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花翎为何那么重要,权臣和珅都没有,只有7个人获得?

忠肝义胆岳老三




首先,我们讲一下什么是花翎。众所周知,清朝官员的帽子上都插着一根孔雀的羽毛,被称为花翎或者蓝翎。在清朝建立以后,各方面都借鉴了明朝的制度,例如官员们制服上的补子,就是借鉴了明朝的样式。但是在官帽上,清朝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清朝官员的官帽上都插着一根孔雀羽毛,一般的官员都只能佩戴蓝翎。只有那些高级官员才能佩戴花翎,而且花翎的颁发标准非常高。在清朝前期,单眼花翎的数量比较多,双眼花翎已经非常稀少。至于三眼花翎,则属于传说中的物品,很多官员一辈子都没见过。



按照清朝的规定,亲王、郡王等高级贵族们能够佩戴花翎,但仅仅是单眼花翎而已。那些立下巨大功劳的贵族才能佩戴双眼花翎,在清朝历史上,只有20多个贵族和官员获得了双眼花翎。清朝入关之后,历经了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三眼花翎没有授予任何人。在雍正皇帝时期,十三弟胤祥和大将年羹尧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劳,仍然没有得到三眼花翎。由此可见,三眼花翎的赏赐资格非常严格。但是从乾隆朝开始,出现了赏赐三眼花翎的记录。乾隆皇帝在位60年,总计赏赐了3个人三眼花翎。



我们看一下这三个人都是谁?分别是傅恒、福康安、和琳。傅恒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富察皇后的弟弟,而且还是清朝赫赫有名的大将。于公于私,傅恒能够得到三眼花翎。福康安是傅恒的儿子,但民间一直传说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鉴于这一层关系,福康安也得到了三眼花翎。至于和琳,则是权臣和珅的弟弟。和珅虽然权力很大,但是并没有得到三眼花翎。至于和琳则是乾隆末期的大将,依靠镇压白莲教起义,乾隆皇帝最终赏赐了三眼花翎。在乾隆皇帝之后,还有4个官员获得了三眼花翎,分别是长龄、禧恩、徐桐和李鸿章。



这4个人中,大家应该最熟悉李鸿章。李鸿章开展洋务运动、组建北洋水师等等,在清朝末期的历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实,其他三个人的地位都与李鸿章相当,或者说比李鸿章还高。都是清朝的顶级官员,而且立下了巨大的功劳。除了这7个人之外,再也没有人获得三眼花翎。曾国藩、僧格林沁、林则徐、和珅、年羹尧等清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没有三眼花翎。至于其他的官员,可能连双眼花翎都没有。在康熙皇帝在位时期,大将施琅甚至愿意用侯爵换取花翎,但康熙皇帝没有同意。




其实三眼花翎、双眼花翎等赏赐都是荣誉性的,不会因为赏赐花翎而升官或者增加俸禄。由于只有清朝使用了花翎,因此没有合适的比方。花翎类似于近代的勋章,三眼花翎等于地位最高的胜利勋章。在清朝历史上,除了三眼花翎,还有其他赏赐对官员们的诱惑力很大。例如赏赐黄马褂,据说和珅有10多件黄马褂,都是乾隆皇帝赏赐的。最后就是抬旗,抬旗直接影响了官员们的前途。例如原本是汉人,可以抬旗进入汉八旗。地位的变化意味着待遇的变化,抬旗是很多官员们梦寐以求的。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k古史


印象中在电视剧《康熙王朝》好像有这么一个场景:康熙朝的重臣纳兰明珠因为犯了错误,惹恼了康熙,被康熙重罚,拔去了头顶上的花翎。

这个场景虽然是一个电视剧虚构的场景的,但也并不是导演无中生有。在清朝,被拔去花翎可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处罚,也可以说明花翎在有清一朝是一种极高的荣誉象征。

经常看清宫剧的筒子们可能会发现,清朝大臣的帽子上有根尾巴一样的东西,这个叫做翎枝。清朝的翎枝分为两种,蓝翎和花翎。

蓝翎是用鹖鸟羽毛制作而成,通体被染成蓝色,一般是皇帝用来六品以下,在皇宫或者王府当差的侍卫。

花翎是孔雀羽毛制作而成,根据上面“眼睛”的多少而分为三眼花翎、双眼花翎、单眼花翎。

花翎可不是一般人能佩戴的。

在清朝时期,只有亲王(包括蒙古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这些人,才有资格佩戴三眼花翎。这些人可是皇室成员中地位较高的那一波人。

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可以佩戴双眼花翎。这些人同样属于皇室成员。

至于单眼花翎,要求要低不少,但是也只有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品级在五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

简单来说,花翎这玩意,只有皇帝自己人才可以用。什么是自己人,一是宗室成员,二是满洲上三旗高级成员。

但是,这偌大的天下,光靠“自己人”是治理不过来的,所以清朝的皇帝还得依靠外人来治理国家。怎么能让这些外人死心塌地的帮自己干活呢?自然是要给他们一点甜头!什么甜头?把他们当成“自己人”。

因此,赏赐给本没有资格带花翎之人以花翎,那就是意味着皇帝把他们当自己人了,那就是莫大的荣誉!而能赏赐三眼花翎之人,那更加是荣誉之中的荣誉。

当然,花翎也不能随意赏赐,三眼花翎更是如此,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多了就不值钱了。自乾隆朝以来,能被赏赐三眼花翎者寥寥7人而已,赐双眼花翎的也不过二十余人。


那么这7个获得三眼花翎的幸运儿又是谁?他们分别是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

傅恒,富察皇后之弟弟,乾隆的小舅子,本是也是乾隆倚重的大将,指挥了大小金川之战,还参加了清缅战争。


福康安,傅恒之子,也是乾隆重点培养的对象。参加了第二次金川战役。

李鸿章:慈禧时期的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和琳:此人也是双重身份,既是乾隆宠臣和珅的弟弟,也是乾隆所依赖的大将,镇压过贵州的苗民起义。

长龄:蒙古人,参加了平定甘肃、新疆、台湾、廓尔喀的叛乱。

禧恩:清朝宗室,世袭铁帽子王睿亲王淳颖之子,封镇国将军,按规定可以享受双眼花翎。

徐桐:晚清大臣,慈禧太后的铁杆支持者。

上述七人,除了李鸿章、徐桐是慈禧太后离不开的汉人大臣之外,其他几人都是满蒙贵族,有的本是就是宗室或者外戚。可见这三眼花翎并不好得。

以和珅的身份和地位,乾隆赏赐一个三眼花翎倒也不为过。但是和珅家族已经荣耀满身了,和珅之子丰绅殷德是乾隆最爱十公主的丈夫,是固伦额驸,有佩戴三眼花翎的资格;和珅的弟弟和琳也是赐的三眼花翎。


所以说和珅没有获得三眼花翎也是正常,毕竟和珅家族已经有了两根。


小镇月明


历朝历代都讲个等级分明,森严的等级是之分是人治社会的一大标志,这不仅体现在国内各个阶层的划分,也体现在某一个群体的划分,官员作为国家公务人员,自然也要分出个高低贵贱来。怎么分呢?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在服饰上。

清朝官员的服饰跟前代一样繁复,有朝冠、补服、朝带等等区分,要说三眼花翎,就得先提一下清朝的礼帽。

清代的礼帽有两种,一种为夏天戴的凉帽,另一种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所有礼帽的顶珠下都有翎管,可以用来安插翎枝,三眼花翎就是最高级别的翎枝。

翎枝也分两种,蓝翎是用鹖羽所做,花翎则是用孔雀羽所做,孔雀羽毛带有“目晕”,被称作“眼”,按照“目晕”的数量,有单眼、双眼和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说明地位越高。

一般情况下,只有五品及以上官员才能戴花翎,而且绝大多数戴的都是单眼花翎,只有少数是双眼花翎,至于三眼花翎,清朝两百多年间获得者都寥寥无几。

物以稀为贵,花翎赏赐得如此之少,也使得其成为众多大臣的追求,比如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获封靖海侯,但他却请辞,并请求赐戴花翎,康熙皇帝准许。

官员们获得三眼花翎艰难无比,宗室王爷们却容易得多,按清初的规定,亲王、郡王、贝勒等都是不戴花翎,但乾隆年间,许多人上表乞翎,乾隆帝也就赏赐给他们三眼花翎。

至于和珅为什么没有获得三眼花翎,原因很简单,因为乾隆帝曾下诏表示有卓著战功的官员能够获得三眼花翎(宗室另算)。和珅并无战功,也不是宗室,没有三眼花翎很正常,他的弟弟和琳却是有战功的,再加上和珅的关系,获得三眼花翎也就顺理成章了。

乾隆朝还有两人获得三眼花翎,那就是傅恒和福康安这对父子俩,他们都受乾隆宠信,且有战功傍身,也捞得三眼花翎。

随着清朝的腐败,花翎也渐渐变得不那么稀缺了,各方面对国家有功之人均可赏戴花翎,到得后来更是出现了捐翎,也就是花钱买,花翎明码标价7000两实银。

当然,三眼花翎勉强保住了它的地位,即便在清末,也只有徐桐和李鸿章两人获得,在他俩之前,也只有长龄和禧恩两人获得,总共就是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


平沙趣说历史


在清朝赏穿黄马褂是对有功牛人的荣耀,然而更大的荣耀则是对更有功的牛人赏戴两眼花翎,最荣耀的就是对最有功的牛人,赏戴三眼花翎!不过题主赏戴三眼花翎历史上只有七人的说法,不免有些错误。福垊举个栗子,《东归英雄传》里的渥巴锡的朝服就是三眼花翎就连堂侄也是。

现在大家对三眼花翎有个初步印象,那么福垊就简单谈谈清朝的顶戴花翎。清朝的官帽分为春夏的凉帽,以及秋冬季的暖帽。上图渥巴锡戴的官帽就是暖帽,无论凉帽还是暖帽,在其顶部都有一个翎管,用以插翎枝。翎枝分为两种,一种是孔雀羽毛所制,也就是花翎;一种是鹖羽毛所制,即蓝翎。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官员,可以戴插有蓝翎的顶戴,也就是没有眼的翎枝。五品以上的皇宫内大臣及统领、参领(三上旗即正黄、镶黄、正白旗人担任)可以戴单眼插有花翎的顶戴。宗室、外戚内的镇国公、辅国公以及和硕格格的额驸可戴两眼花翎。皇宫内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及固伦额附还有就是蒙古的亲王都可以戴三眼花翎。

至于其他人要戴两眼花翎甚至三眼那得看功劳,关键是你的功劳朝廷认可不认可。曾国藩牛人一枚,消灭了太平天国。皇帝曾经要说封王的,结果给人家一个侯,别说三眼花翎,连个两眼花翎也没有。还有左宗棠镇压回乱,收复新疆,功劳大于天,清廷也认可,就是不给,这左宗棠也不好意思要啊。再说了,当初他是举人出身,朝廷已经满足的他的虚荣心,都给赏过进士了。

福康安有三眼花翎虽然他不是宗室,但他是外戚,最后还封了郡王,这三眼基本上是送的,所以福垊认为福康安应该从那七个人中剔除。福垊认为真正符合大臣符合三眼的只有四人。和珅虽然是乾隆的红人宠臣,但他没有什么军功,乾隆再把他当铁哥们也得避免别人说闲话不是。福垊猜想,他弟弟和琳不全是因为军功才得到三眼花翎的,跟他这个哥哥是皇帝的红人也有很大的关系。傅恒,也就是福康安的父亲更外戚出身,其姐乃孝贤皇后。傅恒因为裙带关系,加上屡有战功,不久就升任镇国公的爵位,自然两眼花翎到手。后来,军功越来越大,皇帝也就恩赐戴三眼花翎,见下图。这个似乎也应从六人剔除。

另外四人是长龄、禧恩、徐桐和李鸿章。长龄在新疆平定张格尔之乱,张格尔不姓张,不是汉人。全称是张格尔和卓,汉语意思是世界和平。看到和卓有没有想起大小和卓之乱啊,他还真跟大小和卓有关系啊。大和卓是他爷爷,小和卓是他二爷。平定大小和卓的人,也没戴上三眼花翎。其中禧恩也应剔除,因为他是睿亲王淳颖的儿子,这下就剩下四个了。徐桐是个老顽固,但八国联军侵华后,他率全家灭门殉国,也算对的起他那三眼花翎了。李鸿章就不用说了吧,他这个裱糊匠对清朝对慈禧绝不可少,给三眼花翎戴戴也不多。遗憾的是还有很多文臣武将,他们的功劳也很大,但依然没有带三眼花翎的资格。而对于袁世凯来说,估计他对三眼花翎并不稀罕,他稀罕的是当总理大臣,稀罕的是当总统,甚至稀罕的是当皇帝。

如果统计没有错的话,清朝也就四人获得三眼花翎。满人一名,和琳。蒙人一名,长龄。汉人两名徐桐、李鸿章。当然傅恒,这个有点争议,算上也不多。最后,福垊再放上一张三眼花翎的画像,他就是福垊首段提到的,渥巴锡的堂侄策伯克多尔济,土尔扈特部的首领。


福垊


在每一个历史年代里,每个国家都拥有着自己象征着无上荣耀的物品,在近代史中的美国,美国军队将领所能获得的最大荣耀是五星上将军衔,而在清朝时期,对于一些文臣武将们来说,他们所能获得的最大荣耀是三眼花翎。



从单纯的意义上来说,三眼花翎和美国五星上将的军衔是有些类似的,都代表着非常高的荣耀。

但是与此同时,三眼花翎本身的来源和美国五星上将军衔中的那几颗星星一般,都不是特别珍贵的物品,更多时候还是意义上的附加价值。

乾隆之后皇亲国戚大多能佩戴三眼花翎

三眼花翎所说的花翎就是雄性孔雀的尾羽,雄性孔雀的尾巴羽毛上一般会有一个我们通常也将其称之为“眼”的花晕,把三枚这种带有孔雀眼的羽毛合起来,就是我们所说的三眼花翎了。



在整个清朝,虽然三眼花翎确实只被清朝皇帝授予给过七个外臣,但并不意味着在清朝只有七个人获得过三眼花翎。

首先这个提问中的说法就是错的。

从乾隆时期开始,是有很多人拥有三眼花翎的。

这些人基本上是清朝真正站在了地位、权力顶端的皇亲国戚们,他们虽然不曾建立过什么功勋,但却因为自己崇高的身份拥有了佩戴三眼花翎的资格。

在乾隆之后,三眼花翎成为了几种人物身上的标配饰物,亲王、郡王、贝勒都是可以佩戴三眼花翎的,三眼花翎在他们的身上,就如同皇帝带着皇冠一般,是标配物品。


除了他们这些人物之外,皇后女儿所嫁的驸马也拥有着佩戴三眼花翎的资格。

而除了拥有这些崇高身份的人物,清朝确实只有七个人被赐予了三眼花翎。

清朝获得三眼花翎得七个外臣

这七个人分别就是傅恒、和琳、福安康、禧恩、长龄、徐桐、李鸿章。

他们这七个外臣虽然更多是凭借着巨大功勋获得三眼花翎的,但是他们其中有一部分人能获得这个巨大荣耀,其实还是和他们的身份有关系的。

其中傅恒和福康安我们都很熟悉,他们是父子俩,其中傅恒是乾隆皇后的弟弟、是乾隆的小舅子,又有着战功在身,凭借着身份和战功,拿到这个荣耀是不奇怪的。


福康安同样有着战功在身,再加上他和乾隆之间的关系,拿到这个荣耀也是很正常的。

和琳的身份同样很不简单,他的哥哥是乾隆皇帝最为宠信的奸臣和珅,凭借着他哥哥的关系以及他本身建立的不菲战功,他也得到了这个荣耀。

禧恩是嘉庆年间位高权重的人物,首先他是清朝一位亲王的儿子,有着满清上三旗的背景,再加上他在嘉庆年间建立下的种种功勋,他也斩获了这个荣耀。

长龄是一个蒙古人,他立下的功劳很大,平定了各种战乱,是完全有资格获得三眼花翅的。

徐桐是一个汉军旗的大臣,是慈禧在八国联军入侵之前最为信任的大臣,凭借着慈禧对他的厚爱,他轻易获得了这个荣耀。

李鸿章就更不用说了,李鸿章被人们称之为大清糊裱匠,是帮慈禧稳住了她大清江山的功臣,对清朝来说,他是绝对有资格获得这个荣耀的。


三眼花翎是关系和功劳的相加

除了他们七人,再无外人可以获得三眼花翅,无论是和珅还是左宗棠、曾国藩等权柄滔天的人物,都是如此。

从以上获得这个荣耀的七人来说,我觉得这个荣耀并不是完全由功劳堆积起来的,和皇帝或者最高权力者的关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从这点我们就不难知道为什么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没能获得这个荣耀了。

而和珅这种和乾隆关系非常亲密的人之所以没能获得,是因为他本身没有战功,所以乾隆皇帝就把这个荣耀给了他弟弟,他弟弟本身是有战功在身的,乾隆皇帝把这个荣耀赐予他弟弟,其实也等同给了和珅,是乾隆侧面表露出自己对和珅赞赏的一种态度。


所以说这就是清朝的三眼花翅,在清朝并不是只有七个人拥有,而是只有七个外臣拥有,这种感觉又有点王爵,皇帝的儿子、兄弟随随便便一出生就拥有这个崇高的爵位,而如果其他外人想要获得这个崇高爵位,没有泼天的功劳根本不可能接触得到。


孤客生


首先三眼花翎在整个清朝并非只有七个人获得。清初年间,贝子和固伦额附(皇后所生的女儿的丈夫)都可有资格佩戴三眼花翎。而到了乾隆年间,凡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和固伦额附也都有资格佩戴三眼花翎。所以说真正拥有三眼花翎的人可不在少数,远非七人。

但是清朝除显贵的皇族外,作为满清的大臣们被赏赐三眼花翎的的确只有七人。这七人分别是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和徐桐。

花翎是清朝官员和贵族独有的冠饰,是有孔雀翎制作而成,主要分为单眼花翎、双眼花翎和三眼花翎。在清朝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护军营的各统领和参领可佩戴单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及和硕额驸这些爵位的获得者可有资格佩戴双眼花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和固伦额附可有资格佩戴三眼花翎。但是需要注意除了和硕额驸和固伦额附这两个身份是一旦拥有就可佩戴花翎的,其余的镇国公、辅国公、亲王和郡王等这些爵位仅仅只是有资格佩戴双眼花翎和三眼花翎,不过如果想真正的佩戴花翎,他们必须在十岁的时候经过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可佩戴对应的花翎。

可以说花翎对于满清来说就是王公贵族特有的身份象征,它代表的是地位和身份。在乾隆之前五品以上的可佩戴单眼花翎的非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这上三旗的人莫属,而且必须是皇家禁卫军中人,而双眼和三眼花翎更是非辅国公以上爵位的皇族中人不可得,可以说在满清花翎的赐予是较为严格的,单眼花翎的获取条件非皇帝亲领的上三旗中人不可得,而且还得是满清皇家禁卫军的人才可以,而双眼和三眼花翎更是需要辅国公、辅国公和亲王等这些爵位的拥有者经过骑、射考试才能佩戴。

虽然自道光年间,因第一次鸦片战争需要赔偿巨额的战争赔款,满清开始有了“捐翎”的制度,在当时满清官员们花费7000两白银就可获得佩戴花翎的资格,且道光一朝的花翎的赏赐范围也被逐渐扩大,只有皇帝认为他有功即可得到花翎的佩戴资格,比如在道光时期,一个向朝廷汇报张格尔叛乱被平定的报捷士兵就被开心的道光赐予佩戴花翎。不过虽然说在道光帝花翎的赏赐已经开始逐渐泛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泛滥的花翎仅仅只是单眼花翎,而双眼花翎和三眼花翎满清从始至终都没有被滥封过,即使满清的国库如何的空虚,朝廷有多么的腐败,终清一朝被赏赐双眼花翎的只有二十余人,而三眼花翎更是只有七人,可想而知满清皇帝对于双眼花翎和三眼花翎的赏赐是多么的严谨,也是多么的看重。

当然三眼花翎本身并不是什么珍贵的稀罕物。它之所以让人觉得它很重要,其实是因为终清一朝二百七十六年的时间里除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和固伦额等显贵皇族外佩戴三眼花翎外,只有七位大臣可佩戴三眼花翎,所以就这样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三眼花翎才会会显得如此的珍贵。但是说实话,这是满清“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历朝历代都有一些事物会被王朝的皇帝“故意”弄的很稀少,比如明朝是蟒服,而清朝就是三眼花翎。只有这样当一些“劳苦功高”的功臣们出现封无可封的情况下,皇帝才不会出现没有东西可赏赐的情况出现,等到那个时候皇帝就可以把这些“极其稀少”的东西赏赐给功臣,这样既能让功臣们感受到皇恩浩荡,又不会让皇帝封无可封,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毕竟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作为领导者总是需要留下一点“存货”来赏赐那些功劳特别巨大的功臣们,而怎样才能让这些功臣们感恩戴德呢?当然就是用一些看似特别稀少的东西来赏赐功臣啦,毕竟99.99%的人都没有的东西,只有你才有你说你开心不?那么作为清朝只有亲王、郡王、贝勒和贝子等这些满清金字塔尖上的人物才能佩戴的三眼花翎,如果把它送给满清的臣子们佩戴,你说那些臣子们会怎样?当然就是只剩下感激涕零啦。


澳古说历史


其实花翎很多人在电视剧中都是看过的,但是二眼,三眼花翎就很少了,当然还是皇帝说了算,没有什么严格的标准,但是从其稀少程度来看,三眼花翎的确很重要,甚至比清朝时期的铁帽子王的封赏还要严格,花翎是清朝特有的东西,也是清朝的官员的帽子上都有的东西,就是帽子后面插着一根孔雀毛,当然也分为花翎和蓝翎,花翎显然更加珍贵。



在羽毛的后面有一个眼的就被叫做一眼花翎,以此类推,而眼则是指代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圈圈。蓝翎是无眼的,一般给宫中六品以下的官员以及在皇宫、王府中的侍卫等官员佩戴的,也可以给那些建有低级军工的官员佩戴。一眼花翎主要是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统领,参领才有资格带,而且这些人还要是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出生才行。



二眼花翎就更加尊贵了,一般是清朝的宗室和被封为镇国公或者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才有资格佩戴二眼花翎,至于三眼就更加尊贵了,皇室成员中爵位中低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和固伦额附才有资格配搭三眼花翎。

二眼的花翎在清朝的历史上都只有20个,三眼就更加不用说了少的可怜,入关之后的皇帝从顺治到康熙,再到雍正都没有给谁赏赐过三眼花翎,但是在雍正时期雍正赏赐了一个铁帽子王,那就是对雍正帮助很大的十三爷,铁帽子王也是很少见的荣誉,但是就是这样也没有三眼花翎珍贵,当年年羹尧为雍正平息西北叛乱,立下赫赫战功,但是也没有赏赐三眼花翎。



直到乾隆时期,出了三个三眼花翎,一个乾隆的小舅子傅恒,一生战功赫赫,指挥大金川之战,攻伊犁,平息准准噶尔叛乱,还撰写多本书籍,赐予三眼花翎的确应该。福康安是傅恒的儿子,参加过二次金川之战,平定过甘肃回民田五起事,等等战役,虽然战功不及他的父亲,赐予三眼花翎有些牵强。何琳是和珅的弟弟,哥哥是权臣,但是何琳是大将,曾经立下多次战功,乾隆赏赐三眼花翎。

但是为啥和珅没有得到三眼花翎呢?其实从得到人来看,都是立下赫赫战功的,也算是保家卫国的大功臣,对比和珅,他当然没有三眼花翎。除了乾隆赏赐的三个人,后来还有四位也获得了三眼花翎,分别是长龄、禧恩、徐桐、李鸿章。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和珅没有,但他的弟弟和琳有啊!整个大清王朝一共就七个非爱新觉罗姓或者说爱新觉罗家的驸马才有的三眼花翎,和珅家族多少1还占着一个,这已经是家族的莫大荣光了,再说了,和珅是玩政治的大贪官,比其他弟弟在军功方面的成就,根本就法比。(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如果没有武将在外面打地盘,和琳对于维护清廷对西藏的统治,是有军功在身的,没有武将护着,和珅连施展政治手脚的地方都不可能有,因此和琳当之无愧,和珅要是弄个三眼花翎,那就成了笑话了。

其实细观整个清朝获得三眼花翎的七个人,是很能说明哪些人才有可能得到这个三眼花翎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和珅弟弟和琳,另外六个人分别是傅恒、傅恒的儿子福康安、长龄、禧恩、徐桐以及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


这六个人中连同前面的和琳,除了慈禧太后当政时期的徐桐和李鸿章,说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得到的,前面五位都是以战功获封,当然,不管是一眼花翎、二眼花翎还是三眼花翎都是统治者维护统治权,令行禁止的一种机制,奖惩本就是为了提高人们做事情的积极性的。

尤其是这种被严格限制的荣誉,设计之初只以亲王、郡王、贝勒这些皇帝家的人才能得到的荣誉,物以稀为贵,越是这种范围小的荣誉,如果一旦外流,越能证明受皇帝恩宠的程度,在皇帝可能就是随便丢出去个狗骨头。

但在下却可以光宗耀祖,正如题干所说的,二百多年的清朝历史也就七个外姓人得到了三眼花翎的荣誉,珍贵的狠了,当然这是盛清时期的事情,等到后面能买了,有钱的人多的是,大家都会想法子买一个,也就不是原来恩宠有加的意思了!


历史三日谈


正所谓人靠衣冠马靠鞍,清朝几万名公务员,谁也没有把握全都认识,所以在服饰和穿戴上,对不同等级官员进行区分就十分必要了。此外也可以通过规范化等级礼仪制度,来凸显皇帝对有功之臣的恩宠。花翎便是其中一种。

什么是三眼花翎

帽子,作为官员最显著的服饰穿戴,每天都要戴在头上,也是随好辨别身份的标志之一。清朝官员的帽子上的装饰分为三部分:顶珠、翎管和翎羽。其中顶珠分为:

红宝石(一品官员佩戴、宝石红)

珊瑚(二品官员佩戴、珊瑚红)

蓝宝石(三品官员佩戴、宝石蓝)

青金石(四品官员佩戴、青色)

水晶(五品官员佩戴、透明)

砗磲(见注释1,六品官员佩戴、白)

素金(七品官员佩戴)

阴纹缕花金(八品官员佩戴)

阳纹镂花金(九品官员佩戴)

此外无顶珠者无官品。

大家有没有发现九种顶珠颜色相差很大,一般只需一眼即可以辨识出来,所以官员们打了照面,只需要辨识一下,就知道互相该怎么行礼了,简单、方便!等到很会过家的皇帝——雍正登基后,就把官员顶珠用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六品以上的宝石。怪不得给儿子乾隆省出来那么多钱,会过日子啊!

翎管一般分为两种:文官用翡翠、武官用白玉。

而花翎的种类就比较少了,分为四种:蓝翎、一眼花翎、二眼花翎、三眼花翎。

什么人有资格佩戴

在清朝初期,有资格在帽子后面佩戴花翎的可都是皇帝的“自己人”,按照亲疏远近分别佩戴三眼、二眼和一眼的花翎。其中皇室成员中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皇后所生公主的驸马才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乾隆朝开始),三眼花翎基本都要与皇帝有很近血亲的。

次一等的二眼花翎一般需要是宗室亲贵,其需要封有爵位,此外还有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这里看出嫡庶尊贵之分。

再次一等的一眼花翎,则一是满族上三旗(见注释2)出身的侍卫长官。若非此类,一边都边靠。

当然凡事皆有例外,在康熙朝收复台湾时,施琅就曾因为立有大功并且辞授靖海侯,而被破例授予花翎,开了因功受赏花翎的先例。再比如御前侍卫出身的权臣和珅就被赐过两眼花翎。

物以稀为贵,正是因为花翎的稀缺性,所以其所代表的恩宠含金量就很高,自乾隆朝廷开始到灭亡,被赐过三眼花翎的外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稀缺如斯可见一斑。

不过到了清朝后期,吏治腐败,朝廷国库空虚,于是就有了花钱买官帽的事情,一枚花翎为7000两实银,蓝翎为5000两实银!

小小的顶戴花翎,似乎见证了大清吏治的兴衰。

注释1:砗磲(chē qú),贝壳类的一种,具有装饰作用。

注释2:所谓上三旗就是天子的嫡系,皇太极继位后,把正蓝旗兵权弄到自己手中,加上原本属于他的两黄旗,形成最开始的上三旗,后来顺治继位,多尔衮摄政,就用自己的嫡系正白旗替换掉了正蓝旗。形成新版上三旗。当然了。多尔衮死后,八旗兵权尽归天子,就无所谓上下之分了,但上三旗的说法仍被民间延用。



瓦尔登的船夫


清朝时期,官服选择用礼帽代替之前的冠制。而礼帽后面会缀一根孔雀翎,那个孔雀翎即被称为花翎,这个我们在清朝的电视剧里应该也会经常看到。



在花翎上会有一个眼状的圈,一个圈代表一个眼,有单眼的、双眼的,还有三眼的。这三种眼分别又是三种等级,其中单眼级别较低,双眼其次,三眼是最为贵重。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花翎不是如有些电视剧那般每个官员都可佩戴。在早期(在这里我只代指乾隆之前)能戴它的绝对是非一般的官员,大多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与内臣亲贵,在外任的文臣几乎没有被赐花翎的。

花翎都这么难,三眼花翎就更难了,在早期只有皇室成员中爵位只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的人才有资格戴三眼花翎。而且有资格也不代表一定能戴上,要想戴上还要得到皇帝的允许,而皇帝赐予三眼也是十分谨慎。


所以在早期能够得到三眼花翎很困难,也没有看到过史书中有记载哪些人戴上了三眼花翎,只知道连雍正时期的大佬年羹尧也仅仅只是获得过两眼花翎。所以个人猜测在早期很有可能没有人被授予过三眼花翎。

不过到了乾隆时期,标准似乎放低了些,花翎被授予的人多了起来,而被授予三眼花翎的人也有了记载,但人数依旧不多。自乾隆到清末,一共只有七位,即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这七人。


而要想知道和珅为何没得,那就要知道乾隆皇帝授予三眼花翎的标准。乾隆时期授予了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四人三眼花翎,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乾隆时期的名将,都立下了很显赫的战功。

比如傅恒赢过准噶尔、大金川、缅甸等战役;他的儿子福康安了平定了回民起事、苗疆起事与指挥了廓尔喀之战;和琳镇压了苗民起义;长龄平定了张格尔叛乱。


和珅虽然是权臣,也很受乾隆宠爱,但他始终不是将领,没有战功,不符合乾隆授予三眼花翎的标准,因此他没得到也不足为奇了。不过他虽然没得到,但他的弟弟和琳却得到了,所以他的家族还是有的,也算是辉煌了。

对于授予的标准最终决定权还是当时皇帝的个人意愿,每个皇帝标准都有所不同,乾隆的标准就是军功,而其他皇帝不是。所以之后的禧恩、李鸿章、徐桐三人能够获得三眼花翎不是因为军功,而是其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