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这是什么意思?有没有科学依据?

卖柚子的小伙子


农村俗语“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寒”是什么意思?有没有科学依据?

又是一年立冬时,再过两天,也就是2018年11月7日,又要立冬了!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冬”是终了的意思,有着把农作物收割后收藏起来的含义。在我国,立冬节气又标志着一年四季中冬季的开始。

立冬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各地农民群众在多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许多有关立冬的规律性谚语,来指导农业生产。



“立冬有雨防烂冻,立冬无雨防春寒”,应该是闽南地区群众总结出的一句。意思是说,立冬这天如果有雨,之后的一个冬天都会雨水很多,农民群众应该防止越冬作物长期浸泡而烂根,反之,立冬这一天如果没有雨,之后会长时间没有雨水,还会导致春旱现象的发生,农民群众应该采取相应的防旱浇水措施。

类似的俗语还有很多,因地域的不同,谚语说法也不尽相同。北方地区还有“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雷打冬,十个牛柱九个空”,“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等,全国性的有“今年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

为什么会有“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这么多关于立冬的谚语呢?

究其原因,是因为天气现象也象我们平时的音乐节拍相似,存在着前后对应的韵律关系。韵律就是指某一种天气出现之后,对应未来若干天以后将出现与之对应的天气。我们经常听说的“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就是一句关于八月15的天气现象与正月15天气现象之间存在的前后对应关系的谚语。这种韵律时间长短不一,有的30天,60天,......180天,240天不等!

所以才有了农民群众用立冬这一天的天气,来预测一个冬天直至下一年的春天的雨水和气候的谚语。所以说这些谚语是有科学依据的,而且农民群众总结出的这些农业谚语还作为我们的气象科学的重要参考!可以说,农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气象科学,然后发展了的气象科学又反过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更重要的科学活动。

所以说,无论是对于农业生产,还是气象科学,农村气象谚语都功不可没!在这些谚语的发源地,对农民群众的农业生产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农民群众可以根据立冬这一天的天气,来做好未来一段时间的打算。

你那边的立冬又有什么样的谚语呢?欢迎留言分享。


村姑说村事


农村俗语“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是什么意思?有没有科学依据?

后天就是立冬了,也就是说,从后天开始,正式进入了冬天,天气也会越来越冷,对于农耕,很多地区秋收也接近了尾声,农闲就要来了,刚丰收完,农民最关心的是什么?自然是明年还能不能是丰年,而从立冬开始,大家就开始观天测收成了,有道是“立冬无雨,一场空”,这话说的就是,立冬无雨,来年开春(阳春)就会干旱,一年之计在于春,春不好,自然就一场空。而这句老话“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意思上是一样的。

立冬有雨防烂冬

冬天烂,开春好,来年枕着馒头睡,烂冬难过,种地的却是苦在表面喜在心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立冬下雨,那么整个冬天都会雨水较多,湿冷难过,被人们称为烂冬。

为什么烂冬明年会是好年,这不仅是劳动人民善于总结的智慧,到了今天,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首先这句老话适合的是闽南地区,立冬节气一到,如果有雨,说明北方形成的高压冷空气与沿海地带低压暖空气又一次的交锋,且冷空气占据上风,这预测着,今年肯定是寒冬,寒冬到,瑞雪兆丰年,病虫害过不了冬,大雪还能给土壤提供氮化物,来年开春还能提供充足的水分,自然是丰年。

立冬无雨防春旱

这句话和咱们老家的“立冬无雨,一场空”如出一辙,它的意义在于告诉种地的人们,明年开春很可能面临干旱,防春旱的工作要提前做好准备,该准备浇水的工具要准备好,保湿工作要做好等等,

这样的气候规律,也是和冷暖空气的活动规律有关,道理上和立冬有雨类似,只是反过来了,在此就不多赘述。

天气预报显示,明天新一轮降温来了,而且持续降雨接近一周,明年自然是个丰收年啊。


农人解说


明天就是立冬了,冬天即将来临。对农民来说,闲暇时节随之而来,可是心里却闲不下来。今年的收成都到家了,明年的收成又会如何。于是乎村里的老人们开始预测了,用一些俗语来预测明年的收成。其中听的最多的就是,“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那么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有没有科学依据?听听老人们是怎么说的吧。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如果立冬时节下雨的话,那么这一年的冬天雨雪就比较多;而如果立冬时节不下雨的话,那么这一年的春天雨水就比较少。这句俗语是老辈人传下来的经验,村里的老人们都是以这句俗语来预测,这一年的冬天雨雪是多还是少。

这句俗语在特定的区域条件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毕竟俗语都具有一定的地域色彩,不可以一概而论。在华北地区到了立冬,降温就非常明显了。如果立冬前后阴雨连绵的话,证明东南暖湿气流强过西北冷空气,所以冬天雨雪相对较多。而这几天如果是晴天的话,则证明西北冷空气强过东南暖湿气流,所以冬天雨雪相对较少。

有道是,“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冬天雨雪较多的话,一者会冻死害虫,减轻来年的虫害;再者利于冬小麦过冬,保障来年的收成。而冬天雨雪较少的话,冬小麦就会缺水,一旦来年春天干旱的话,那麦子就会严重减产。

据村里的老人们说,这句俗语还是比较精准的,毕竟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现在农业发达了,看天吃饭的现象有所好转,旱了可以灌溉,涝了可以排旱,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制于老天。但是这些相关的俗语还是依然实用的,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


土妞话三农


对农村这个俗语,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我还真没听说过,可能是没一个地方的俗语吧,在我们大中原地区有这样的老话,立冬有雨冬寒冷,立冬无雨减收成。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农村流传的老俗话,有的是啥合某一个地区流传下来的经验,而不是代表全部,由于现在空气污染严重,天气变化无常,就连天气预报就不准了,还谈什么民间俗话。

就拿立冬前来说吧,河南大风预警报道几十次,6天来有中到大雪,又是雨加雪,到头来下了一点点小雾星雨,冷了几天。不多说了,我种的麦子还没出土哪,这场雨和雪没下来,正准备去浇地让麦子长出麦苗,真希望和过去一样,能来一场人工降雨,来解决解决旱情,使明年有个好收成。


农村农民万岁


对于农村俗语“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其实是一句闽南地区的农谚老话说法,由于咱们国家地域广阔,各地对于立冬节气的当地气象变化是不同的。例如我们北方这边关于立冬常听到的农谚老话就有“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方无雨雪”等说法。下面就关于题主的这句老话简单聊一下:

立冬有雨防烂冬

对于立冬这天下雨,闽南地区还会有这样的说法,即:立冬落雨会烂冬,吃的柴尽米粮空。

这里的“烂冬”现象就是指冬天的气候会变化无常,出现的低温阴雨天气会比较多、比较频繁。往往降雨量也会比往年要高很多。因此俗称“烂冬”。

所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立冬这天下雨的话,今年的冬季可能就是个“烂冬”天!一般是要提醒人们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要知道,这种“烂冬”的冬天一般会比较腻歪些,容易因雨水多而造成农业越冬作物和储藏的粮食出现浸水烂掉等情况!而具体防“烂冬”的措施例如对于越冬的农作物,应该深挖排水沟防止田间积水,多施腐熟的有机肥,保证肥力不流失。另外就是进行移栽和病虫害的防治等措施!

立冬无雨防春旱

根据上面的解释,这句老话其实是相反的意思,其意思就是说:如果立冬这天没有下雨的话,今年冬天可能雨水就会相对比较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天气干燥,使得农作物出现缺水干旱的情况,尤其是对于来年的春天,因为天气比较干燥少雨,就会容易出现春季干旱的农业灾害!对于农作物的返青会非常的不利!

不过现如今来说,随着灌溉技术的提升,一般对于春季干旱,可以通过人工浇水的方式进行缓解,另外也可以通过种植抗旱性比较强的农作物品种,以及通过人工造雨等方式进行预防!

再一方面,就是因为这些年来对于冬天的冷暖降雨多少往往很难预知,毕竟受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以及拉尼娜现象等影响,使得这些农谚老话总结的经验常识越来越不能精准预测天气了!

所以说,这句老话我们现在可以当做一种气象变化的参考,对于现代农业生产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继续补充观点看法,共同探讨!


龙百晓生


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温。“该热不热,五谷不结;该冷不冷,不成年景”!庄户人家就盼着冷冬呢,这样来年才会有个好收成。


心随我动m


立冬 - 简介

立冬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立冬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传统上为冬天的第一个节气。相当于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225°至240°的一段时间,约14.9天,每年11月7日(或8日)开始,至11月22日(或23日)结束。这时太阳直射点由 16°19′S移至 20°16′S。狭义上立冬的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225°的时刻,即在11月7日(或8日)。 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候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中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

立冬 - 节气物候

立冬中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 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立冬 - 由来

立冬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所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 - 日期计算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有公式(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7.438,20世纪=8.218。   

举例说明:2088年立冬日期=[88×0.2422+7.438]-[88/4]=28-22=6,11月6日是立冬。   

例外:2089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立冬 - 节日习俗

立冬饮食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吕氏春秋・盂冬》:“是月也, 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高诱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晋崔豹《古今注》:“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 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

食俗

中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中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而在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民间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立冬游泳

在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立冬补冬

立冬节气的到来,是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人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里,人们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立冬冬学

冬天夜里最长,而且又是农闲季节,在这个季节办“冬学”是最好的时间。冬学非正规教育,有各种性质:如“识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于扫盲;“训练班”招收有一定专长的人,进行专业知识训练,培养人材;“普通学习班”主要提高文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冬学的校址,多设在庙宇或公房里。教员主要聘请本村或外村里人承担,适当的给予报酬。

立冬拜师

冬季里,好多村庄都举行拜师活动,是学生拜望老师的季节。入冬后城镇乡村学校的学董(学校管理人员),领上家长和学生,端上方盘(盘中放四碟菜、一壶酒、一只酒杯),提着果品和点心到学校去慰问老师,叫做“拜师”。有些老师人家,在立冬或冬至这天,像过大事一样,设宴招待前来拜师的学生。在庭房挂孔子像,上书“大哉至圣先师孔子”。学生在孔子像前行脆拜礼,口念:“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后孰如孔子!”然后学生向老师请安,礼毕,学生分头在老师家中做一些家务活。

立冬 - 农事活动

立冬立冬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三秋”已接近尾声;江南正忙着抢种晚茬冬麦,抓紧移栽油菜;而华南却是“立冬种麦正当时”的最佳时期。此时水分条件的好坏与农作物的苗期生长及越冬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秋收冬种

这时节正是秋收冬种的大好时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搞好晚稻的收、晒、晾,保证入库质量。冬小麦播种要抓紧,注意收听气象预报,巧用天时,下雨早播,不如抢晴略为迟播,以保证播种质量力求做到带蘖越冬,防止年内拔节,并尽量扩大冬种面积,减少空闲田。各地要抓好冬种、冬修水利、冬季积肥工作。

蔬菜农事

立冬后要及时做好大棚搭建工作。同时,做好大棚蔬菜管理,白天气温高时可在背风口揭膜通气,晚上要注意做好大棚密封工作。   华北及黄淮地区一定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   江南及华南地区,及时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是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的重要措施。

畜牧农事

生猪秋季防疫工作,着重做好补针工作;耕牛加强放牧,吃足草料;在冬季来临之间,开展一次驱虫工作。放牧时,尽量让山羊吃足草料多长膘;长毛兔秋繁工作,未配种的及时配上种;有养鹅习惯的农户赶紧引进苗鹅饲养,饲养70日龄正赶上春节,可卖上好价钱。

立冬 - 民谚诗句

区域谚语 全国 今冬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北方立冬打雷要反春;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

南方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闽南) 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闽南)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鱼防春旱;(闽南)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江南) 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江南)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 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江南) 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闽南)诗句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宋・仇远《立冬即事二首》   

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 ――宋・仇远《立冬即事二首》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紫金霜《立冬》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 ――宋・方回《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明・王稚登《立冬》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唐・李白《立冬》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老农的预测,到底准不准?

农村谚语还是有科学依据的

庄户人家种地都是按照二十四节气来的。比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要到谷雨了,就准备种瓜种豆;“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要到寒露了,就准备收棉花。其实很多老人,不仅用节气来安排农事,还用来预测年景收成、旱涝灾害呢。村里的王大爷就精通此道,一起来看看他的那些预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立春最好晴一天,风调雨顺好种田。

立春时节晴天的话,这一年就会风调雨顺,庄稼汉种地就不用发愁。

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满。

雨水时节下大雨的话,那这一年的雨水就偏多,河水不会干涸。

惊蛰北风刮起土,天气倒冷四十五。

惊蛰时节刮北风,都能刮起土的话,之后很有可能会倒春寒。

春分无雨闹瘟疫,春分有雨病人稀。

春分时节不下雨的话,有可能会闹瘟疫;而春分时节下雨的话,生病的人就比较少。

清明杨柳朝北摆,一年能还十年债。

清明时节刮南风的话,这一年的收成就很好,陈年旧账都能换上了。

谷雨雨淋红薯秧 ,一颗能收一大筐。

谷雨时节下雨,淋湿了地瓜秧的话,那这一年地瓜的收成就非常好。

立夏东风六畜蔫,倘逢无雨旱一年。

立夏时节刮东风的话,容易闹瘟疫,牛、马、羊、猪、鸡、狗不兴旺;立夏时节不下雨的话,就容易闹旱灾,稻、黍、稷、麦、菽不丰收。

小满有雨豌豆收,小满无雨豌豆丢。

小满时节下雨的话,豌豆的收成就不错;反之豌豆的收成则会不好。

芒种之日火烧天,五月必定无干土。

芒种时节天气晴热的话,农历五月会阴雨连绵,地上老是不见干土。

夏至交在五月头,不种芝麻也吃油。

夏至在农历五月头的话,这一年就较为干旱,芝麻的收成比较好,家家都能吃上香油。

小暑南风十八天,坑里泥巴都晒干。

小暑期间老是刮南风的话,那之后就会比较干旱,连坑里的泥巴都干了。

大暑屋里热得燥,稻在田里哈哈笑。

大暑期间天气极为炎热的话,地里的庄稼就长得比较好,这样丰收就有了保障。

立秋下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

立秋时节下雨的话,地里的收成就不错;反之庄户人家就要担心日子会过不下去。

处暑有雨一冬淹,处暑无雨一冬干。

处暑时节有雨的话,冬天雨雪就比较多;反之冬天就极为干旱。

白露晚稻不低头,只能割倒喂老牛。

白露前后晚稻还没有垂下的话,那么就不会有什么收成,只能割掉喂牛了。

秋分有雨好种田,穗足粒多保丰产。

秋分时节下雨的话,种麦子就不会缺水,来年的收成就有了保障。

寒露落在九月一,冬天不用备棉衣。

寒露落在农历九月初一的话,这一年的冬天就是暖冬,厚棉衣很有可能会派不上用场。

霜降日里不打霜,来年年景必有荒。

霜降时节不下霜的话,来年的年景就很不好,极有可能会闹饥荒。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

立冬时节打雷的话,冬天雨雪就比较多;而立冬时节不下雨的话,春天雨水就比较少。

小雪如若见晴天,有雨有雪到年边。

小雪期间天气晴朗的话,春节前后很有可能会下雨、下雪。

大雪雪花飞六瓣,来年家家吃白饭。

大雪时节下大雪的话,来年的年景就不错,家家户户都能吃上白米饭。

冬至如若在中央,今冬无雪也无霜。

冬至落在农历月中的话,这一年会是个干净冬,很少会下雨、下雪。

小寒雪水化成河,来年麦子收成薄。

小寒期间天气暖和,积雪都融化了的话,那来年麦子的收成就不好。

大寒河水都封冻,来年米面撑破瓮。

大寒河水都结了冰的话,来年庄稼就会大丰收,家家户户的米面都装不下了。

据王大爷说,以上这些农谚老话,都是根据二十四节气的物候,来预测年景收成、旱涝灾害的,照他大半辈子的经历来看,每一句都八九不离十。对于王大爷的说法,一些人表示,这都是老祖宗经验的积累,是值得去参考的。另一些人则表示,这都是老黄历了,早就做不得准了。对此大家怎样看待呢?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农谚老话具有地域性,只能适用于家乡鲁中地区,毕竟南北气候差距极大。





五常大志


有的吧,这些民俗谚语都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总结出来的,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可能以前老百姓们不能用科学去解释,但是不代表没有效果!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可以把这个古人总觉得谚语当做一种现代科学界的提出假设阶段,而论证可能就需要现在的科学家们去完成了


201808121140


这是历史留下的古语是也不是,是,不全是分本人认为看下临流年流年有水,流年无水不一班,比如明年己亥年流年地支拿水,不该旱,看如何吧!


CLQ疯子说实话


气候变化无常,甚至是极端天气情况下,这些谚语多数不准确!既使风调雨顺年头,也只适用于局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