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的最大竞争对手就是青曲社,你认同吗?

我为什么能上热搜


德云社之于青曲社,好有一比:大象🐘之于小鸡🐥,差距不是一丁点,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德云社未必把青曲社当作劲敌,青曲社肯定把德云社当作威胁。

张云雷一行八人在2017年底西安一战,青曲社倾巢而出,还邀请了多名当地相声前辈助阵,结果还是惨败、结果张云雷一战“封王”——平西王!去年底,郭德纲带队到西安巡演,青曲社“只好”跑到广州演出,似乎有意在避德云社的锋芒。

还真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啊。首先,论艺术造诣、创作能力和表演水平,苗帮主均难敌郭德纲、甚至不及张鹤伦、孟鹤堂等。本来就不是科班出身、又是半路出家,后天又没心思花在相声艺术研究和创作,基本功不扎实、口齿不清,难成名角。

郭德纲生长于相声窝——天津,从小耳濡目染、痴迷上传统曲艺,尤其相声、评戏、说书等方面,涉猎面广,又受多名相声曲艺名家启蒙、指点。成长过程也是一门心思在艺术钻研上,心无旁骛。

在个人行事风格上,郭德纲更注重实际意义和现实利益,不玩务虚的套路,主持综艺、涉足影视、办京剧社(麒麟剧社)、评戏社(太平剧社)、海外开分社、投资澳大利亚,每件事几乎都能和品牌塑造和宣传、实现经济利益戚戚相关。

苗帮主呢,加入曲协相声艺委、开会研讨相声艺术、接棒什么旗帜、发微博蹭热度、晒曲协开会照片、当大学客座教授、自称汉语言博士等,虚头洗脑名堂弄一堆,手艺却不见长。

其次,团队人才结构上也不及德云社一个分队。德云社除了郭德纲和于谦这对黄金搭档和灵魂人物外,还有高峰、岳云鹏、张云雷、张鹤伦、张鹤伦、郭麒麟、烧饼等,哪一对组合不是声名远播、实力不容小觑。反观青曲社,除了苗阜和王声有些江湖地位,其他演员几乎没什么知名度,或者小众范儿,独立开专场演出都不可能。

再者,在相声最赚钱和吸粉的商演方面,德云社每年在国内的专场、巡演,以及出国商演,相声界百余年来都无人能企及,更别说青曲社——连国门都没迈出去过。门票方面,不说黄牛炒作因素,就网上挂牌均价,几乎都不及德云社的分队。

单就这三方面一比较,青曲社就该汗颜了吧,还需要列出更多落差对比么,还会说出“德云社最大竞争对手是青曲社”的言论吗?当然,如果非得这么说,那也是个人自由,只是多少有点“夜郎自大”罢了。


岑詮


戊戌年的封箱演出中郭德纲说“现在是德云社最好的状态”!没错,1995年成立的德云社,到今天已经整整24岁了,24岁对一个人来说,是正值青春年少,有活力也有精力,更重要的是有积极向上,奋勇争先的心态!


郭德纲和于谦“老两口子”是德云社的精气神,主心骨;岳云鹏、张云雷是德云社的“面子”;高峰、栾云平是德云社的“里子”;“云鹤九霄”的数百名之多的弟子是德云社强大的人才贮备库!这些青曲社有吗?


苗阜和郭德纲不同的经营理念,使青曲社失去了竞争力

不可否认苗阜先生在西安还是小有名气的,他的青曲社在西安也是人尽皆知,但是在全国的知名度可就大打折扣了。西安以外的人知道青曲社和苗阜,并不是因为苗先生的相声作品,而是因为苗先生对郭德纲的指责和挑衅。对相声界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蹭德云社热度这一方面,他苗阜排第二,就没有人敢排第一!


一个相声演出团体的领头人,没有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只会蹭同行的热度,那真是太尴尬了!

对于青曲社的印象,我想大多数网友和我一样仅仅停留在对苗阜的印象上,或者是从他各种哗众取众中认识了他,然后知道了他创办的青曲社。再深入一点,知道苗博士的代表作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顺带了解了他的搭档王声,至于青曲社的其他人,就知之甚少了。这从侧面说明,苗阜只知道突出自己,不愿意去捧旗下的其他相声艺人!

郭德纲正好相反,在自己有能力捧红别人的时候,老郭迅速的把自己的得意门生岳云鹏推到前台,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相声明星!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的捧红了张云雷、孟鹤堂。可以说从2010年至今,郭德纲一直在捧着德云社里的演员。郭德纲追求的不是单个人的走红,而是整个团队的扬名立万!他一直在努力的践行这这一理念,经过20多年的努力,如今的德云社在老百姓心中可是有口皆碑!


2018年苗阜遭遇了“滑铁卢”

我想苗阜应该会选择性的忘记2018年发生的一些不愉快的是吧?比如西安跨年专场被张云雷战败。这里有两处重点:一,西安是苗阜的大本营,是张云雷的客场。二,按照相声界的族谱,张云雷比苗阜低一个辈分,输给小辈,苗先生一定是不开心的吧?这件事也成了苗阜在相声界威望的分水岭,在这之前,他还可以和郭德纲来一个公平竞争;在这之后,苗先生只能和老郭的弟子们一较高下了!


接下来的时间,苗阜也很是折腾了一番。先是网上和德云社演员孟鹤堂的隔空对战,有意思的是,尽管苗阜把对手从老郭云字科的弟子降到鹤字科的弟子,网上仍是一边倒的站在了德云社这一边,苗阜又一次怼德云社失败!

后来又出了澳洲商演的乌龙,苗先生大张旗鼓的宣传自己要去澳洲商演。并十分有信心的说澳洲是每一个演员都可以去巡演的,结果却因为售票情况不理想而不得不取消……


如果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青曲社没有和德云社可以抗衡的核心竞争力,短时间内也不会有!所以,我不认同“德云社的最大竞争对手是青曲社”这一说法!


相声迷老于


如今,德云社和青曲社已经成为国内第一和第二大的相声团体,但是,如果说青曲社是德云社最大的竞争对手的话,拾忆并不认同这一观点。



要知道,虽然青曲社这几年在参考了德云社的运营模式之后得以快速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相声团体,在国内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拿它和德云社相比的话,还真的是高看青曲社了。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青曲社如今的规模,虽然网上曾说苗阜手下有“四梁八柱,人才济济”,但是青曲社如今除了苗阜和他的搭档王声之外,有名气的相声演员并不多,这也导致青曲社的演出影响力并不算很大。



此外,尽管青曲社在西北地区影响力比较大,但是他们到目前只在西安有分店,这也导致青曲社的大部分影响力也只局限于西安周边而已。



而反观德云社,从2006年开始,德云社在郭德纲的率领下快速发展,并且在德云社特有的培养相声新人体系下,德云社这几年人才济济,除了郭德纲于谦之外,还有岳云鹏孙越、张云雷杨九郎、孟鹤堂周九良等人气极高的相声演员,至于德云社的班底更是强大到不行,德云社旗下可是有八个演出小队,上百相声演员,每一个小队单拎出来都能独当一面。



就比如在2017年年底,张云雷就曾率队到西安演出,而且很不凑巧的和苗阜创办的青曲社在同一天同一个地点上下楼演出,本以为这是苗阜的主场作战,但是最终苗阜带队表演的演出效果远远不及张云雷的一个小队,这样一度让苗阜在微博上阴阳怪气的讽刺德云社。



单从张云雷这一个案例就能看出,苗阜所创办的青曲社目前还比不上德云社的一个演出小队,更何况德云社有八个演出小队呢?



而且,论规模的话,青曲社也远不及德云社,要知道德云社不仅在北京有多个演出低调,目前在全国各地也创办了多家分社,而且前一段时间,郭德纲更是有意在西安创办德云社分社,如果这一想法落实的话,青曲社的生意想必也会受到不小的影响吧!



因此,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实力以及演员的人气来比,青曲社都远远不及德云社,因此,说青曲社是德云社最大的竞争对手真的高看青曲社和苗阜了。


拾忆物语


德云社能说的出名字,买的出票,能个人开专场的,有郭德纲于谦,郭麒麟阎鹤祥,岳云鹏孙越,张云雷杨九郎,孟鹤堂周九良,烧饼曹鹤阳,张鹤伦郎鹤焱,谢金李鹤东,还有新加入的张潘刘铨淼,还有一些参加演出相对较少的相声演员,高峰栾云平,侯震,陶阳,都是不错的相声演员,而青曲社,我知道的,只有苗阜王声俩人,其他的我一个不认识?当然,卢鑫玉浩曾经也是青曲社的,现在已自立门户。而离开德云社的知名相声演员要比青曲社多的多,曹云金刘云天,何云伟李菁,徐德亮,闫云达,张康,高晓攀等,混的比较好的高晓攀创建了嘻哈包袱铺,旗下的相声演员金菲陈曦是个人比较喜欢的一对搭档。还有郭德纲徒弟,张康和其搭档贾旭明创建的乐活卉,也是一对不错的演员。

由此可见,从阵容到名气,青曲社还差的远,都不一定有高晓攀的嘻哈包袱铺人气高,更别提德云社了。


Thirty—one


青曲社和德云社不是一个量级,对德云社构不成竞争。

看规模

德云社旗下有四百多艺人,八个演出队。在北京有五个剧场,在国内有三个分社,在海外有一个分社。德云社还涉及华服、红酒等产业。德云社仅演出收入每年就几千万,资本市场对其估值更是高达15亿以上。

青曲社成员数十名,在西安有三家剧场,在外地无分社。青曲社门票收入未见公开报道,显然是低于德云社的。



看影响

德云社把相声从衰落中拯救出来,是有相声以来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团体。其班主郭德纲的影响力更是达到极致,微博粉丝七千多万,有一大批忠实观众。德云社还培养了不少相声人才,他们都有自己的受众和市场。

青曲社的影响力仅限于西安,其班主苗阜微博粉丝八十多万。整个社团除了苗阜王声,还没有影响力比较大的演员。



看成就

德云社是相声复兴者,为相声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为相声承上启下培养了接班人,在推广传统曲艺方面不遗余力。德云社是国内唯一能做商演的相声团队,郭德纲本人也有一大批经典作品傍身。

青曲社是德云社的追随者,立足西安本土。在人才培养上刚刚起步,学员卢鑫、玉浩获得过欢乐喜剧人冠军。苗阜王声有《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两段影响力较大的作品。

目前看来,德云社至少在十年内还没有竞争对手。一枝独秀其实也是相声不景气的表现,百花齐放才是相声的真正繁荣。


一锅鱼三样


如今虽然说除了德云社青曲社算得上是相声界第二大团体,但不论是从规模、知名度、人气、影响力等各方面比较,青曲社都不能和德云社相提并论,两个相声团体发展的相差甚远,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一个档次的。说青曲社是德云社的竞争对手,那是在给青曲社脸上贴金。如果把青曲社和嘻哈包袱铺、相声新势力这样的相声团体做一个比较,也许还有一定的可比性,单单一个青曲社根本对德云社够不成什么威胁,本身就是一个奥拓就算改装的再好又有什么资格和坦克去竞争?



德云社成立于1995年,至今24年了,经历了各种挫折和磨难,当初受尽了同行的白眼和排挤,之后三大创始人之一的李菁和德云社人气颇高的成员何沄伟、曹金的相继离开,都没能击垮德云社,硬生生的挺了过来。至今德云社不仅在全国各地都有分社,而且在国外也有华人分社,真正的是把相声这门语言艺术带出了国门。而苗阜的青曲社呢?青曲社是建立在德云社把相声“搞活”了之后2007年成立的,仅在西安有一家分社,换句话说青曲社还没走出西安,更别提走出国门了。在德云社面前青曲社就是幼儿园的娃娃,论实力、论资历、论规模各各方方面面哪一样他能在德云社面前拿的出手?青曲社又有何德何能成为德云社的竞争对手?



从2006年开始德云社在郭德纲的带领下发展迅速,郭德纲把大把的时间都放在了团队发展和培养新人上,如今的德云社可以说是人才辈出,有名气的有岳云鹏、孙越、张云雷、孔云龙、陶阳、等等。但苗阜的青曲社貌似除了苗阜和王声之外并没有哪一个成员很出名,听说苗阜手下有“四梁八柱”,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一个都没听说过。苗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诋毁德云社,谩骂郭德纲的身上。但是你可曾知道,论骂街,郭德纲可是祖宗。



德云社不会把青曲社放在眼里,但是青曲社肯定会把德云社视作“眼中钉”。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2018年西安跨年专场,德云社由张云雷带队远赴西安,而西安却是青曲社的大本营,不是冤家不聚首,跨年专场德云社和青曲社一个在一楼表演一个在二楼表演。得知德云社要来西安表演,苗阜曾口出狂言要让德云社在西安跌一次跟头,这一次青曲社不仅倾巢而出而且还邀请了几位相声名家前来助阵。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张云雷这边异常火爆,座无虚席,苗阜这边却并不怎么理想,不知道苗阜在自家门前被打了脸是个什么感受,而且输给的是郭德纲的徒弟,一个晚辈后生。从此,张云雷被冠以“平西王”的称号。




青曲社在自己的主场都没能战胜德云社的一个分队,要知道,德云社有八个分队呢,个个都是从小剧场磨炼出来实力强悍能独当一面的人物,青曲社拿什么与德云社抗衡?没事儿骂骂德云社蹭蹭热度痛快痛快嘴得了。


蘑菇菌菌


德云社目前在相声界应该是不存在对手的,而且这个状态还会持续很多年。青曲社现在发展的还不错,但还远没达到让占据相声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德云社正视的地步。

如果非要比的话,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班主对比

德云社的班主就是郭德纲了,郭德纲就不用多说了,只需要知道是他让差点消失的相声重新有了“一亩三分地”就成了。

青曲社的班主是苗阜,代表作是《满腹经纶》,也是因这个作品走红,那时的他被认为可能会成为第二个郭德纲,可惜后继无力,现在的他除了调侃郭德纲时会有人看看,其他时间几乎是处于无人问津状态。

成员对比

德云社不仅有郭德纲,还有于谦,岳云鹏,张云雷,张鹤伦等知名相声演员,更是被分为八个演出小队,任何一队拿出来都可独当一面。但被称为“四梁八柱,人才济济”的青曲社好像只有苗阜和搭档王声拿得出手,其他的完全不认识。

规模对比

德云社的规模很大,全国各地有很多分社,并且还曾去国外巡演,反响很好,但青曲社就有点惨了,演出地点主要在西安,也曾想过去澳洲巡演,可惜票卖的不好就给取消了。

观众支持率对比

德云社最大的优势就是观众支持率,不管是小剧场还是上万人的大剧场,在票价不低的情况下几乎都能座无虚席,而且德云社每一个演出队伍都有大量的粉丝支持。

在2017年,那时的张云雷只是小有名气,人气远没达到现在的地步,曾率第八小队去青曲社大本营西安演出,碰巧的是在同一天同一地点青曲社也演出,本来认为最起码势均力敌,可结果却远不如德云社的第八小队。

所以从各方面评判,青曲社还远不能被称为德云社的竞争对手,真要说德云社对手是谁的话,也只有德云社自己吧。


米小粥粥粥


德云社的对手是自己,不是其他什么团体。中国足够大,完全可以容纳几十个德云社。

德云社能不能长期保持兴旺,关键在于自身的建设。

首先是要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演员,目前为止能和曹云金何云伟相提并论的没有几个,大多还是停留在耍贫卖乖阶段。

其次,提高节目档次,不断推出有质量的作品,不能老是翻新旧作品。

第三,商演固然重要,但是,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和人力进行义演。到农村去、到工厂去、到部队去、到最需要艺术的地方去。那里才是最大的观众群体,在那里才能占领最大的市场。

第四,包括青曲社在内的其他相声团体在体量效益影响力方面都不是德云社的对手,但并不意味着德云社没有危机。作为德云社的粉丝真心希望德云社能够能长期繁荣。


转了三十多圈的驴


从知名度来说,青曲社的确很大,可以排在德云社之后,位列第二。但是这第二与第一的差距之大,无以言表,不是一星半点。完全不足以与德云社抗衡,郭德纲与苗阜对比,我们就不说了,两位都是中年人了,水平和能力都基本定型了,谁也别指望会有大的突破,显然郭德纲占据绝对上风。再看青年下一代,也就是徒弟这辈分的,爱听相声的,都可以说出郭德纲有哪些哪些徒弟,这几年也是风生水起大红大紫。反观青曲社,我们除了知道苗阜,我们还知道谁?看过一些苗阜为评委的节目,他也推出他的几对徒弟,凭心而论,表现的一般都说不上。

所以说,因为德云社目前是人才济济,可谓是一家独大,走到哪都是一票难求,尚唯有竞争者,更别说分庭抗礼了。再看看青曲社,其影响力可能在西安还行,但是出了西安,除了听见苗阜的骂声,你还能看见他们的身影吗?

题外话,我倒是看好“相声新势力”,从“相声有新人”节目里,有几对年轻人,虽稚嫩,表现还是不错了,再磨练几年,或许会有更加表现。如果郭德纲有心加以扶持和支持的话,可能很快会超过青曲社。


A逍遥磬苑


德云社最大对手是青曲社?这个问题也太抬举青曲社了。不是在这小瞧了青曲社,事实就是郭德纲的徒弟在西安开个专场就能轻松碾压青曲社,你说这实力是一个级别的么?



青曲社成立于07年,正是郭德纲刚开始走红,同时相声又开始复苏的时期,而且青曲社成立的模式也是效仿的德云社,虽然现在有些人不承认,但是事实如此。13年的一段《满腹经纶》让青曲社的两位当家人苗阜王声火爆全国,从而也让青曲社为大众所知。慢慢的有了名气后,苗阜却投向了主流相声界,和郭德纲唱起了对台戏,可是实力不行,只落下一地鸡毛而已。



说实话如果青曲社能够坚持自己开始时对于相声的认识,踏踏实实的搞好相声的创作,和郭德纲那样慢慢的推出新人,未必不会开创一片新天地,最起码保住西安本地市场还是没问题的,可是苗老师投向主流相声界后,非但没有什么像样的作品,反而整天就知道在微博上说别人低俗别人毁相声等等,却忘了自己一开始的那些做法与现在他所批判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德云社这两年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对手不少,但是没有一个能威胁到德云社现在的地位,其中的原因就是在于郭德纲对于德云社今天的地位是从何而来,是谁赋予德云社这么高的地位,不是领导也不是同行,而是观众,只有说百姓喜欢的相声才是这门艺术能够继续生存并且发扬光大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