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少有人关注同工同酬的问题?

篮球夜话


对于饱受冷漠,饱受折磨,饱经沧桑的一些人来说,同工同酬算是最一般的结果,如果连这个最一般的结果都没有,那他们能带走的,也只有无尽的悔恨与悲痛。

你知道有的人40岁,50岁,你知道他们给相关部门打了多少年的工?他们除了考试能力差一点(历史原因),其他的方面都和正式工没差别。

我曾经计算过同工同酬下,临时工的工资会有什么变化,正式工的工资会有什么变化,我不厌其烦的说,同工同酬真的实行了,它只是一种相对的同工同酬,临时工的工资可能会在此基础上增加几千元,但绝对不会达到正式工1万到2万的标准。

一个人领了1000块2000块的工资,领了十几年二十年,你跟他说什么口号都是假的,你跟他谈什么希望都是假的。

所以这次改革的动作还是比较大,2020年的口号我就不说了,懂的人都懂,其实很多人也在关注这次大改革。

劳务派遣这种用工形式,是不应该再继续广泛的存在在很多的领域里面,因为它本身不利于这些领域的发展。所以有的城市从去年起,就已经把这些原先的派遣工转成跟用人单位直签,可惜的是,除了有限的城市能这么做,其他的没有这么做的城市,是因为财政不支持。

不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很多人心里面雪亮的很。可是有时候,一件事情,它牵涉到是很多人命运的变化,不是几个人命运的变化。

我也只能说,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梦里澜涛


关注同工同酬问题的人数其实非常多,作为一个曾经的劳务派遣员工,小雷对此也是非常关心的。

小雷是2008年毕业时候成为劳务派遣人员的,在进入公司以后才知道劳务派遣和正式人员的差距。

劳务派遣人员试用期的工资只有几百元,转正后到手才一千多,而正式人员试用期就有2000元,转正后到手三千多。平时有发福利正式人员是肯定比劳务派遣人员更多的,甚至有些是直接打到工资卡上的,劳务派遣人员根本就没有也不知道。而年终的时候,两者的奖金差距就更大了,劳务派遣人员只有几千,而正式人员是几万。

那时候企业中一大半都是劳务派遣人员,后面随着劳务派遣人员的大量流失,企业也在慢慢做出改变,劳务派遣员工与正式员工之间的工资水平有所接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两者的差距还是存在的。

随着2014年《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出台,规定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企业用工总量的10%,小雷所在的企业进行了大规模转正,但这种批量转正的人员的待遇比劳务派遣好一些,但还是不如之前的正式员工。到后来小雷选择了离职,企业里的劳务派遣人员已经成为了少数派,应该更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待遇问题了。

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上关注和关心“同工同酬”问题的人员还是很多的,但主要都是受到影响的人群自身,这一群体主要处于社会底层,缺少强有力的能量推动,在现实情况下,“同工同酬”实现起来依旧是非常困难的。

我是职场问答达人流雷电,关注我,分享机关单位和国企的各种知识!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下方评论留言!

流雷电


想的美,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为嘛?动他吧,规矩是他自己定的,自己装的逼怎么着也要含泪装下去。一动自己个儿亲戚,七大姑、八大姨,关系户都要跟着吃瓜落儿,空饷、奖金都会受影响。

不动吧,底下怨气冲天,恨不得拧起菜刀革你丫的命!咋个办嘞?火烧眉毛了,先把劳务派遣这个急先锋挡箭牌撤掉,换直签;当直签不起作用的时候,狠心削减既得利益,堤内不成堤外补,总有一款适合你。

谁在立牌坊、修牌坊,一目了然。就是这么任性,你能咋的,咬我一口?



老卓侃天下


同工同酬那是做梦,定制度的都是上层,他们怎么会侵害自己利益。二、八定律适合所有单位,百分之二十的人干了单位百分之八十的活。但是工资福利等条件好的,还是上层。如果我让我改革行政事业等机关单位工资分三部。1、工资全国统筹,无论你在全国哪里上班,同一级别工资一样,没区别。第二部工资倒置,在基层的工资要比在上边的高,干活的要比支配的领导干,例如工资乡大于县大于市大于省大于中,科员>副科>正科等一次往上,不能说有些人有领导着别人干活,又自己单独一个办公室,甚至配着别,还拿着高工资。显然我的想法是做梦。


报告2


关注同工同酬的人少吗?

小公倒觉得很多。

比如机关单位,公务员有车补,行政工勤人员也有车补,混岗使用的事业编人员就没有,加上年终绩效的明显差距,工作同样做,待遇又不同,很多事业人就在抱怨同工不同酬。

比如事业单位,管理岗抱怨职位少,专技岗抱怨职称少,工勤岗抱怨转岗困难,身份受限,他们都认为自己都是和别人一样干活,为什么待遇就不能一样?

还有大量的合同工、聘用人员、临时工、劳务派遣人员,很多都在机关事业单位的一线岗位承担工作重任,为公共管理和公益事务作出了大量贡献,他们的待遇别说和公务员、事业编比,就是和普通的工勤比,都明显不如,他们同样也在抱怨同工不同酬。特别是一些公益岗、劳务派遣人员,每月拿着一两千的收入,相比正式在编人员的三四千、四五千以及优渥的五险两金等福利,他们能不抱怨?

关于同工同酬,国家也一直在强调,并试图通过一些政策抹平其中的差距,比如,最近各地都在出台政策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等等,初衷是良好的,但是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老实说,很难彻底实现。想改变,唯有靠自己,争取上游。

我是小公,专注体制问题解答,感兴趣或有疑问的可以关注我,私信交流


80后小公


江湖满地一愚翁认为,其实已经有很多人在关注同工不同酬了。如,民办教师待遇的补偿问题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当年的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就是典型的同工不同酬。

但是江湖满一愚翁也认为,我们关注得还不够。

其实很多行业都存在同工不同酬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有个共同点:有编制和没编制。干一行的活,有编制的的待遇往往是没编制的好几倍。有编制的过着优裕的生活,没编制的则在生存的边缘挣扎。当然这种现象绝大多数都出现在事业单位。因为也只有在事业单位才会有编制这一说。当然企业单位也存在,比如临时工。临时工干着和正式职工一样的工作,但待遇会差很远。

江湖满地一愚翁来数一数我所知的同工不同酬。

1.教师行业。现在仍然有类似当年代课老师的“在岗不在编”的聘用教师(下称“临聘教师”)。以广州某区为例,几乎每年都有不下10所学校招聘数量不等的临聘教师。这些临聘教师的待遇往往只有在岗在编教师的几分之一。大多数临聘教师若不能考上在编教师,一般都会辞职转行。

2.护理行业。以广州为例,几乎所有医院的护士都分在编和聘用两类。聘用护士大都年轻,往往干着最重、最脏、最累的活,但待遇只有有编制护士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护理行业的聘用护士在广州的各大三甲医院大约在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是聘用护士撑起了护理行业的大半边天。

3.政府机构也会聘用一些没有编制的人员。如果能考上公务员,这些人就会顺利“转正”,否则一直是“临时工”待遇。我有一位电脑技术了得的朋友已经给街道办打工3年了,一直还是“临时工”,因为他没有勇气去考公务员。

应该还有很多事业单位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囿于个人视野,我只能谈这么多。

我发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其实都可以理解为正式工和临时工的不同。但是,很多“临时工”一点也不“临时”。他们一干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和正式工唯一的区别就是“不在编”。而“不在编”三个字决定了他们的不公平待遇。

我相信党和政府迟早是要解决同工不同酬这个社会问题。

现在关注的人少,关注得不够,主要原因可能是我们的关注还没有形成解决方案——还不能给有关部门提出可以参考的可行策略方法。这个须要全社会,尤其是社会学者的参与。

江湖满地一愚翁,愿早日同工同酬!愿天下无编!愿“临时工”走进历史!


江湖满地一愚翁


劳务派遣工人一般都存在于国企和行政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对于工资总额的财务支出有限制,一般情况下作为单位的管理者都想在收入分配上多分一些蛋糕,蛋糕就这么大,只有员工拿的少了就能省下更多的资金增加到自己的福利上。国有企业里的收入分配差距更大,人们都以为国企是高收入垄断企业,其实大部分国企都把员工工资定在最低限,就是那种鸡肋收入,而使用劳务派遣员工省下的钱还要补贴到鸡肋里,要不然管理者想要拿到满意的收入就会是员工收入到了不稳定的下限,完全是既得利益者站在自己角度考虑,为了自己而制定的收入平衡。


身随影动1


同工同酬本来就是合理的。但现实就是那么骨感,同工不同酬的的现象普遍存在。

机关、事业单位,用工性质不同,福利待遇也不同。就教师职业来说,有干部编制,也有以工代干的合同制,还有合同工。干部编制和以工代干的工资完全由财政拨款支付,主要区别是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险种不同,以工代干的要缴交失业险。而合同工其实就是代课教师,工资由学校按用工合同标准来支付。

同工不同酬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就是待遇差异导致的工作态度问题。许多代课教师在学校里没有归属感,过客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直接受害的还是学生的利益。





趣看教育


因为同工同酬减了好多年了,但是没有听说过有实现的,更没有见到过,我本人叫合同工在央企胜利油田钻井队工作一生却没有一分退休金,然而我的同事是正式工同样在胜利油田钻井队工作一生却有近5000元的退休金,当初胜利油田对这种严重不公正、不公平违法现象还会说是上边规定,动物错了它不会推拖责任!


兽是军人


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之所以敢发动侵华战争,就是看透了中国是一盘散沙的状态。同样的道理,强权势力也是看透了弱者的软肋,才敢无视你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