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基础学股票投资:利润表:企业赚钱吗?

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使利润最大化,作为股东,最关心的就是利润,所以大多数人最关心的就是利润表。

利润表就像是一段视频,记录的是一段时期内企业经营的成果,它的科目排列依据就是利润的计算过程,是三张表中最直观的一张表。

1、 营业收入

利润表的起点是营业收入,占比最高的是主营业务收入,也是我们最关注的收入,这是企业持续稳定经营的主要收入来源。通常,我们青睐那些主营业务突出的企业,对于多元不(弱)相关的企业抱着审慎和怀疑的态度。为此,我们需要查看分产品分地区的收入明细,并且分析这些产品以怎样的趋势发展,从而判断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产品的竞争力。

我们可以运用波士顿分析法,将企业的业务以某个标准细分为若干个单元,比如将主营业务按照产品品类、地域进行细分,然后对每个单元的业务进行二元分析,X轴表示市场份额,Y轴表示增长空间。

根据X、Y的组合,波士顿咨询公司将业务分为四类:

1.明星类(stars):明星类的特征是增长空间大,市场份额大,表现出高增长的特性,表现为持续扩张和增长的态势,通常表现为正的经营现金流和负的投资现金流。

2.现金牛类(cash cow):现金牛类是成熟阶段的业务,表现为高市场份额和低增长率,通常表现为正的经营现金流和投资现金流,该业务源源不断地产生现金流,哺乳其他业务,为其他类型的业务提供支持。

3.问题类(question marks):问题类是指增长空间大,但是所占市场份额小的业务类型,这种类型的业务往往是刚开始进入某个市场,要么大有可为成为明星类,要么不幸夭折成为瘦狗类。

4.瘦狗类(dogs):市场份额低且增长停滞甚至萎缩的业务被归为瘦狗类,这是最糟糕的一种类型,最好的方式就是剥离这部分业务。

波士顿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企业有哪些业务或者产品,这些产品的竞争力如何,产品的结构是否合理。通常情况下,我们要回避瘦狗类业务为主的企业;比较理想的情形是,企业既有根基稳定的现金牛类,同时又有明星类业务;其次是以现金牛类为主,同时含有问题类,现金牛业务可以为问题类业务提供资金支持,使问题类有希望转变为明星类。

另外,我们需要注意,营业收入是财务造假的高发地段,所以我们需要将销量与产能对比、将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营业收入对比看是否匹配,同时小心有些不良企业以非持续性的其他业务收入甚至营业外收入冒充主营业务收入,夸大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营业成本

营业收入下是营业成本,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有着很高的联动性,营业成本通常随着营业收入的增长而增加。这两者都有增加、不变和减少三种可能,两者一共有9种组合,合理的情况是两者同时增长,且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大于营业成本的增长速度;在一些营业成本以固定资产摊销为主的水电、公路等公用事业企业中,因为前期投资大,后期投资少,会出现营业收入增长、营业成本下降的情况,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状况。

营业成本和营业收入的比值是营业成本比率,营业成本比率高,毛利率就低,两者相加恒等于1。营业成本由直接构成商品的材料、固定资产折旧和人工费用组成,吞噬了大部分的营业收入,所以对于销售成本比率很高(毛利率低)的企业来说,成本控制是一件生死攸关的事情,成本领先也是一种竞争优势。

三、毛利率

营业收入扣除营业成本就得到了毛利,高稳的毛利保证了后续费用的支出,毛利与营收的比值就是毛利率。

毛利率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不同的行业毛利率有着天差地别,通常要求毛利率不小于30%,而且最好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如果毛利率太低,就难以保证后续的费用支出,导致最终的利润率很低,企业需要很高的周转率或者很高的杠杆水平来保持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高周转率需要企业提高运营水平,高杠杆导致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下降。

一般而言,产品越接近材料端,销售成本比率越高,对于物价的敏感程度也就越高,面对上下游客户的定价权就越弱;越接近品牌端,产品附加值越高,销售成本比率越低,毛利率越高,面对物价成本的变动就越不敏感,面对上下游客户的定价权就越强。所以,如果一个企业有高出行业平均水平的稳定毛利率,通常是企业的产品拥有定价权的表现,当然也有可能是财务舞弊,需要仔细甄别。

四、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指的是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这三项,这三项费用是除营业成本以外的另一个大头费用,我们希望三项费用率越低越好,而且最好稳定在一个数值附近,最好不超过营收的30%,三项费用率指的是三项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值。

管理费用主要由职工薪酬和固定资产折旧构成,近似固定费用,而且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财务费用取决于企业的负债结构和利率;只有销售费用与营业收入的联动性最高,销售费用通常随着营业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但在一些情况下,销售费用的增长速度可能超过营业收入,这个时候,营业收入的增长是以耗费更多的资源为代价换来的,扩大营业收入就是毁灭价值的行为。

五、净利润

毛利扣除期间费用,就得到了税前利润,税前利润扣除税费,就得到了最终的净利润。利润本身是看不出价值的,只有与其他指标结合在一起才有意义。净利润除以营业收入就是净利率,净利率越高越好,高净利率通常是企业有定价权的表现;净利率除以净资产就是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从股东的角度衡量资产的效率,代表每一个单位的股东权益可以带来多少盈利。

六、盈利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净利润本身并不是现金流,不能用于支付货款,不能用于投资,也不能用于支付股利和利息。甚至利润在很大程度都只是一个数字,利润表是最容易被调控的一张表格,通过虚增营业收入,虚减各项费用,可以做高当期利润,夸大企业的盈利能力。

所以我们不光要看利润的多少,还要关心盈利的质量。所谓盈利质量,也可以叫利润含金量,有两层意思:第一,利润是不是真的;第二,以现金流的形式存在的利润占多少。

现行的上市公司企业会计制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来核算的,判断一项交易是否完成,并不以实际的现金收付为依据,实际上以现金形式存在的利润往往小于账面上的利润。

事实上,财报里的利润就是一个数字,是可以随意调控的。利润调节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操纵收入,另一种是操纵费用。所谓操纵收入是指提前或者推后确认收入,甚至无中生有伪造购销合同;操纵费用就是通过修改折旧摊销等政策来虚增虚减费用,或者通过当期费用资本化来推后费用的确认,等等。

利润容易调节,但是现金流难以配套造假,两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的钩稽关系,所以检测利润真假最好的方式,就是看现金流量。如果两者之间不配比,比如利润很多,但是现金流量很小,那可能就是虚构或者提前确认收入。

另外,我们要看营业收入中,以现金和票据的形式收到的款有多少,以应收账款存在的收入占比有多少,然后与同行业和历史数据进行对比,看是否在正常的比率水平。

我们还可以考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因为有往来,所以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和利润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额,两者的比例在80%—120%都算正常的区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那么我们就该考虑,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比如应收占比过大,那就要小心是不是企业采用了过于激进的赊销策略,或者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只能采用赊销的形式出售。

比较应收占营收的比例也好,经营现金流净额与利润的比例也好,都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注意避免单一季度或者年度的影响,把周期拉长,时间越长,两者之间的比例越稳定。

除了看经营现金流净额,我们还可以看企业的分红,分红稳定的企业,往往都是经营稳定,现金流充裕的企业。尤其是那些承诺高比例分红的企业,造假的可能性很小,反而存在做低业绩的动机。

最稳妥的方法,当然是不看利润,直接测算自由现金流,这是最严格的利润测试。自由现金流等于经营活动现金流减去资本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就是超过一个会计年度或者经营周期的支出,比如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自由的意思就是哪怕拿走这部分资金,也不会对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重大的影响,优秀的企业,利润和自由现金流基本相等。

历史上有很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企业,这些企业倒闭时账上都有不少利润。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利润还会倒闭呢?因为这些利润都是纸上财富,是虚假的,或者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存在,没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现金流。现金流之于企业,就像血液之于人体,石油之于工业。人无血不活,企业现金流枯竭,也必死无疑,很多企业不是死于竞争和亏损,而是死于现金流断裂。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种警醒的思想,即利润只是数字而已,现金流才是检验利润真假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