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癌後他拿出藏著的880萬現金

他是一名中國科學院的院士,

也是一所中國著名大學的校長,

不幸的是,他被通知罹患癌症。

之後他:自覺命不久矣!

然後拿出藏著的880萬元現金,

做了一件震動中國的事。

這事你知道嗎?!

估計至少90%的中國人說:沒聽說。

那今天咱們就好好說說這事。

他,就是盧永根


1930年12月2日,

他生於香港,祖籍廣東花縣,

這是一個殷實的家庭,

父親在一家英國律師行當高級職員。

父親要求他勤奮學習,

有做錯的地方就嚴加呵斥,甚至鞭打,

他對父親心存敬畏,

在讀書上從不敢懈怠。

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

他曾一時被送回廣東老家避難,

不僅忍飢挨餓,

甚至連能穿的鞋子都沒有。

東躲西藏、衣食匱乏的逃難生活,

讓他深深體會到當亡國奴的苦楚,

愛國的種子埋進了他的心中。





避難的日子裡,父親曾託人,

特地捎來親筆寫的兩句家訓,

第一句是:身勞苦學;

第二句是:

既買鋤頭又買書,

田可耕兮書可讀,

半為儒者半為農。

父親的教導讓他終身難忘。


兩年後,他返回家鄉香港,

父親希望他繼續讀英文書院,

可民族意識已覺醒的他,

卻自己選擇了嶺英中學,

在這裡,他碰到思想進步的老師,

並被介紹到香港培僑中學讀高中。



今日培僑中學

培僑中學的愛國思想很活躍,

在一位國文老師的影響下,

他閱讀了許多進步書籍,他說:

在香港培僑中學讀高中的三年,

是我樹立人生觀、

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

1947年,他秘密加入了中共地下黨,

外圍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同志會”,

1949年,19歲的他又加入中共地下黨。

當初懵懵懂懂的少年,

成為了一個堅定的革命者。

高中畢業時,

黨組織決定安排他回內地,

到嶺南大學讀書和從事革命工作,

他毫不猶豫地就同意了。

要知道,當時香港的生活條件,

跟大陸相比可是天差地別。





1949年的香港,店鋪林立,滿街都是汽車



1949年的中國卻是一片廢墟,到處是殘垣斷壁




60年代的香港已是一片繁榮景象

差距如此明顯,可他一個香港人,

卻放棄了安逸生活回到祖國內地。

他堅定地說:

是侵華戰爭的現實教育了我,

我要為祖國復興效力。

回到大陸進入嶺南大學後,

他領導著嶺南大學的地下學聯工作,

之後轉入農學院,開始接觸到,

自己一生的研究事業:農學。

大學畢業後又留在華南農學院,

擔任起作物遺傳育種學的助教。

1950年,盧永根(左)與胡景釗在嶺南大學北校門碼頭

當時中國正大力提倡學習蘇聯,

一些堅持,

美國摩爾根遺傳學學術觀點的教授,

被批判和孤立,

可他卻同意摩爾根遺傳學觀點,

他說:

蘇聯專家的國際主義精神是很感人的,

但政治和業務不能混為一談。

1957年反右派運動開展,

他因此成了全校大批判的“靶子”,

被給予留黨察看一年的處分。

然而最後的實踐證明,他是正確的。

他敢於堅持真理,

獨立思考,不畏權威,

堅持了一個科學工作者,

應有的誠實、正直,實事求是。


那時在華南農學院,他認識了,

原中山大學農學院院長,

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丁穎,

相差40歲的兩人成了忘年交。

他跟著丁穎出差各地,

跑遍了全國稻區,親聆他的教誨,

他說:我從他身上得到許多教益,

一是他具有火一般的學習熱情,

對自己的成就永不滿足;

二是他淡泊明志,勤懇敬業。

生活儉樸,學農愛農;

三是他一絲不苟,虛懷若谷。

每一篇論文發表前,總要反覆修改,

逐字推敲,一個標點符號也不放過。

1964年,恩師丁穎不幸去世,

他繼承遺志,牽頭完成了,

恩師研究的後續工作和項目總結,

並給女兒取名“紅丁”,以紀念恩師。




1963年8月,盧永根(左四)隨丁穎(左三)在寧夏引黃灌區考察水稻。


文革時他未能倖免,被戴上,

“死不改悔,走資派兼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

下放到廣東翁城幹校10年之久,

直到1978年,他才遷回了廣州。


1983年,他憑藉真才實學,

擔任起華南農學院院長,

開始了長達13年的校長生涯。

1993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曾經有記者問他,如何處理自己,

黨員、校長、教授三個角色關係時,

他說自己謹記:

先黨員,後校長;

先校長,後教授的原則。

這句話雖然簡單,可想真正,

處理好三者關係很難,

但是他真正的做到了。


他是一個優秀、忠誠的黨員。

他曾多次出國探親和訪問,

先後在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

美國戴維斯加利福尼亞大學,

從事水稻科學研究,外國大學都挽留他,

美國的香港親人也竭力說服移民過來,

可在中國受過無數曲折的他,

卻不被異國物質生活所引誘,

毫不動搖地選擇留在當時落後的中國。

眾人百思不得其解,

那時有位美國移民局官員忍不住問他:

你具備移民條件,

為什麼還要留在貧窮落後的中國?

他深情地回答:

我打心底裡熱愛自己的祖國。

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一個好校長,

意味著一所好學校,

而他盡職盡責,

為教育事業鞠躬盡瘁。

80年代,學校經費緊缺,

他就對自己極為吝嗇,

堅持不坐車,不搞特殊待遇,

辦事儘可能乘坐公交、地鐵。

一位做工程的親戚來“走後門”,

他義正言辭地說:只要我一天在,

你一天不要進華農大門。

如此吝嗇的他,

卻在人才教育與培養上十分大方。


他四處奔走,

為學校籌備了不少科研資金,

為表彰教授團隊對獸藥開放的功效,

甚至撥出10萬元的高額獎勵。

不僅如此,他還專門,

為優秀學者成立工作室。

別人都說:“他為科研奉獻了一切。”

1984年的一個夜晚,

他在學校作了一場演講:

《把青春獻給社會主義祖國》,

他的這場演講,

直到今天聽來仍充滿激情。

他對學生們說:

你們這一代青年是幸福的、可愛的,

但又是帶有缺陷的。

缺陷具體在哪裡呢?

一是,沒有全面而系統地接受過歷史教育,

特別是中國近代史的教育。

因而,許多人對中國的歷史不瞭解,

或瞭解得不多。

二是,缺乏社會發展史、

革命人生觀和辯證唯物主義等觀點的教育。

三是,年紀還比較輕,社會閱歷淺,

沒有深切體會過,

我國民族被壓迫、被剝削的痛苦。

當前中國青年學生們,

最需要的是愛國主義教育,

具體的愛國主義行動,

應體現在哪裡呢?那就是:

一、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和刻苦鑽研。

二、自覺地把自己的前途和命運,

與祖國的前途和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三、培養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牢固樹立為祖國爭光的雄心壯志。

四、清除利己主義思想。

要關心集體,熱愛生活。

匈牙利著名詩人裴多菲,

曾在一首詩中寫道: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而他卻說: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亦高;

若為祖國故,兩者皆可拋。

我今天的發言,

如果能象一束小火花一樣,

點燃你們心扉中的愛國主義火焰,

並迸發出熱情,去為振興中華而奮鬥,

那是我所熱切期待的!


1987年,華農人事改革,

成為全國關注焦點,

他頂住壓力,破格晉升,

8名中青年學術骨幹,

其中5人更是直接,

由助教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

以破解人才斷層困局,

打破了論資排輩的風氣。

如今,這些人都成了獨當一面的,

科研人員和學術帶頭人,

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貢獻。

擔任校長的13年,

他全心全意為學校全局謀發展,

從未利用校長的身份,

給自己的教授身份獲得好處,

更從未利用自己的地位幫助,

自己的團隊獲取研究經費。


不僅在教育事業上卓有成就,

他自身科研實力更是過硬。

他與水稻打了一輩子交道,

提出的水稻,

“特異親和基因”新學術觀點,

對水稻育種實踐產生重要作用。

他帶領研究團隊小心的保護著,

7000多份稻米資源,

和900多份野生稻資源,

保存了華南地區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庫。

近5年,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3個,

累計推廣面積達1000萬畝以上。

每當聽說發現了野生稻,

他總是不顧高齡,

親身前往目的地進行實地研究,

為我國水稻事業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2007年8月,盧永根(左一)和謝華安(左二)等在福建省尤溪縣考察再生稻。


如此優秀,憂國憂民的他,

2017年,一個晴天霹靂,

多年勞累的他被確診患上了癌症。

而此時的他,

突然公佈自己手裡的880多萬鉅款,

一位老人,罹患癌症,

手裡還有880多萬元,

他的選擇會是什麼?

有人猜,他會飛到美國、歐洲,

有人猜,他會拿這筆鉅款,

到世界各地旅行,

讓自己的餘生活得精彩。

還有人猜,

他會把錢省下來,留給子女,

讓子女過上更好的生活。

可他卻做了一個,

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決定,

不是給自己治病,玩樂,

更不是給子女繼承,而是:

將畢生積蓄:880萬9446元,

全部裸捐出去!


盧永根院士在銀行工作人員指引下確認轉賬手續

今年3月21日,

他在妻子的陪同下來到銀行,

兩位老人不多商量,

只淡然一句:“都捐了吧。”

他用顫巍巍的手掏出,

牛皮紙包裹著的一疊存摺,

接著,將十多個存摺,

一筆筆轉入華南農業大學賬戶,

因每筆轉賬都需輸密碼、簽名,

前後足足花了一個半小時。


880萬9446元,就這樣,

全部無償捐獻給了中國教育事業,

這也是華農建校108年來,

最大一筆個人捐款。

他叮囑說,

這筆捐款要為華農設立教育基金,

用於資助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

鼓勵年輕教師教學,資助農業領域,

國內外著名科學家前來講學交流。


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留給子女,

他淡淡回答:孩子已經自立,

我的個人財產應為社會做貢獻。

接受捐贈的華南農業大學,

黨委書記李大勝在一旁,

早已聽得熱淚盈眶……


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李大勝和盧永根院士在銀行

一次就捐出880多萬元,

他很富有嗎?

答案卻恰恰相反。

他雖然貴為院士,

中國科學殿堂的最高榮譽。

可他家中的擺設是這樣的:

破舊的木沙發、老式電視,

鐵架子床鏽跡斑斑,甚至連,

損壞的幾把椅子,他都捨不得扔,

用鐵絲綁了又綁,勉強使用。

是真正的,家徒四壁。




由始至終,他都保持著,

“布衣院士”的赤誠底色。

生活中,他有許多饗宴的機會,

卻都婉拒了,理由是:節儉。

平日裡,他常拿著一個半舊飯盒,

與學生們一起排隊,

一葷一素二兩飯,在不起眼的位置,

慢慢地將飯菜吃得乾乾淨淨。

還總會善意提醒,

那些浪費飯菜的學生:

“多少棵水稻才能長成一碗米飯?”

隨著年齡增長,他的身體越來越差,

女兒多次勸他放棄工作,他都拒絕了,

有人建議請個保姆,有個照應,

出門叫上學校配的專車,還沒聽完,

他就直搖頭,然後繼續“我行我素”:

背個挎包、頭戴遮陽帽,

緩緩步行到公交站坐公車,

一旦遇上大雨,就摞起褲腿,

趟著雨水回家。

在他辦公桌上的一個筆記本扉頁,

寫著他用來自勉的四個“一點”:

多幹一點;少拿一點;

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


儘管自己過得如此拮据,

可對扶貧和教育,他卻格外慷慨,

每年都要捐錢,悄悄做過很多善舉。

2015年,他和哥哥,

還悄悄將老家兩間商鋪祖屋,

捐給了當地小學。




如今,他罹患重症,

自覺命不久矣,他說:

國家培養了我,

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

這是自己最後的一點光和熱。

有人質疑他,一個老院士,

還是個大學校長,終生積蓄,

怎麼會只有區區800多萬元呢?

區區800多萬元,真的不多,

還比不上一個商業工程的利潤,

區區800多萬元,真的不多,

還比不上娛樂圈明星幾集電視劇的收入。

可這8809446元,是他省吃儉用,

一分一角,辛辛苦苦攢下來的!


這位老科學家,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

用無言行動,詮釋了人生的意義。


魯迅先生說:我們自古以來,

就有埋頭苦幹的人,

有拼命硬幹的人,

有為民請命的人,

有捨身求法的人……

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死神留給這位脊樑的時間不多了,

他將不可避免地離去,

不可避免地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然而死亡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直到現在,

在中國知道他的人,

遠遠少於知道,

一個娛樂圈三線明星的人數。

你吃過的米飯中,也許就有他的貢獻,

但是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

知道他的貢獻?!



還記得前段時間的,

芭莎明星時尚慈善晚會,

說是慈善,其實就是各種明星,

出來露臉,為了上鏡率勾心鬥角,

等到真正需要他們捐款時,

卻都不做聲了,甚至有明星說:

我雖然沒捐款,

但是我也沒要出場費啊!

是,盧永根院士這800多萬元,

對整個社會來說是杯水車薪,

社會不缺這筆捐款,

但缺的是像他這樣的人啊。

戲子當道,偉人漸熄,

我們不奢求社會上人人都是盧永根,

但更不希望社會上人人都崇拜,

那些毫無責任感,

沒有大義的戲子明星。


人的一生,到底應該追求什麼?

他用畢生奮鬥回答了這個問題: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他心繫蒼生,

在浮誇與喧囂中,

堅守理想和信仰,

生活樸實如土,

成就燦若星辰,

他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是一個大寫的中國人,

是一個真正值得所有中國人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