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事星”(Milstar)卫星系统到底有多牛?

在轨的“军事星”(Milstar)

“军事星”(Milstar)是“军事战略战术中继卫星系统”的简称,它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联合研制,是一种极高频对地静止轨道军用卫星通信系统。“军事星”目前已研制并发射了2代6颗星,第二代“军事星”仍在使用中。

“军事星”系统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了EHF频段、快跳频等新技术的卫星系统。“军事星”最初是为了美国在核冲突中,在受敌攻击状态下,给美军提供应急信息而设计的通信系统。为了防止太空核爆(核战斗部反卫星导弹)的打击,它具有抗核加固能力,能防御在500米左右爆炸的战术核弹头的热辐射、高能粒子破坏。此外,“军事星”还具备自主控制能力,能在地面控制台长时间无法对其发出控制指令的情况下,仍能自动保持工作状态。

“军事星”系统包括6颗“军事星”卫星,是世界上首颗采用数字处理和调频技术的卫星,抗摧毁和生存能力强。前2颗为第一代“军事星”,后4颗为第二代“军事星”。

第一代“军事星”分别于1994年2月和1995年11月发射升空,入轨后定位于120°W和4°E的相对静止轨道上。第一代“军事星”重约4.67吨,太阳帆板输出功率为8kW,设计寿命为7年,现已退役。第一代“军事星”携带1个超低速率的通信载荷(LDR)、1个星间通信载荷。LDR用于战略战术部队的增强型生存性和最低限度通讯,可发送和接受速率为75-2400bit/s的声码和数据信息,但由于传输速率较低,它不能传送图像或视频信息。

第一代“军事星”结构图

第一代“军事星”主要保障战略司令部在紧张状态时能够下达指令,核力量是该系统的最优先的用户,其次则是陆、海、空军的非核战部队。

第二代“军事星”以战术通信为主。第一代“军事星”的投入应用激发了美军发展第二代军用通信卫星的积极性。在1999年4月,验证性质的第四颗“军事星”发射之后,第二代“军事星”通过测试定型,三颗第二代“军事星”分别于2001、2002、2003年相继发射,形成覆盖全球的抗干扰卫星通信网。与第一代“军事星”不同,第二代“军事星”在轨寿命达10年以上,且具有很好的超期服役潜力。它同时配置了LDR和MDR(中速率通信载荷)有效载荷,具有增强型的战术通信能力,包括为移动部队提供高数据速率和对敌方干扰中心实施自适应天线调零。

第二代“军事星”的工作频段按上行链路、下行链路、星间链路、通信和跟踪以及遥测和跟踪划分。

上行链路采用极高频(EHF)或特高频(UHF),分别在43.5-45.5GHz频段和292.825-311.175MHz、316.587-317.318MHz的频段工作。

下行链路采用超高频(SHF)或特高频(UHF),其中超高频通信器在20.2-21.2GHz频段工作,特高频通信器在243.588-269.975MHz频段工作。

星间链路采用双向传输,工作频段60GHz,且与LDR/MDR负载兼容。

为保证数据传输稳定,上行链路采用频分多址(FDMA)和全频带跳频; 下行链路采用时分多址(TDMA)和快速跳频。 卫星的通信和跟踪链路:1811.768MHZ、1815.722MHz。 遥测和跟踪链路:2262.5MHz、2267.5MHz。

第二代“军事星”系统

第一和第二代“军事星”系统可以为部队提供方便的呼叫方式,尤其可以为大量战术用户提供实时、保密、抗干扰的通信服务,通信波束全球覆盖。其抗干扰能力强、安全性和生存能力强,能够满足战略和战术通信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