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傑地靈的嶺南明珠

潮汕地區,簡稱潮汕,別稱嶺東,位於廣東省東部沿海地區,是潮州、揭陽、汕頭三區域的俗稱,在歷史上屬於潮州府。潮汕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史稱潮州八邑,是全球潮汕人和潮商的發祥地,具有共同的地緣、親緣、族群、商幫、方言、民俗、信仰,從建制以來到當代汕頭市2000餘年均同屬一個城市政區,是歷史相承、山水相連、潮語相通、族群相同、利害相關的地區。

潮汕文化不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聲名遠洋,威震四方。提起潮汕,從小到令你垂涎三尺的手打牛肉丸、牛雜粿條,大到將潮汕人的商業智慧帶向國際的李嘉誠、馬化騰這些響噹噹的潮汕商人,無一不令人稱讚。



山清水秀聽風雨,人傑地靈隱其中,你有沒有好奇過,是什麼樣的土壤,孕育出這樣精彩的地方文化與傑出人物?這片土地上的潮汕人,執著的堅守著傳統的星火,在衣食住行的生活瑣碎中投入自己最大的熱情,不論身處何處都能讓平淡的日子活色生香。


潮汕文化有著自身的發展源頭,距今約八千年前誕生的南澳象山文化是潮汕地區最早的在地原生文化,記錄了潮汕地區已發現的最早的人類活動遺蹟。南澳象山文化曾是中華文明中源遠流傳的一支。除了在地的原生文化,外來的漢文化也對潮汕地區現代文化形態的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在韓愈被貶謫潮州之後,潮汕地區更為直接的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響。公元891年,刑部侍郎韓愈被貶謫為潮州刺史,雖然一開始韓愈心生失落,感慨落後的潮州“有海無天地”,但是在任期間卻努力改善當地民生,興辦教學,為當地帶去了煥然一新的氣氛。中原的漢文化在這一時期及後來與在地文化進行了充分的融合,並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態。從潮汕人的生活習俗和文化中可以看出,潮汕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和延續著古代中原漢文明的民俗,甚至一些消失的習俗都可在此尋到蹤跡。

種田如繡花

一個地方的文化及生活習俗的形成,有著地理因素的重要影響,這點在潮汕地區顯得特別明顯。韓愈曾經講過,“潮之州,大海在其南,群山擁其北”。從這句話不難看出潮汕地區的自然風貌:三面環山,一面向海,是一個地理相對封閉的區域。潮汕地區有著極長的海岸線,且內部河流眾多,三條主要的河流韓江、榕江、練江,形成了這裡最主要的淡水網絡和珍貴的沖積土壤,為潮汕人提供了賴以生存的自然基礎。


潮汕地區多山,平坦肥沃的耕地就顯得彌足珍貴,為了養活眾多的人口,潮汕地區一直踐行著“種田如繡花”這樣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這點跟我們的鄰國日本有著很強的相似性,深耕細作,而非粗放式使用土地資源,形成了潮汕人認真細緻、甚至有點“計較”的習慣。


骨子裡的務實


生活上認真細緻,做生意更是精打細算,潮汕人骨子裡的務實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面朝大海的潮汕人,被大山封鎖,所以腳步走向了海洋,靠海吃海,漁業和海洋貿易發展興盛,重商主義的精神慢慢的被培養了出來。而說到人文屬性,潮汕內部也因為古代交通的阻滯而形成了不同的語言特點。


澄海和潮州作為韓江流域的中心,同時也是潮汕文化的中心區域,這裡的語言比較溫順柔和。相比之下在練江流域位的潮陽、普寧、惠來,這裡人說話口音更為粗獷有力。位於榕江流域的揭陽和揭西同時兼而有之兩者的特點。


明朝時期活動於東南沿海的海盜傷商人吳平、林鳳、林道乾勢力等在戚繼光、俞大猷等將領的打擊下,逃往南洋立足,形成了最早的南洋華僑文化。縱觀歷史,潮汕人的商業活動可以上溯到漢代,潮州作為與東南亞連結的中轉之地在漢代的商貿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發展至宋朝商業經濟興盛的階段,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潮州成為海上商貿的重要的貿易港口。至明朝,由於封關禁海政策的影響,失去營生的漳泉人不得不將商業據點轉向潮州,諸多潮汕城市踩著這波“紅利”繼續發展,成了稻米和瓷器貿易的重要港口。一部分人亦商亦寇,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為了繼續維持海洋貿易,與中央政權發生對抗,而後他們遠走他鄉從事海外貿易,旅居呂宋、安南、大年等地並站穩腳跟,成為一方海外華人。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雖然清政府與英法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開通潮州為通商口岸,但是客觀上也推動了潮汕地區的發展。華僑文化在近現代時期,通過華僑對本土的投資、迴流,極大的促進了潮汕本土社會的發展,進一步實現了潮汕本土文化的繁榮和進步。

數典不忘祖



潮汕人敬神,仍保留著敬獻神明,拜祭祖先的傳統活動。所謂天災人禍,都對潮汕人敬神祭祖的習俗有著重大影響。潮汕地區偏居大陸沿海東南一隅,天災甚多,地震、颱風、旱澇都時有發生。即使在科技發達,天氣預報準確的今天,出海貿易和捕魚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事,更何況古代靠海吃海的潮汕人,因為天災蒙受巨大的損失,這使得這裡的人們一直保留著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所謂人禍,潮汕偏安一隅,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暢,中央政府的管理職能無法快速的傳達,統治的力量也無法深入,猖盜時有發生。在多重的不安之下,當地老百姓希望藉由敬拜獲得神明和祖先的庇護,是極為務實的神教觀念。出海拜祭風伯,祈求出海平安。農業祭拜雨神,祈求風調雨順。經商祭拜關公,經商求財求富。信仰使得人民聚集而形成宗族,而宗族又使得習俗系統化,反向又進一步強化了潮汕人的宗族意識和敬神觀念,並代代相傳。

客來茶相迎



潮汕人好客重情義,有諺語:“客來主唔顧,便是衰家厝。”意思是,如果有客人來了,主人不管不顧,那這個主人家一定會衰敗的。一旦有客人來了,雖然酒不是什麼時候都能喝,但是茶水必須奉上,不管是單樅,還是鐵觀音,抑或是大紅袍,功夫茶自然是少不了的。沖泡功夫茶有一套標準流程,總共十八個規定動作,每一個步驟都有一個十分文藝的名字,光是把水倒進茶壺裡這個步驟,潮汕人就賦予了它兩個名字“懸壺高衝”和“玉液回壺”;洗個茶杯,我們叫“若琛出浴”,這樣的命名無疑增加了沖泡功夫茶的儀式感。潮汕人以茶待客,充分體現了其重情的特質,而離開了茶桌,潮汕人的情更是這個群體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只要有鄉親需要幫忙,大家都會去搭把手,慈善活動、公益活動更是大家反哺家鄉的一種習慣。海外的潮汕華人華僑,也會為了家鄉的建設和發展積極興辦學校、醫院和公路。鄉里鄉親相互幫扶,是連結潮汕宗族社會最難能可貴的情感紐帶。



潮汕地區地狹人稠,人口與資源和環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競爭環境培養了潮汕人的創造、開拓和冒險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謀生,形成社會風氣,在農業上精耕細作,在手工業上精雕細琢,在商業上更是精打細算,極善經營,聞名海內外,有"中國的猶太人"之稱。潮汕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潮汕人彼此之間獨特的鄉情紐帶使得這個小團體有著豐富的人文風情,隨著這裡的人們走出潮汕,這一份獨特將被帶向更寬更廣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