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在搞湾区经济夹在两个中间福建应该怎么应对?

闽江流域


首先,福建并不是第一次夹在两个三角之间了,而是一直夹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之前所谓的城市群,以及现在所称的大湾区或者都市圈,我认为并没有本质区别。福建一直在夹缝中生存,但活得并不是很差。现在即使长三角和珠三角要建大湾区,于福建来说面对的区域竞争格局较之以往并无区别。

那么,究竟是什么来支撑福建的过往,什么能支撑福建的未来?

回顾福建的历史,在全国地位最高的时期是两宋。为什么?因为自由开放的经济文化环境。凡是开放时期,福建就繁盛,封闭时期,福建就落后。两宋特别是南宋时期,福建的文教,经济,科技全面繁荣,即使到元朝,泉州港仍是世界最大港口。然而,明朝开始,明清时期的福建便落后了。直至清末洋务运动之后,福建才又逐步崛起。可是,新中国建国后直至改革开放前,福建已经沦为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论生产总值仅较贵州略好一点。然后,我们看到,从1978年到2018年,福建GDP从全国排名26到第10名,四十年间的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没有之一。

所以,福建的发展靠的是什么?是福建人的灵活敢拼的精神。只要你给他自由,放手让他去做,福建可以做的很好!

未来,也许,两大湾区仍将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重心,但是只要给福建不比人差的政策环境,凭借福建人的拼搏,就能重新拿回两宋时期属于福建的荣耀!


南山北小河边


在国内各大经济省份中,福建其实很容易被忽略,同样沿江靠海,北边有长三角经济区;南边有珠三角经济区,福建被夹在中间,名不显声不著。

而且福建山区特别多,人口聚集在东部靠海的一条线状地带,人口相对其他东部沿海省份粤、浙、苏、鲁明显为少。

改革开放之前,作为战备区域,福建的重工业是起源于山区的,反而是南平、龙岩等山区县的工业基础更为雄厚,这支撑了地方经济的强劲发展。改革开放后,沿海的厦门、泉州、漳州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才逐渐发展起来。今天,由厦漳泉构成的闽南三角地区成为全省最近较发达,市场最活跃的地区。

但由于福建发展起步晚,而且受制于地理、交通等因素,经济规模一直难以达到粤苏鲁浙等沿海省份的程度。今天,南边的广东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站战略,北边的浙江推出了杭州湾大湾区,夹在中间的福建如何应对?

个人认为,把福建沿海的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串联起来,打造沿海城市带是未来必须走的一条路子。现在只有闽南的厦漳泉融合发展起来了,北部的宁德、福州、莆田还没有融通。

山东省在打造沿海经济做的比较好。山东把青岛、威海、烟台等几个沿海城市整合在一起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人口流动等方面统一规划。早在2011年初,《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被国家正式批复了,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青岛、烟台和威海这三个市的GDP分别达到了11037亿、7339亿和7202亿元,合计25578亿元。

而福建沿海6市中,只有厦漳泉融合的好一些。闽南三市15462亿元GDP合计,远远不能和山东的青烟威半岛城市群相比。实际上,福建沿海6市GDP合计也才26404亿元,仅仅和青岛、烟台和威海三市的GDP总和25578亿相当。

如果福建在高层推出沿海城市发展战略,从产业布局、港口建设、交通设施、财政金融等方面同意布局规划,是有可能打造出一条“黄金海岸”来的。

(△ 黄金海岸)


另外一个,就是要打造福建经济大市。福建省GDP排在全国前十位,也是一个沿海省份,但至今没有打造出经济大市。而地处沿海的几个省份都诞生了经济大市,比如山东的青岛,江苏的苏州、南京、无锡,浙江的杭州、宁波,广东的深圳、广州。没有经济大市,就难以形成核心城市和城市群。未来,福建可以把泉州和福州一南一北的两个城市打造成经济大市,给予财政、交通、金融、贸易等优惠政策。


财经知识局


福建省‘’依山傍海‘’陆地90%是丘陵,65%以上的森林覆盖率,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人很自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并没有因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大湾区建设而焦虑,GDP增速在沿海省份排第一,收入消费接近广东,人均GDP甚至超过广东!仅落后于江苏和浙江。而且经济总量和进出口贸易也能排第五。福建究竟靠什么来发展?

1.山多人少不抱怨。没有盲目的大规模城镇化和工业化,有没有盲目的站在房地产的风口,而是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作物和特色产业,耳熟能详的铁观音和武夷岩茶大有赶超绿茶的趋势,还有特色的橄榄、福桔、龙眼、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传统的寿山石、德化瓷器、福州漆器等等,超市里的香菇、木耳等干货也大部分产自福建。

2.政府扶持走出去。只一个沙县小吃遍布全国,成为第一连锁餐饮,帮助身在穷乡僻壤人的就业和致富!网络电商的迅猛发展又极大促进特色产品走出福建。

3.看山看水看海边。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大力发展旅游和港口贸易。

4.做大做强厦漳泉。厦门 漳州 泉州文化民俗相近,产业互补性强,泉州的工业第一和三产第二,漳州农业排第二,加上厦门的港口贸易和旅游,一体化后的都市圈GDP总量占比过半,二产三产占比过半,对全省的经济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还有海峡两岸城市群的预期。






漂飘12


福建城市群在长珠两个强大的城市群中间可以说是较为尴尬了,不过也可以说是左右逢源了。因为它是联接这两个经济圈的纽带,其地位与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那么福建的城市群为何存在感没有江浙一带的高呢?其实福建人的优越感是比较强的。因为福建是一个物产丰富,旅游资源众多的省份。不过人口少,也是福建在全国不具有影响力的原因之一。例如杭州、苏州、南京等大城市都基本上是千万级别的人口数量,而福建第一人口大市的泉州也只有九百万,其他城市的人口数量更少了。厦门有望成为中国的新一线,不过由于人口与土地面积的关系,却很难形成一个有影响力的超级强市的。那么三千多万的福建人也实在太少了,要组成一个像深圳这样的城市是有点儿难度的。还有做为特区的厦门的经济辐射能力太低,老抱着旅游城市这块金字招牌不放。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厦门也是炒作房价的重灾区之一。对比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经济,它支撑房价的实力远没想象中的强劲。在新经济领域上没有像深圳、杭州一样大胆尝试,这也制约了福建省的经济发展。随着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发展与崛起,福建的城市群并不具备竞争上优势。从人口的流动上看,可以看出这一点。总之,经济的发展永远是离不开人的因素的,其次才是科技生产力的因素。那么福建要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呢?其实福建的轻工业是有一定的基础的,农牧林渔等产业也是相当不错的。只是要成为一个经济圈需要有更多的城市与地区共同建设与发展而已。

言归正传,个人认为,应该把福建城市群与台湾西海岸城市群合起来看较为合理。它们共同组成一个海峡经济圈,这样的前提就是两岸必须统一。如果两岸统一,那么海峡城市群大约是山东省或江苏省的经济体量。这样在中国的经济上也占有一席之地的,人均方面可以媲美粤港澳大湾区。





嚁月


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都是我国三大顶级经济区,也是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与珠三角进行“世界级大湾区”的建设,标志着中华复兴正在强而有力的稳步推进,而福建则作为长三角、珠三角两头的重要连接区,将为长珠城市群“会师”形成有力支撑。

从当前规划来看,福建省被赋予重任,由国家层面
鼎力支持其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省位于长珠集群的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建立起独树一帜的“准世界级”城市群。

依托海西经济区福州、泉州、厦门等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及省份战略延伸。可以说海西经济区是我国跨省份合作区中的第四极,覆盖省份包括浙江、江西、广东,远期还有海东诸岛。

由此可见福建省向来走在时代的前沿,从未有过被动局面。参照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图你会发现,该省基本具备进入世界级城市群及经济区的底气和容量。


正能量贡献者


福建因素与其他省份不同,一是政治因素;二是地理因素:

1.政治因素有两个方面:

(1).台海因素对福建的影响是最大的。过去,由于福建地处前线,国家投资较少,基础设施落后,也没有大的国企。近几年,交通基础才有所改善。

(2).执政理念不同。广东、江、浙是以强县为基础,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投资发展。福建是强市弱县,重点投资除了福、厦、泉之外,主要是几个地级市和平潭,一个四十多万人口的平潭,几年来日均投资亿元,至今没见到效果…。一个辖一区四十多万人口的地级市,建立几套县级班子图发展…。所以,福建的县域经济都不强,强的县域经济,除了闽候县实际上是福州市的城中村得以发展之外,强县都是靠侨资来发展,如:晋江、石狮、南安、惠安、福清、长乐、连江…清一色的侨乡。县域本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沿海经济福建却是另类。

2.福建地理特点。地处山地丘陵地带,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岛屿1500多个,海湾区建设有独特的优势。但在台湾还没统一的情况下,对湾区的投资和建设还是有所顾忌的。此外,区域协作和城市群建设步调不一,厦、泉、漳、蒲等市建成区己无缝联接,都想当鸡头,不做凤尾,湾区建设更无蓝图可言。福建应该还是先强县,才能强省!待台湾统一,台湾海峡成为內海的那一天,海湾的蓝图可以尽情描绘,福建的发展将势如破竹,让人刮目相看!


闽东一龙


福建政区图

简介

在我国东南沿海岸线上,主要分布的三个经济区域,分别为长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的福建,珠江三角洲,这三个区域的长三角在搞自己的长三角大湾区,珠三角在搞自己的粤港澳大湾区,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当中,海峡西岸的福建应该怎么去发展自己呢?



目前现状

城市群:今天全国经济形势当中,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福建当然也不例外。我国正在神州大地上建设数量众多的城市群,经济带,大湾区,在福建规划的城市群为海峡西岸城市群,五个中心城市当中,福建省就占了三个分别为泉州厦门和福州。

铁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铁路交通在我国曾经带动过像石家庄,郑州的发展,铁路对一个地区至关重要。目前在原来铁路的基础上,我国又在规划沿海铁路,其中就贯穿海西城市群的主要城市。福建对内陆辐射和联系上,规划网同福建京长沙至重庆的铁路干线,连接我国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此外还有一种连接其他城市的铁路干线。

海上丝绸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设立了深圳特区,深圳成一夜崛起之城;90年代设立浦东新区,目前浦东成为我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市区。可以说政策是一个地区发展的东风,虽然福建没有这么大的东风,但是起码可以把握一下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发展机遇。


未来可能

据说我国有规划京台高铁项目,在未来台湾回归之后,随着京台高铁的开通,福建便成为沟通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交通枢纽。并且在此基础上可以扩大海西城市群到台湾,成为台湾海峡城市群,到时候该城市群将成为我国城市群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张尧自媒体


福建目前要做的是:等,等,等,再等。



从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经验看,一城独大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湾区多城多核或许是主流方式。

长三角和珠三角在城市多元化协作上确实已经具备湾区的条件,其未来可期,那么夹在中间的福建呢?

福建,有福州、泉州和厦门三个旗鼓相当的城市,人口和经济也基本到了瓶颈期,急需方式转型,但是,福建的发展除了城市自然招商引资和自立自强外,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极为重要。

福建的不安定因素来自台湾。台海至少在目前仍是东南的一大隐忧,尽管不会有战事,但是工商业的发展对于规避风险是十分敏感的。

如果有一天,台海和平统一,那么以台湾海峡为内海,以福建的福、泉、厦,台湾的台北、台中、高雄为中心,形成海西大湾区,则其实力和潜力大可与长三角媲美。

故,在台海未定之前,福建湾区就只有等这条路了吧。


圭海四记


天时:国家政策、产业风口、技术风口

地利:地理位置、区位优势、沿海港口优势

人和:对人才的吸引力力。

这就不难理解,最近武汉、成都、杭州、西安、长沙、郑州等新一线城市爆发了“抢人大战”,这些城市敢于向一线城市拿人才,目的很明显,也开出了许多优惠条件。

福建怎么应对

福建的区位分析: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泉州、福州、厦门都是全国的优良港口城市,特别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地理位置显著。厦门、福州更是海峡西岸的经济发达城市,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国家政策分析:

国家对福建的经济政策还是很多的,随着福建自贸区、福州国家级新区等一系列举措,福建已经具备建立一个国家级的海峡湾区条件。

福建应对策略

天时、地利、人和福建就缺人才,福建省目前总人口不足4000万,在我国省份当中,处于中等偏下,重要城市人口数量如下:

福州:766万

泉州:865万

厦门:392万

漳州:505万

厦门作为我国的经济特区,具备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人均收入在福建省是最高的城市,可是人口规模有些落后了,而厦门本身也是一个对人才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城市。

我给出的建议是:素有“海上花园”之称的厦门,应该加大力度,给出优惠政策、得到国家的支持,大力吸引外来人才来厦门工作和定居。加上福州、泉州等城市要加大力度吸引人才,努力建设海峡西岸城市群,这样才能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夹缝中”走出一条特色路。


蒋昊说经济


从京津冀到粤港澳大湾区,有着2500公里的海岸线,中间插着半岛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就像是中国经济中的三棵大树,而这两个城市群之树恰好长在它们之间。有学者做过论证,长三角的辐射距离在600-800公里,珠三角的辐射也是差不多600-800公里,而京津吸附能力在500公里左右。可福建刚好落在长三角与珠三角二大经济区的辐射范围之内。

产业是具有较强的集聚效应,就好比在招聘稀缺性人才一样,10个里面选3人和100个里面选30人,虽然都是30%的比例,但效果却完全不一样,因为10选3余下的只有7人,而100选30还有70人被淘汰。最优秀的人才永远留在集聚力最强的大区域,也符合了马太效应的强者愈强,弱者越弱的理论。福建也只有华山一条路,就是走自己的路,才是唯一的出路!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浙江省湾区规划、广东省沿海经济带规划及海南旅游总体规划。从粤港澳大湾区获批国家级湾区开始,仿佛一夜间觉醒,在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三大湾区身后,突然长出许许多多、参差不齐的湾区。是真湾区也好,假湾区也罢。钱砸下去了,至少可以改造一片蓝天,造福一方百姓。

出台福建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应该也是不久要出来的事。福建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4000万,GDP只有2.8万亿。一个弱省要崛起需要一个强大的核心力量来推动,必须打造一个千万级人口的超级城市,紧跟着在强二线城市的脚步,不然会越甩越远。还是老话,要不福州,要不厦门,二者选其一为湾区核心。

突出重点,顾全全局,是福建省沿海经济带规划的重中之重。假如打造双中心多节点的沿海经济带规划,那是一个没有凝聚力的规划。唯有打造一主一副多节点的沿海经济带规划,才可以突出重围重见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