御用理发师”,也是全队上下最懂得穿衣搭配的人。此外,阿里还喜欢在闲暇时光中通过写诗来抒发情感,被队友称为“文艺青年”。

阿里出演过多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影视作品,比如知名美剧《纸牌屋》、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月光男孩》、《绿皮书》以及最近热映的《阿丽塔:战斗天使》。如果没有开始当演员,或许阿里会是一个不错的职业球员,毕竟他大学时代就跟纳什有过交手,表现还不错。


篮圈之上


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绿皮书在电影中是一本专门为黑人所写的出行指南,记录了美国南方所有欢迎黑人落脚的地方。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的美国,讲述一个上流社会的黑人与一个底层社会的白人,一起前往有严重种族歧视的美国南方巡演的故事,是一部轻松而温情的公路片。

马赫沙拉•阿里所饰演的黑人钢琴家有着矛盾的双重身份,在白人所主导的上流社会中,他因黑人身份而无法融入;而在处于底层的黑人中间,他也明显的格格不入。所以我们看到,一系列矛盾拉扯着这个脆弱的灵魂,直到维果•莫滕森饰演的托尼——这个粗鲁的底层白人进入了黑人钢琴家的生活,他们在旅途中互相影响着、改变着对方。

影片伊始,我们就看到托尼是一个有着种族歧视的白人,迫于生计不得不去做黑人钢琴家的司机。可当托尼见到黑人弹琴后,被他的才华所折服,原本的歧视立马消失了。托尼这个角色无疑是讨喜的,当我们看到他笨拙地为妻子写信时,就已了然,他粗鲁的外表下,是一颗柔软细腻的内心。所以,他能够发现钢琴家的矛盾、苦楚与孤独,并且带他走出深陷的泥沼。

但是影片对于探讨种族问题还是太浅尝辄止,在幽默轻松的对话中,在阖家欢乐的大结局后,阶级冲突和种族问题都被轻轻带过。而比起在第91届奥斯卡中同台竞赛的《黑色党徒》,将种族问题的冲突赤裸裸拍在观众眼前,《绿皮书》的处理不如说是一种逃避。打动我们的最终还是托尼和钢琴家的友谊。

关注头条号武侠小王子,我陪各位一起聊影视动态


武侠小王子


简单分析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绿皮书我觉得更符合大众视野。

我们知道国内观众虽然观影水平一直在提升,但你要说大多数观众会对绿皮书这类文艺片趋之若鹜就说笑了。如果不是得了奥斯卡,这片子在国内能不能上映还是两说。

我们不必纠结于此片是否政治正确或是所谓的“白人阴谋”,从内心光明的地方出发,简单的看,这就是一部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互补,相互变得更好的一个故事。一个从不说谎话,但满嘴忽悠有很强解决问题能力,却又没什么文化每天辛苦养家的白人底层男子,和一个受过高等教育,但位处一个对有色人种歧视极强的年代的尴尬黑人艺术家。两种各方面完全不同风格的人却因为心底那一致的善良朴实,最终成为了相互促进自己成长的好朋友,所谓互为良师益友。

看了一堆影评,满嘴都是演员导演如何如何,拍摄是否政治正确如何……这对中国观众来说,重要吗?我们看一部外语电影,除了逗乐和视觉震撼,如果能给自身带来教养上的提升那是再好不过,国内大众为什么要去探究此片的人种歧视问题?是要考社会学博士还是需要出国移民才这么喜欢这个研究角度?简单地看到两个悲伤而坚强生活的男人,感悟其变为更好的人的过程。我觉得从这个角度向大众点评更有实际意义。

那些尚未看此片的国内观众,推荐看此片,在悲伤生活中那一抹温馨,不仅可以温暖着你的心,也可以让你暖暖的想起所爱的人。



有一说十


绿皮书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之所以说他伟大并不是因为《绿皮书》和其他类似讲述种族隔离时期黑人和白人那种尖锐矛盾的电影一样。

《绿皮书》在电影中把故事背景举重若轻的表达了出来,但又没有激化这些矛盾,这点实在是强过太多政治正确的电影了,而男主人公托尼在南下的公路旅行中,经历过一些事情后发生后的观念转变,也表现的极为细致和精彩,男配钢琴家雪梨的那种勇气、格局、压抑,在影片最后雨天的一段情感爆发真的让影院的观众感受到了,awesome 太棒了!

经典台词:我不够黑、我不够白、我甚至不够男人,那么我是谁?

整部电影用力刚刚好,节奏把握的惊喜到了秒,把当时那种非常灰暗的历史背景调侃称一个接一个充满温情和善意的笑点。强烈推进电影院观看!










某位电影


《绿皮书》获奖当之无愧,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黑白配的双主角电影以前不是没有过,但是这部影片的人物设定确实有趣。黑人不再是底层,白人也不是高傲的绅士。黑人绅士从小受到贵族教育,同时也沾染了一身的贵族毛病。白人混混无赖苟且的过活,心中的善良与正义感却也没有被生活所磨灭。《绿皮书》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真正做到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由于影片一开始就有了对立的人物设定,矛盾是产生冲突的根本,之后的剧情发展就变得极为自然顺畅。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自然中还能给观众带来感动。然后我们在反过来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设定是不是就无法造就这样的电影?影片是否过于依赖于基础的人物设定?

绿皮书传达给我们的思想中至少有这么一条:爱是人类通用的语言。


串联孤岛


1、故事结构设计得很精巧。

绝大多数文学艺术类作品中,冲突是一条核心线。所以如何设计冲突可以奠定整个作品的基调。

本片的主要冲突来源于两位主角的身份倒置。黑人处于富人圈子,博学、富有、高贵、单纯,当起了老板;白人社会低层,文化水平不高、贫困、市井、老道,成为了雇员。主要是Dr. Don的身份变换,完完全全脱离其种族的刻板印象。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变得非常有意思。于是全片变成了黑人指导白人的教养,约束白人的不雅行为,教导白人的写作;而白人带着黑人走近大众世界,去接触一个更全面的社会。

这个设计不仅可以定下全片温馨而有趣的冲突主线,也将种族歧视的不合理性这一主题自然而然的嵌入其中:只要接受了良好教育,无论什么种族的人,都可以变得卓越而优雅;同时,那些自以为优越的族群,也并没有他们自己想象的那么高贵。

2、节奏把控得很不错。

开篇的铺垫将白人男主鸡贼有手段,擅长搞定社会问题的性格一展无疑。接着二人的会面以一种强烈的视觉形式将冲突展现出来。然后每一个小故事大致表述一个主旨,长度适当,且场景各所不同,不会使观众感到厌倦。不时的夹杂一些小的笑点。

3、少数情节比较牵强

以炸鸡、同性恋被抓、雨中自白三个点最为明显。

炸鸡一段是白人男主打开黑人男主自我世界的第一步,在全片中的位置设计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用炸鸡这个带有刻板印象,且的确和黑人男主身份反差太大的工具来实现太不合适。一方面不太符合全片的主基调:不要用刻板印象去看待某个族群;另一方面,步子未免迈得太大,让人多少有些不适。

而同性恋被抓真的就完完全全是要蹭个主旋律的感觉。在当时的南方社会环境下,男主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完全这一切行为难度未免太大,无论是寻找到服务来源、跨越不同种族居住区都是问题,还会被抓则更难了。

雨中自白的设置则给人感觉为了后面酒吧一段做个铺垫而刻意加上的,前后的承接很不自然。尤其是黑人男主自白完之后又走回车里。

4、主流过度

互助、种族、同性恋、家庭,整个电影的氛围像极一部春晚:汇聚了各种高大上的价值观。两个主角用彼此擅长的能力帮助对方成为更好的自己,并实现了友谊的升华,对抗并改善了整个社会的不合理之处,最后的家庭聚会简直拍得像是央视的新年宣传片。虽然看起来很轻松愉快,但多多少少缺少了一些更深刻的思考和冲击。


总的来说,我个人内心里给7.5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