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甲午海战为何日军没有一艘战舰被击沉?

Mr_李強


有关甲午战争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没能击沉一艘日本军舰,确实是让人非常懊丧的事情,也因此,在战争结束之后,中国人常常会拿这个说事,因为缺乏对战事细节的了解,往往在总结的时候流于泛泛,诸如归结为“人不行”云云。

如果回到甲午战争的历史中仔细察看,北洋海军之所以没能击沉日本军舰,最主要的原因其实不是人不行,而是“物不行”,另外还有一点点唯心的运气因素。

炮弹不给力

要打沉敌方的军舰,在甲午战争时最主要的实现手段就是火炮射击,而真正发挥直接作用的就是炮弹。要么是通过炮弹击中敌舰要害部位引起剧烈爆炸,对敌舰的舰体结构产生摧毁性破坏,使其沉没;要么是击穿敌舰的水线,使其进水不止而沉没,还有就是使敌舰产生难以扑灭的火灾,最终沉没。

在甲午战争当时,要破坏敌舰结构,或者击穿敌舰的水线,主要依靠的是穿甲弹。而使敌舰燃烧,则主要依靠开花弹,但是北洋海军所装备的这两种炮弹都不给力。

穿甲弹方面,北洋海军装备的是基本不会爆炸的克虏伯穿甲弹(包括装药的和装沙子的),也就是只能靠砸来打击日本军舰。

开花弹方面,北洋海军的克虏伯开花弹内填充的是黑火药,命中目标后也难指望引起剧烈爆炸和燃烧。但相比起打中目标后“无声无息”的穿甲弹,开花弹好歹能听到有点动静,因而在当时北洋海军迷信开花弹。实际上,对于击沉军舰来说,开花弹的能力还不如穿甲弹。

在甲午海战中,其实日本军舰使用的全部是穿甲弹,日本人根本没有用开花弹,只不过日本所用的阿姆斯特朗式穿甲弹带有弹底着发引信和装药,穿透目标后还会爆炸,威力大大超过北洋海军的不会炸的克虏伯穿甲弹。

根据战后日本海军自己的验伤调查,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事实。甲午海战,由其是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的炮手射术实际可算非常高超,日本军舰的中弹部位普遍是在烟囱周围、水线附近、舰尾,说明了北洋海军的炮术射击选择性非常强,专门攻击日舰的要害部位。但是光有命中,可炮弹不吭声,还是打不沉日本军舰。

运气太差

熟悉海军史、海战史的朋友估计都能理解这一条,海战很多时候还要靠一点神秘的“运气”因素。

而北洋海军在海战中,不仅武器不灵光,运气也很差。

以黄海海战为例,实际上有多艘日本军舰原本都是在劫难逃的。

(“比叡”舰中弹情况示意图)

诸如“比叡”舰,遭到了恐怖的交叉射击,炮弹从“比叡”后方击入,纵向在军舰内部穿过,砸过了一间又一间舱室,最后一头撞在主桅杆的根部。然而,然而,最后炮弹没炸。

诸如“松岛”舰,“镇远”舰射出的2枚305毫米炮弹,同时命中了这艘日本的旗舰。尤其是其中一颗305炮弹一头砸到了日军的炮弹上,引起日军的弹药连锁爆炸,弥补了北洋海军炮弹威力不足的缺陷。按说“松岛”是无论如何也挺不下去了,然后就在火灾即将蔓延到弹药库的一刻,战场上刮来一阵风,把硝烟吹散一点,“松岛”的抢险队得以冒死冲进炮甲板,挽救了危局。

(“吉野”黄海海战中弹情况示意图。可以看到北洋海军击中攻击的是这艘军舰的锅炉舱、轮机舱一带,其中C处的水线附近已经被打穿)

还有“吉野”舰,锅炉舱附近的水线被击穿,形成了一个高约半米的破口,但是炮弹没炸。

(日本军舰“浪速”中弹部位示意图)

“浪速‘舰,水线下被砸出一个宽1米3,高0.8米的破口,但是炮弹威力太小,止步于舷侧的煤舱。

(“赤城”舰中弹情况示意图)

”赤城“舰,这艘不到1000吨的炮舰,被北洋海军多艘军舰围殴,打得浑身是伤,甚至于桅杆都被打断,但是炮弹不给力,没有造成致命伤。

对此,只能说时也命也。


海研会


这说法是错误的!日军虽然没有战舰在战斗中被击沉,但是百分之九十的战舰受伤;百分之六十的战舰受到重创,平均修复期都超过3年以上;有3艘在拖回途中沉没;有8艘在拖回军港后被丢弃。日军惨胜!这也是为啥打赢甲午海战的日军会被沙俄舰队堵在家门口叫阵不敢迎击的主因。甲午海战中清军并没有像史书所说的那么不堪一击。只能说某些人写书记事的人不懂军事;其二是某些人故意抹黑清朝的努力,塑造清朝政府腐败懦弱的形象。

在当时,军舰对战的主要武器是火炮跟鱼雷。而火炮才是其中的主力,因为火炮射程远,以当时最先进的舰炮射程来看大约在15海里左右,大约接近28公里左右(当时日舰最远射程则在22公里左右)。但是火炮有个缺点那就是因为平射的缘故很难命中战舰的吃水线以下,因此,除非被倒霉的打中弹药库,很难将战舰击沉的。要想击沉敌舰只能通过鱼雷!但是当时的鱼雷射程很近,最远只有三公里,正常必须在600米才能使用,使得鱼雷只有在偷袭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或者是在大炮让敌舰失去战斗力的时候才能抵近发射鱼雷。所以,才会有大舰巨炮的说法,大炮对轰,比比看谁更耐揍,比比看谁揍得更痛。

甲午海战清日两军对轰,清军战败,这就使得即便清军战舰重创日舰那也没机会在最后时刻抵近日舰发射击沉鱼雷,因此日舰可以最后被拖回军港修理;而日军在击败清舰以后可以从容发射鱼雷击沉清军战舰,但是不代表日舰在对轰中没有受伤。


优己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没有击沉一艘日本军舰其中有相当部分偶然因素,但偶然中有必然,从大的方面讲,清廷的腐败和效率低下,老佛爷吉祥和颐和园的画舫,这些都是北洋水师倾覆的原因。


而海战本身的战斗细节,读来不禁令人扼腕叹息。海战中定远舰305毫米主炮发挥了巨大威力,开战就把日舰比睿号打成重伤逃跑,赤城号被揍成活靶子,其舰长坂元八太郎被击毙。就在赤城号快完蛋时,日本第一游击队绕过右翼,挡住了定远继续攻击路线,比睿和赤城才逃出生天。

日本军界大佬桦山资纪乘坐的西京丸号被平远,广丙,鱼雷艇福龙号包围。西京丸听名字只是商船而已,不错,它是临战前商船改装的,只安了一门炮,战时还出了故障打不响。


桦山资纪打算仗着西京丸排水量大,要去撞福龙号,福龙连发两枚鱼雷都射偏。第三发鱼雷在距离40米开外奔向西京丸,桦山资纪闭眼默念“天皇陛下万岁”基本等死状态,没想到因距离太近,那时的鱼雷出发射管入水后先要下沉航行一段,鱼雷居然从西京丸号底部穿过,西京丸大难不死慌忙撤除战场,桦山资纪捡了条命。

北洋水师平远号见西京丸跑了,调转炮口对准日旗舰松岛号,一炮击中松岛号弹药库,在全舰官兵闭眼等效忠天皇时,炮弹没有爆炸,原来是个臭弹。各位想想,如果这枚炮弹炸开,日本旗舰沉没,黄海海战结局可能重写,历史会是什么样子,每当看到此处都令人叹息。


后来致远舰先是追击吉野号,炸毁吉野舰桥,敌舰上的第一游记司令坪井航三觉得已经战败,下令转舵撤退。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指挥紧咬吉野不放。仗打到这份上,邓世昌眼看北洋水师没能击沉一艘日舰,作为水师军人他太想打沉吉野号了。

致远舰炮手将炮弹倾泻到吉野舰上,敌舰浓烟滚滚逃遁,正在这节骨眼上致远炮弹耗尽。吉野舰的坪井航三意识到致远弹尽,命令转舵攻击致远,下面发生的一幕国人再也熟悉不过了,邓世昌殉国。

战斗持续到下半场,除了被击沉的和逃跑的济远(方伯谦),广甲,我方只剩下定远,镇远,来远,靖远。日军12艘战舰一艘未沉,其中7艘还全须全尾,此时战力远超北洋水师。


定远305毫米主炮击中敌旗舰松岛,引燃了弹药库,这下发生了大爆炸,松岛舰体已经倾斜失去战斗力。这时只要再来一炮,松岛连船带人必定去见阎王,关键时刻北洋水师又掉链子,定远的炮弹装不进炮膛。丁汝昌不甘心啊,赶紧命人用锉刀锉炮弹,这时再有一发合格的炮弹多好啊。

世界海战史上奇特的一幕发生在大清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号上,水手们用锉刀紧急锉小炮弹为了能顺利装填,可战争不等人,敌舰不等你。


战斗结束了,北洋水师被击沉5艘,日舰被重创5艘,其实北洋水师主力并没有在此役被全歼,被击沉的除了致远,经远其它都是非主力军舰,直到第二年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才全军覆没。

历史假设没有用,它只给你一次机会一个结局,还是那句话,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整个甲午战争里,中国陆军战场表现出的整体战斗力的确有点丢人现眼,但海战中北洋海军表现并算不丢人。相反,北洋海军将士无论战斗精神、职业素养、技战水平,表现的都可圈可点,令对手日本海军素然起敬。尤其,令人称奇的是战后日本海军居然承认,他们的火炮命中率不到北洋舰队的一半!

那为什么北洋海军将士的浴血奋战,竟没有击沉一艘日本联合舰队的战舰,反而自身损失惨重,被击沉了几艘战舰呢?

这要从舰船、火炮类型、火力密度、弹药种类几方面综合分析了。

先说舰船。北洋舰队参战的舰船有铁甲舰“定远”、“镇远”,装甲巡洋舰“经远”、“来远”,穹甲巡洋舰“济远”、“致远”、“靖远”、“广丙”,近岸装甲舰“平远”,撞击巡洋舰“超勇”、“杨威”,无防护巡洋舰“广甲”。除定、镇二舰核心部位(炮台、主机、弹药库、指挥塔)有超厚重的装甲防护,其余各舰装甲防护都一般。

而日本联合舰队参战的舰船有旧式铁甲舰“扶桑”,旧式巡洋舰“比睿”,浅水炮舰“赤城”,商船改装巡洋舰“西京丸”,穹甲巡洋舰“松岛”、“严岛”、“桥立”、“吉野”、“秋津洲”、“千代田”、“浪速”、“高千穗”。总体来说,各舰装甲防护也都一般。

因此,两军海上交阵就看谁的火力强了!

遗憾的是,从火炮类型、火力密度、弹药种类上看,日本联合舰队优势太大了!

我们比较一下双方最具代表性的巡洋舰“致远”和“吉野”就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老实说,“致远”和“吉野”虽师出同门,都是由英国著名的阿姆斯特朗船厂建造的,而且两舰下水时间相差不到十年,但在当时海军科技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已经是属于两代舰了!

先说“致远”舰。当时它从设计、建造到下水时,采用了许多当时最先进的理念、科技,的确是世界最先进的巡洋舰之一。它配有克虏伯210mm主炮三门(射速每门2.5分钟一发),阿姆斯特朗152mm副炮两门(射速每门1分钟一发)。

但,这一时期设计的巡洋舰有一项重要任务:击破敌方主力舰(即铁甲舰)。故这一时期的巡洋舰普遍装备可以击穿主力舰铁甲的大口径(200mm以上)火炮。如北洋海军的“致远”、“济远”、“经远”级巡洋舰,日本海军的“亩榜”、“浪速”级巡洋舰。

但后来的实战证明,巡洋舰上的大口径火炮的射击精度和射击速度很难有效命中敌方主力舰。而这种火炮用来对付敌方巡洋舰和商船,又显得单发威力过大、全舰火力密度过低。

到1888年前后,随着防护效果大幅提升的哈维镍钢装甲的出现,巡洋舰上的大口径火炮无论如何难以有效击穿铁甲舰了。几乎同时,新型中口径(100—152mm)速射炮诞生了。

于是,巡洋舰的设计思想不再追求“对抗敌方主力舰”,回归“克制敌方巡洋舰”这一传统目标。即不再装备大口径火炮,转而装备数量众多的中口径速射炮,以提高单舰火力密度。

日本订购的“千代田”、“秋津洲”、“吉野”、“松岛”级便是这种新型巡洋舰的代表。

其中,“吉野”配备新式速射炮152mm四门,新式速射炮120mm八门(射速都是每门1分钟五到七发)。

从火力看,如果说“致远”是不伦不类的“铁甲舰克星”,“吉野”就是货真价实的“巡洋舰杀手”,其铺天盖地的炮火对付起“致远”这样的装甲防护弱的老式巡洋舰可谓得心应手。

如果再考虑到弹药差别,双方火力差距就更大了!北洋海军炮弹基本上都是黑火药,而日本海军已开始部分使用苦味酸炸药的炮弹了,不但爆炸威力比黑火药大几倍,而且炸后呈液体状流动燃烧,破坏力巨大。

因此,在大东沟海战中,虽然双方舰艇数量为12:12,但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双方舰队实力相当。

此役,日本舰队各舰艇共装备100mm口径以上火炮105门,其中有66门火炮是射速可达每分钟5—7发120mm、152mm最新式阿姆斯特朗速射炮。

而北洋舰队各舰艇共装备100mm口径以上火炮58门,其中多数火炮是射速每3—5分钟1发的305mm、210mm旧式克虏伯架退炮,或射速每1—2分钟1发的150mm旧式克虏伯架退炮。

保守一点估计,日本联合舰队的火力是北洋舰队的6—8倍。

此役后,北洋舰队幸存回港的战舰,除个别外舰外,少则中弹几十发,多则中弹一、二百发。可见日本联合舰队火力之凶狠!而日本舰队中弹最多的几艘舰,不过中弹二、三十发,其余各舰中弹都是个位数。

可见,大东沟海战北洋舰队最后是败在了对手更新换代后的新式技术装备上!在双方巨大火力差距的情况下,北洋舰队损失惨重,而自己微薄的火力难以击沉敌舰!


深圳小峰峰


没臭蛋这一说,都是沙子配重的穿甲弹,根本不可能炸,还有命中率的问题,同时间对方开500炮打中210炮,而你只来10炮打中6炮,你的命中率是高的,可是没什么用!在说致远,很多文献认为致远是被鱼雷炸沉的,致远的航速追不上吉野,在说北洋的阵型,横阵没有毛病,一点毛病都没有,因为北洋是船头对敌产物。在说鱼雷,根本就是训练不过关,你说当时鱼雷差可以理解,但是鱼雷艇天生就是扔鱼雷的。挺身小方便修正射角,为什么日本的鱼雷能击中定远!!败就败了,落后训练差就是差,认清事实不要找面子,北洋水师没那么有骨气,后期所有船都完好给日本人了怕日本人生气,跟俄罗斯的太平洋舰队表现比起来差远了,毛子就是和就和但是要打继续打!


街头说评书


个人以为日舰在海战中未被击沉大概有三个原因:其一,日舰机动性更好,日舰装备晚于北洋水师,航速比北洋水师船快;其二,北洋水师训练水平差,因多年海军经费不足,自然训练会少;其三,北洋水师船的炮弹配备数量不足,我从某文中曾看到说镇远、定远舰巨炮配备的炮弹只有两枚!再说,北洋水师所配备的炮弹分两种,一种是爆炸弹,一种是内填沙子的击沉弹,靠击穿船舰进水后沉没舰船。相比之下,日舰炮弹系开花爆炸弹,且速射性强于北洋水师。还有就是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受伤后,整个舰队无人指挥,各自为战,当然会影响军心,再说,北洋水师原本就没有死战之心,决策层也无决战的准备。军队的战斗力不仅来自装备水平,更来自战斗精神!


五福临门141363815


盲目乐观的保守主义,防御主义,幻想着不战而屈人之兵。战略上保守,战役战斗上消极避让被逼而战,仓促应对而至落败。只靠一两个所谓的英雄是挽回不了失败的结果!腐朽的制度驾驭不了先进的利器,民强则军强,军强则国jian。主动出击,敢打必胜,不能把我们的先进武器当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