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博物館的鎮館寶劍:保持千年不腐,出土後依然鋒利無比



在春秋戰國時期,無論是名仕還是普通老百姓都喜歡佩劍出行,所以那時鑄劍的水平發展的極快,其中尤以越國的鑄劍水平最高,得到了各國的認可。



在《拾遺記》中記載:越王勾踐使工人以白馬白牛祠昆吾之神,採金鑄之,以成八劍之精。一名掩日,二名斷水,三名轉魄,四名懸翦,五名驚鯢,六名滅魂,七名卻邪,八名真剛。

雖然這些劍並沒有發現於世,或者壓根就不存在,但這也從側面反應出越國鑄劍水平之高。越國的寶劍中最出名的當屬越王勾踐劍,其能保持千年不腐,出土後依然鋒利無比。

其實除了勾踐劍以外,還有很多柄越王劍,有一把越王者旨於睗劍是從國外追回來的,現在藏於浙江博物館,成為了鎮館之寶。



今天咱們來說一說這把從國外追回的越王者旨於睗劍,“者旨於睗”是個人名,他是越王勾踐的兒子,是越國第三代君王,在位六年,雖然在位時間不長,但是出土的屬於他的劍就有九把。



據專家考證,“者旨”應該讀成“諸稽”,是諸稽的通假字,而“於睗”應該讀成“與夷”,是“與夷”的通假字,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越王諸暨與夷劍。越王者旨於睗劍全長52.4釐米,最寬的地方達到4.1釐米,中間突起的劍脊呈一條直線,直至鋒尖,劍脊左右兩邊的劍從規整勻稱,劍體全身呈黃白色。

就成色來說,越王者旨於睗劍一點也不輸于越王勾踐劍,據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分析指出,戰國越王者旨於睗劍的合金配比堪稱完美,所用銅、錫成分質地純淨,幾乎沒有雜質,而且少鉛無鐵,含錫量在16%到18%之間。

經過鑄造、磨削、拋光等多道工序,以至於劍體的表面光潔無暇,幾乎沒有鏽蝕,充分體現了越國鑄劍師們極其高超的鑄劍工藝,在出土的吳越劍中絕無僅有,可謂劍中極品。



就是這件國寶,卻曾經流落海外,國寶的迴歸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1995年9月的一天,時任上海博物館館長、著名的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先生收到一份來自香港的傳真,這份傳真是馬承源的朋友發過來的。

說是在香港的古玩市場上發現了一柄青銅古劍,無法確認身份,還發來照片請馬承源鑑定,馬承源看過照片後初步判斷是一把越王劍,於是他立刻奔赴香港,經過實地的鑑定,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確認這是越王者旨於睗劍。

雖然確認了寶劍的身份,但是賣家的出價卻讓馬承源為難,在這個過程中浙江博物館的館長曹錦炎先生也參與其中,浙江博物館的負責人召開會議,一定要將寶劍迎回祖國。



馬承源借了10萬港元交了定金,但100萬港幣在當時不是個小數目,而且國外買家也紛紛出家,於是浙江博物館呼籲全省企業拯救國寶,這份倡議得到了浙江省政府和媒體的關注。

最終在浙江省政府的牽頭下,該寶劍被杭州鋼鐵集團出資買下,並無償的捐獻給了浙江省博物館,流落海外的寶劍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越劍之所以出名,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極致精湛的工藝以及優異的實用性能。相傳越劍能斬斷牛馬,甚至銅器。這柄者旨於睗劍雖然在歷史中埋藏了兩千多年,但仍然十分完整,並且呈現出金黃色光澤,劍刃也很鋒利,不得不佩服當時人們高超的鑄劍技藝。

越國的強盛依靠的是越人的勤勞和智慧,當中原國家大規模鑄造精美的青銅禮器祭祀神明時,越人卻用珍貴的青銅材料製造農具和兵器,務實勤懇的發展經濟,加強軍備。

兩千多年過去了,越人身上所具有的開拓進取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意志代代相傳,他們的血液也一直存在我們的身體裡,他們的精神也正被我們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