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为什么把长平之战的赵国降军都杀了,而不是押回秦国做奴隶呢?

棒棰岛的棒槌


战国时期,白起应该是那个时代令人闻风丧胆的人物。公元前294年,白起出任秦国左庶长。公元前293年伊阙大战,白起帅军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一战成名,从此,白起成了六国的梦魇!

穿梭2275年的岁月,我想面对面跟即将被赐死的白起来一场对话。

秦昭襄王五十年十一月的咸阳,已经进入冬天,寒风萧瑟,树木枯秃。

走出咸阳十几里路,来到杜邮的白起暗沉的脸上,像青铜雕刻一样,没有半点表情。秦军久功邯郸不下,损失惨重,秦昭王要白起出战,白起一再拒绝,惹怒国君,加上被小人诋毁。一夜之间,他从赫赫威名的武安君被贬为普通白丁。

自公元前293年,到公元前257年。36年的时光。

白起从秦国左庶长到国蔚,到大良造,到武安君。攻取七十多座城池,斩杀一百多万六国兵士,累累白骨,他为自己富贵之路,为秦国的统一大业,辟出了一条血路。他是百战百胜的战神,也是令列国毛骨悚然的“人屠”!



一会儿秦昭襄王就会派使者送来宝剑赐死他,我有许久缠绕不解的问题,只能当面问他。

“武安君,请留步!”

白起闻声转过来,目光凛然如冰。

我迎着他的目光,单刀直入:“武安君,你攻城掠地,为什么要杀那么多人?”

白起鼻子哼了一身,反问道:“秦军将士跟着我出生入死,是为了什么?”

我大义凛然道:“为了天下一统,自此百姓免招战乱之苦。”

白起啐道:“放屁,天下一统跟他们有毛关系,他们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老子打战,就是为了坎几个人头,立功,回家领封赏,置田产,封爵位。”

啊!军功爵制!



我再问:“那你为什么要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他们已经放下武器投降了,你可以把他们带回秦国当奴隶也行,为什么非要杀了他们。”

白起哼了一声,“秦赵对峙三年,虽然秦国赢了,也是惨胜。秦国投入60多万的兵力,死伤过半。你让一只仅剩30多万的军队,去押解剽悍的40万赵国军士,这不是找死吗?

再说供应这支庞大的降卒吃喝需要多少物资,你算过没有?这批青壮年回到秦国怎么安置合适?搁在哪里不是隐患?再说,秦国法度甚严,长平之战秦赵打了三年,死伤无数,拿什么做凭证给将士们封赏。”

“可以把赵国降卒分给士兵当奴隶。”

“那谁家的青壮年能放心上前线打战?”白起反问道

人多势众!覆军之仇!



按武安君的说法,赵国降卒非杀不可了。作为主帅,不但是一军之主,更是一个国家的柱石,所思所想是国家的安危,也无可厚非,但是从情理上来讲 ,40万条鲜活的生命,一夜之间淹埋在地下,那是亘古绝今的惨案,白起他罪责难逃~

寒鸦惊起,远处铁骑纷沓而来。

“武安君! 秦王要杀你!”

武安君仰天长啸:“天不容我!”

亲们,你们觉得白起是战神还是人屠?对长平之战秦国活埋赵军四十万人,你们怎么看?

历史分析

商鞅变法,秦国确立了军功爵制。这个制度应该在秦昭王时期得到了彻底的推广执行,客观上激发秦军战斗力的同时,造成了杀人盈城的人间惨剧。

在秦昭王几十年的征战中,列国军队的精锐遭到毁灭性打击,也为嬴政一统六国铺平了道路。

庄襄王以及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时期,大规模的杀伤似乎得到了遏制,可能秦的军功爵位制在再经过一段惨烈的杀伐之后,推行可能遇到了阻力,或者吕不韦当政对军事杀戮的国政,进行了调整,毕竟那样太惨绝人寰!

秦始皇灭六国阴谋阳谋并用,一定上程度上免了许多残酷杀戮!

这一点嬴政比秦昭王来得高明!



历史知识

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白起大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公元前280年,白起攻赵,斩首两万,取光狼城。 公元前279年,鄢之战中,白起引水灌城,淹死楚军民数十万,攻占楚都郢。 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白起打败赵、魏联军,斩首十五万,沉赵军二万。 公元前264年,秦将白起攻韩,斩首五万,拔九城。 公元前260年,坑杀赵国主力军四十五万人。——整理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开涮历史


白起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在有历史记载的战争中,白起一生斩首就超过了百万。

伊阙之战消灭韩魏联军24万;

鄢郢之战破楚国都城淹杀军民数十万;

华阳之战斩首救援韩国的赵魏联军15万;

陉城之战斩首韩军5万;

长平之战斩首坑杀赵军45万。

仅这五场战役,白起消灭敌军就已超过百万!而且历史记载白起一生打了七十多战,数字肯定要比这个多很多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历史记载的都是白起斩首多少,为什么白起不败这些人押解回秦国当奴隶呢?

首先来说到了白起时代,这个时候不再是以前的称霸时代了,这个时候已经是灭国,统一战争了。以前是打败你,你服我就行了,现在是必须要灭国,最后统一天下。那么要灭的别国家,肯定首先就是削弱他国的力量,那么肯定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歼灭他国的军队,消灭有生力量是最好的办法。赵国在之前可以和秦国平起平坐的国家,但是长平一战,斩首45万之后赵国迅速的沦为了二流国家。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兵源了。楚国的,韩国,魏国的迅速衰落也是因为白起斩首了太多的军队。所以白起为什么是杀,而不是放。

其次就是为什么不押解回国,最大的问题还是人太多了,当然现在很多人对于长平之战的军队数量都比较怀疑的。当时长平之战经过了三年对峙,到这个时候二十万人肯定是有的。但是秦国的损失肯定也不小。剩下的在三十万左右。如果把这二十万人押解回去的话,是一个非常大的隐患。无疑就是把一个炸弹放在了国内。因为当时来说,每个国家的人民对于自己国家的认同感还是很强的,经过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发展,国家认同感非常强。所以即使押解回去的话,这些人和秦国国内的囚犯肯定是不一样的。一旦这些人串通起来反的话,加上别的国家里应外合,秦国瞬间就会土崩瓦解。

而且这么多人需要粮食,还需要大量的士兵来看守。冷兵器时代不同现在,一个人就可以看守上百上千人,当时来说,一个士兵能看守煮几个人就不错了。长平之战也打了三年了,秦国国内也是缺粮食,这数十万人的押解回去的话吃什么呢?


小伍讲历史


白起把长平之战的赵国降军都杀了确实非其所愿,但又不得不为,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一是自身的粮响不足;二是秦国不拔粮;三是政策上主张杀降弱国。三者之间最直接导致白起杀降的原因是自身粮响不足,供秦军数日供可,供降军实在供不起。



赵国为何冒然换将主动攻击秦军?两国举国对峙于长平国库均空,由于长平战事起,农人为兵赵国的耕地早已失耕。两年来,赵军一直在坚守,如今粮草已空,再也无法饿着肚子坚守,披迫换将一博。



秦将白起利用赵军主动出壁垒进攻之际,一面佯作败退诱敌深入的同时,派出轻兵五千,骑兵二万五干抢占赵军长平关等隘口,一路利用地形将40万赵军团团合围于长平达46天之久。最后赵军绝粮绝援而降。



在长平战役的最后阶段里,赵军日子不好过,秦军也好不到哪里去。秦军远离国境达500公里,虽然取胜,但是本土已经无给可供,剩下数天回国之粮一旦收降赵国40万降卒,必定因供给问题危及自身的存亡,保全自己,此时也是秦军的第一要务。毕竟40万降卒要押解500公里才能回到本国,长途拔涉显然不现实。



基于缺粮、断供和弱国的三大原因,既然押解回国不能,又不能放回去,办法也只有一个,就是杀降了。于是乎,长平惨剧就发生了。


海马叔叔说史事儿


首先,我认为白起只是个将军,无权擅自做主坑杀赵军,他只是奉秦国朝堂的命令行事。秦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后杀降,我分析其原因有三。


一,范睢,这个极有个性的秦相制定了对付东方六国的“攻人”之策,即消灭六国的有生力量。其实就是一个字,就是“杀”。这个策略很残酷,也很有效果,极大的削弱了东方诸国的抗秦力量。

翻看史书,不难发现。秦国在对楚国、韩国,等的一系列战役中,多次执行类似长平之战杀降的政策。

二,长平之战时,秦国耗尽了人力物力。

长平之战期间,华夏大地上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粮食几乎绝收。战后获胜的秦,耗尽了国力,尤其国内库存的粮食用尽了。无力养活投降的赵军。

战场上,秦国出动几乎全部的男子,大半战死沙场。秦军士卒也因此很仇恨赵军,不愿收留放下武器的赵军,分享很有限的粮食。

三,赵国是唯一能抗衡秦国的强国。赵国北邻匈奴,与匈奴多有争战,赵国军队因此锻炼得彪悍善战。尤其是赵武灵王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赵军的战力更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缺粮的秦国因此不愿放归数十万赵军俘虏。以免以后的战场上,再次面临这数十万人组成的强大的赵军。

所以,长平之战以后的赵军俘虏被杀的命运就确定了。


德全不畏


孙子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长平之战秦国虽胜却也是惨胜,很多人只知道赵国五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却不知道秦国也战死三十余万,史书记载秦卒亡之过半。在秦国内缺粮草,外缺军队的情况下,二十万赵军俘虏只有处死才能使秦国的利益最大化。押回秦国做奴隶就是给秦国埋设了一颗定时炸弹,也不符合秦国的法治精神,所以白起选择让赵国的勇士光荣的去死,而不是押回秦国做奴隶。

战争是国与国之间政治的外延,是一种用暴力解决问题的直接手段。秦赵两国皆有统一天下的意愿与实力,消灭对方是唯一可行的手段,在当时还没有通过王室联姻手段合并两个国家的先例,因此削弱对方的战争潜力是打赢对方的关键因素。二十万赵军成建制投降秦军,如果全部押回秦国国内做奴隶,那么时间一久必然他们会发起暴动,给秦国本土制造严重的安全事件。到时秦国将忙于平叛各地赵人起义,无暇东出统一六国,也会严重影响秦国的国内生产。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奴隶数量大量减少,多数隶农都被转成平民,分给田地种地纳粮,或者从军打仗。秦国为了增加人口,还从三晋及楚国大量招募流民进入秦国为民,开荒增加粮食产量。如果将赵国降军全部变成奴隶,那么不符合秦国的地主阶级利益;如果将赵国降军全部变为秦国平民,分给他们田地生产,那么引发的动乱将会更大,毕竟这些赵国降军的家属都在赵国。

白起不过是直接将赵国降军坑杀了事,也算让这些将士死得没有痛苦。乐毅被称为儒将,在破齐后将三十万齐军押送到辽东做苦力,不到五年时间里这些齐军俘虏全部被折磨而死。两相对比,还是白起对赵军俘虏仁慈一些,毕竟没有折磨他们。借用商鞅的话来说:一个国家需要鲜血来浇灌才能茁壮成长,这些鲜血有百姓的血,有贵族官吏的血,更有将军士兵的血,只有经历给血与火的锤炼,这个国家才会长盛不衰。


大秦铁鹰剑士


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杀光赵卒对秦国来说是最有利的。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的一次大决战,这一次战争的胜负直接影响秦赵两国的命运,更影响战国后期整个中国的走向。

战争的细节我们自然不必细细讲述,这一次战役是秦国主攻,而赵国主守。双方的兵力其实都相差不大,据史料记载,在这次战役中秦国先后出动军队50余万人,而赵国则出动45万人.秦国自商鞅改革之后,奖励耕战,而且又常年进行征服战争,军队的战斗力十分强悍,而赵国则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后,赵军的实力也大幅度提升,堪称秦国在统一路上的强悍对手。

当然,战争的结果,是赵王急于求胜,临时换将,导致赵军陷入秦军重围,40余万人被俘而投降。而秦国在这些俘虏的处理上也十分干脆:全部坑杀了。

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赵卒归降武安君白起之后,武安君说了这么一段话:“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意思大概就是说赵国的人不足取信,如果允许他们投降恐怕他们会造反,还是全部杀了吧。

其实我们仔细思考一下这句话,再联系一下当时秦赵两国的处境,就可以明白为什么秦王和白起会作出这样的决定来。

长平之战历时两年,双方近百万军队暴露在荒野之上,军饷支出、兵器衣甲补给、粮食供应等等对这两个国家来说是多么沉重的负担。事实上,秦赵两国在长平战场上是倾全国之力进行较量,在分出胜负之际,两个国家基本上也都已经精疲力竭了。赵国尽丧其军队,而秦国的士卒也伤亡大半,这时候,开始处理战后事宜了,而第一个问题就是:归降的俘虏怎么办?归降的四十万赵卒怎么安置?

充入秦军?可他们都是赵人,日后再与赵国开战,这些兵卒从中作乱怎么办?这个风险可不能冒。

带回国充当劳力?可此时秦军的补给连自身都无法满足,哪还有多余的粮食给这些俘虏呢?再有,这么多的俘虏,即便让他们充当苦力,有需要多少人进行监管呢?利太少而弊太多,也不可取。

放了他们?那这四十万赵卒立刻又变成了下一场战争中的敌人。

对这四十万赵卒的处置,我相信不是《史记》中白起那几句话就轻松解决的。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全部杀光,那么以上的顾虑就都不存在了。但这不是几个人或者几百个人,而是四十万人,相当于中等的诸侯国一个国家的人口了。这样的决策,白起自己说了肯定不算,我相信秦昭襄王也肯定参与,而且屠杀俘虏,他必定也是同意的。

果然,长平四十万赵卒灰飞烟灭,赵国再也无法和秦国抗衡,诸侯之间的联合,也变得越来越微弱了,秦国最终在嬴政时期大出天下,扫平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王朝。

而白起呢,长平之战不久便被秦昭王赐死,用他的话说,就是他坑杀赵卒,得到的报应。一代猛将就此陨落,也是让人惋惜万分啊。

(全文完)


小文章大视野


把降军带回去当奴隶,或者直接充军,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但一定不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好主意。

秦赵长平之战,白起打败赵国,收取了几十万的赵国降军。最后无奈之下只能全数坑杀,只放回了很少的部分人。

都说那么多人,为何要杀掉而不是利用起来呢?

首先我们要搞懂一个问题,那时候的诸侯之间的关系,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和外国之间的关系。

假设今天我们征服了一个国家,俘虏了别人几十万的军队,我们会留下他们还是杀了他们。

答案很显然会是除掉他们,毕竟一个国家最难征服的就是军人。想让军人背叛他的国家,这无疑比登天还难。

白起是一个军事家,对于战争,他看的很清楚。将利益最大化,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没有选择的时候,就干脆也别再有选择,所以一不做二不休。

秦国大战,面对同样强大的赵国,且不说秦王是否愿意接受这群人,如果这群人背后捅刀子的话,那一定会是一个惨痛的结果。

几十万长平冤魂自然可怜,但是这就是战争啊。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看点儿历史


长平之战,赵国40万大军败亡,在最后时刻赵国究竟剩下多少人投降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但至少可以肯定,绝对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以至于白起动下了坑杀的念头,也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规模重大的战场屠杀。

但相信很多人也会存在一个疑问,在数十年后,秦国一统天下时全国人口只有两千万,不同于现在,那个年代的人口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相当珍贵的资源,甚至在一些战争中,交战国已争相抢夺对方人口作为胜利的保障,明明在长平之战中获得了这么多的男性青壮年,如果能够留下必然是一个丰厚的人力财富,即便全部押往秦国充当奴隶也足可以带来不小的收获,但白起为何选择将绝大部分的赵国战俘悉数屠杀,只留下两百多个未成年人回去报信,在战场上经历了无数杀戮的白起,难道不知道人的宝贵?



在这一点,相信白起是清楚的,理论上这些战俘如果能够留下,对秦国的人口资源是一个巨大的扩充,但结合当时的形势,一个很尴尬的问题摆到了白起和秦国面前:他们已经支撑不起对这些战俘的供应了。



长平之战秦国虽然取得了最终胜利,但也只是惨胜,保守估计秦军的损失也在20万人上下,也是秦国建国以来损失最大的战役,长达数年的消耗也让秦国陷入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这样的时刻,还要再多供应几十万张嘴,对于秦国而言是一个难以承受的结果,虽然理论上将这些赵国战俘押回秦国可以缓解生产,但如果实际进行会存在太多的干涉因素。

一方面长平之战秦军付出了巨大损失,剩余的军队还要保持在上党长平一带的占领,没有足够的兵力押运这些战俘回国,更不可能派遣大量的军队回国来维持稳定,这样如何保证这些战俘回到秦国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如上面所说,秦国的经济已经无法再支撑这多出来的几十万张嘴,更别说长平之战打垮的赵国的军事力量,再此关键的时刻秦国不可能留给赵国喘息的机会,仅过一年多就发动了灭赵之战,虽然随后战争失败,但在马上就开动另一场战争的情况下,秦国更不可能拿出足够的供应来支配这些战俘。

由于在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国的主力军队仍然在新的占领区和赵国境内作战,秦国也拿不出更多的军事力量来看押这些战俘,或者对战俘进行洗脑企图编入秦国军队,在这些特殊的背景下,短时间内无法对战俘进行整编,也无法养活这些俘虏,那最直接的手段只能是短时间内将所有俘虏全部就地“处理”!


辽宁资深球迷


白起在长平之战后,坑杀了投降的赵卒四十万。白起这么做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有缺粮论、有军功论,都有一定道理。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秦赵之间的世仇,白起担心赵国降卒反复无常,降而复叛,生出祸乱,所以,将四十万降卒全部坑杀。

缺粮论,是有道理的。当时秦军和赵军降卒一起,在长平地区有六七十万之众,养活这么多人,是需要大量的粮食供应的。如果粮食供应不上,那么赵降卒发生叛乱是很正常的事情。

军功论,这个稍微有点牵强。因为“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秦王早已经赏过一次了。对于秦国的“一首一级”军功制,应该传说成分较大,奕天觉得不会这么简单,俘虏应该也是计算首级数量的,然后统一进行分配。杀与不杀,都会记算军功,根本没有杀的必要。否则,秦军打了胜仗,还不疯了一般屠杀俘虏。其他几国的军队知道之后,哪还会投降,必须跟秦军血战到底。这只会让秦军面对的抵抗越来越激烈。

其实吧,白起坑杀赵军降卒的原因,《史记》和《资治通鉴》中都有明确的记载,而且还是白起自己说的,“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大意就是说,当初秦军攻克上党,上党百姓不愿归秦而去投奔了赵国。而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乱。

原因就是这么简单,白起已经清清楚楚的说明了,就是怕赵卒反复无常,降了复叛,徒增祸乱。因为秦国和三晋赵魏韩之间的恩怨已久,这从韩国上党的冯亭不愿归秦而投赵就可以看出些许端倪。白起是深知这一点的,他知道赵军目前投降只是迫于无奈,只要一有机会就会生出事端。

如果押送四十万赵军返回秦地,押送途中会不会发生事端?返回秦地后,这四十万赵军作为奴隶应该如何安排呢?四十万赵军肯定不可以安排在一起去修秦皇陵,容易结伙作乱。那么分散赵军又是一个耗时费力的差事,毕竟不是成千上百个。即使一家分配五个奴隶,也要找八万户,这八万户还不能离得比较近,以防串联。但是这么安排下去,岂不是在自己国家安排了四十万名赵国奸细。

白起一想,干脆,照旧例,杀之,秦昭王也毫无异议。白起于是“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这才有了现在长平古战场遗址中,那数不尽的累累白骨。


奕天读历史


白起,战国时候赫赫有名的战神,兵家代表人物。在秦昭王(芈月之子)在位的五十多年里,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馀座。据统计,秦国灭敌130多万人,其中90多万是白起的战绩,被封为武安君。成为战国诸侯国听到就瑟瑟发抖的人屠。

白起杀人之旅:

公元前293年,白起奉命攻打攻打韩、魏二国,斩获首级二十四万,俘虏魏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公元前273年,攻打魏国,斩杀敌人十三万人;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两万人于河中。公元前264年,攻韩,拔五城,斩首五万。此处例举的全部是白起一次性巨大规模杀人的歼灭战,似乎,白起一直都在打歼灭战?当然,杀人最多的,还是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过程:

长平之战的直接导火索是秦国围了韩国的上党郡,赵孝成王横插一手,收了上党郡。秦国打头阵的是年轻的将领王龁,下了赵国两城之后,赵国用了“战国四大名将”中,最能防守的大将廉颇,开始在正面交锋中,被小将王龁就打的落花流水。后来廉颇退守,修起百里石长城,以丹河为界,与秦军对峙。

这一战打了足足三年左右。古代看天吃饭最重要的就是春耕秋种,大量的壮年都在前线杀敌,误了一年又一年。但是军粮军需却日渐增大。虽然两个国家都是大国,但都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长平之战收尾:

赵国对廉颇一直坚守不出不满,用年轻的赵括替下了老将廉颇。秦国则相反,秘密派出了武安君白起。赵孝成王此时毫无作为,秦昭襄王亲自去征兵纳粮,支持前线。

最后,赵括完全不知白起已到战场,以为自己面对的不过是年纪相当的王龁。“纸上谈兵,天下无敌”,战场经验为0的赵括,很快就被佯装败退的秦军,有条不紊的诱入包围圈。最终,秦国全歼此次赵国45万,几乎是赵国举国最精装兵力!一直到被秦灭国,赵国都再没有缓过劲儿来。



为什么打全歼战: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1、秦赵两国对峙两年多,大家都在用最后的人力、财力、物力,来支持这场战争。没有多余的来养战俘。2、双方多有厮杀,积怨太深。何况,秦国当时一共也只有60万军队。如果收俘,这45万人一旦脱困吃饱反水,秦军会遭到不可想象的损失。3、秦国的军功制度决定的,这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商鞅变法中有很重要的一条是:“奖励军功”。所以,老百姓想要有土地有功名有官爵,杀敌是最好的途径。这使秦国成为“战斗民族”的最重要因素——以利趋之。当时还没有“杀俘不详”这一说法,所以,从头到尾,白起打的全部是歼灭战。


有人会问:秦国其他将领怎么就不是场场全歼?你以为其他秦将不想吗?孙子说:“过十则围之”。哪里有这么多兵力呢?所以,白起的歼灭战,主要靠的还是白起的个人军事才能。

不过,白起最后被赐自尽而死。上天给了廉颇异乎寻常的长寿。一直活到八十多岁,看着自己守卫了一生的国家没落败亡,不知心中何种滋味。

我是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如是,如是我闻,继往圣绝学,成智慧人生。文章在开单篇写你从没听过的《易经》知识。喜欢就关注吧!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