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农产品在农村很便宜,到城市就变贵了?中间发生了什么?

赤壁建良


一个土豆的故事。

我是老实巴交的山里小土豆,姑且叫我豆豆吧。我一生不用化肥不用农药,凭天收,吸取天地之精华,自然之雨露,索性我长得还算对得起观众。因为没什么太多的硬性付出,故而我的价格很低廉,六毛一斤。有些小的都直接送人了或者喂猪了。毕竟只有长得好的才能被有幸挑走去到大城市。

我很荣幸,属于长得好的。


买走我的人将我和其他土豆一起运输到了城市里,经过长途跋涉,最终到达了市场,很多土豆在运输过程中受伤了,于是他们也会被淘汰。批发给市场的价格到了1.0。其实买我的人,他也赚不到什么钱,毕竟坏了很多,买货的人还要挑挑选选。


卖相一般的,进了批发市场,加上摊位费,利润什么的,我以一块多到两块不等的价格出售。


更好的土豆被挑选出来,进了高档有机蔬菜市场,一个个包装,加上昂贵的包装费。广告费,市场费,那价格,那就看你在什么地方买了哦

我还是我,一个土豆。


山妹子教你种药材


这就是典型的中间商赚差价的例子,城里人嫌菜贵,农村人嫌菜卖不掉,其实根本的原因是渠道、地域问题。

农民空有生产农产品的资历与能力却没有销路,而消费者(城里人)却空有消费、购买的能力,却没有货源。消费者买菜不可能去偏远的乡下,老农卖农产品也不可能大老远的跑到城里来。一个是路途遥远,一个是成本问题,另一个是损耗问题。

老农种的农产品便宜,但为什么到了城里却变贵了?

原因无非就是路途遥远,菜虽然便宜,但去购买的交通费却很贵,反过来分析的话,那些低廉的农产品在运往城里的过程中,成本增加了:运费。所以农产品的最终价格是成本+运费。

有人需要有人供给,那么就会有中间商负责联系买卖双方,本着无利不起早的原则,中间商需要赚去利润差价,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成本+运费+利润差价等于售价。

再加上运输的过程中出现损耗、销售过程中的渠道建设(办理手续、托人情)等费用都要计算在农产品价格里,再加上销售终端还需要赚钱,最后得出的农产品价格是:成本+运费+利润差价+渠道费+损耗费+销售终端利润。

所以,明明一元的东西,经过这些渠道最后到达消费者手里很可能会翻几倍,甚至是十几倍的价格,并不是说他们的利润增加了,而是费用、成本增加了。


村长王富贵儿


这个问题好多人都感觉疑惑,媒体也经常报道,这种完全在市场发育中形成的各个环节导致的。

在菜从地头到城市最后一道环节摊贩手上,一般要经过就几个环节。每个环节每斤菜加价多在几分钱,涉及几百公里运距的运输,加价也就0.1元。

如果批发市场每斤菜是1元,到摊贩手上通常价格要翻2倍左右,假定你从菜摊手上,花2元买了一斤菜,其中有40%到60%,属菜摊加价。

下面大致讲一下各个环节:

第一环节:菜农

按每斤0.3元,一亩地一年种3个季度,扣除成本,一年净利润5000左右,属一般水平,种植还是风险很大,投入也大。

第二环节:地头大户

菜农到地头大户手上,通过人工分拣、清理装箱上车等几道环节,如每斤如加价0.20元,其中0.17元支付到各个环节中,自己年平均下来,每斤能挣3分钱就不错了。如按日经销量20吨计,每天收入有1200元。年净收入大概有10多万元。

第三环节:城市蔬菜大批发市场,租用的场地好,如达到四五十吨,每斤只需加价几分钱,一年利润几十万吧。

第三环节:城市小批发市场。

小批发商从大批发市场购进菜,这个比较辛苦,每天4点这样就开始过去了,骑个三轮车到大批发市场批发,这道环节的加价,通常每斤也只有几分钱。

第四环节:菜摊

到了菜摊手上的出手价,加价便是几角甚至1元,日能售菜200斤左右,每斤就算加价1元,算一天是200元,扣除摊位费、损耗等,月净收入,也就四五千元,也是个挣的辛苦钱,每天起早贪黑的,都不容易。

菜摊们,还要守住这个加价水平,是要守住他们的饭碗。如果多批发了,按每天200斤,多批购出不了手,时鲜菜,很快就会烂掉,是自己的损失。





南奇点


现代商品的流通,需要经过采购、一级批发、二级批发甚至三级批发、零售等过程,中间环节越多,商品经过层层加价,最后到消费者餐桌上,价格几乎比原产地高几倍,这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应该是合理现象。

农产品要从产品变成商品一般要经过生产、加工、检测、收购、批发、零售等过程。除非农民自产自销外,只要经过流通环节的,这几个过程一步都不能少。

一、农产品销售产生的中间环节

第一,生产环节。农民从开始育种、栽培、田间管理、到产品成熟、收割的过程,这个过程以蔬菜为例,一般都要经过三到六个月左右,水果粮食等需要一年左右。

第二、收购环节。农产品出来后,一般都有专门从事农产品采购的个人或经营单位到农村进行收购,由于是上门收购,一般采购价格都比较低,农民为了方便也愿意在保证有一定利润的基础上,用较低的价格卖给产品贩子。

第三、一级批发公司。收购贩子一般都与比较大的批发商有固定的采购协议和良好的关系。这些批发商大都固定的在一级批发市场,菜贩子要将收购的农产品进行初步分拣,让后交给一级批发商。一级批发市场一般位于城市郊区。

第四、二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主要是在二级市场从事批发业务的商贩。他们比较接近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信息掌握比较准,所以每天早上必须将从一级市场批发来的农产品运到二级市场。二级市场一般位于城市周边。

第五、零售商。做农产品的零售商一般每天早上5点左右都要到二级批发市场批发当天需要售卖的农产品,特别是蔬菜商需要天天进货,然后到位于菜市场或超市的摊位出售。

二、农产品流通过程产生的价差

第一、物流运输费用。每一次批发、零售都要产生相应的物流费用,环节越多,物流费用就越多。

第二、分拣包装费用。一级市场一般都要对农产品进行分拣和包装,根据质量高低、大小分成几个等级,分别定价批发,这里面要产生分工成本、因等级差异产生的成本、场地成本、水电气成本、外包装成本、检验检疫成本、运营费用、税收、市场管理费用、合理的利润。

第三、经营费用。主要是二级批发商的利润、税收、管理费、损耗费用、人力成本等。

第四、零售费用。主要包括人工成本、摊位租金、市场管理费、水电气成本、合理利润,有的可能还有税收等。

总之城市,由于农产品从产品到商品经过多个环节,价格比产地高出几倍甚至10倍,这都是有可能的,要想降低农产品价格,建立产地直销是唯一的渠道。


帮兄爱唱歌


现在的确是个问题,一边是农民挣不到钱,大城市的市民吃到嘴里面的农产品太贵了。这个问题很复杂。

现在正是萝卜下来的时候,前几天回家的时候,到菜市场买萝卜的时候,自己都吓了一跳,萝卜0.19元一斤,都是地里现拔出来的。我都在想种萝卜了农民咋挣钱?就算亩产一万斤又如何?还有成本,从地里拔出来。可以说这是中国农业之殇。萝卜都是县城农民自产自销的。供大于求?估计也不是,缺少销售的渠道,好的东西只有这样贱卖了。如果有完善的供销链,农民对种植,养殖信心更大些。



我们老家一年两季,可以种一季水稻,一季小麦的,由于去年水稻的价格暴跌,很多的农民忙了大半年都白忙了,很多农民的种植积极性都被打击了。多数人现在把农田改成小龙虾的池子,养殖小龙虾,面积太大对明年的价格有没有影响先不说,大家的养殖技术参差不齐,能不能养殖出来品质上成的小龙虾?会不会但是时候连种植农作物的收益都没有?如果大家都想这样做,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把每一位都培训下,办个培训班保证他们每个人都学会。



大城市很少有我们老家县城那样一辆小型货车拉着水果在哪里叫买。 一般都会很便宜,当你回过头来看看城市根本没有这样的情况,很多的水果专卖店,价格相比较农民卖的价格差好几倍,甚至是10倍以上的都有。这就是销售环节出现了问题,农民挣不到钱,市民吃的太贵了。专卖店贵是因为成本高,那么为什么农民卖的时候价格就不高了?


价格低,农民哪里有选择权,在收购商眼里它们就是任人宰割羔羊,你想要高价钱,人家可以不收购你的东西,他还有很多的选择,没有你的东西都他来说没有丝毫的影响。对我们影响就大了,水稻,小麦还能放一段时间,但是像农副产品一旦离开了土地就很难保质了,要尽快卖出去。

这个现象只有政府有关的部门来解决,比如当地如果有特色的农产品,一定要借助媒体等力量,来提高知名度,比如阳澄湖大闸蟹。有了知名度价格也就上来了,销路自然问题也不大了。还有就是要控制产量,有了品质,知名度也要控制产量。就像中国的苹果一样去年的价格就很低,品质好的也不高。就是因为量太大了。根据市场情况随时调整种养殖情况。

个人见解,欢迎交流。


无吴五


因为农民种植的农副产品辗转到城市及消费者手里,中途会产生很多其它的费用,这样一来,销售成本高了,自然而然产品价格也就贵了。

第一:包装及加工。农副产品在采摘之后,为了产品的美观以及产品的安全质量,都会进行包装和加工,这样一来就增加了产品的包装费以及加工费。

第二:运输。农副产品从生产地辗转到城市,中途需要运输,运营商会选择自行运输或者和其它物流公司合作,这就产生了产品运输费。

第三:销售。农副产品进入城市后,会上架到各大商铺进行销售。而商铺的水电租金及人工都是需要钱的,这又无形中增加了产品的成本。

第四:商家。农副产品从务农人员手里到消费者手里,中途所参与的商家都是要赚钱,而赚的钱都会算到产品的价格上。

这样一分析就知道为什么城市里的农产品比农村的农产品要贵了。





川渝小米


为什么一些农产品在农村很便宜,到城市就变贵了?中间发生了什么?

我简单举一个例子。今年秋收,稻谷收购价格基本上都是在8毛到1块2之间。许多农户秋收后,将稻谷晒干,然后卖掉,用以支付春耕时的农资款。我记得我当时说这个问题的时候,许多城里人觉得奇怪,大米不是两三块钱一斤吗?

我再说一个事情。今年,我们四川眉山,丹棱这样的柑桔收购价格大概是4毛到6毛一斤,而且收购商也比往年少了许多。但是城市里的果子是多少钱一斤吗?我相信这个许多城里人都有发言权。

我经常说农民苦,农民累,农民种地不赚钱,许多城里人拿城里的物价对我进行反驳。但是,我还真想告诉你们,农民种地不赚钱。首先,农资价格的飞涨。其次,农业的劳动力投入越来越多了。再次,收购商对农产品的压价。

为什么收购商会对农产品进行压价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收购商收到农产品后,需要运到城里进行销售。首先就是一个运费问题。这几年,运输成本越来越高,两桶油在年年亏损年年涨价的情况下,运输成本肯定也就得跟着水涨船高。接下来就是农产品的耗损问题。农产品在地里收起来,基本上都需要一到两天收购商才运走,到城里大概又需要短则一两天,长则四五天,才能到消费者手里。而农产品的保鲜需要加价的,中间的损耗也会产生不少。所以,价格自然也又随之上涨一些。然后就是收购商,中间商的赚取差价。都是需要生活的,赚点辛苦钱也无可厚非。层层加价的情况下,到了城里的消费者手里,自然价格就会从原来农户的基础上,增加了四五倍。

其实,看到这里,你大概知道为什么农产品在农村那么便宜的情况下,到城里价格会那么高的原因了吧!


某年午后


想起去年一件事,因为家里种着蔬菜大棚。那时候种的是黄瓜,收购价是1快多一点一斤。县城的黄瓜价格大概在五六块一斤。距离大概30公里。

如果说中间环节的话

菜贩的运费、路上的收费站、中间的存储费、进入市场得交钱吧。收菜有时候还得交钱、市场往外批发肯定不能原价吧。

我这么给你说吧,如果我直接给你邮寄蔬菜。本来1块钱一斤的菜,到你手里得3块钱一斤,因为有两块钱被邮费吃了。

所以,菜价再贵,农民是发不了财的。要是哪天价格掉下去了,菜都得当垃圾倒了,因为没人要!


上网真好玩


为什么一些农产品在农村很便宜,但城市就变贵了?中间发生了什么?

农村产品在农村便宜,那是因为农产品几乎都是在农村种植生产的,“近的楼台先得月”,农村不需要太多中间商,很多农民甚至可以自产自销,把中间各种费用省去很多,所以农产品在农村会比较便宜!

而农产品去到城市,不说别的,一个运费就要高出很多,农产品不可能自己会飞到城市去,样样都需要成本!在加强城市的消费者,物价较高,比如水电,铺租等,也样样需要开支,所以各种费用加起来城市的农产品就贵出很多!

中间发生了什么?

1.种植.农产品在农村生产,首先它是农民种植培育出来的,属于农民

2.收购.等农产品上市的时候会有收购商前来收购!


3.包装运费.收购好的农产品会进行一些包装,然后运输到城市!

4.入场批发.农产品运输到城市以后需要入场进入批发市场进行批发!


5.零售.批发市场里的农产品会批发给各个市场里的零售商,零售商将农产品运会自己的零售市场进行售卖,最后到达消费者手里!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想了解更多三农资讯分享,可以关注下我,谢谢!


水果不甜不要钱


为什么一些农产品在农村很便宜,到城市就变贵了?中间发生了什么?

一个是种植,一个是二道贩子。二道贩子必然要索取利润来维护自己的买卖的,加价出售很正常。但是从地到进入市场,还不仅仅是二道贩子的参与过程。

运输费用。这个是比较直接的,无论是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或者是水运,都会产生运费的问题。这个成本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东北冬季的超市、菜市场上的蔬菜,都是通过运输才进入东北市场的。

损耗费用。既然是收购、运输。而且还是大量的运输,其中搬运、装载、运输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损耗,比如磕碰、挤压以及长距离运输出现的腐烂问题,都会增加成本的。

保管费用。很难想象整车的蔬菜在运送到目的地之后就能马上的进行分销,不能全是这样吧。那就有可能还涉及到一个仓储、保管所产生的费用。

摊位费、进场费等。菜市场的摊位不是无偿使用的,超市也不是随便就能进入的,需要交纳摊位费、入场费。这又是一笔费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费用,税、人工等等,这些费用累加起来都需要消费者承担的。可能产地的价格是1块钱/斤,等到了消费者的手中可能就是2-3块钱甚至更多,因为中间出现的费用太高了。钱都从消费者身上掏出来了。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