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在中國!

我國的照相機技術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宋代或者更遙遠的春秋戰國時期,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墨經》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

宋代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如果從增加愛國熱情的角度來說,說照相技術最先是由中國人發現的又未嘗不可。

而我國照相機工業的建立就遠遠晚於照相機技術了,中華民國時期雖然曾有“仙樂”的曇花一現,可是真正的起步卻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

中國生產的相機,基本都參考歐美及蘇聯的設計。與蘇聯斷交後,轉而參考日本的產品。主要的工廠有北京相機廠、上海相機廠、南京相機廠及天津相機廠。其他各地也有些小廠生產各自的牌子,不過外型、設計和性能都跟這四大相機廠的出品一樣,不過是換上了自己的牌子。

一、北京相機廠

北京相機廠的前身叫大來相機廠。解放後轉國營。1955~56年才開始生產相機。第一臺相機是仿日本麗確雙鏡反光相機。正式投產時命名“長虹”。與此同期,另一 35mm相機也在試製,仿蘇聯Zorkii,即蘇聯仿徠卡的製品。大約生產了十二臺,全部手製。鏡頭則製成後嵌上蘇聯鏡片。現時唯一的一部存放在相機廠內,編號100104,其它的的可能在文革時期失去。

另一款35mm相機在設計時命名“紅光”,後仍以“北京”為牌子型號SZ-1,系仿日本麗確產品。疊影對焦鏡間快門。自動過片及上快門,動力來自彈簧。每上緊一次彈簧,可拍6~8幅。早期產品有“為人民服務”或“毛主席萬歲”等口號。有這等口號的相機較值錢。後來易名“長城”牌。其後因毛病多,不易修理,經改良後以SZ-2出售。

至於120片幅,試製了兩臺EF-1,仿祿來SL66,但從未正式生產過。反而另一款仿德國30年代產品的SuperPilot,很受歡迎。我相信這是全球最便宜的單反相機。1981年生產,機身金屬鑄造,甚為堅固,配9Ommf3.5鏡頭,可換M39-1螺絲紋鏡頭,腰平取景。快門用閘式“Guiuotine shutter”,很耐用,甚少有毛病。雖然要用小窗觀察過片,但仍有防止重拍設備,可作6×6或6×4.5拍攝。廠方並沒有生產其他焦距鏡頭供替換。近年已停止生產,因受35mm之快速沖印影響銷路,更可能售價抵不上成本。筆者去年在北京買到DF-4型,註明90年出廠,每隻售價198元,如果有合適的鏡頭,加徠卡的長鏡,M相機加反光箱用,會很好玩的。不用擔心涵蓋問題,徠卡那些長鏡,6×6絕對不成問題。對焦屏有裂像加增光環,很明亮。共有DF-2、DF-3及DF4三種,分別在有自拍掣及熱靴座等。而6×4.5之膠片格更是內置機身內,不會遺失。快門速度1/30 - 1/200秒加B門,不特別輕,也不覺重。

二、上海相機廠

雖然北京廠仿蘇聯Zorkii不成功,但上海廠生產的58型卻聲名大噪,現已成為收藏的新貴。市面已難見到賣相好的了。也難怪,從1958年超生直至63年(?)停產已卅年,保存好的當然稀少。總生產量亦不過6萬臺左右。此型機以58-1為最佳及最罕有。全部仿做徠卡IIIb,製作精良,其後因成本高另生產58-II 。58-II型亦有四個生產期,當然每期都有不同,目標都是減輕成本。一、二期外形一樣,第三期及第四期沒有了掛帶之小孔,而四期更連視差驕正也乾脆取消。

但58-II也有一好處:即對焦及觀景同一窗。故58-II的一、二期可能比58-I還要貴些。如果以實用計,快門很可靠,輕快,比較蘇聯的產品有過之無不及。鏡頭則兩者都彼此彼此。但一配上日產或徠卡的鏡頭就沒有什麼可挑剔的了。以上海牌命名的還有雙鏡頭反光機及摺合式(風琴袋)相機,後來亦更名海鷗牌。現時絕大部份國產相機都是海鷗牌的了。

七十年代,上海相機廠有驚人之作,生產了不超過200部紅旗20型35mm 相機。此機仿效徠卡M4連同三支鏡頭 35mm f1.4, 50mm f1.4 仿 Summilux,90mm f2仿Summicron。所有鏡頭自動配合取景框,亦可手動調校。售價昂貴,相信只有極高級之幹部才能擁有,現時世界市場要超過一萬美元。相機專家陳烘先生有一套,也曾展出於其店中,小弟為之一開眼界。

另一驚人之作是東風牌,仿哈蘇500型。亦是三支鏡頭80mm f2.8、50mmf4及150mmf4。最特別之處是80mm鏡頭,快門速度竟達1/10000秒。東德產之Werra有1/750秒已是極速,何況後者為35mm小型機。這號型的產量更少,約50臺左右。陳烘先生店內曾展出全套連皮箱。

三、南京相機廠

這家廠相信不為國外人熟悉,只有三款產品:

1、紫金山單鏡反光機,仿做蘇聯之Zenith,M39-1接環,布簾快門1/25~1/500秒,眼平取景。產量不多,不及一千臺,是全國第一部單反相機。反光片並不連動,每次都要人手反下。1959~60年生產。

2、長江牌,1958年生產,仿FED-2當時計劃生產來跟上海牌58-1型競爭。生產了約一百合,從未在市場出售。

3.南京牌,其後兩年長江牌轉用南京牌上市,生產了大概二千臺。市場多稱此機為南京58-II型。在南京以外地區並不流行,鮮為人知。

四、天津相機廠

此廠的產品也乏善可陳,產品有大型木製之影樓用機,七一牌摺合機(仿Mamiya Six)及幸福牌的簡單相機。和紫金山牌相若之晨光牌,1959~64年生產了約170臺單反相機。可換鏡頭,不過接環也怪得可以用45mm螺絲。我實在想不起哪一部機有這樣的接環。此機並非仿效任何一部相機,而是大躍進時期當地一所大學決定自己生產的高級相機。可換鏡頭5Omm f3.5手動光圈,眼平取景1/30~1500秒自拍掣及閃光同步1/30秒,從末在市場出售,但曾在工廠作內部出售。

1、仙樂(SELO)牌照相機(1947-1948)

說到仙樂,不能不提中國照相機工業第一人——鄭崇蘭先生,同時還有他的一句話“我開照相館以後,發覺所用器材都是從外國進口,我想這些東西我們自己也可以做,何必要買外國貨。”正是他的人,他的話,為我國照相機工業的建立奠定了信念上的基礎——國貨當自強!

仙樂(SELO),又稱“維納氏-仙樂”,由鄭崇蘭先生製造,是我國可考相機制造史上第一臺國產相機,出產於新中國建立前的1947-1948年,總產量200多臺。具體配置不詳,是古老的箱式照相機。

2、大來(也有稱“大萊”)牌照相機

“大來”照相機是新中國第二臺由照相機生產企業生產的相機(第一臺呢?當然不是仙樂,而是後面的“七一”牌),由於其仿製得相當成功,而且據說效果不錯,所以在當年惹來了《工人日報》與《北京日報》的長篇報道。

(“大來”的“後代”——“天壇”)“大來”照相機裝有一個M39

3。七一牌照相機(幸福I型)

“七一” 牌照相機是我國第一臺自己製造的摺疊式照相機,也就是業內稱的120照相機,於1956年7月1日作為黨慶禮物試製成功,但是沒有對外發售,是一臺標準小型摺疊式相機。除了鏡頭用的光學玻璃以外,所有四百八十多個零件,都是用國產原料做的。

“七一”牌照相機採取可換鏡頭,手動光圈,眼平取景1/30—1/500 秒自拍掣及閃光同步。其他配置不詳。堪稱大躍進經典產物。

1958年3月17日,由上海鐘錶工業公司照相機試製小組和多個文具、電鍍等廠家聯合組建的上海照相機廠成立。上海鐘錶工業公司照相機試製小組也把仿製蘇聯“卓爾基”35毫米鏡頭快門照相機定名為“上海58-Ⅰ型”,接著開始仿製西德“萊卡”機——“上海58-II型”。凡瞭解我國相機發展歷史的人都知道,1958年上海照相機廠生產的“上海58-I型”相機,在我國照相機發展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地位,“上海58-I型”的出現,標誌著新我國相機生產走向正規,也是第一批工業化生產的照相機。而“上海58-II型”由於是完全仿製德國“萊卡Ⅲb型”,製作上也極為精緻,被戲稱為萊卡的上海版,產量約在1100多架。

4。上海58-I型照相機、上海58-II型相機

“上海58-I型”採用了伸縮鏡頭,口徑為1:3.5,焦距50毫米,鏡座介面為M39*1,獨立快/慢門調節盤,快門調速範圍1/30-1/1000秒,有分立式調焦裝置和外接取景器插座,萊卡結構的撥起式回捲手輪。

“上海58-II”採用50毫米焦距、通光孔徑為1:3.5三片三組式正光鏡組,可拆卸鏡頭,快門速度範圍1-1/1000、T門、B門,十級調速。1/20秒以上的速度由快門調節盤調節;1/20秒以下須先將高速速盤對準1~1/20秒的位置,然後調節慢速度調節鈕。

曾經一度,中國是相機大國。照相機廠林立於全國各地,從大型座機到快門測速儀到照相角都有生產,形成了非常完備的產業體系,“由中國製造”的相機向西歐、日本出口。和日本的情形一樣,中國的相機產業也是從仿製起步的,但中國終於沒有能夠積澱出自己的持久產品。

在中國相機發展史上,有一條被人忽視的線索,業內稱為“自己做相機的”。清代有黃履、鄒伯奇,20世紀初有陳公哲、錢景華,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戰士劉博芳、康健(一寫康建)等在1941年做出了24英寸座機,其後有張印泉,建國後有張國棟、郭嘉平、趙永生、吳湘春、陳文堅、鄒小朋、樊國榮……還有一些製作者,留下了相機,卻沒能留下名字。他們或源於時代感召,或出自一己興趣,苦心雕琢,終有所成。他們或投身於抵制洋貨的運動,在面目猙獰來勢洶洶的進口產品的威逼下,舉步迎了上去;或主動選擇站在工業化大潮之外,在相機的每一個零件上留下了手的溫度。無論是面對群體、潮流,抑或是複雜精密的技術,他們都表現出了一種挑戰的姿態,“獨持偏見,一意孤行”(借用徐悲鴻自書聯語),把一個個孤獨而倔強的背影拋給了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