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糟粕”有哪些?

命理师陈一宏


1.缠足。中国古代女子有着一千多年的缠足历史,直至新中国成立,此项文化行为才逐渐消退。缠足这种行为对广大女子的摧残自不必多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的文化深入人心,缠足这种文化逐渐沦为糟粕。

2.三纲五常。这种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故事便是“郭巨埋子”,因为赡养母亲,把自己的儿子杀死的这种做法,在古代甚至被标榜,因为所谓的父子纲、君臣纲,使得这种做法在古代看起来无可厚非,但现在看上去却很可笑,更是一种愚孝行为。

以上两条只是简单的例子,但与其关注和罗列糟粕文化,不如重拾自身的文化自信,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研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小王看传统文化


所谓糟粕,就是指粗劣而没有价值的东西。我们所提倡的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政策,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去其糟粕。如旧时的什么"三钢五常","贞操烈女","男尊女卑"呀,或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啊,还有什么"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等等。这些都是文化糟粕,这些东西根本不适合当代改革开放发展的大形势,必须剔除!

当前有一般邪风从阴沟里刮来,如"女德班",一些文艺创作,影视剧和曲艺节目……。它们把旧文化和人文中的低俗下流的东西重新捡起来,略加改头换面,便明目张胆地向特殊人群兜售赚钱,使社会本是良好的风气,骤然邪风四起,妖言遍地,影响极坏。幸亏广大人民群众及时发现,大声呼吁,相关部门已下大力气整治,关闭了"女德班",对文化圈也发出了三令五申,及时而有效地控制了这般逆流的蔓延之势,扭转了文化发展的偏离主道的倾向,树立了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主流文化的绝对优势,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剔除糟粕,这是国家坚定不移的文化政策,这才是人间正道!


hushouchang


传统文化,有糟粕吗?我看未必。但也确实有一些以讹传讹的状态下,曲解,或者是变形了,导致出现一些错误的事情。又或者说,有些其实就是民俗传统观念,这个呢,是时代的产物,也不能说就是糟粕吧,只是在现代社会来说,不合时宜了。

1.有人喜欢拿小脚来说事,这个就属于时代的产物,未必跟文化沾边,也不是什么糟粕。比如,现在有一个民族,人数不多,但有一个传统,就是要把脖子变成长脖子,于是,每个人从小就在脖子上加圈圈,硬生生的把脖子拉长。这在外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但在当地人看来,这是应该的。假如说,谁没有这么一个长脖子,他在当地很可能被看不起,无法生存。当然了,离开了当地就没这个必要了。但是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就以长脖子为荣了。或许有一天,长脖子的形象会被解除,但以当前的情况来说,谁也不敢这么做,起码是这么做了的话,没有好处,没有实际用处。

以前的社会形态,裹小脚,跟现在的长脖子民族,有共通之处。但到了现代,大家都没小脚的审美观了,于是,裹小脚也没法裹了,不用你去说糟粕,它自然就被淘汰了。这是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只要不需要,自然淘汰。因此,像关于裹小脚,也不算什么糟粕,对不对?不管你现在怎么表彰,我相信也不会有人愿意去裹,所以,害怕什么?担心什么呢?

2.那有些传统文化,是属于过度曲解的。就是本来没那么严重,但给夸张了,给添油加醋了。我们比如说三纲五常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君臣自然有区别,臣是辅助君王的,这没什么不合理啊,即使在公司,那也是如此,若是工人不听管理,管理不服老板,那会是什么样子呢?可是现在一些人就觉得是古时候说的,就非要去抗拒了,强词夺理,说到皇帝去了,说皇帝专权。不要讲皇帝,就是现在民主社会,依然也要有主次关系。

父为子纲,是身为儿子,要听父亲的。为什么要听呢?这是一份尊重,也是多数情况下,父亲的经验比儿子成熟。当然了,在身为儿子而又有专业知识又社会经验也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当然未必需要听从父母,父母也不敢非要儿子什么都听自己的,这是自然现象。谁愿意生个孩子不听自己话呢?这个要问有孩子了的人,他们比较有话语权。

夫为妻纲,很多人就认为,老公是天,这是不可理喻的。其实只是象征性的比喻,老公是天,老婆是地,这是各自能力不同所负责的责任也有不同而已,并没说女人一定要屈服于男人之下啊。要不然,那是奴隶了,可是我们没发现夫为妻纲的时候,女人就是奴隶了啊,所以说这是男女不平等的,就可以一边凉快去了。生活吧,主要是为了幸福,在家庭里,有个主次关系,或者说,不同的责任所在,这会有什么不对?就像鞋子穿在自己脚上,合不合脚自己知道。所以,要不要夫为妻纲的,女人自己说了算吧,只要你感觉幸福,那就是对的,要是感觉不能这样才会幸福,那就不要了。

3.还有很多属于解读错了的,那都不知道要怎么来说这些人了?

如“女子无才便是德”,非常多的人认为是重男轻女。结果呢,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因为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丈夫有德便是才”。断章取义的人,要怎么骂才能改过自新呢?这是男人和女人,都重德不重才啊。

有人辩说不过去了,会讲现代社会,更加看重本事,能力,技术。所以,有本事,是立身之本,这个比较重要。但是这样就好了吗?是不是过于自私了那么一点点呢?这个问题我就不再分析了,有兴趣的朋友自行分别吧。

本篇就解说到这里吧,其他方面内容,以后有空再说。


命理师陈一宏


首先要注意什么是糟粕的含义:

一是糟粕是仅凭君王的喜恶来撰写文章,"指鹿为马"成语典故即出来嘲笑暗讽。这就失去了历史的真相;二是仅凭已经出现过的文字记录情况进行研究,一传十 十传百发展下来。而对文字出现以前的史实缺乏深入的思考。三是因为当时的条件限制,如考古发现现之后才揭开事实真象;这种情况不仅中国,而且国际上也有很多事例。更严重的就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出现若干分支和派别,其中有的撰写的文章属于出自作者本身的私利,甚至是伎俩骗自己名声,属于封建文化的"小人"和阴阳人。

查看各种历史上的地方志记载应该较为准确把握事物实真象。

至于同样的一件史料,会出现不同的版本也常常多见,有的是假托人名添加进去的东西,有的是是后作者与原版的观点不同而歪曲事实。

在校正历史文化中产生的史实记载方面从古至今的史学家作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多有益的文史研究,散見在民间。

甚至出现在辞源、和现今编辑的成语大词典之中。校对工作是件十分艰苦又必须的工作。


Sj51586581987


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只要适应和能够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就是有价值的。所谓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应该是我们用现代的标准去衡量过去的甚至几千年前的东西,是不太妥当的。如果要列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比如三纲五常中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但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还是要弘扬的),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古代的人治,至致使有些君主完全以个人喜欢决定国家大事、生杀大权等,缺乏法制理念,等级观念,官本位,缺乏科学创新意识等等。另外,孔子说的"学而优则仕‘’引导中国古代学子以当官走仕途为最高荣耀,是否阻碍了中国优秀人才乐于从事科技创新工作,也是值得商榷的。如何对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东西进行创造性转化是当代文化工作者的文化使命。


轻风5


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可以说,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核心思想就是思想的光辉,不可能有糟粕,也不可能称其为糟粕。说传统文化有糟粕,应该说是概念比较混淆。也只能说传统文化的某些具体的事,没必要一定要传承。比如说,女人裹小脚,男人留长辫。我们要清楚,任何事都是在心不在事。时过境迁。不一定什么都传承,当然有些事在当时也不能算糟粕。总之,说传统文化有糟粕是欠妥的。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比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更高明和合乎真理性。


caoxiaopeng


精华和糟粕往往互为表里,相伴而生。金子再纯,也达不到百分之百。传统文化,由于它们所诞生的年代,决定了先天不足。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但它的形式却是以占卜的形式出现的。占卜又是那个时代古人的一种思维方法。孔孟之道在中国传承了2000多年,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尊老爱幼本无过错,不然人类如何延续?上升到父为子纲就大错特错了。要说清孔子的孝道和仁,就要费一番口舌,精华和糟粕共生。

那么现在的思想是不是就十全十美呢?其实也未必。现在所有的先进思想都立足于人本主义。人本主义也有先天不足。大自然就不高兴,也违背了自然主义。把世界搞得乌烟瘴气。

任何思想都有时代的局限性。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取其长,避其短。不然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现在不少人火气很大,偏激情绪很重,动不动就开喷骂人。

祝你的愿望能够实现。


老梁139490047


第一糟粕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历史上遭到过几位最伟大人物的否定,哲学家老子,思想家墨子,始皇帝赢政,淮南子刘胜,欧洲启蒙思想家卢梭,哲学家黑格尔,哲学家思想家毛泽东。


朱元军543


半部论语治天下,天天读圣贤书,看不上其它学科,从来没有想过以严谨的态度去问为什么,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春去冬来,日月星辰,高山流水,沧海桑田,金木水火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呼吸?为什么能看见大千世界?什么是颜色?为什么火山地震?等等等等,没有人去专注,或者每个朝代都不鼓励不提倡,都忙着去读圣贤书。


天高兮云淡


五毒就是糟粕,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共识,贪嗔痴慢疑都是糟粕,这些糟粕是该统统去除!这些都是谋财害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