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李宗仁,何应钦?

两个黄狸呜翠柳


纵横还是第一次看到把他们放在一块进行对比评价,着实有点困难,今天纵横就硬着头皮分析分析。

很多人认为两个人没有什么可比性,实际上二人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是国民党中位高权重之人,在个人素养上都具有很好的品性,并且都是能文能武,李宗仁最高位居中华民国副总统,而何应钦担任过中国陆军总司令,在军衔上两人都是中华民国一级上将。

当然本文要点评的是二人的不同之处,说得不好,还请高抬贵手。

李宗仁与何应钦的地方和中央

李宗仁代表了实力强劲的地方,而何应钦代表了国民党中央,如果把他们放在一起做比较的话,其实用地方和中央来对比更好一些,为什么,李宗仁最大的标签是国民党中新桂系的扛把子,实际上代表了国府中势力最强的地方军阀;而何应钦则是中央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大部分时间都是国民党中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其主导的黄埔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让老蒋都很忌惮,老蒋的五虎上将中的顾祝同和刘峙也是何应钦的哼哈二将。

在抗战中,尽管李宗仁的实力很强,但是在职务上,何应钦的国防部长还是能够压李宗仁的战区司令官的,当然,桂系并非全听老蒋的安排,也许何应钦的话在李宗仁的耳朵里不过是放屁。

李宗仁与何应钦的反蒋和拥蒋

实际上如果把老蒋拉出来,两个人的对比就更明显了,李宗仁是绝对的反蒋斗士,尽管何应钦在对蒋的问题上有些反复,但大多时候还是拥蒋的。

桂系和老蒋之间斗争与合作,都能写一部小说了,分分合合,闹的是不亦乐乎,老蒋前后总共下野三次,两次是被桂系撵下去的,第一次是在北伐成功一半的时候,宁汉分流,汪精卫和蒋介石在武汉和南京对雷,当时新桂系从中作梗,让老蒋不如把权力交出去,老蒋当时很气愤,后来和宋美龄结果后,又重新上台。

(何应钦、蒋介石、白崇禧)

在北伐成功后就开始蒋桂大战,把当时如日中天的新桂系一下子打回了广西老家,两家在抗战期间没有冲突,到解放战争时期,老蒋一败再败,新桂系又从后面使坏,迫使老蒋下野。

何应钦则是老蒋前期发迹的福将,当时在东征陈炯明的时候,老蒋与何应钦被包围,何应钦硬是挡住了攻击,保住了老蒋的命,这可以说是经历过生死之交了,蒋介石曾经说过,只要有我蒋中正,就必有你何应钦,可见二人之间的关系。

李宗仁与何应钦的抗日和媚日

李宗仁与何应钦最大的区别应该还是在抗日的态度上,李宗仁和他的新桂系都是积极抗日,在九一八事变后,反蒋斗士和老蒋达成和解,要一同抗日,知道谁是敌人,谁是兄弟,没有外患的时候我们可以自己打,但是有外敌来的时候,一定要团结起来,日本人固然凶猛,只要上下齐心,必然齐力断金。

在1936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李宗仁就发表了《焦土抗战论》,指出,要有计划,进行长期的消耗战,并且和陈济棠发动反蒋事变,要北上抗日,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李宗仁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38年主持了徐州会战,严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并且为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李宗仁也被看作是抗日名将。

何应钦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其抗日态度,其媚日、恐日的态度让人憎恨,人人都说张学良一枪不放丢了东北,当时主管华北的何应钦,更是对日本百般谄媚,还不如张学良打不过就跑呢!再次期间何应钦与日本人签订《塘沽协定》与《何梅协定》也都是丧权辱国的条约。

当然,在抗战前中国打不过日本,该怂的时候得怂一下,但是抗战都胜利了,何应钦主持受降,在受降仪式上,冈村宁次代表战败国日本投降并且鞠躬时,这个时候作为战胜国受降官何应钦竟然起立,微微弯腰接过投降书,简直是丢尽了战胜国军人的脸面。

这就是史论纵横对李宗仁与何应钦的对比!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与支持!


史论纵横


何应钦,到台湾后一直活到1987年,98岁才谢世。

到台湾后,何应钦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实际上被蒋介石剥夺了实权,只有空头衔,原来的何系人马也都烟消云散。

这种情况下,何应钦反而很看的看,有人曾问他在台湾主要忙什么,何回答说:“我现在是三打,打牌,打球,打猎。”

何应钦晚年的“公事”无外乎开会应景、发表讲话,参加证婚、剪彩、葬礼。

其余大部分时间是打桥牌、打猎、打高尔夫球、栽花种树。

后来各种死人的场合,何应钦就专门帮人家盖国民党党旗,一个个盖盖到最后,盖到蒋介石。

他把前半生对军事的热衷转移到了后半生对台湾经济文化建设。发起组织了“中日文化经济协会”,担任会长;恢复了“中国童子军”总会,一直挂副会长头衔(会长为蒋介石);等等。

特别是中国童子军,这是何应钦这位一级上将在台湾唯一可以和军事沾边的工作。所以,何应钦不光是挂个名,他是真实的投入这项工作,并且乐此不疲。

晚年的这种恬淡生活,无疑是有助于何应钦的长寿的。


故纸汇


在北伐战争还未开始之时,李宗仁就前去广州询问蒋介石,是时候开始准备北伐了。但是蒋介石当时的态度是果断拒接,后来还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李宗仁太幼稚,不从全局来看,现在时机未到。但是,李宗仁回去后直接开始起兵,他认为如今是最好的时机,如果不能牢牢把握很可能贻误战机。

就这样,李宗仁率先开始了北伐,而且上来就拿了首胜,一路势如破竹。蒋介石一看,原来敌人的战斗力如此不堪,这才开始北伐。为了展示自己的功劳,他安排李宗仁前去打江西,自己去打武汉。哪想到自己在武汉撞的血肉模糊,而另一面的李宗仁却捷报不停。



最终蒋介石还是请来了桂系军队前来帮忙,所以一时间李宗仁的第七军被人们称为“钢军”。不久之后的宁汉分裂,加上徐州失守导致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的威信扫地。并且,当时的南京是腹背受敌,北面有孙传芳的军队对峙,西面有武汉的唐生智的东征军虎视眈眈。


两队人马对南京政府构成了巨大威胁,不过武汉提出了和谈条件,要求蒋介石下野。可蒋介石哪儿能同意,明确表态要征伐武汉。但是蒋介石却没想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倒逼了自己一把。最终蒋介石因根基不够,被迫下野。



不过,比起蒋介石的狼狈,李宗仁确实是对北伐战争有重要影响,为北伐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毛主席曾经评价李宗仁:“请多多保重身体,共产党是不会忘记你的。”还曾经说:“据说这几年没了南京政府的财政支持,不仅撑得住局面,还被人称赞为全国的模范省,我看李宗仁是个有本事的人。”


文史长河




何应钦如何能与李宗仁相提并论?!

李宗仁是能够与蒋介石平起平坐的人,也与蒋介石斗了几十年,蒋恨李恨得咬牙切齿,可是也没能奈何得了他。

何应钦虽然号称国民党二号人物,但也不过是蒋介石养着的猎狗,他虽然不是绝对忠于蒋介石,曾经几番反蒋,可是蒋介石也能驾驭得住。我们也不要忘了,被称为“小委员长”的是陈诚,可不是他何应钦。



何应钦:有功,更有罪。

1924年蒋介石奉命创办黄埔军校,想到了曾经在日本振武学校的同学、此时很不得志的何应钦,于是拉拢何应钦到黄埔军校当了个副总教官,后来成了总教官。

蒋介石显然是何应钦的贵人,如果没有蒋介石的赏识,何应钦搞不好缩在云南没有出头的机会。蒋介石对何应钦很信任,军校两个教导团,蒋介石给了他一个;国民革命军建成后,蒋介石以黄埔学生编成国民革命军第1军,蒋亲任校长,何任师长;中山舰事件后,何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教育长;北伐时,何任第1军军长,后又被任命为东路总指挥。

这时的蒋介石确实对何应钦很厚爱,结果蒋介石没想到的是何应钦居然会翻脸不认人,在1927年配合“李白”、冯玉祥逼迫自己下野。1928年蒋复出后,虽对何有怨言,但是因为确实需要何的支持和卖命,同时黄埔学生也还没成长到何以取代何的位置,所以并没有过于追究何应钦的责任,当然那句“没有我蒋中正,绝没有你何应钦”也是对何应钦最大的警告。

但是何应钦仍然没有领会到蒋介石那句话的真谛,1936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囚禁蒋介石后,何应钦居然发兵围攻张学良,让蒋介石陷于危险之中。这件事让蒋介石意识到了何应钦确实是头养不熟的白眼狼,所以开始培养和扶持陈诚去取代何应钦,等到陈诚资历够了后,何也迅速地被蒋踹开了。



何应钦1945年9月以中国陆军总司令的身份在南京代表国民政府接受了日本的投降,但是这厮却很快用这份荣耀做了件不可原谅的龌龊事!

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在中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恶,即使在日本东京已经向他传达了日本将会投降的消息后,他仍然坚持作战,想要实行所谓的“玉碎”计划,日本投降后,他被划为甲级战犯。但是,何应钦为了营救这位日本好友,竟然说服了蒋介石将这个曾经侵略中国、残害无数中国百姓的战犯雇为高级秘密军事顾问。冈村宁次不仅没受到制裁,反而得到了善终,全是拜何应钦所赐!

只凭这点,何应钦有什么资格与李宗仁相提并论?

何应钦不过是投机钻营的民贼罢了。



李宗仁:英雄当归。

唐德刚先生在《李宗仁回忆录》的序言中写到:

李宗仁先生毕竟是在中国历史上做过“一朝天子”的人物,他也是“近代中国”这座高楼大厦中的一根主要支柱。没有这根柱子,则今日这座大厦,可能又是另外一栋不同的建筑了。

李宗仁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不是何应钦可比的,何应钦的命运受到蒋介石的支配,李宗仁谁不能为所欲为,但却能主导自己的命运。

李宗仁能够联合白崇禧、黄绍竑击败陆荣廷、沈鸿英这些旧桂系军阀,创立新桂系,然后打穿湖北将自己的势力直趋华北,让蒋介石如临大敌,这份能耐能有几个人有?在“李白”的构想中,拿下华北中原之地,然后南下取蒋介石所占之地,中国自古无不由北取南,当时李宗仁的成功率是很高的。只可惜李宗仁低估了蒋介石的手段,也高估了那个时代里的小军阀们的忠诚度和节操,李宗仁给蒋介石准备的强大军事攻势居然在蒋的金钱攻势下瞬间瓦解,毫无抵抗力可言。



李宗仁错过了取代蒋介石的最好时机,蒋介石也始终奈何他不得,但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宗仁则暂时搁置了他与蒋介石的争斗,或者说是将明争变成了暗斗,然后“听从”蒋介石的指挥,积极参与抗战。

桂军是李宗仁与蒋介石争斗的底牌,可是为了抗战,他将这副底牌用在了抗日战场上,最后竟然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当然,最后他还是坐上了“代总统”的位置,虽然只是过了过瘾,但是他与蒋介石斗了几十年,不正是为了这个位置?不管是不是有名无实,在抗战胜利后他总算是了了自己几十年以来的心愿。

1949年李宗仁以治病为由,带着“代总统”的皇冠去了美国,因为他知道去了台湾蒋介石不会给他好果子吃,正如白崇禧被蒋介石监视到死,他想要保留自己的尊严!

在美国的李宗仁看到祖国越来越好后,看到曾经的国军将领不断被特赦后,看到中国抗美援朝胜利后,看到中国西北升起了蘑菇云后,又毅然地回到了祖国。

不管几年后的那场浩劫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或者伤害,他的爱国情怀是始终值得我们尊敬的。


吾与吾国


李宗仁字德邻,广西桂林人。广西陆军学堂毕业,他平定广西,参加北伐,进行中原大战。抗战中指挥台儿庄战役大败日宼,八年抗战有着不凡的表现。

1948年一意参加竞选,当上了中华民国的副总统。李宗仁一路磕磕碰碰,终于如愿以偿,但代总统只是捡到一只烫手的山芋而已。

李宗仁上台之后,处处受蒋掣肘,内外交困又无可奈何,谋图谈判寻求划江而治。大陆一再丢失,李离开南京直飞桂林。白崇禧劝他去台湾,其勃然大怒;王八蛋才去台湾。以身有疾病为由,赴美就医,被台湾当局罢免代总统职务。

晚年的李宗仁冲破重重阻碍,冒着生命危险,于1965年偕夫人郭德洁女士毅然从美国回归大陆,消息传来,轰动世界。69年在弥留之之际写了一封信,被周恩来称作"历史文件"。

何应钦字敬之。原籍江西,生于贵州兴义。1908年赴日留学入掁武学堂。回国后任黄埔军校少将总教官。办事认真处世谨慎。两次东征屡建战功。

他曾是蒋介石的宠臣,左右侍奉数十年,抗战中是亲日派代表人物之一。幕后策划对新四军发动进攻,围歼新四军九千余人,扣押军长叶挺,制造了千古奇冤的皖南事变。

蒋介石一生三次大野,何应钦曾两次与桂系联手“逼宫“,蒋对他早己心存芥蒂。何逃往台湾后,深居简出,不闻政事,表示闭门思过。为了不使蒋产生猜忌,一方面表示有归隐之意,另一方面不放过支持蒋的机会。

何应钦一生生活检点,在那个年代里面对不能生育的发妻,不嫌弃,不纳妾,可谓难得。何养生有三大秘诀;修养,生活和医药。






周勇华2


李宗仁和何应钦都是一时人杰,只是成长路径不同。

李宗仁成长于陆荣廷的旧军阀队伍中,一步步摸爬滚打,和白崇禧、黄绍竑三个人互为犄角,在胡汉民、汪精卫、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阎锡山、冯玉祥等人都先后失败的情况下,最后却能脱颖而出,与蒋介石分庭抗礼,并数次使其下野,最终成为代总统,其实力不可谓不强。

何应钦开始是贵州的军阀,后来在北伐中成为蒋介石最倚重的黄埔嫡系,两个军官教导团就给了一个给何,北伐军第一军蒋介石是军长,何应钦是第一师师长。在黄埔系内,何的地位仅次于蒋介石。但在28年蒋介石下野和西安事变中,何作为亲日派势力的代表和蒋倚重的英美派(主管经济外交)代表产生冲突,让蒋心生罅隙。

所以蒋最后扶持陈诚,彻底取代了何应钦。作为蒋介石的影子,何应钦的军政作为完全被遮蔽,没有李宗仁那么事功,但其能力是不可忽视的,不然也不会爬到老蒋身边第二,有时候老蒋都拿他没办法。不过不管怎么说,在当时的环境下,亲日的何应钦在民族大义比抗日的李宗仁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李宗仁和蒋近似平起平坐,何应钦虽不像胡宗南那样是蒋的家臣,但基本介于大臣和家臣之间。


青年史学家


1933年的长城抗战期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中国军队在长城沿线跟日本关东军打得死去活来,北平天津的日本驻军却可以在城市内自由活动,部分爱国将领如杨杰等提议应当攻击东交民巷的日本兵营,最不济也要将满大街乱窜的日本浪人拘捕,以免他们刺探情报或是扰乱人心,时任军委会北平分会一把手的何应钦通通不准。

即便在前线,坐拥30万大军的何应钦也是消级防御,面对不足8万的关东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此人的恐日和媚日,实在不敢恭维。



期间一次,日本驻华武官酒井隆(后来是23军司令官)因为在城门遭到中国士兵的盘查,居然带了两名武装卫兵直闯何应钦的办公室,连咆哮带威胁,很是舞舞扎扎了一顿,这要是换作陈诚,能当场击毙之,可何应钦还是能忍气吞声,不管他秉承了蒋介石怎样的交代,作为黄埔系二号军官,他都失了军人本色和气节。也所以,抗战胜利后他能动用各种手段放过冈村宁次,也就不足为奇了。

期间的《塘沽协定》《何梅协定》都是何应钦主理的,懒得再说。

“一二八”上海事变时,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南京的黄埔系将领纷纷请战,宋希濂甚至拉了一卡车连排长去找军政部长何应钦理论,这个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黄埔总教官仍然不允,还把宋希濂等人训斥了一顿。所以,不管何应钦资历和能力如何,在民族气节这一点上,他输给李宗仁太多,李宗仁从1937年底就任第五战区司令开始,到1945年任汉中行营主任,抗战八年,一直坚持在对日作战的军事前线。



而何应钦根本拿不住这样的成绩单,唯一的一次统兵作战,就是1945年的湘西会战,刚刚就任陆军总司令的何应钦,指挥第四方面军王耀武全部、第三方面军汤恩伯一部,甚至还有胡琏的18军和廖耀湘的新六军,半数已经换装美械的几十万大军,完全可以将日寇第20军打残,或者至少歼灭其主力第116师团,结果何总司令故意让18军放开口子,致使日军大部逃出,围歼战打成了击溃战,他的战术眼光很差吗?倒是汤恩伯曾经一针见血:何应钦不是亲日,是“爱日”!

何应钦在政治上也是摇摆的,北伐期间他的第一军和李宗仁的第七军共同经略华东,也是蒋介石另建南京政权的两大军事台柱子,1927年宁汉合流前汪精卫提出的条件是蒋介石必须去职,于是南京方面的黄埔系和桂系四巨头喝下午茶议事,面对白崇禧的逼宫,蒋介石满心以为何应钦一定会支持他留任北伐军总司令职务,结果何敬之来了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蒋介石大失所望,郁闷下野。蒋介石后来说道:“当时只要他何应钦一句话,我是可以不走的”。

胡宗南在黄埔同学会上大呼:我们支持校长复职,何应钦如果反对就干掉他!



未及二年中原大战爆发,重投蒋介石怀抱的何应钦坐镇武汉,又指挥各路人马对桂系部队痛下杀手,李宗仁白崇禧只好退守广西。而西安事变爆发后,何应钦立马宣布代行总司令职务,调动两个集团军杀向西安,同时命令空军轰炸东北军和西北军,这分明是逼年轻气盛之张学良杀蒋的节奏,直到蒋鼎文带着蒋介石手谕飞回南京面交,何应钦才算罢手。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把最重要的两个军职给了白崇禧(“国防部长”)和陈诚(参谋总长),而把何应钦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军事代表团中国代表团长”,用意显而易见。

(早年的何应钦)

1949年元旦,蒋介石第三次下野,3月却手令何应钦出任行政院长组阁,用以牵制李宗仁这个“代总统”,对何应钦而言,要么别干,以免造成蒋介石误解其与桂系穿一条裤子;要么好好干,完成掣肘的任务,结果何院长干了二个月即宣布内阁集体辞职,又把李宗仁摆了一道,政治上确有些反复无常。

一手好牌打稀烂,一言难尽何应钦。


度度狼gg


桂系军阀,促可小觑啊。打日本鬼子,一个打俩,确实厉害啊。作为桂系军阀头子李代总统,打仗还是很内行,搞政治阴谋欠火候。

何应钦比老蒋矮半级,黄埔军校的二把手,南京政府的亲日派头目,时刻都想造反取代老蒋,可惜实力不行啊,何部长没有自己的部队啊。
蒋公,还是很厉害的嘛。


南湖烧窑匠


李宗仁是桂系一号人物,何应钦与其接触的也多,我就用介绍何应钦来给大家介绍:1947年后,何应钦在追随蒋介石的数十年里,何应钦自认无论是能力还是在军中的影响,均不比蒋介石差,给蒋介石做了半辈子“配角”的他,也想当一把“主角”。此时,蒋介石的嫡系均成为败军之将,在朝中蒋介石的地位已经一点点地动摇,何应钦准备借此机会秘密跟桂系李宗仁接触。 1949年1月,蒋介石下野后,时任行政院长的孙科(孙中山之子)随即也辞去职务,出任代总统的李宗仁随即提名由何应钦担任行政院长。 颇有城府的蒋介石见状立即意识到,一直身为自己副手的何应钦此番能得到李宗r的“赏识”,一定是何应钦在背后搞过什么动作,因此起初他极力反对。然而,思虑再三之后,为了制衡桂系,还是同意了这一决定。 就这样,在国民党政权垮台前,何应钦凭借自己在蒋、李之间“左右逢源”的“才智”过了一把行政院长的瘾。 但好景不长,何应钦的“左右逢源”渐渐变成了“里外不是人”。随着前线战事的失利,李宗仁和蒋介石开始互相指责、推诿责任,何应钦既不敢得罪蒋介石,义不愿将全部责任归咎于李宗仁,最终被二人的“斗法”逼下了台。 何应钦在出使联合国期间,已经在美国购置了别墅,为自己早已留了退路。但蒋介石退守台湾之后,给何应钦发去了电报,令他必须火速赴台“甘苦共尝”,还为他准备了专机。


当时,许多追随蒋介石多年的国民党要人纷纷逃亡海外或滞留香港,何应钦为此做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很清楚,自己虽然是蒋介石的“副班长”,但是曾经在背地里搞过的那些活动,蒋介石一定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此次前往台湾吉凶未卜。然而,最终他还是听从了蒋介石的召唤,偕家眷飞往台湾。 到台湾后,何应钦先是在家“闭门思过”,随后被蒋介石任命为“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据当时何应钦身边的人回忆,“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的办公地点就位于当时台北“总统府”的三楼,从地理位置上距离台湾的权力中心只有一步之遥,但对于进入这里的国民党老将们来说,却再也无法回到那个看似一步之遥,实际却是千里之隔的舞台了。 何应钦这位国民党中央系里的不可或缺的要员,从此也退居幕后成了闲人一个。虽失权柄未失宠 在国民党黄埔系中,蒋介石向来是独一无二的“男一号”,何应钦是唯一的“男二号”,两人就像是台上的“二人转”演员一般,要互相配合,把戏演好。 但是,作为“主角”的蒋介石又在处处提防何应钦,防止他功高盖主,占了自己的老大地位;身为“配角”的何应钦也不甘心做一个“千年老二”,经常会在“舞台”上搞些小动作,希望借机翻身,也过一把“主角”的瘾。西安事变时期,何应钦就极力主张讨伐张、杨,想置蒋介石于死地;第二次内战末期,他联合桂系,排挤蒋介石……这都是何应钦的“代表作”。 到了台湾这个“小剧场”之后,由于蒋介石已经扶植起了陈诚这个言听计从的新“男二号”,何应钦自然被丢到了幕后。退居“二线”的何应钦很清楚蒋介石的为人,因此他时常担心,当年搞的那些小动作会招致蒋介石的报复,便绞尽脑汁讨好蒋介石。 1949年12月7日,日据时期的台北总督府门前挂出了“总统府”的招牌。蒋介石急欲复职“总统”,蒋经围的太子派振翼待飞,昔日四大家族只剩了蒋氏一家。 何应钦自知重温过去权倾势重的旧梦已无可能,素有“自知之明”的何应钦深谙与蒋介石的相处之道,为避免未生奢望而引起猜疑,特意于蒋对自己下手前公开了自己的态度。


1950年1月6日,美国《新闻观察》记者斯瑞就台湾政局访问何应钦,原以为这位国民党重臣能有见地高深的观点,不料,何应钦却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是国民一分子,在国民应尽义务方面当然不能后人,所以就我内心的衷愿说,从政时不负为国家公仆,现在只希望无忝为一个自由中国的公民。” 何应钦的“识相”自然给蒋介石省去了很多麻烦,在蒋复职一事上,何的表现也颇得蒋的欢心。由于李宗仁移居美国,又未宣布放弃“代总统”之职,蒋介石的复出既要有千呼万唤的过场,又要在“法理”上剥夺李宗仁的“代总统”之职。何应钦先后两次与李宗仁共事,对李宗仁也颇有好感,但为了消除蒋介石的猜忌,他不得不抛弃对李宗仁的私情公谊。


李三万的三万里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一下。

说道何应钦,老梁四个眼睛(有一副眼睛)没有一个能瞧的上这货的。说道李宗仁,老梁除了伸个大拇哥之外,觉得自己个还真没有资格评价这位国民党在大陆最后一任总统的资格。

李宗仁国民党响当当的主战派,抗日英雄,国民党第一次在正面战场干趴下小日本的第一人。

所以啊,今天咱们就聊一聊何应钦,聊完了他,咱在心里和李宗仁比较一下。

何应钦

当年带着一脸晦气,已经步入黄昏的大清朝,再做最后的挣扎,选拔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出国门,去学习老外的西洋玩意。

这位戴着眼镜,一脸书生气还是小人物的何应钦,通过选拔以优异的成绩,被选中留日,去了小日本的东京振武学校学校。

这一年也是何应钦人生转折点的开始,因为他认识了比他高一届身为学长的蒋介石。

俩人坐下来一聊,蒋介石发现这货还是有点才干的,而且还是同乡,有了这两层关系,蒋介石对他也是有意拉拢。这也开启了何应钦飞黄腾达成为大人物的序幕。

后来组建黄埔军校,老蒋一拍光脑壳就想到了这位既是校友又是同乡的何应钦。“娘希匹的!就他了!”将何应钦拉来做了战术总教官,没的说,这家伙工作谨慎,无不良嗜好,而且对人和蔼。

后来黄埔军校的人都说老蒋是“严父”(老蒋对有了错的包括吃空饷亏空的黄埔系的军官,拍桌子,骂娘但真下手处理的基本没有),老蒋眼一瞪,黄埔系的学生没几个不怂的。

而将何应钦称为“慈母”。从这一点上我们也不难看出,何应钦在黄埔系中的地位。

之后北伐组建黄埔军校教导团第一团的时候,又让何应钦担任第一团的团长(大伙应该了解能在国民党军中,担任番号第一的都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

老蒋的全力支持,再加上何应钦的才干,这货一路飞黄腾达就任第一旅的旅长,接着是第一师的师长,第一军的军长。

从这些履历中不难看出,老蒋对何应钦无比的信任。但让老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货脑后是有反骨的。奶奶个嘴的光看长相了,没看后脑勺啊,这让后来的老蒋没少想找后悔药吃。

1927年北伐末期,李忠仁、白崇禧和蒋介石发生了矛盾,何应钦在李白背后支持,逼着蒋介石下野。

老蒋被弄的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灰溜溜的去了日本。美国佬和小日本一看,老蒋下去了,中国乱成一锅粥了,这俩王八大眼对小眼:“奶奶个嘴的,这怎么做生意。”

在美国佬和小日本的撮合下,老蒋又回来了。

老蒋吧咋着嘴,心里还在嫉恨李白二人,压根就没有想到何应钦。

后来碰上了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将老蒋给扣在了西安。

国民党一下子慌了,想要营救,一大帮子大头兵聚集在何应钦的府邸讨论。

看到这架势,何应钦觉得机会又来了,马上调兵遣将大部队压境西安,并且派出了所有飞机。

我去!宋美龄一瞧,娘希匹的这是要搞事啊!直接就将何应钦堵在办公室里:“派飞机,你是想炸死蒋介石吗?派部队压境你这是要逼着张学良和杨虎城杀老蒋吗?”

这两句话可要了何应钦的姥姥命了,他就算有这个心,他也没这个胆背这口黑锅啊!

之后大伙都知道,老蒋平安的回来了。老蒋知道这件事之后气的大骂:“娘希匹的!没有我蒋介石,就没有你何应钦的今天。”

后来何应钦就被解除了兵权,担任总司令部的参谋长(大家知道一句话,参谋不带长,放pi不带响)留守南京,无固定班底,没有自己的军队。

之后就是,15年的军政部长,需要他带兵,就临时拨给他一部分,事后立马收回。

也许是因为有留学日本的经历,何应钦对小日本还是“很”有好感的。在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在老蒋的默许下,牵头签订了著名的《塘沽停战协定》以及《何梅协定》默认了小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和热河的“合法性”。

说道这里,有人要反驳了。老梁要说的是:“您那别着急,咱往后看!”

后来,小日本投降,何应钦受降,侵略中国的罪人冈村宁次弯腰递降书,咱这老何立马也把腰弯了下来,恭恭敬敬的,挺给小日本面子的,这张照片成为了永恒的记忆。

又有人说,不就是一张照片吗?也许人家是激动,老梁要说你激动个毛线啊,行咱往后看。

之后,何应钦立马给了冈村宁次一个小日本官兵善后联络部长官的官,协助国民政府接受遣返小日本的工作。

在此期间没有监视,没有扣押,得令,冈村宁次这才躲过了远东军事法庭的审判,逃回了日本。

之后蒋介石败退台湾,请大家记住就是何应钦何大人利用自己和小日本的关系,拉拢小日本对台湾友好,签订所谓的《和平条约》,并成立“中日文化经济协会”成为常务理事,之后担任主任理事,这个协会所干的事,就是拉拢小日本的上层人物的。

老梁在这里问一句:“他有的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