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山西再一次震驚日本人,遊客說不知道在哪裡

百團大戰是八路軍與日軍在華北地區的戰役,戰爭初期戰報統計(第一階段)共達一百零五個團,因此定名為百團。由中國共產黨所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以下皆以八路軍稱呼),在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間發動的以破壞華北日軍佔領的交通線、礦山為目的的破襲作戰(又稱晉南遊擊戰)。雙方傷亡情況如下:

百團大戰在進行期間,獲得了全國抗日戰線的一致高度評價,“後方的同胞們為此感奮到流淚”(1940年9月19日《新華日報》社論援引重慶某晚報語),也獲得了國際反法西斯戰線的好評。該戰役紀念館在陽泉建成已久,但知道的人很少。

場館概況

百團大戰紀念館位於陽泉市區西南5公里處的獅腦山主峰,建於1985年,由主碑、副碑、大型圓雕、題字碑、烽火臺及“長城”組成,共佔地25畝。紀念館分上、下兩個展廳,展覽分“驚世壯舉,輝煌戰果”、“英雄史詩,宏偉工程”、“不朽精神,深刻教益”和紀念百團大戰的書畫四大部分,以100多幅珍貴照片、圖片生動地再現了百團大戰的英雄業績。百團大戰紀念碑(主碑)碑高40米,形如一把鋒利的刺刀。正面鐫刻著彭真題詞:“戰績輝煌,永垂史冊”;兩側分別為徐向前題詞:“參加百團大戰的烈士們永垂不朽”,薄一波題詞:“百團大戰,抗日戰爭中最光輝的一頁,必將載諸史冊,永放光芒”。在百團大戰紀念碑建築群周圍,還修築了供人們遊覽和休息的獅子閣、鍾亭、蘑菇亭,並種植了大片林木,使具有光輝革命歷史的獅腦山峰,更加美麗壯觀。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二期名錄。2010年,百團大戰紀念館新館落成並對外開放,其展示水平與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

紅色鏈接|百團大戰

1939年冬,日軍對華北抗日根據地推行所謂“囚籠”政策。為扭轉華北抗戰的困難局面,支援全國抗戰,1940年 8月,八路軍動員105個團,在華北敵後戰場發動大規模交通破襲戰,拔掉了敵人靠近根據地的碉堡、據點,炸燬了鐵路、橋樑、公路,使日軍的交通線癱瘓,史稱“百團大戰”。本次戰役歷時近4個月,共進行大小戰鬥1824次,斃傷日軍 2萬餘人、偽軍5000餘人,俘虜日軍280 餘人、偽軍1.8 萬多人,並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藥。比較大的戰役有:守備獅腦山戰鬥、石太鐵路破擊戰、康家會戰鬥、卷峪溝戰鬥、強攻榆社城、三甲村戰鬥、東團堡戰鬥、關家堖戰鬥等。這次戰役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及“迅速解決中國事變”的夢想。百團大戰是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的戰役,打出了敵後抗日軍民的聲威,振奮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國民黨正面戰場。

紅色人物|彭德懷

彭德懷(1898~1974),原名得華,湖南湘潭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1916年進入湖南湘軍當兵。1922年考入湖南軍官講武堂,1923年畢業,任湘軍連長。1926年任營長,不久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戰爭。1928年1月任團長。同年4月,面對大革命失敗後的白色恐怖,毅然選擇革命道路,加入中國共產黨。11月率領紅五軍主力赴井岡山,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四軍會師。1929年初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閩西進軍後,留在井岡山堅持鬥爭。他參與指揮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圍剿”和直羅鎮戰役。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副總指揮(第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協助朱德指揮八路軍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開闢華北抗日根據地。1940年8月,在華北組織發動百團大戰,使日本侵略軍受到沉重打擊。解放戰爭時期,任西北野戰軍(後編為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西北軍區司令員。1950年10月,出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指揮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作戰。1954年後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共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他是一代名將,毛澤東曾為之賦詩:“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騁,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紅色故事|聶榮臻與日本孤兒

1940年百團大戰期間,井陘煤礦火車站日方副站長加藤清利及其妻在炮火中身亡,遺下兩個女兒。八路軍戰士冒著生命危險把她們搶救出來,送到聶榮臻的前線指揮所。聶榮臻親手削雪花梨餵給小姑娘吃並設法找人給孩子餵奶、治傷。考慮到當時的環境太危險,聶榮臻決定把這兩名日本孤兒送往石家莊的日軍兵營,還轉交給日軍一封信,信中表達了期盼和平的願望和為民族解放戰鬥到底的決心。1980年秋,當年照片中的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來華訪問,她眼含熱淚,以額觸聶榮臻那雙溫暖的大手,表達她深深的感激之情。美穗子說,一些日本軍人知道了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後,非常感動和慚愧,更加認識到了侵華戰爭的罪惡。聶榮臻說:“讓我們化干戈為玉帛吧!日本民族是勤勞智慧的民族,願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不兵戎相見。”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寬廣胸懷和革命人道主義精神,以及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珍愛生命的民族魂魄。

紅色經典

八集電視劇《百團大戰》由山西電視臺、陽泉電視臺、晉中電視臺合拍。曾獲1991年度山西省電視劇一等獎。

當地美景

娘子關 位於陽泉市東約40公里處,是長城著名關隘。相傳唐初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曾領兵駐守,故名“娘子關”。現存關城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所築,城堡依山傍水,居高臨下,桃河水由西南折向東北,繞城而過。兩翼之長城依山勢蜿蜒,成為晉冀間天然屏障,素有“三晉門戶”“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

藏山風景區 位於盂縣城北18公里處。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司寇屠岸賈帶領人馬查抄趙家,要把趙家後代滿門抄斬。趙家的門客程嬰、公孫杵臼為搶救趙氏孤兒趙武,捨去己子,攜孤兒趙武潛入盂山藏匿15年之久,這就是著名的趙氏孤兒的故事。後人為頌揚程嬰、公孫杵臼等人捨生取義之壯烈事蹟,把盂山改為藏山,並築廟祭祀。這裡千峰疊嶂,萬壑含煙,松柏參天,澗水潺湲,風景四季宜人;古剎建築,格局絕妙,疏密得體,有晉東第一名山之稱譽。

水上人家 是娘子關著名的景觀之一,沿街而行,右有民居,左有溪流,涓涓溪水時緩時急,叮咚作響,碧草小石,清晰可見,三步一橋,水磨處處,東曲西折,穿家過戶,清可鑑人,時隱時現,成就了“人在水上住,清泉屋下流”的自然風光,頗有些江南水鄉味道。“水上人家”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