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英国在乾隆年间入侵中国,中国能否拒敌于国门?

做人当做天可汗


如果大英帝国在乾隆年间进攻清朝,能否像1840年鸦片战争一样胖揍乾隆皇帝。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不妨把时间设定为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刚结束的那一年。

然后,我们还要假设双方不要拉盟友,只是单纯的清英对抗。

1776年,英国发明家瓦特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1763年还没有进入蒸汽机时代,工业革命还没有正式启动,清朝与英国的技术差距虽然大,但还没有被急剧拉大。

先给出结论:英国海军可以全歼乾隆的水师,英国陆军可以在陆地上占领清朝沿海沿江大城市,但无法深入内地。

战争结局要看乾隆有多强的战斗意志,如果战斗意志强就会陷入持久的消耗战。当时的大清贸易依赖度并不高,长期消耗战很有可能把英军拖垮。

如果乾隆战斗意志不强,很可能跟孙子道光一样签个条约。

但从乾隆争强好胜的性格看,很有可能死力一战。

1,七年战争时期的英国海军

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彻底击败法国海军,成为世界上唯一的海洋霸主,拥有120艘主力战舰。

1769年,英国海军军费是150万英镑。

直到工业革命后,因为技术和财政的支持,大英帝国皇家海军得到极速发展。

1811年,英国海军有了240艘主力战舰、317艘快帆船、611艘快艇,每年的海军军费在2000万英镑以上。海军经费长了十倍以上。

但是在1763年,英国海军还没这么强大。

十八世纪军舰的火力已经非常强大。一艘二百英尺长的战列舰,安装了三层共一百多门大炮,,单舷火炮齐射,一次可射出半吨炮弹。

英国皇家海军军舰一共有六个等级,第一、二、三级军舰被称为战列舰,它们一般装有64到104门大炮。

英国最强大的战列舰是“胜利号”,1765年下水,可以赶上与乾隆的战斗。

胜利号排水量在2000吨以上,船员800人。

但当时英国只有一艘胜利号,还是橡木做的帆船。

英国至少可以派遣60艘主力战列舰来中国沿海。

2,乾隆时期的水师

乾隆十一年 (1746年),设立广州八旗水师,开始时只有600名水勇。

缯船为乾隆时期水师主力战船,有三帆八棹。

这种缯船见了英国胜利号战列舰,只能说是小虾见了大鲨鱼。

清朝陈良弼著的 《水师辑要》详细记载了赶缯船的武器:

大贡铳二门(重三四百斤,各备药子十出)、子母铳十支、火药三百斤、火罐三十个、战箭五百支、斗头铳一门、喷筒五十支、碎小生弹二百斤、高升火号一百支、挑刀十把、钩镰枪六支、藤牌十面、双手大刀十把、竹蒿枪二十支,“赶缯船中水兵35人,则当配战兵65人”。

200kg的大炮才两门。

看看人家胜利号的武器:

炮甲板:32磅,2.75英吨长炮30门。

中炮甲板:24磅,2.5英吨长炮28门。

上炮甲板:12磅,1.7英吨短炮30门。

首楼甲板:12磅中炮2门,68磅炮2门。

后甲板:12磅,1.7吨短炮12门。

英吨略小于公吨。

估计胜利号只要一发炮弹就能击沉一艘缯船。

所以乾隆的水师在1763年,出战英国海军,不到半个时辰就能全军覆没。

3,七年战争时期的英国陆军

英国的陆军不多,加上黑森和瑞士的雇佣军,总数也只有10万。万里迢迢,能运2万陆军到中国来也不容易了。

但英国的炮兵可以完虐乾隆。

4,乾隆的陆军

八旗兵18万,绿营约60万,但战斗力比清朝初年下降很多。

早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八旗军的战斗力就下降很多了,绿营军是平叛的主力。乾隆时期,绿营军的战斗力也不行了。

乾隆虽然经过整顿,但战斗力恢复的也不高。

乾隆时期军队的大炮还停留在100年前的红衣大炮(前装滑膛炮)的水平。

乾隆年间颁布的《钦定工部则例造火器式》,记载85种火炮,全部是原来的火炮,没有一种创新。

英国人的军舰可以直接到镇江一带的江面,封锁南北漕运的运河,给依赖江浙漕米的乾隆以沉重打击。

乾隆则向沙俄购买火炮以进行陆地反击。

双方陷入僵持状态。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这个乾隆时期挑的很有意思啊。。。

对于欧洲来说,1736-1795无疑是战争与变革频繁的一段时期。

而对于像英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很多对欧洲历史不了解的人在统计数据时无疑会犯这样几个很大的错误:

1.忽略了欧洲的雇佣兵体系

2.以人数论成败

3.忽略了海洋对于英国这样的海权国家的重要性。

不得不承认,无论是18世纪中期还是18世纪末,英国的陆军数量少的出奇,当同时期的法国陆军数量达到20万以上时,英国皇家陆军的数量也未曾超过10万,这不仅是因为英国有英吉利海峡的天然屏障,也是因为英国拥有欧洲成熟的雇佣兵体系,黑森——卡塞尔方伯的雇佣军无疑是其中最好的例子: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国派出的陆军中36%为来自黑森的雇佣兵,相类似盛产雇佣兵的还有瑞士与符腾堡。

英国霸权的确立——七年战争的胜利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个标题会疑惑,七年战争(1754-1763)对于中国与英国的战争有什么关系呢?但凡了解英国史的都知道,这一时期是英国与法国进行殖民争霸的关键时期,经过这次战争之后,英国获取了在美洲与印度的大片殖民地,成为了无可争议的世界霸主。

在这之后,虽然英国的经济总量仍不达清朝(18世纪末清朝政府的年收入为4亿多万英镑,而同时期的英国政府的年收入加起来也只有2亿多英镑),但是无论是在技术装备还是在人员素质方面都远远的超过了清朝。

假设在七年战争之前,英国与清朝爆发的战争,那么英国在世界就会同时遭到法国殖民帝国与清朝的联合夹击,那么其形势也就相当危险了。但如果是七年战争之后,英国对于全世界的殖民霸权已经确立,英国不仅拥有绝对的财政优势来召唤大批的雇佣军队进行入侵,而且还拥有在技术装备与人员素质上的绝对优势,就在后来与法国的特拉法加海战中就可见一斑,胜利自然也是以所当然的。

举个例子:英国名舰“胜利号”

胜利号设置有三层火炮甲板,共装有102门铁铸加农炮和2门短重炮。舰上一次齐射,可发射半吨重的炮弹。

在特拉法加海战中,以胜利号为旗舰的英国皇家海军将敌方法西联军41艘战舰中1艘击沉,21艘俘虏,而自身无一被击沉或俘虏。


奥地利的哈布斯堡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下在乾隆年间的清缅战争,从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开始到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清缅战争,持续了7年。清军前后投入不下6万人,耗费白银近千万两,损失超过1.5万人。缅军呢也投入了5万人上下,清朝虽然取得缅甸虽然名义上臣服了清朝,但是清朝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清朝缅甸双方都损失惨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对缅战争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较多争议的一件。



清缅战争可以说是个警告,18世纪已然是火器的时代,与世界接轨的缅甸使用当时最先进的燧发枪一次次的击退了不肯睁眼看世界的清廷。有征缅将领因见识了西洋火器的威力而建议乾隆发展火器,但乾隆仍认为“骑射乃满洲根本”,对此置之不理。



当时一个小小的缅甸就让清兵打的如此艰难,如果换成英军就可想而知了,其实,鸦片争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传统封建国家的碾压。这从奴隶制到封建帝制,到资本主义国家。每一次转变都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一个腐朽的封建清朝面对经历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是没有丝毫胜算的。这就好比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孩子左一起打架,谁胜谁败一目了然。

所以说,鸦片战争的失败不是说换一个皇帝就能胜利,就像明朝末年的崇祯皇帝虽然很努力,可还是改变不了明王朝衰亡的命运。就算康熙乾隆在位,恐怕还是一样的输,毕竟鸦片战争是一场新兴工业国对传统农业国全方面的碾压,这场战争背后其实是科技与思想的较量。


云台山闲人


假像的盛世,若八国联军在乾隆时期进军,相信乾隆也没办法。一败涂地。


邑城旧梦


其实如果去了解一下道光帝在新疆西藏方面成功的事。就发现其实道光帝并不比乾隆差太多。也是很精明的。两帝差五六十年。这其间英国也是突飞猛进,此英国非彼英国了。但大清还是那个大清。道光仅仅是生错了时代。如果英国停在五六十年前。那道光也就成乾隆了。人们只能通过结果找理由。道光败了,于是找了千百个理由。如果是乾隆败了,人们找样能给他带上几顶无能的帽子。古代国家永远不可能打赢近代化国家。英国作为最早质变成近代化的国家。不是那些停留在古代的大清朝的任何一个帝王能比的过的。


银河淘玉


牛顿只比康熙多活几年,乾隆年间的英国早就完成陆海军的近代化,同时进去第一次工业革命,哪怕光靠东印度公司也足够给大清来一次一鸦这样的战争,双方实力不在一个层面。


霹雳3586


不能

输的概率很大

第一个:中国是康乾盛世,欧洲那边是变革时期也就是工业革命。人家改良了蒸汽机进入蒸汽时代而清朝闭关锁国,皇帝还在下江南悠哉悠哉。不论是陆军还是海军英国早就一一套体系,洋枪洋炮,你火枪能挡?人家机器代替人工,天朝还是手工!几乎所有行业,国力都比不上英国!

所以清朝必败


啄木廣


乾隆皇帝的决策能力应该是“毋庸置疑”,但实施能力未见得能够于此匹配。就像二战中日德军队的实施能力很强,但决策出现了重大失误(以今之见),也是不能成功的。当时清帝国社会方方面面已经出现系统性“紊乱”的征兆了,各种稳定社会能力相结合的已经非常差了(白莲教的造反无法平息)。所以,不能说乾隆时代反侵略斗争会失败或胜利,只能说是一个非常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或者说失败的可能性非常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