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暖气的古代,古人是怎么取暖的?

Heavn123


最近,大家可能都看天气预报了,南方各省引来了一次寒潮来袭,各省都做好了防寒措施,因为入冬以来的大规模降雪开始了。在这样的寒夜里恐怕只有北方可以享受到温暖的暖气,而南方只能躲在屋里吹空调了。

这不禁让我们想到古代没有空调,那么古代的帝王和王公贵族又是怎样面对没有暖气和空调的寒冬腊月呢? 可能大家也都听说过古代男尊女卑但是女卑到了哪种程度呢?

古代的帝王竟然利用女性的身体来取暖,可谓是无耻之极,也是最为尴尬。这些让人打破脑袋也想不出的取暖方法竟然是唐玄宗李隆基兄弟俩首先开创的。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兄弟俩真不是男人,竟然用女人的身体来给自己供暖。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曾写道:寄语长安众年少,妓围不似猎围豪。这首诗中提到的妓围一次就是指的是古人的取暖方法。

明清时代皇宫位于北京紫禁城,这里四季分明。而这里的冬天也很寒冷,那么皇帝是怎么取暖的呢,养心殿李有一个暖阁,里面十分温暖,每年冬天皇帝都会在此度过。那么暖阁是怎么供暖的呢?暖阁建造严格不能有火,因为古代建筑都是木质结构一旦失火就不堪设想。因此匠人们在地下修建地道,在地道里有专门供暖的火道,在地道中一点火碳暖气就会供到皇宫。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说太和殿太大了,暖气聚不住无法起到火道供暖的效果。所幸这么大的殿比较空旷,就会殿内放一些火盆来供暖。

据说嘉庆年间太和殿就引发了一场火灾。但是风太大了把火盆都挂到了,这才引起了火灾。因此之后就减少了火盆的数量,并且严格看守。在古代,皇室人口众多一年的用木炭量就有惊人的数字。清代,有惜薪司专门管理皇家薪碳,衙署就设在西安门内。嘉庆二年紫禁城就发生了一场大火。原因是一个小太监看守火盆时打了个盹就造成了漫天大火,而且损失惨重,乾隆的很多藏书都被烧没了。当然火炉火盆也不能满足王公贵族的需要,他们的衣服上多是动物的皮毛,也可以起到防寒能力。


草根喜剧人V闯


【文藏来答】虽然古代没有暖气,但是绝对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哦~

汤婆子

“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宋代黄庭坚的诗《戏咏暖足瓶》,就说到古人晚上用汤婆子取暖。热水袋就是在塑料问世后,由汤婆子演变而来。汤婆子有个扁圆的大肚壶,上方是灌水的螺帽小口,盖子里还有防渗漏作用的厣(yǎn)子。把汤婆子放在被窝里,暖手暖脚,美滋滋,甚至《剪灯新话》的作者瞿佑(明代)形容这才是真正的温柔乡——“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

网络配图

饮热酒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下雪天,与好友共饮一杯热酒,好不惬意。古人说喝酒取暖,注意,这里特指热酒。热酒能消除酒中的一些有害成分,而且不易醉人。喝热水过于寡淡,喝热茶又太过文艺,不如喝杯热酒,一边看雪,一边把酒言欢,再悠然不过。但须留神,小酒怡情,大酒伤身,切不可贪杯。此外,古人也利用食物取暖。

网络配图

热炕头

“热水温我手,火炕暖我躯。”王冕《冀州道中》的这半句诗,通俗易懂。北方独有的火炕,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古人的这项伟大智慧发明,与现代暖气的原理异曲同工。炕搭在卧室,灶垒在过堂屋,炕与灶隔墙相通,灶台的热气通过管道扩散到炕的四处,炕就热起来了,废烟最终汇集到烟囱口排放到室外。老话说:“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冬天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在炕头取暖、聊天,这是古代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网络配图

椒房火墙

“今宵驾幸池头宿,排比椒房得暖无?”椒房,是用椒和泥涂抹墙壁,使室内温暖、芳香,并象征多子。因为椒房殿是西汉未央宫皇后所居的宫殿,因此椒房也成了后妃的代称。另外,早在秦汉时期也已出现取暖的火墙,火墙与炕类似,也是利用炉灶的热气采暖,只不过把通气管道安置在了墙上。

网络配图

火道地龙

“地炕蕴火多,郁养催瓜菽”,这句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宫廷剧里的地龙。明清时期,皇宫都采用火炕取暖,但是宫廷中又不方便设置大烟囱,因此就在地砖下面铺设纵横相通的火道,直通殿外的地炉子,热气既能均匀地扩散到地面每个角落,又没有烟气污染,这便是地龙了。现在的地暖,就是源于地龙设计。

网络配图

小手炉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古人没有暖宝宝,但有精致小巧的暖手炉,这可是小姐、夫人们的必备,就连男子都拒绝不了它的融融暖意。很多古装剧,尤其是宫斗剧里,冬日里的嫔妃们人手捧着一个小铜炉,更添弱柳扶风不深寒的娇柔之态。

网络配图

火炉火盆

“背窗雪落炉烟直”,南方的雪在李清照的词里也是格外寒。烤火是普通老百姓最便宜最直接的取暖方式了,古代人过冬都会储备很多柴,富贵人家则烧煤烧。有一年正月大雪,宋太宗感念皇帝可以在暖室避寒,贫苦百姓过冬却异常艰难,因此派人特地给开封城的穷苦百姓和老年人送去衣服、食物和木炭。这就是“雪中送炭”的由来。

另外,古人也很讲究衣服、被褥方面的取暖,这里便不再一一赘述了。


文藏


古人取暖的方沄:富人用碳火炉取暖,庶民百姓用土灶或泥火盆取暖,土灶烧柴草或木柴(一般的家庭烧不起),将烧成红火但没没烧尽的红火从灶中扒出装入泥火盆中,这样室内的温度能保持几个时辰,这种用土灶(带土炕)及泥火盆取暖的方法在我国的东北寒冷地区延续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现在农村九十岁以上的老人,特别是老太太还会做泥火盆呢)。


北辰272055996


有贫富之分,富者用烧制好的木炭,外加手炉。

穷者用木柴或柴草燃烧取暖,燃尽取其余炭入盆中取暖。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这反映出贫者生活的概况!


雨晴收起你的伞


古代是用泥炭炉取暖的。就是在炕前支一个泥盆,里面用干木头沤火。冒烟是必然的,但要尽可能地减少冒烟,以所有木头均显红色为佳。这种泥炭炉在八十年代还见使用,但以后都装暖气了,泥炭炉就不见了。


缔造新社会


火炉,火盆。请看有诗为证: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紫玲珑丽娟


炭火旺一些,多用瘦金碳,少用银屑炭,慎防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