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上有哪些不起眼的小发明改变了战争形态?

杨寿强


这里给普及一个小玩意,那就是低调的工兵铲。

作为现代战争的一部分,工兵铲的出现把战争模式带进了令士兵们噩梦般的堑壕战。

早期步枪因为射速慢,每分钟仅能够发射两到三发,当然精确度也是相当感人。

因为早期步枪们的不争气,让呆板的线式战术因此风靡了17,18世纪的欧洲大陆。

这种战术有呆板呢?小编给各位演示一下,一个90人的3X30的方队,在滑膛炮的掩护下,踩着鼓手的鼓声,以每分钟74步,每步74厘米的速度向对方军阵前进,等双方的距离进入百步的时候,开始一起开枪,在百步范围内以最大杀伤敌人,接近后再以刺刀战的方式消灭对方。

当然这种战术由于步枪的逐渐发展,使得这种战术又遭淘汰。

到了19世纪中期,由于像斯宾塞步枪,毛瑟等一大批火力重器的服役,各国的军队火力得到了加强,士兵们为了保护自己就开始挖掘战壕。因此提供一把能够支持普通士兵快速挖掘战壕的铲子就成为军工部门的新任务。

工兵铲这种步兵利器当然是陆军强国普鲁士(德国)发明的,德国人的工兵锹为方头锹体,在前端两侧有一些的弧形过渡,由纯钢锻造而成的厚重,弧度较小。为了减少阻力,同时在使用时拥有杀伤力,设计方在前端和两侧均开有刃口。为了防止工兵锹误伤同伴,德国工兵锹配有专门的锹套,士兵们可以用束条将装入锹套中的工兵铲挂在身上。

工兵铲不仅土工作业工具还可以直接当武器来用,在一战西线的狭窄的壕堑中发挥了极大的战术作用。战后,严谨的德国人将战锹格斗技巧编入了军事教材,从学生抓起,并在部队中开展推广训练。

之后各国的军队看到陆军神器的精彩表现后,便都有样学样,都为各自作战部队和工兵部队装备了工兵铲。

二战时,元首下令对工兵锹进行了改良,于是圆头锹和可折叠锹出现。同一时期的美帝工兵锹也是圆头的,它的锹头较宽弧度也比较大,锹柄末端为T字形结构,更方便抓握但是当做武器来用就不太方便了(没办法,美帝的堑壕战经验太少了)。小鬼子的工兵锹也赶潮流有圆头与三角头两种。老毛子的军锹为方头,前端尖锐,锹体两侧有较宽的刃口(这一看就是为了搏杀用)。

而国军兄弟们则由于自身的工业体系原因只能从列强进口,因此就如同国军的德械师,苏械师,美械师一样混用了德式,美式、苏式及日式(缴获)。

到了我军时代,以毛子的工兵铲为蓝本,兼之列强的工兵铲吸收融合,加之对中国的使用情况,研制了大名鼎鼎的205型工兵铲。该铲易于便携性,操作简单,结实耐用,符合中国人的人体力学,深受官兵喜爱,至今宝铲不老,仍旧在我军服役。


兵说


话说1914年9月的一天,一位法国绅士驾驶着他的飞机去德军阵地上空侦查,看看德国人在捣鼓些什么。

当然,德国人的飞行员也开着飞机飞到法军阵地上空瞧瞧。

于是,两个飞行员就在空中相遇了。

那时候,飞机还只属于侦查工作,那时还没人想要把这新发明没几年的交通工具变成作战工具。

一般敌国之间的飞行员在空中见面,也会礼貌性打打招呼,心照不宣。

于是,这位法国绅士照例向德国人打了个招呼,挥了挥手。

毕竟,那时候的空中骑士可是精英人群才能玩的,自然大家彼此之间也要彬彬有礼一些。

此时一战已经进行了1个多月,德军攻势受挫,这个德军飞行员也大概心里不爽,对着法国绅士的招呼,就直接竖了中指,还各种辱骂,然后朝法国人扔各种金属或其他材料制品。

法国人猝不及防,不得不赶紧脱离接触,撤回基地。

第二天,法国绅士想起这个事情,就越想越气,于是,带了一把步枪上飞机,准备直接对那些德国飞行员上真家伙。

于是,在当天的两军阵地上空,德国人发现他们的侦查飞机在天上抱头鼠窜,伴随着法国人阴险的大笑和砰砰的枪声。

于是,德国人也火了:你法国人不按套路出牌啊,你能玩,我也能玩。

于是,两边的都在空中侦查时携带步枪。

不过,因为那时飞机简单甚至简陋,重量轻得很,很容易在空中受到逆风强风的影响以及发动机的震动影响,导致飞机颠簸得很厉害,这步枪其实打的很不准。

于是,大家就把砖头、弓箭等等冷兵器搬上飞机,看见敌方飞机,就用砖头砸过去,用弓箭射对方飞机,总之想尽办法折腾你。

不过冷兵器终究不过瘾,终于有一天,一个绅士把机枪搬上了飞机,把机枪装在了双翼飞机的上翼,或者前面。

但这样会带来一个问题,机枪子弹可能会打中前面的螺旋桨片,对飞机螺旋桨叶片造成损坏。

后来法国飞行员法国罗朗·加罗斯索性在螺旋桨叶片上加个钢板,这样能把射在上面的子弹偏出去。

于是,他带着自己改装过的飞机,在1915年4月1日击落了德国一家武装侦察机。

不过,他在4月18日飞机故障后迫降,被德国人俘虏了,德国人研究了他的飞机,发现他的“偏转片系统”缺点相当明显,加装钢板后螺旋桨性能下降,偏转的弹头也可能反弹回来击伤发动机。

后来,荷兰人安东尼·福克则经过进一步研究,发明了“机枪射击协调器”,大大改善了飞机火力和安全性。

这个机枪射击协调器,在飞机螺旋桨片与机枪枪管形成一条直线时,机枪会自动停止射击,以避免子弹撞击螺旋桨片了。

从此,协约国空军的灾难就来了。

再以后,所谓的空中骑士精神也没了,在曾经平静的天空,只剩下剑与火。

虽然飞机的发明,早晚会进入武器化的一步,但某天早晨某个德国人的嘴欠和法国绅士的“睚眦必报”,也不失为改变了空战的进程。下图为红男爵的葬礼。


云中史记


有,而且还不少勒。

1、先说一个,大伙儿在电视剧中经常能看到的,就是下图这玩意。

你没看错,就是绑腿

成了各国士兵山地战的神器。

绑腿有什么好处勒?

1、防止血脉下积而引起小腿涨疼

2、防止蚊虫叮咬,树枝刮擦。

3、受伤用来包扎上课,固定骨头。

4、山地行军,遇到悬崖,就是绳索。

5、战士受伤,配上几根树枝就是一副担架。

6、抓到俘虏,又变成了捆绑敌人的绳索了。

绑腿最早发明还是中国,《诗·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意思就是采大豆的人,大腿上有红色护膝,小腿上有着绑腿。

2、四方形油罐,就是下面这玩意

左边为老式油桶。

这个四方形油罐是德国发明,之后迅速在全世界流行起来,他简单耐用,解决长途行军的不方便问题,至于他怎么改变战争形态的,你们可以看看罗斯福怎么来评价的

没有这种油罐,盟军不可能以超越1940年德国闪击欧洲的速度在法国披荆斩棘。

3、马镫。

淘汰了战车,从此进入骑兵时代,进而带来游牧民族的崛起。匈奴,突厥,蒙古,契丹,女真从此踏上了中华民族的史书,其中的匈奴,突厥,蒙古还改变了世界史。这就是一个小物件带来的历史的大转折。


笑尝历史百态


二战时期,风靡世界的美国“午餐肉罐头”,大家都知道吧。罐头这种发明,真的对战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拿破仑时代,这位野心勃勃的人物经常四处远征,带着庞大的军队在战场上厮杀。于是,怎么给士兵带来不易变质、营养全面的食物,就成了头等大事。

1795年,拿破仑悬赏12000法郎,征集能够保存食物的方法。一位名叫尼古拉·阿佩奇的厨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发明出了一种“罐头”。他把食物放在玻璃瓶当中,塞上软木塞在沸水中煮一个小时,然后用蜡封口,可以长时间保证食物不腐败。

1806年,拿破仑把这种罐头送到海军当中,让他们体验一下效果。果然,吃了的人都赞不绝口,他们发现这种食物在3个月后仍能保证鲜度和口味,绝对的“神器”。

但是,玻璃罐头的最大麻烦就是太易碎,在战场上会有很大的损耗。好在英国人彼得·杜兰很快发明了锡制罐头,投入到了欧洲战场。

从此开始,战争再也离不开罐头了。

二战时期,美国的午餐肉罐头被发明,这种用打碎的肉配上淀粉等材料制成的罐头,迅速被投入到了战场。

虽然傲娇的美国大兵觉得这东西不好吃,但是对于英国、苏联和中国这样的物资相对缺乏的国家,美国人援助的罐头简直就是美味的代名词。

苏军在漫长寒冷的冬季,把各种蔬菜和午餐肉罐头一起熬煮,配上黑面包,成了苏军战士难得的美味。

二战之后,美国又把午餐肉作为重要物资,支援到世界各地。比如韩国人,长期缺乏肉食,就把午餐肉罐头奉为至宝,还发明了著名的“部队火锅”。

可以说,罐头,挽救了无数战争中士兵的性命,深深影响着现代战争的发展。


七追风


中原野战军转战大别山是很苦的,千里跃进时为轻装前进几乎抛弃了所有重装备,因此淮海战役打响后火力比较贫弱。即便是从豫西赶来的精锐陈赓第四纵队,在准备总攻黄维兵团时,所有的支援火力如下:榴弹炮6门、山炮4门、野炮13门、“飞雷”发射器15个。



其中榴弹炮还是华野的增援炮营带来的,所以陈赓最多的重火力还是这种“飞雷发射器”,国民党兵称之为“没良心炮”,高级军官一度认为是苏联支援的什么秘密武器,其实是中原野战军的战场小发明。

专业解释一下“飞雷”的发射原理,它就是安徽所盛产的炮仗(爆竹)之工作原理,先用铁皮卷成一个“弹体”,在里面装入炸药包和雷管,然后安放到特制的发射装置里,可以用特制大木桶或是经过改装的汽油桶,桶身下面用铁管制成发射管,填充发射火药。使用前须先行瞄准,再利用发射药的冲击力将“弹体”射出,发射距离大概在100米左右。



这玩意一次可射出20多斤的炸药,爆炸威力足可以摧毁一个大型地堡,并震塌周围工事,火焰刺眼,第十二兵团阵地上的鹿砦、武器、泥土和尸体被一起被抛上天空,不仅破坏力巨大,同时给国民党官兵造成极大的心理震撼,有些人直接被震昏过去或七窍流血而死。

有人会问射程够吗?之前两个野战军已经用对壕作业的办法,土工掘进到距离敌人阵地50到60米处,杀伤距离完全够用,并且解放军战士还在战斗中对发射器进行不断的改进,比如通过调节发射药量来控制射程与精度,在歼灭武器装备占优势的黄维兵团中,这个特殊的发明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中原野战军在提交西柏坡的战后总结中写道:“因我炮火较弱,我们曾大量使用了土造的炸药抛射筒,收效极大。此种武器须制式化起来,大量制造,携带亦极方便”。

遗憾的是,由于戎马倥偬,在我军的历史资料中没有“飞雷”发明者的准确记录,中野参谋长李达将军回忆是第11旅、第22旅发明的,也有人提及是由中野第一纵队20旅的顾颜帮同志研制的。



而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记载是他们在济南战役结束后,于休整期间总结发明的,并将其制造和使用办法详细录于第22军战史当中。

没有见到在华野围歼黄百韬兵团战斗中使用“飞雷”的战史记录,应该还是中原野战军的发明,华野炮兵火力炽盛,而这个东西,应该是缺乏重火力的中野急中生智而来。


度度狼gg


膛线,死亡螺旋

在枪没有膛线的时候,大家所运用的战术,我们戏称为排队枪毙战术,两只军队排成两排,然后离到最近的位置之后,站着让对方打,这个跟早期的没有膛线的燧发枪的,坑爹的命中率有关。

不过大家发现旋转的物体,它不容易改变它的轨迹,因此膛线被发明了出来,最终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蹲坑猥琐流将站桩绅士打的痛不欲生,所以大家全部改行全去蹲坑了。

绑腿,士兵的好伙伴

绑腿的出现是很早的,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这种简单实用的发明确实深深赢得了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军队的青睐,绑腿能够干什么?

经历过两万5000里长征的红军战士心里最清楚,人在长时间的行走之下,脚步会淤积大量的血液,这样的话造成整个脚行走起来异常的困难,绑腿的作用则是严格控制了腿部血液的积攒量,使得整个人长途行军的时候不会感到脚部异常的肿胀。与此同时,绑腿可以防止蚊虫的叮咬,同时也可以防止树枝刮伤,张鹏腿拆下来,遇到悬崖的时候可以当做绳索垂降下去,有人受伤了,用它来当绷带,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马镫,马掌,世界战场真正进入骑兵主宰战场的时代。

骑兵出现在这两样发明之前,但是在此之前的骑兵对于人的选择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个时候骑兵,并不能大规模的进行普及,因为人的要求比马的要求要高得多。

但是马登的出现,确实让大规模装备骑兵成为了可能,原先要人马一体的士兵才能够当骑兵现在只需要上去进行简单的训练就可以训练成一支可以使用的骑兵。

与此同时,马掌的出现也让整个骑兵远距离的突击成为了可能性,原先由于马匹在长时间的行走之后,它的指甲会出现断裂或者是有碎物进入马的脚心,使得骑兵部队丧失战斗力,但是马掌的出现却让骑兵长途行军,更加方便。

无线电,使得士兵指挥更加高效,战争进入百万爆兵的时代。

在拿破仑时代,那个时候各大势力之间捅下的兵力大致是10万左右,并不是拿破仑拿不出更多的兵,而是因为当时的通讯手段确实太恶劣了,一个人能够指挥10万左右的军队已经算是极限了。

无线电的出现却让第一次世界大战各个参战国之间百万兵力的对决成为了可能。

后填式子弹,彻底改变了士兵的设计姿势

这个实际上要跟膛线一起说,原先是并装填子弹需要把枪管竖起来降火药倒进去,然后压实之后再把子弹给塞进去,这样的话导致整个人在设计过程中一直得保持站立状态,这样的话,自己整个一个被弹面积就特别大。

后装式子弹,让士兵可以趴下来进行射击,这样的话,士兵整个一个被弹面积就减小了战场存活率也就越高了。

战壕,大家一起蹲坑猥琐

火炮栓门,使火炮射击更加高效

原先火炮要设计的时候操作火炮的士兵是最苦逼的士兵,因为他们把火炮的拴门给打开的时候需要像拧那个葡萄酒瓶的瓶盖儿一样,这样的话,火炮的射击频率就不高,后来有人改进了火炮的栓门,使得整个火炮射击更加高效。


漩涡鸣人yy


改变战争形态的小发明,当首推大家熟悉的“马镫”。这个不起眼的小发明,直接将骑兵带上了战争舞台,使世界战争史发生重大改变。

骑兵是个很古老的兵种,古代商朝时期便已经出现骑兵。当时人驾驭马匹较为困难,加上车兵盛行,骑兵的地位并不高。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骑兵才得到进一步发展,各诸侯国开始建立大规模的骑兵部队。然而,当时的骑兵培养时间和成本都更高。马镫的发明,不仅使人可以更好地驾驭马匹,从而人马合一将骑兵的机动性发挥到极致,更为重要的是,马镫使骑兵作战模式具备可复制性,而不是某某的专利。游牧民族可以拥有大规模骑兵,中原王朝同样可以组建相应的骑兵部队。



马镫的发明也减少了培养骑兵的时间,成本自然也就下降了,还直接促使大规模重骑兵的出现。可以说,马镫的发明大大加强了骑兵的战斗力,是骑兵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值得一提的是,马镫是由中国发明出来,随后才被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国家。



改变战争形态的第二个发明就是火药了。

一部人类史,也是一部战争史。据统计,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战役就达到了上万场,而火药的发明直接将人类由冷兵器时代带入热兵器时代。火药也是中国的发明,最早起源于练丹术,出现于唐朝时期。火药最早运用于军事领域的是唐末宋初,宋朝军队已经使用火药制造出的火器。



人类真正进入火器时代的时间还是13世纪,欧洲国家大规模使用火药。随着滑膛枪的出现,欧洲许多国家都装备了新式火器。火药的发明和改进,使人类战争更加残酷,也更加血腥,造成的伤亡更多。



最后再提一个不起眼的发明,那就是避孕套。

许多人可能觉得奇怪:这东西不是为了生活乐趣吗,怎么和战争还有较大联系呢?

二战的时候,避孕套被美军用于战争,使用避孕套的防水功能,可以有效保护枪支。避孕套还可以存放士兵的个人用品,可以当作止血带和装水的容器。军队在野外行军露营的时候,还可以使用它烧火,因为避孕套的燃点非常低,遇火很容易就燃起来了。虽然这玩意称不上改变战争形态,但对于战争也做出过重大贡献!

1.佚名:《伟大的战争发明》

2.曾勋:《四大发明》

“许述工作室”成员“醉卧沙场”主答3


脑洞大开的历史


既然很多朋友都说了马镫。本人就再介绍一个小发明。

发明虽小,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战争形态。

这就是伟大的刺刀!

对,你没有看错,就是刺刀!

刺刀对近代火枪军队的意义,远比它的名字听起来要重大的多。

由于初期火枪发射程序繁琐,导致射速很低,一个训练有素的射手每3分钟可发射2发子弹,射程大约100米—200米。

由于射速低、射击精度差、射程近,所以,火绳枪部队,面对敌方骑兵冲击时,在弹药发射之后,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必须有冷兵器部队的掩护才能在战场上生存。火枪手自己也需在火枪之外,再配备一把刀剑或一支长矛。

于是,西班牙方阵应运而生。依靠火枪手和长枪兵的密切配合,西班牙方阵一度横行欧洲,所向无敌。

中国则出现了以“车营”为代表的冷热兵器混合部队。

但是,这种冷热兵种混编的作战队形,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严重的限制了火器部队的比例和数量,限制了火力的发挥。纯火器部队迟迟不能出现。

直到伟大的刺刀被发明出来,火枪才变成了极冷热兵器为一体的超级兵器。

最早装备刺刀的火枪,要数中国明朝的快枪。早在1451年,明朝边军创造性地在铁铳上安装矛头用于刺杀。

真正的现代刺刀,起源于法国。具体发明人已经难以考证。据说是由法国军官马拉谢·戴·皮塞居于1640年发明的。1642年,已经成为元帅的皮塞居在率军进攻比利时的伊普尔时,为手下的火枪手配备了刺刀,这样就无须再用长矛手来保护火枪手了。

法国军事工程师、陆军元帅德·沃邦于1688年又发明了用专门套管将刺刀固定在枪管外部的套管式刺刀。1703年11月 15日,在斯拜尔巴赫河会战中,法国步兵首次上刺刀冲锋,战胜了普鲁士军队。这以后,刺刀广泛装备了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军队,长矛从兵装备中被淘汰。

纯火器部队出现在战场上,线列兵时代到来了。


上将嗳福斯


战争史上有段时间,马辉煌过……马和人组成骑兵,可操作性强,机动性强,速度快……最厉害的是成吉思汗,重骑出动,马背上横扫……

而少有像这个小玩意,简单而历史意义重大,他就是马鞍上的马镫。


不是说没了它,不能骑在马上打仗,也不是说不能组建骑兵,轻骑兵,重骑兵。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是典型例子。

而是有了它,战斗力加强外,可复制性,推广范围成倍成倍大增,崛起了骑兵的时代。

马镫的结构非常简单,一对铜环,两根绳子或者皮带,往马鞍上一悬挂,这就没了。但是所组成的骑兵立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这是马镫的辅助力量。


习武讲究根,骑马讲究腿稳。长久的骑马,人疲惫不说,两腿夹在马肚子,极为虚晃,下肢不给力,上肢就谈不上臂力。这还不如地上的步兵,他的一枪使出,强劲而有力,简直就是虎虎生风。

当然了,这样训练出来一名骑兵,所花费的时间较为的长,成本高,无法大规模发展。

马镫的出现,他就给了骑兵一个支撑点,以增加其稳定性,下肢下盘稳,一,上身使用起武器就有力,二,动作不在局限且简单,一百八十度,随意玩弄复杂动作,三,人和马合一,人借助马的力量,速度快,冲击力强。

总之,战斗力增强。最重要的是训练时间短,可规模化,骑兵的疲惫间隔时间也增长,可长途奔袭。此外,再也不用担心腿变形了,甚至长成罗圈腿。

战争史上,运用骑兵最厉害的还数成吉思汗,尤其是他所建立的机动性极强的重骑兵,在世界战争史上最为有名。


公元338年,后赵赵武帝石虎率几十万大军北伐,逼近前燕第一都城大棘城,连打十几天,石虎军败,撤退……前燕文明帝慕容皝派遣第四个儿子慕容恪率两千骑兵追击,斩敌三万多。

马镫最迟出现在西汉,最早的马镫实物出现在北燕文成帝冯跋之弟冯素弗墓中,而冯跋是灭掉慕容燕建立的北燕。

正是配上马镫的马,慕容恪才成功以1比1.5的比例取得重大胜利。

后来,宛如多骨诺米牌,马镫传入了欧洲,一时揭起了军事改革,伴随着也建立起欧洲的封建制度。

当马遇上了马镫,如虎添翼,骑兵的时代来了……


史小二记


既然说到小,炼铁火药磁罗盘,飞机大炮原子弹,工业革命无线电这些自然都不应该算。


而有一些小东西,却真的是对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1.午餐肉罐头

罐头的密封技术可以防止食物的腐坏,大大改善了士兵的口粮内容,也就改变了后勤结构,进而改变战场态势,而后来美国人发明的肉、淀粉、油混合出来的某种廉价罐头食品——午餐肉,却是经历历史考验,深受战士喜爱的百搭食物——冷吃,煎烤,炖汤都是不错的选择。

不像一般罐头的汤汤水水,午餐肉的固态便于保存,切割,加工,同时富含脂肪,淀粉,盐等重要成分,是效率极高的食品补给。



2. 口香糖

虽然说香烟,巧克力,糖果,咖啡这些小东西都被证明了可以在心理上大大地缓解士兵的紧张情绪,一些时候还可以用作交换物资的筹码,但是点烟容易被狙杀,巧克力不宜保存。小小的口香糖却不一样,不但占空间小,还可以一直嚼,而这个动作可以大大舒缓战士的紧张情绪。


3. 马镫

不要看骑士勇猛,人们在没有马镫之前,是不可能拿着各种武器,在马背上耀武扬威的,而有了马镫,才有了后来骑兵的大规模运用。




4. 绑腿

军用绑腿的好处极多——防止足部剐蹭受伤,避免积血水肿,成本低廉,有利仪容仪表,别的朋友已经说过了,在这里就不赘述。绑腿本来是外国人发明的,但是在抗战中的中国,被官兵发挥到了极致。





5. 帆布弹链

真正让重机枪高效发射子弹的,除了火药废气,帆布的链带功不可没。不要看你哒哒哒发射爽,没有一个东西把子弹连起来,那你就只有靠手码。






弹药链现在有金属的,但是相比之下,帆布的又经济又轻便,甚至沿用至今。


6. 朗姆酒


这种用甘蔗酿造的烈酒是古代海军的最爱。因为它除了成本低廉,还具有御寒除湿的作用,此外,古代船上的淡水很容易被污染,朗姆酒还可以起到杀菌作用。在过去的海上,这是可以像钱一样流通的硬通货。





最后这一个,和6相似,是被载入史册,官方承认了的,虽然它明明不是武器,却被誉为是改变了战争形态的“秘密法宝”,那就是——伏特加。


苏联动员兵为什么那么猛呀?因为他们都嗑药了——伏特加!




俄军从17世纪开始配发伏特加,直到20世纪20年代,苏军在战争中消耗的酒类超过2.5亿升。酗酒是毛子军队的老传统了,斯大林在自己还是小毛头的时候,还因为酗酒遭到过批评。


1940年1月,苏芬战争期间,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致电斯大林:

“鉴于气候恶劣,严寒达到摄氏零下40度以下,请求给战士和指战员每人每天发放100克伏特加和50克油脂。”

斯大林专门签署命令为军队配发伏特加——

坦克兵酒、油配额加倍,飞行员待遇更高,每人每天发放100克白兰地。

1940年1月10日至1940年3月初,苏联红军共消耗10吨伏特加、8.8吨白兰地。

“伏罗希洛夫套餐”和“人民委员的100克” 成为了苏军的福利。


1941年,斯大林签发“绝密”级国防委员会决议“关于向前线军人每人每天发放100克伏特加”的命令。前线官兵、飞行员、技术人员,均可享受。后来根据战事需要,对特别凶悍的部队,配额加大。


当德国人在寒冬中喝冷水都塞牙的时候,苏军小伙子们抱着酒精含量40度的伏特加,喝得二麻二麻,满脸发红,满身发热,端着波波沙就冲过来了,造成的心理阴影面积可想而知。此外,这个成本低廉,技术简单的东西,成分几乎就是酒精,军队前线小作坊居然都可以私酿,然后居然还有杀菌消毒,助燃等作用,简直是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