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德国如果在击败法国后不发动巴巴罗萨战役与苏联开战,能否改变战争走向?

lxl爱莉


这个问题比较扯淡。

因为希特勒的发展模式决定了:战争一旦打响,根本就不可能停止。

横扫西欧名为报德国一战战败的一箭之仇,事实上是为进攻苏联扫除后顾之忧。对于希特勒而言,不进攻苏联,他的帝国将没有任何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早在1923年啤酒馆暴动失败,希特勒坐牢期间,他就写出了那本震动世界的《我的奋斗》。

在这本书中,希特勒除了鼓吹种族优秀论,还为德国人指出了国家崛起的途径,即:消灭劣等民族斯拉夫人,夺取他们的土地和资源,所谓“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就是这个意思。

作为参加过一战的士兵,希特勒对于德国的战败心有不甘。他认为德国除了地处欧洲十字中心,容易受到各方的攻击,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德国的面积太小,资源太少,根本无力支撑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所以为了德国的发展,德国必须要成倍的扩张疆土。

而在欧洲范围内满足希特勒要求的,只有苏联,因此攻打苏联是希特勒的既定目标。

1929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德国深受其害,不过却为希特勒的上台创造了有利条件,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随着总统兴登堡的去世,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开始雄心勃勃的扩军备战计划。

今天的很多人对希特勒的经济措施津津乐道,毕竟一个千疮百孔的德国在希特勒手中只用了短短六年就恢复了元气,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项空前的壮举。

然而不为人知的一点就是:希特勒的经济成就和西方国家的默许和支持分不开。

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1929年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冲击太大,市场经济运转失灵,人民生活长期困苦,社会动荡的威胁加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未受经济危机影响的苏联开始了雄心勃勃的无产阶级革命输出,这使得西方国家,尤其是大资本家惶惶不可终日。

一旦苏联将红旗插遍欧洲,甚至全世界,那么资本主义就将彻底处于下风,甚至被革命,这是西方大资本家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在西方世界和苏联之间构起一个屏障非常紧迫,德国成为最好的选择。

所以希特勒的膨胀和西方国家的默许和纵容有密切关系。而希特勒也巧妙的利用了这些便利条件,比如终止了一战赔款,武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大力发展军备,迅速减少了失业率,赢得了德国各阶级的好感。

在所谓的民主政府无力应对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极端暴力的法西斯政权很快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希特勒获得了崇高的威望。

希特勒推行一系列措施的启动资金来自容克资产阶级和西方大资本家的借款。但是希特勒着眼于降低失业率,维护社会稳定的所谓以工代赈和扩张军备等举措,在短期内无法为希特勒收回投资。

在这样的情况下,掠夺外国资源成为回笼资金的最佳选择,所以军力膨胀的希特勒开始向周边扩张,先后兼并奥地利,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等国在东欧的盟友纷纷被蹂躏。

不过西方国家没有忘记扶持希特勒的最终目标,那就是对付苏联,因此对于德国向东的扩张,他们置若罔闻,大力推行“绥靖政策”。而希特勒也巧妙的利用了西方国家的心理,不断巧取豪夺周边国家的资源和土地。

但是希特勒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波兰就是个硬骨头。这个命运多舛的国家自恃有英法等国撑腰,拒绝了希特勒的一切要求,恼羞成怒的希特勒选择诉诸武力,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由于德国准备充分且装备精良,军力强大,所以在战争前期德国连战连捷,很快吞并了波兰西部。

在德国闪击波兰后,英法虽然向德国宣战,但是在西线没有任何动作,他们的目的仍然是等待希特勒主动进攻苏联。

这一点希特勒是非常明白的,而且希特勒创立的以战争回笼资金的模式,也注定了他不能停下来,这也意味着希特勒必须在消灭波兰后,立刻向东部的苏联发起进攻。

但是希特勒明白自身的定位,他不想接受西方国家安排的命运。希特勒深知它的价值就在于解决苏联,等到德国解决掉苏联后,那么接下来西方国家就会联合解决自己。

或者退一步讲,即使德国不能解决苏联,在德国和苏联打得难解难分之时,这也是西方国家渔翁得利的好时机。

总之无论哪种情况,德国的命运,最后都是被西方国家消灭,没有例外。这是希特勒难以接受的,所以他必须自救。

而自救的措施就是先下手为强,消灭这些债主!

所以在德国闪击波兰前,希特勒和斯大林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协定》,保证了东线的安全,然后在消灭波兰后,德国转而向西横扫西欧大陆。

希特勒横扫西欧大陆,在今天看来是其战略中的一大昏招,因为他彻底激怒了西方国家。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希特勒别无选择。

因为当时的苏联实在是太强大了,如果德国在消灭波兰后,立刻进攻苏联。因为后院不稳,等待德国的将是不可避免的失败。

所以趁着苏德蜜月期横扫西欧是此时德国的最佳选择。

对于德国而言,击败法国只是战争的上半场,在没有击败苏联、称霸世界的下半场完成之前,希特勒的战争不算结束。

而且无论德国先进攻苏联,还是先进攻法国,希特勒的模式都决定了德军必须一直在进攻,或者在进攻的路上。

横扫法国,虽然报了德国在一战中的仇恨,但是却彻底激怒了西方世界。出离愤怒的西方国家不得不和传统的敌人苏联联手,共同绞杀德国法西斯。希特勒进攻法国已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格局。

而且除了希特勒和西方国家的博弈,作为德国猎物的苏联,也从来没有袖手旁观过。

《苏德互不侵犯协定》为德国在东线消除了后顾之忧,也为苏联在远东解决日本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苏德双方都知道,所谓的《苏德互不侵犯协定》,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在德国解决掉西欧,在苏联解决掉日本之后,苏联和德国在欧洲的死磕将不可避免。

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共产主义国家,苏联的目标是将红旗插遍全世界,对于膨胀的德国,苏联同样是无法容忍的,所以对这一场潜在的战争,苏联也在不断进行着战争准备。

二战前苏联在国土西部修建了北起北冰洋,南至黑海的“斯大林防线”。瓜分波兰后,苏联又在苏德边境修建了巴普洛夫防线。但是这对于苏联而言远远不够。

1939年11月,苏联对芬兰发起战争,付出惨重代价后夺取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地区;1940年3月,苏军强行开进波罗的海三国,将三国并入苏联;1940年6月,苏军武力夺取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

苏联的咄咄逼人,使得希特勒根本就没有停下来的外部条件,加上希特勒不能停下来的内部因素。所以,苏德开战不可避免。

1941年6月22日,550万轴心国军队突破苏德防线,向苏联发起铺天盖地的进攻,苏德战争正式拉开序幕。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如果你知道斯大林说过的一句话,就知道如果再给苏联2到3年时间,那么德国完全可能在初期就被苏军给抵抗住。斯大林就说过:只要在给苏联2年时间,那么苏联的损失将大为减少。

很多人总结德军在苏联的失败是由于天气原因,但是真正击垮德军的却是苏联恢复过来的工业能力。整个二战时期苏联就生产了10.8万辆坦克,而且质量不比德军的差。而且还是在德军占领大量国土的情况下,对比一下德军二战各时期的生产能力就知道,苏联越打越强,德军越打越弱。

1943年德国坦克年产量7600辆,随后1944年就只有2500辆左右。而苏联战争期间被击毁了近7万辆坦克,但是其装甲部队一直保持着巨大的规模,补充能力远强于德军。也就是说苏军在质量不如德军的时期,完全可以靠量来挽回。而到了1944年后,德军装甲部队就已经完全不是苏联的对手了。

所以如果希特勒不这么早发动巴巴罗萨,我们只想到德军在恢复元气,但是却没考虑苏联也在发展,而且由于制度优势,苏联发展的速度明显要比德国快!


小司马迁论史


德国有称霸欧洲和世界的野心。如果德国在击败法国后不去攻打苏联,而是选择修养生息,那么德国一定有希望战胜英国。



1.我们知道战争是综合国力的比拼。二战期间德国是欧洲地区非常强大的国家之一。 德国的综合实力要比英国强大很多。如果德国不去进攻苏联,而是休养生息,积极生产战争物资,那么德国一定会打败英国。

2.但是即使德国真的拥有了攻打英国的实力。苏联也一定会与英国一起对德国进行两面夹击。因为一旦英国被德国打败并占领。那么苏联就成为德国称霸欧洲的最后一个障碍。



3.希特勒在打败法国、比利时、荷兰后。曾经对欧洲形势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英国没有实力打败德国。而苏联当时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工业强国,时间拖得越久对苏联的工业生产越有利,苏联一直就是阻碍德国称霸欧洲的一个障碍,因此德国要先打败苏联后,在巩固战争成果养精蓄锐,最后进攻英国。

4.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为了谋求成为世界霸主而进行的一次尝试。只可惜德国的理想很美好,可是现实很残酷。德国的综合国力不足以与苏联和欧美国家进行持久战。

5.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自然资源储备也没有苏联和美国强大。因此,德国出现了战争损失后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充。在战争的泥潭中消耗了大量的国力,最终导致德国失败。


杜达特洛夫斯基


当时德国需要面对欧洲强国就是英国和法国,其余的西欧国家都是打打酱油的角色。在德国越过马其诺防线,闪击法国将其按在地上摩擦之后,法国也就基本没啥反抗的能力。德军的快速突进将英法军队压缩在敦刻尔克周边地区。很不懂德军不集结主力部队将这些军队围而歼之。要知道英军是职业化军队,被打死一个就少一个老兵。如果德军将这些部队全部歼灭,那么英国就元气大伤了,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在英法联军撤回到英国本土之后,德国也设想过进行登陆战占领英国。然而碍于英国强大的海军部队,最后只是采取了空军轰炸的方式,打击英国抵抗的决心和信心。炸着,炸着,眼看着英国就要坚持不住了,德国又把空军主力部队调往了东线准备巴巴罗萨战役。事实上德军应该集中力量轰炸英国,彻底摧毁它之后,才能发动另外一场大的战争。

在西边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完毕,德国又准备攻击东边的朋友。德国之前与苏联是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双方不打仗,和平友好的共处。这只是德国的缓兵之计,苏联早就被元首列为德国的头号大敌。所以德国攻击苏联是已经决定好的事情,什么时候攻击苏联,怎么攻击苏联才需要细致讨论的事情。德军不发动巴巴罗萨战役,也会有其它甚至更好攻击苏联的策略。德国不可能给苏联土地,更不可能等待几年再与苏联宣战。那样的话,苏联只会更加的强大。或许苏联先违约条约攻击德国,这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德国几百万军队的多路攻击,爆发了强大的战斗力,尤其是闪电战,打的苏军有点懵逼了。在前期作战中,苏联军队可以说是损失惨重。在德军持续猛烈的攻击下,苏军也渐渐的扛不住了。这个时候美国朋友来了,它们带来了大炮,坦克和飞机,还有成吨的战略物资。德国攻击苏联,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美国对于欧洲战场的态度。不敢德国打不打苏联,战争的走向德国最后都要和美国开战,但是德国远远不是美国的对手。


兵说


不可能。

因为在德国攻陷法国之后,全世界已经看清了希特勒的计划——占领整个欧洲。

这一点,无论纳粹还是苏联、英国,都一清二楚。

德国想要攻占英国决非易事,英吉利海峡也许不宽,但对于英国海军阻挡德军来说足够了。德国要攻打英国,一定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还不一定能打赢。

到底苏联人,会在德国跟英国交战的时候坐山观虎斗。什么也不做吗?

苏联人难道会认为,纳粹占领英国之后,就会甘心当和平使者,再也不扩张了吗?

实际上。苏联对德国的侵略计划一清二楚。而苏联早就做好突袭德国的准备,一旦西线战事陷入焦灼,苏联就会雷霆一击,主动进攻德国。而那时候德国依然会腹背受敌,只不过比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更糟糕,因为战火将在德国本土上燃烧。

德国无论如何都躲不过与苏联的一战,它进攻苏联,只不过是先下手为强而已。苏联之所以被突袭,是因为没想到德国会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突袭苏联。

但德国早晚要腹背受敌,也早晚要被消灭。这就是法西斯主动扩张不可避免的命运。


小约翰


按照题主说的这个时间节点,我们不考虑德国怎么想,看看其他国家的视角。

戴高乐:动员所有殖民地的兵力,也要夺回法国!贝当是个懦夫!不能让英国人和德国人讲和!

丘吉尔: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投降的,我就多在伦敦,你们在海上就是过不来,轰炸就轰炸,不可能投降的,美国人的条件可以商量,背靠大海怎么都行。“德国的敌人全都是我们的盆友~”

铁托: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我还要领导游击队击败侵略者呢,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罗斯福:欧洲不可能统一的,统一就成了大敌,在德国手里统一更不可能,美国再孤立也不可能让一个新巨头出现,犹太财团在议院还有席位呢,坐视不管是不可能的,战争财还是要发的。

弗朗哥:英国人说啥是啥,德国人说啥是啥,钱我收了事我不办你们继续聊,打仗是不可能打仗的,这辈子都不想再打仗了,很危险的。

斯大林:我有一个苏联梦,等我三个五年计划下来兵强马壮天下无敌,到时候脚踩德三,手擒英法,一路钢铁洪流推到大西洋,这两年先看着欧洲互撕,过两年看看谁才能制霸欧洲!

看到了吧,军国主义的战车一旦发动在征服一切之前就无法停止,就像鲨鱼不能停止游动一样。

PS:戴高乐长得和希特勒怎么这么像!


历史区总柴


呵呵,巴巴罗萨计划的发动是势在必行,即便德国不发动,苏联也会发动。

别以为德国在二战早期的胜利是纯粹德国的胜利,绥靖政策是依靠无中生有的凭据制定。

苏德必有一战,正是如此,西欧国家才纵容德国,奈何德国第一个动手的是解决英法,大出意料,不符合常规出牌。

苏联磨刀霍霍并不是秘密,在德国攻击波兰,苏联立马出兵,两国瓜分了波兰,实力不容小觑。

德国狂赌大胜,如果不趁机打苏联一个措手不及,而是和苏联继续友好、妥协,只能是一厢情愿,因为德国也有过拉拢苏联进入它的同盟,苏联拒绝了。

不是朋友就是敌人,若不趁你病要你命,德国会由战略优势转入战略劣势。

别忘了,英国并不是只有英伦三岛,它还在北非虐意大利,美国态度虽然中立,但明白人都晓得它不是德国的伙伴,苏联虽然不被欧美喜欢,但正和德国的敌人在拥抱。

因此巴巴罗萨计划必须发动,德国骑虎难下。


鸿哥iouyh福小铺


好多人都认为击败法国后,即使德国休养生息,也改变不了战争走向,我要提个反对意见。

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前,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德国通过闪电战,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投降。此时大半欧洲落入希特勒的手里。如果此时,德国停下进攻的铁蹄,韬光养晦,并与英国达成和解,战争的走向很有可能改变。有以下几点来佐证:

1:决定休养生息必定会实施一些有利于民生政策,势必削弱占领区民众对纳粹的敌意,增强了凝聚力。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是当时的世界科技中心,在战争中,德国使用了V1,V2导弹,防空导弹,各种早期的无线电制导炸弹,早期的喷气式飞机,并率先研究原子弹等黑科技,战后这些新式武器的技术资料都被战胜国抢走了,同时世界科技中心也转移到了美国。

3:德国的海军,空军相较于陆军是比较弱的,德国也可以借此时机打造强大的空军,海军。德国也可以借此时机寻找石油等战略物资。

4:当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德国在欧洲停战,势必让美国无法介入。美国真正全面加入二战也是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这时,国内的孤立主义才真正闭嘴。

5:苏联的确有进攻德国的计划,但此时的苏联军队刚经历大清洗,战斗力一定大受影响。休养生息后,德国可以有效调动占领区民众加入对苏战争。

6:休养生息后,周边国家如果入侵德国,也会给德国出兵的好借口。

历史终归是历史,改变不了,以上都是假设。二战时,德、日、意签订条约,形成轴心国集团,德国想休养生息,独善其身也不可能做到。


五个棱角的雪花


曾经上历史课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当年德国在拿下法国后,和英国死磕到底,不去攻打苏联,是不是就可以改变战争的走向,有没有可能成功打赢二战。就算打不赢,能不能保住打下来的领土。现在看来,根本就没有这种可能。



首先,德国是一个畸形发展的国家,军事上德国的陆军所向披靡,屡战屡胜。但是到了海军和空军,对于世界强国来说,真的是不堪一击,大不列颠空战,德国完败。海军上德国根本就没有可能打赢英国。这也就注定了德国跨越不过英吉利海峡。根本征服不了英国。



那么不攻打苏联,坚持几年,整合一下现有的资源,发展好了海军和空军,是不是可以拿下英国,然后打败苏联呢?

也不可能,德国的畸形,不仅仅是军事发展,经济发展也是极为畸形。经济危机之后,数百万人因此失业,德国政府大肆借贷发展军工,吸纳了这些劳动力从事军工,这样一来,帝国所有的一切都在为军事服务,一旦德国停下战争的脚步,所有的军需用品都会停止生产,大量的工人因此失业,政府的信贷崩盘。国家会重新陷入经济危机之中。很可能会倒退数十年。国力衰落,很可能会土崩瓦解。



再有即便是不攻打苏联,当年的苏联也在积极的谋划着攻打德国,二战初期,在德国闪击波兰之后,苏联相继侵占了波兰东部、波罗的海三国、匈牙利和罗马利亚的部分领土。德国攻打苏联,极短的时间内,仅仅在东线战场上就消灭了苏联几百万的军队,所以可以肯定的是,苏联一直谋划着攻打德国。



所以,无论德国是修养生息,或是和英国死磕到底,都不可能改变战争的走向。德国当时的决断是正确的,但是因为自身实力的问题,根本不可能改变。


我是越关


我是【今古言堂】,这个问题我来答。

二战时期,德国如果在击败法国后不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与苏联开战,能否改变战争走向?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意识形态上就不允许希特勒放弃攻击苏联。希特勒在20年代所著自传《我的奋斗》一书中就曾清楚的表示德国人民必须追求所谓的“生存空间”即土地和资源,而海外的土地和资源由于大多还在英美手中,在没有足够强大的海军做支持的情况下暂时还无法获取,但陆地上的“生存空间”就在身边,那就是苏联所拥有的东欧了,毕竟西边除了法国就是大海,而希特勒上台之后,其执政的纳粹政策也明确的指定了斯拉夫民族为劣等民族,是可以加以驱逐和奴役的,而这些土地应该留给德国人的,所以德国向东发展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其次,在政治上纳粹的基本政治诉求就是反共,不打苏联,它推行国家社会主义的合法性何在?自从纳粹打垮德国左翼联盟上台开始,就注定苏德之间是宿命之敌,而《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则最终导致苏德分裂。在德国与意大利和日本签订条约之后,苏联也表示希望参加该条约。在经过1940年11月12-14日的柏林协商后,德国正式向苏联提出加入条约的条件,而苏联在11月25日提交一份修改版后,德国就再也没有进行回复。随着苏联加入该条约的前景越来越小,两国在东欧的利益冲突也日渐明显,尽管两国在1941年1月对边界即贸易问题再次签订了一份小的经济协定,但是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第三,在经济上纳粹之所以能够获得政权,和它大幅降低德国失业率有关系,而扩充军队和军事工业是短期内降低失业率的不二法门,相比于苏联,战胜英国,走向大洋已经被证明不可行,在美国的支持下英国抵挡住了德国的进攻,进而造成希特勒的海狮计划搁浅。但是不打仗的话,这种大举外债透支未来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很快就会成为国家财政的毒药。如果想继续保持这种“经济奇迹”,就得对外侵略和掠夺吸血反哺,才能维持德国的经济不会崩溃。所以在法国战役结束后,由于空军和海军不给力,英国暂时打不下来,也没有更好的目标可以快速扩张和获取资源,于是欧洲唯一的对手苏联就成了最好的选择了;

第四,苏联方面的原因。根据保罗卡雷尔在《焦土》一书中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1993年初,俄罗斯丹尼洛夫上校在著名的《奥地利军事杂志》上公布了1941年苏军总参谋部完整的战争计划。该文件来自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的中央档案馆。并且文件显示,斯大林在1941年5月批准了大雷雨计划。为此苏军在苏德边境地区部署了268万人,坦克22000辆,火炮3.75万门,战机12000架,如此众多的部队集结在边境攻击出发位置,如果仅仅是作为防守,相信也不需要放置在那么接近边境的区域。所以如果德军不发起巴巴罗萨计划,那等待德国的就将是苏联的大雷雨计划了;

第五,美国方面的原因。我们其实一直以来都被罗斯福新政的表象所迷惑了,一直认为美国走出1929年经济大萧条依靠的是罗斯福新政,但这是错的,罗斯福新政其实走的路线和希特勒政策类似,都是依靠大举借债、量化宽松来促进经济发展,虽然在新政实施的初期获得了部分效果,但我们看1929年-1944年GDP及失业率数据可以看到,自罗斯福1933年上台后,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国家干预措施,使得美国经济危机有所缓和,但直到二战前,始终没有达到危机前1929年的水平,甚至到了1938年又将爆发新的危机。但二战爆发后美国顺利转入战时经济体制,大量的军事订单缓解了危机的爆发,同时美国通过租借法案,迅速抢占了英国的出口市场,为美国的经济爆发式增长提供了广大的市场基础。所以我们可以预见到,如果此时的德国不继续发动战争,美国也将参战帮助英法打败德国以竭取更大的利益。

美国1929-1941年经济实际运行数据

所以,综合以上五个方面来看。自希特勒1933年上台开始推行纳粹政策开始。德国的侵略战争步伐就再也难以停下。巴巴罗萨计划哪怕不进行,德国面对的仍将是战争。这一切,从开始就已注定。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观点,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