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輕德舍重功畏小忍忘大義之千古詔書《西晉武帝即位詔》

晉武帝司馬炎

《西晉武帝即位詔》

(司馬炎 西晉 公元265年)

皇帝臣炎,敢用玄牡,明告於皇皇后帝:魏帝稽協皇運,紹天明命,以命炎曰:“昔者唐堯禪位虞舜,虞舜又以禪禹,邁德垂訓,多歷年載。暨漢德既衰,太祖武皇帝撥亂濟民,扶翼劉氏,又用受禪於漢。粵在魏室,仍世多故,幾於顛墜,實賴有晉匡拯之德,用獲保厥肆祀,弘濟於艱難。此則晉之有大造於魏也。誕惟四方之民,罔不祗順,開國建侯,宣禮明刑,廓清梁、岷,苞懷揚、越,函夏興仁,八紘同軌,遐邇馳義,祥瑞屢臻,天人協應,無思不服。肆予憲章三後,用集大命於茲。”炎惟德不嗣,辭不獲命。於是群公卿士,百辟庶僚,黎獻陪隸,暨於百蠻君長,僉曰:“皇天鑑下,求民之瘼,既有成命,固非克讓所得距違。”天序不可以無統,人神不可以曠主,炎虔奉皇運,畏天之威,敢不欽承休命,敬簡元辰,升壇受禪,告類上帝,以永答民望,敷佑萬國。惟明德是饗。

晉武帝司馬炎

白話文:

皇帝臣司馬炎,用活牲祭告天地人神,明告於皇天后土:魏國皇帝向上天問詢他們的國運,天命非常清楚地告訴魏國皇帝,魏國天數已盡,天命應驗在我司馬炎身上,說:“上古時代堯帝把帝位禪讓給舜帝,後來舜帝又把地位禪讓給夏禹,他們的聖德和教誨傳之後世,已經在世間傳承了了幾千年。到了漢朝末年,天下喪亂,魏國太祖武皇帝曹公諱操,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濟世安民,輔助漢朝皇帝,到了他的兒子曹丕又接受了漢朝皇帝的禪讓。到了魏國的江山,仍然是多有變故,國家幾次面臨危險,幸虧有我的祖父司馬公諱懿和父親晉王司馬公諱昭,匡扶魏國的江山社稷,因為這蓋世功勳,魏國皇帝賜給我的父祖兩代人加九錫、進爵晉王的封賞,讓他二人能在國家危難時扭轉危局。這是我大晉有大恩於魏國啊!天下百姓聽信流言蜚語,認為我司馬家不顧國家江山社稷,不敬天地人神各路神祗,現在我大晉開國建號,宣揚禮法,明確國家法度,肅清在梁州、岷州的叛亂,恩惠到達揚州、越州,中原地區興旺繁榮,八方的車輛道路都是一個寬度,我大晉朝名揚四海,遠近各國都知道,紛紛慕名而來,天降祥瑞也紛至沓來,天地人神互相協同,昭示天命在我大晉朝,天下人沒有不相信的了。所以我推辭了三次群臣的勸進稱帝奏章,不敢接受上天的命令即位稱帝。”我司馬炎唯恐自己的德行不夠,堅決推辭。於是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天下士民,百姓中的賢者,還有僕役傭人,以及周邊各族的部落首領,一起對我說:“上天的命令不可違,天數不可違,徵求天下百姓聚會聊天時的言語,都說,既然上天已經有了明確的指示,再如堅決推辭不受,會違背天意民心,會招來上天的懲罰。”天下的秩序朝廷的綱紀不能沒有人來主持,天下百姓不可以長時間沒有君主,我司馬炎畏懼上天的旨意,虔誠恭敬地尊奉上天的命令,選擇良辰吉日,升起祭壇,接受魏國皇帝的禪讓,昭告上天,同樣昭告天下百姓,並知會各國。我大晉朝的恩澤將會供天下人享用!

《西晉武帝即位詔》發佈人介紹

司馬炎生於曹魏明帝曹叡青龍四年(公元236年),卒於,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景帝司馬師之侄、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晉元帝司馬睿叔父,晉朝開國皇帝。

曹魏鹹熙二年(公元265年)襲父爵晉王,數月後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自己,國號晉,建都洛陽,改元泰始。西晉咸寧五年(公元279年),司馬炎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於次年滅吳,統一全國 。建國後,他採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 並頒行戶調式(包括佔田制、戶調製和品官佔田蔭客制)。太康年間(公元280—公元289年),西晉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但滅吳後,司馬炎逐漸怠惰政事,奢侈腐化。西晉太熙元年(公元290年)病逝,諡號武皇帝,廟號世祖,史稱晉武帝。

前期能厲行節儉,虛心納諫,用人唯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後期則熱衷於安逸享樂,以致荒淫無度,君臣賽富。前明後暗是對晉武帝最公正的評價。

今天作者從另一個角度解讀被後世誤解頗多的這位晉朝開國皇帝。

歷代大一統王朝開國帝王裡,氣度恢弘有王者風,氣量寬仁到空前絕後,非晉武帝司馬炎莫屬。歷代史家對司馬炎的批評和低估,皆因為他的對比對象從來都是嬴政、劉邦、楊堅、李淵、趙匡胤、朱元璋等等,作為大一統的開國帝王,司馬炎的能力和施政確實比不了上述諸人的偉略雄才。畢竟歷史長河雄猜英主數不勝數,可仁厚到司馬炎這個地步的開國之君,又有幾人呢?

司馬炎是一個好人,最起碼比他的祖父和父親要寬厚仁慈得多,他待人以誠,從不以奸詐猜忌之心對待文武百官。

司馬炎是學者皇帝,以禮制經義治國,秉性寬容,施政有方,分八公架空三公九卿,以三省六尚書三十五曹代為施政,奠定後世三省六部制雛形,頒佈第一部以儒家思想治國的法典《泰始律》。

司馬炎對士族高門是非常寬容,但不盲從,如西晉開國名臣傅玄、張華皆由寒門而致顯位。又選用馬隆、王濬等寒門人才成為當世名將,西平鮮卑叛亂,南滅東吳一統,結束三國爭亂,書同文,車同軌,結束了自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以後一百年的混亂局面,即位早年提倡節儉,以身作則,後期頗有崇尚奢靡、君臣鬥富之舉。

晉朝軍隊

當時天下民眾在經歷百年分離戰亂後,迎來一個“牛馬被野,餘糧棲畝,行旅草舍,外閭不閉”的太康盛世,度過了富足安寧的二三十年,此後直到隋唐的三百年中,中華大地再未有過片刻安定,戰亂、屠殺、逃難、饑荒時刻籠罩在天下百姓頭上。

司馬炎統一天下後,對魏蜀吳三國亡國之君,曹魏元帝曹奐、蜀漢後主劉禪、東吳末帝孫皓,不僅不曾殺害,而且禮遇有加,錦衣玉食,三位末代皇帝在新朝都得以享盡天年,中國曆代封建王朝從此以後再也沒有這樣的事了,由此足見司馬炎的過人度量。

司馬炎與晉朝開國功臣各個都成為了兒女親家,給他們以高官厚祿;大臣可以當面批評他是“桓靈之君”、可以指著御座說“此位可惜了”而不受懲罰;可以大罵“高貴鄉公何在”、可以砸了他御賜的珊瑚樹而無所顧忌。

司馬炎推行政治寬容,興滅繼絕,約法省刑,解除了曹魏宗室和漢朝宗親的禁錮令,優選他們出任實職,如曹植之子曹友歷任多郡太守。後來曹友參與儲爭,有司欲治其罪,司馬炎亦寬免之。如頂著士族壓力,平反鄧艾冤案,赦免其後人;用嵇康和許允二人之子當自己的近身侍衛;諸葛誕起兵被殺,其子諸葛靚逃亡東吳,滅吳後,司馬炎為親近這個兒時故友,一路追到廁中;其叔祖司馬孚公開以“大魏純臣”自居,反對魏晉鼎革,司馬炎待之尊親之禮,尊寵優容,甚至並封其七子為王;對曾經與他爭儲的堂兄弟齊王司馬攸,並不介懷,一直委以重任,豈知人心不足,司馬攸自以為司馬師嗣子,江山本為其有,長年結連大臣造勢,一心想兄終弟及,而司馬炎當然更希望傳位自己兒子,也是人之常情,司馬攸竟然為此抑鬱而終。

司馬炎傳位痴兒司馬衷,亦多被人抨擊,司馬炎的錯失,便在他的身後事安排,皆是以對方是聰明人為前提,卻偏不曾想竟有人非要去做害人害己、自取滅亡之事,這是一出聰明人苦心孤詣設置的精巧安排,偏被蠢人敗壞的杯具。

然而倘若不用嬴政、劉邦、楊堅、李淵、趙匡胤、朱元璋等等和司馬炎做對比,在歷史長河中,在古往今來的幾百位皇帝中,司馬炎真正算得上是中上水準的好皇帝了。

至於說司馬炎好色荒淫生活奢侈,試問自古以來那個皇帝又不好色呢,而且越是雄才大略的皇帝越好色,從古到今誰又曾見過生活儉樸的皇帝,如果史書上真記載過有這樣的皇帝,那不過是做樣子給世人看而已!

至於說司馬炎是五胡亂華的始作俑者,這很有失偏頗,五胡亂華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並不是哪個帝王的錯誤決定和失責造成了,遊牧民族本就是這樣,當他長時間分裂後,趨於統一時,他就強大,中原王朝的威脅就大,而當他分裂時或者受災、內訌之時,對中原的威脅就小,晉朝正好處於那樣一個時代,周邊各少數民族向中原腹地大規模遷徙是歷史的必然,誰當皇帝也無法阻止。

當然這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發表出來與廣大讀者朋友一起探討。

有古詩說司馬炎雲:

宮中擲戟又飛刀,

謝玖兢兢命若毛。

豈是君王輕社稷,

天教熾業謝芳髦。

晉武帝司馬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