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碧崇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范仲淹本人内心志向的表达,也是天下士子共同追求的精神境界。

对于常人来说,这种境界不是想达到就能达到的。人的情绪都是受环境外物影响和控制的,这是人的本性使然。也就是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与人的本性相违背的。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认同并希望达到这种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做不到的原因。

世上所有的动物都没有违背本能的能力,人是唯一例外。因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尽管很难,但对于人来说并非不可能。超越本能、超越禽兽的生存状态、摆脱天诛地灭的窘境,成为自己的主宰,实现真正属于“人”的从容自在的理想生活,自古以来就是往圣先贤、士人君子孜孜以求的目标。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理想呢?《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身修的前提是正心,正心的前提是诚意,诚意的前提是致知。何以致知?孔子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生而知之者,圣人也;学而知之者,渐修也;困而知之者,顿悟也。

因此,如果你真的想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命境界的话,对于当下普通人来说“学而时习之”恐怕是最好的路径了。“文武之道布在方策”,经典就放在那里,还等什么呢!





淡漠千里1


范仲淹的,年轻能背诵,四十年后的现在也能背: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心曰"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说做人心胸要开阔,有志向,有家国情怀,少计较得失,要高风亮节,不因外物的美好而特别高庆和眷恋,不因个人的宠辱得失而悲哀消极无作为。

范仲淹我是很欣赏而敬仰的。他公元989年生于今徐州,两岁父逝,其母为把他养大而改嫁朱姓,他也改朱说。范从少就勤奋好学,颇有抱负,后别母离朱家去求学,忍受了别人难忍的穷苦,以读书为最高乐趣,经多年寒窗苦读,终在二十七岁一举及第,走上仕途,改回原姓,取名仲淹,接母来赡养,后官承相,他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和高尚情操的人物,他的传也名作不知鼓舞了多少中华学子,特别是:不从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人。总之,他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我十分佩服而崇敬他





树德汉硕


不应因为得到的财富和声誉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不为自己的磨难,人生不尽人意而悲伤。做人要有良好的心态。

拥有一定的财富,社会地位就仗势欺人,目空一切,对所有不屑一顾,总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的姿态并不能代表什么,只能是自贬身价,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

生活里有些波折,经些磨难很正常,只要有颗坚强的心,顽强支撑下去,不抛弃,不放弃,终能熬出头,终会达成所愿

“将相王候,宁有种乎"。记住,强中更有强中手,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不论环境如何,做好自已,笑对不幸,靠双手,靠努力,坚持打拼一样会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豫魏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出自北宋文学家、名臣范仲淹《岳阳楼记》。



是范仲淹公元1046年10月17日在朝中新法失败被贬邓州知州任上,应同为谪官的好友一一巴陵太守滕子京之请,为其治下的重新修建成的岳阳楼题写的一篇散文。



范仲淹并未到过岳阳,凭来信中对岳阳楼周边景色的描述,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和想象力,在邓州花州书院一气呵成,写成了368字的传世之作一一《岳阳楼记》。

文章以写岳阳楼的景色入手,揭示了阴雨和晴朗人们对岳阳楼景色会有不同感受,把自然界中的晦明变化逐渐导入了他纵论政治理想的大题目。忧国忧民,家国情怀跃然纸上: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尤其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更表达了范仲淹做为政治家胸中装着国家百姓、心系天下的责任和担当。

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品德高尚的人追求的:处事深远、胸襟豁达的一种境界。即不以外物的好坏变化或自己的得失去大喜或大悲。通俗说,不必为突然到来的幸事而沾沾自喜,也不必为自己的偶然得失郁闷伤悲。应保持一颗虚静、稳重不浮躁的平常心。


晚亭与落霞同晖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早已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我和我的学生当时都能全文背诵,我相信许多人现在都还记得。对于这句话我是这样的理解的:“不以物喜”,“物”是你所拥有的金钱、权利、成果等等你引以为自豪的一切。这些是你价值的的体现,也有可能是你优越的起跑线,当然也不排除是运气使然。

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觉得自己强大有尊严。这时往往会志得意满,会忘记“时过境迁”;会高估自己,低估未来。“不以己悲”,人只要活着在任何时候都别把自己不当回事,被所谓的成功者、所谓的比你在物质上优越的人而蒙蔽你的双眼,而妄自菲薄,无谓地判定自己的弱小和无能。

每个人在看到自己弱点或是失败的时候往往会很沮丧,甚至带着消极的情绪,这样就完全限制了自己的潜力和发展机会,完全埋没了自己,这样是不值得的。


筆下生花


原文出自,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原文如下:

岳阳楼记

宋 ·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要了解本句的意思,需要了解作者的时代生活背景和写出诗文的背景。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本段来自百度〕

好了,谈下当时北宋的环境,赵祯宋仁宗亲政期间[明道三年]1033年,和西夏干了一仗,一干就是三年。这三年间,辽国也趁火打劫,准备撸北宋一把。这时候,宋仁宗感觉情况不对,就喊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搞了一把[庆历新政],主要是整顿吏治,说白了就是要搞下当官的,搞整风运动。但是,触动了皇亲国戚,贵族官僚的利益,动了别人的饼,改革失败了。皇帝没有办法了,哥儿几个,实在对不住了,把你们的官位降一下,到稍微偏一点的地方去当个小官,就这样老范就答应了,好朋友滕子京也遭了。

通篇的点睛之笔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意思是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这体现了作者的伟大政治抱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似乎是一种劝勉,劝勉好朋友滕子京不要因为贬谪而失去政治抱负。用现在的话来说,滕子京啊,my good friend,我们得先吃苦,后享乐,这才是做官做到境界的一种体现。现在吃点苦,是为以后右迁至高层做准备啊,所以不要气馁。其次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高兴或悲伤。这体现的是作者的广大胸襟。滕子京你不能像迁客骚人一样啊,“以物喜,以己悲”。滕子京啊,我们得像古仁人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相互契合的。时代变了,在这物欲横行的年代里,真正能做到的凤毛麟角。比如,在A股亏得倾家荡产,你要是不哭出来,感觉像没事人一样,“哥,你看,我有啥事呢,这是爱国呢”。可能你就和老范讲的一样了。





多米诺炖排骨




这句话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写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这个时候北宋立国已经80多年,北宋是宋太祖赵匡胤依靠手下的拥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的,赵匡胤当上皇帝后,为此定下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对大臣好,官员有功劳,就赏赐官员的儿子或者是侄子为官,叫恩荫。这些人不一定要到任干活,他们更多的时候是领份工资、吃个空饷。

北宋的政治是老好人政治,但后来合法吃空饷的人越来越多;北宋对辽朝和西夏的国防压力大,常规部队上百万,军费钱粮开支很大;加上宫廷的开支也是一大笔支出。这就是北宋的三大问题:冗员、冗兵、冗费。



宋仁宗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上疏宋仁宗要求推行改革,并提出了十项改革措施,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覃恩信、重命令等,范仲淹的改革对吃空饷进行限制。宋仁宗同意进行改革,并任命范仲淹为参政知事(副宰相)主持改革。 因为遭遇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宋仁宗在庆历五年正月(1045年)废止了新政,范仲淹本人被贬到河南邓州任知州,这篇文章就是范仲淹在庆历六年(1046年)在邓州写的。

滕子京是范仲淹的好友,两人是同年进士,滕子京长期在地方上任职,颇有政绩,后调到朝廷任职,不久因为党争又被贬到岳阳。《岳阳楼记》提到:人们如果是在阴风怒号的日子登上岳阳楼,“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就是说会有远离故乡、害怕人家说三道四、满目凄凉,悲观失望的感觉。



而人们如果是在阳光明媚、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日子登上岳阳楼,“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楼还是那座楼,为什么外界景色不同的时候,人们登上楼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觉?范仲淹问:古代的仁人志士也是这样吗?古代的仁人志士会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如果处在朝廷的庙堂上当大官,总会想着为老百姓办事;如果远离政治中心,又老是担心皇帝被奸臣蒙蔽。不管身处何种境地,心里总是放不下。那我们到底该忧什么?该乐什么?答案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上面这段话是范仲淹借古人的口,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作为政治家,要担忧的事情是国家的未来和命运,要比别人先有觉醒。 “后天下之乐而乐”主要说的是政治家的情怀,只有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感到快乐的事情,否则,都不能算是政治家的真快乐。

除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应该关心的,其他的事情不值得大喜大悲。


坐看东南了


不因物的好而喜,

不因自己的得而喜;

不因物的坏而忧,

不因自己的失而悲。

说的是人要有广阔的胸襟,

要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不要只想到眼前的得失,

而因从长远来看;

也不要只看到个人的得失,

而要从国家和人民的方面来看。

要做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学邂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简单的理解是,意为一个人不要因为事物的好坏利弊和自己的成败得失而或喜或悲。常用来表示自己或劝导别人,做人要超脱,不要沉溺于世俗的功名利禄。用简单英语可表达为:“We should not ecstatic over our success or any favorable things,and not depressed over our failures or any unfavorable things.”(时代傻瓜李博士译)


时代傻瓜李博士


是,我们不以世上的荣华为美,不以自己的处境为悲哀,我比我父亲一个人在家强多少倍呢?我赚得了全世界有何用呢?,就吃三餐,一张床,一栋楼,所以啊,人们享福,有活干,就是福,不干活就是死亡,人的血脉不活跃了,就没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