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管康乾盛世为“红薯盛世”?

生猛历史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疆域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人口在乾隆晚年超过了3亿大关,是当时全球面积第二大国,人口占据全球三分之一。依靠庞大的人口基数而发展的传统手工业经济,使得当时的清朝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清朝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人口的骤增,而清朝人口能在不到两百年时间里,从明末清初的数千万爆增到乾隆晚年的3亿,与一种美洲作物密不可分,那就是番薯。

番薯原产于大小安地列斯群岛、中南美洲地区,随着新航路的开始与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班牙殖民美洲以后,将这种高产、成活率高而且美味的作物带到了很多地方,其中就包括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群岛。

明朝末年,在吕宋经商的福建商人陈振龙父子,将番薯藤偷藏船舶的绳子上带回家乡进行种植。因为番薯适应力强成活率很高,而且产量巨大,很快就得到了广泛传播。

清朝康熙年间,陈振龙的后代,将番薯传到了浙江、河南、河北等众多省份。成为了仅次于水稻、小麦与另一种美洲作物玉米的第四大农作物。

中国属于农耕文明,农业的兴旺与人口的增加是经济的基础,由于番薯的传入,使得很多原本不适合粮食生产,不适合养活大量人口的地区,条件得以改善,清朝拥有了养活更多人口的农业基础。

番薯的传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朝人口骤增,清朝人口的爆炸保证了清朝统治的安定与经济的繁荣,所以康乾盛世被戏称为“番薯盛世”。


澹奕


之所以将康乾盛世称之为“番薯盛世”,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所谓的盛世,是靠番薯养活的人。

中国的土地虽然广袤,人口也还算众多,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有一个瓶颈,那就是人口。“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人口不过6000万,而最多是宋朝和明朝中期也不过1亿,万历年间也不过一亿五千万左右。而且人口一旦突破一亿,农民起义几乎就接踵而至。原因很简单,随着土地兼并以及粮食产量的不足,养不活那么多人了。

而万历年间引进的番薯和玉米,改变了这种情况。明人没有享受到这种福利,却让清人摘了桃子。

有数据显示,清朝的耕地面积是前代的四倍。这并不是前人懒惰,而是中国的传统作物尤其是水稻对耕地的要求非常严格,而番薯和玉米就没有这种问题,连西伯利亚都可以种植。同时番薯的种植,反过来改良了土地的土壤,使原来贫瘠的土地变成了小麦与水稻可耕种的土地。这样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稻和小麦的耕地面积。

实际上,历代粮食人均占有量,康乾时期是最低的:秦汉为985斤,隋唐988斤,宋朝1457斤,明朝1192斤,而乾隆时期,不好意思,只有780斤。

张宏杰先生将“康乾盛世”成为饥饿的盛世,诚不我欺。


青言论史


刚看到这个问题时有点蒙圈了,将缔造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的两位主人(应该是三位,康、雍、乾),同地瓜(又叫红薯、番薯、甘薯等)联系在了一起,爷三可能会不高兴滴。别急,等我给恁三解释完了,再去找问我问题的人~小悟空!

康熙、雍正、乾隆爷仨统治长达134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顶盛,社会稳定,国力最强,疆域最辽阔,最最重要的是人口增长迅速,那问题来了,吃什么呢?

你想,中国才摆脱了饥饿多少年?康乾时候又木有化肥,作物产量才有多少斤呢?蜀黍滴亩产百把十斤吧,这就数着地瓜了,它滴产量高啊!现在有肥有药滴红薯亩产过万斤,那时你就当它产量是现在的五分之一,也得两千斤吧!

相当年,福建华侨-~陈振龙同志于明朝万历年间从吕宋(今菲律宾)引种而来,看重的就是它的高产,它可生、熟皆可,还易锄存,挖个窖子放进去,别冻了就可保存到开春,切成干最好保存。老话说滴好,“存钱不如存粮”,“家有存粮不慌慌”,毛主席还说过“以粮为纲”来。你想,有了吃滴喝滴,老百姓还反什么?社会不就长治久安了吗?!

所以,在他爷仨的大力号召和推广之下,红薯在康乾时期得以盛栽,解决了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

也有不好的一方面,可能那个时候空气污染的厉害,毕竟吃多了肠胃难受,放“炮”滴多!

知道了吗?康乾盛世因为地瓜解决了温饱问题才又称作“红薯盛世”!

嗨!康、雍、乾仨干巴老头,同意不?

如果不同意,找提问者 ,与我无关!

我先烧上三柱香再说!

好了,欢迎评论加关注!


庄稼小医生


当时的百姓与西方同等百姓的生活水平相差的太多了。当时的人们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最后还要欠着3两银子才可以继续生存。还不敢遇到灾荒之年,遇到更是让人崩溃。只能等待朝廷救济,要是等不到的话,只能啃树皮。对于西方人们,当时的人们相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但是从当时的国家的财政情况来看,国民生产总值并不是很低,还可以的情况。为什么百姓却吃不饱饭呢?当时的时期,皇帝多次进行大规模蠲免钱粮。所以到质量后来的这种状况。所以当时的老百姓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富足。

所以说,所谓的“康乾盛世”只不过是统治者和贵族们的盛世,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个没有什么关系的盛世。


小叶的车生活



在今天的中学历史课本中,清代的康乾盛世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且历史最久的盛世。然而今日,许多人将这一盛世称为“红薯盛世”。那么,这个长达一百余年的古代盛世究竟与红薯有何关系呢?





人口盛世


明朝以前的古代中国,以麦、粟、稻为主的粮食作物占据了中国人的餐桌,这些粮食作物的产量虽然随着中国古代耕作技术的提升与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有所提升,但是由于物种本身的限制,这些粮食作物所能供养的人口量始终有限。因此,在明朝末年之前,中国的人口峰值基本维持在一亿人左右。



 图/中国古代人口变化


然而,随着清王朝的建立,中国人口开始了井喷式的增长,在战乱仍频的顺治十二年(1655年)全国人口为7000万,到了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之时达到1亿人;在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之前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中国人口已经超过3亿。在中国古代这个以“人丁兴旺”为盛世标准的话语导向下,康乾盛世毫无疑问是最为恢弘的盛世,而这些人口的疯狂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当时的舶来产品-番薯(红薯)。


疯狂的番薯


番薯原产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明代中后期传入中国 。番薯传入中国以后 , 名称很快和 中国原有的薯类结合起来 , 于是就有了甘薯 、地瓜 、红薯、白薯等等的称呼。


由于番薯甜美可口, 适应性强(可以在山丘荒地之上种植)、产量高,“种之利胜种谷,在国内传播很快,不久就以其独特的优势压倒传统薯类, 在粮食作物中跃居重要地位。


以当时的河南为例,乾隆时期河南旱灾严重 , 连年歉收 , 为了救灾 , 乾隆命闽浙总督雅 德 “ 将番薯藤种采寄河南 ” , 乾隆五十年元月 , 又命河南巡抚劝谕河南民人仿照豫北怀 庆府的办法 , 广为栽种红薯,用以接济民食。正是因为番薯的存在,中国历朝政府最为头痛的旱灾所造成的人口损失也就大为减少。


番薯来华之后,大大改变了中国的农业种植布局,也改变了人民的饮食结构,为清朝时期人口盛世的到来做了充分的物质准备。





参考文献:1.马雪芹:明清时期玉米、番薯在河南的栽种与推广


生猛历史


为什么康乾盛世被称为“红薯盛世”?

康熙和乾隆执政的清朝时期,为什么会被称之为红薯盛世呢?这样说会不会让康熙乾隆觉得面子上过不去的呢?毕竟有人说康乾盛世是二位的功劳,是十全武功的大作为而被万世敬仰的哈。

怎么会和小小的红薯扯在了一块呢?康乾盛世不是在两位天子的英明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吗?看样子不完全是的。清朝宫廷剧这几年也看的不少了,很多的学者也会研究说康乾盛世是朝廷的功劳。

其实不是的,但不可否认也是有功劳的,毕竟是在两位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疆域和人口都增加了。在盛极一时的时候,中华的疆域可是达到1300万平方公里的,人口也达到了一两个亿的水平。

但是这里要感谢一两个人,他的功勋更大。那就是把红薯引进来中国的陈振龙先生和普及推广的金学曾先生。是他们两位把红薯从国外引进到国内并让农民种植,农民才在大灾之年不至于饿死。所以后来福建有建设先薯亭来里面两位的功德的。可以说其功德太大了。

这个是前提,因为红薯比较容易栽培,产量也比小麦玉米和稻米高,在当时的农耕生产条件下,红薯的产量是最高的。而红薯完全可以作为主粮来吃的,营养价值很高,可以让人吃饱肚子而不至于饿死。这样在清朝时期,由于社会关系比较稳定,适合人口大量的繁育,而且粮食的生产也能够跟得上了。因此就出现了人丁兴旺,物产丰富,举国同庆的局面。国富民强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来说呢,大面积的红薯推广和种植,农民有休养生息和吃饱饭的条件,反过来又刺激了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更有力气来开荒种田,这样的结果就是粮食面积扩大,国家粮库积蓄充裕,社会安定,举国欢庆,这样的局面就是康乾盛世啊,但是貌似和红薯的高产,和农民的休养生息有关系的。

因此,称康乾盛世为红薯盛世,也不算过分的。历史是农民创造的,而红薯养活了农民和很多人,这个说法是说的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