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宣宗的都是好皇帝吗?

军机处和珅中堂


庙号虽然有褒贬之意,但是要知道,庙号也是后代皇帝加给前代的,一般皇位父子相传,而在重“孝行”的古代,哪有敢大肆给自己父皇不好的庙号的皇帝。

古往今来的庙号大抵有这些。

太祖、高祖开国立业;

太宗、圣祖发扬光大;

世宗、仁宗、圣宗、孝宗、睿宗等皆乃明君;

世祖是中兴之主,也有可能是皇位传承的派系发生了变化;

哲宗、兴宗、成宗等算守成之君;

宪宗、宣宗功业不足功过各打五十大板;

德宗(光绪)遭逢动乱逃亡;

高宗由盛转衰;

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一看就知道不务实际好玄虚;
文宗文弱无能,武宗偏好武力;
度宗、定宗仅是过渡君主,影响不大;
穆宗、光宗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熹宗昏庸腐朽;
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如金哀宗,崇祯帝。

明太祖朱元璋


拿楼主所提的宣宗而言,的确明宣宗,唐宣宗,汉宣帝都是有德有功之主。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难得的好皇帝,他继承先祖的事业,励精图治,把明朝推向了太平盛世,他和其父统治的十一年间被史家称为“仁宣之治”;唐宣宗李枕是个事必躬亲,有“小贞观”之称的中兴皇帝;汉宣帝时期匈奴主动归顺,彻底解决了汉朝百年来的北方威胁。然而清宣宗成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却算不得什么好皇帝。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资质不高,这就是最大的问题,虽然他本人力行节俭,勤于政务,却没有挽救八旗子弟的腐败堕落,面对西方先进科技,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拒绝接纳,中国在他手中被大炮轰开了国门。

清宣宗道光帝

所以叫宣宗的不都是好皇帝。


电视剧里看历史


说一下汉宣帝,汉宣帝叫刘询,刘询不知道?那么说个名字,80后90后都应该很熟悉。他就是我们小时候非常喜欢看的热播剧《乌龙闯情关》的男一号刘病已!真正的历史呢,他也确实像我们电视剧里看到的,从小在监狱里长大,有个“好大哥”许广汉。刘病已的爷爷是西汉历史上很有轰动的“戾太子”刘据。挺悲哀的仅仅因为他的父亲做了一个梦就把刘据家满门抄斩了,幸亏当时负责抄家的人不忍心太子受冤枉从而在抄家砍头的时候独独放过了刚刚满月的婴儿,放在监狱里养大。

所以刘病已从小就是知道百姓的日子不好过,什么缺衣少粮,各种赋税受苦等等。刘病已因缘巧合之下“挤”掉了大名鼎鼎的在位最短的27天皇帝,史称汉废帝的刘賀。多说一句,刘賀被废除皇帝后做了海昏候,它的墓葬前年刚刚被发掘,有兴趣的爱好者可以去看一下,我也很想去看看,据说有很多宝贝。

刘病已当上皇帝后改名刘询。他在上台后颁布了很多利于老百姓的政策,当时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史称“宣帝中兴”。刘病已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刘病已死后谥号孝宣皇帝。是不是很多朋友都喜欢他呢😄?《乌龙闯情关》里潇潇洒洒的刘病已

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喜欢病已呢???


二乐思三乐


唐武宗平泽潞之乱,是唐朝平定地方藩镇叛乱的最后一次胜利,对于提高唐朝中央权威和增强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十分关键,战争结束后各路割据藩镇重新遵守朝命,唐朝在形式上获得了统一。

本来前景一片大好,会昌中兴确确实实地呈现出一派较为兴旺发达的景象,可是在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武宗因服食丹药暴毙而亡。

唐宣宗继位后,“尽反会昌”,把前景一片大好的改革大业葬送殆尽。

首先,善于纳谏,没有主心骨,只是沽名钓誉。

史家历来对这个时期的“大中政治”评价较高,还有人称之为“大中之治”,甚至称他为“小太宗”。这实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他之所以会被部分史家称为“小太宗”,据说是由于他善于纳谏。

有一次,他想到唐玄宗所修的华清宫去放松一下,官员们纷纷上谏,建议提的极为激烈,于是他取消了行程。

历史有时候也有很巧合的时候,唐宣宗纳谏,得了魏征的五世孙魏谟。

巧合的是唐太宗纳谏,得到了魏征;原来魏谟是唐宣宗读《贞观政要》后,想到魏征,于是在魏征后代中找出来的。

魏谟入仕后,再现了魏征直言极谏之风,其他人进谏,唯恐君主不快,都委婉而谏,唯独魏谟开门见山,无所忌讳。

唐宣宗常叹:“魏谟有祖风,我心极重他。”

善于纳谏,本来是不该因人而异的,而魏征的五世孙魏谟纳谏较之他人就特别有效,可见他对魏谟的纳谏是特别加以关照的。

为何特别关照魏谟的纳谏,恐怕还是因为他是名臣魏征的后代,这样想来,他善于纳谏更可能是沽名钓誉而已。

其次,勉强维持,不解决问题,废止前任改革。

其实,详细考察大中政局就会发现,唐宣宗实际上只是勉强维持统治而已,对当时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或视而不见或故意回避,把前任推行的改革悉数废止,扼杀了唐朝最后一次改革自救的机会,也把唐王朝牵入了加速灭亡的快车道。

一是宦官势力。

唐武宗加强宰相职权,充分信任宰相李德裕,重用薛元赏,加强京兆尹的力量,从而削弱了宦官势力,并从宦官手里收回了神策军的兵符。

但唐宣宗一上台,就贬走了李德裕和当时唯一能让神策军为之忌惮的朝臣薛元赏,结果宦官很快就重新控制了神策军,兵符也回到了宦官手中。

不仅如此,唐武宗时下令剥夺了宦官控制的祠部发放宗教度牒的权力,由泓胪寺管理,以打击宦官集团的经济实力,但唐宣宗即位后,不但重新恢复祠部发放度牒的权力,并为仇士良及其家族“昭雪”。

二是官场风气。

唐武宗为了纠正官场的歪风邪气,以“严格限制官员游宴,禁止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为突破口,掀起反歪风运动,并取消了皇帝亲自参加的曲江集宴。

唐宣宗一上台,立刻恢复了曲江集宴,后来又重新宽容和鼓励各种游宴活动,官场风气重新败坏,社会风气重新奢靡无度起来。

三是入仕门径。

为了治理仕途太滥,唐武宗严格限制门荫特权、严肃科举取士用士,并裁掉了冗官2000多人。

但唐宣宗一上台,就对进士科“大扩招”,上台仅仅一年,官员就增加了383名,而他当了13年的皇帝,增加的官员数量之多可想而知。

吏治方面,到了“乱则未乱,但侥幸者多,乱亦非难”的程度。

四是寺院经济。

为了厘正国家财税来源,唐武宗严厉打击寺院经济。

但他一上台就解除了对寺院经济的限制,还鼓励重建寺庙,以牺牲政府财税争取信仰佛教的朝臣及民众的支持,导致寺院经济又死灰复燃、卷土重来。

五是藩镇治理。

在藩镇问题上,河朔三镇是藩镇割据的源头,但河朔三镇联盟在会昌年间随着唐武宗调外将张仲武任卢龙节度使而大有改观。

但唐宣宗时期,河朔三镇的节度使没有一个是朝廷任命的。

最后,“尽反会昌”,加速唐朝灭亡。

可惜他“尽反会昌”,把前任推行的改革悉数废止,扼杀了唐王朝最后一次改革自救的机会,也把唐王朝牵入了加速灭亡的快车道。

事实上,唐宣宗时期,唐王朝就开始风雨飘摇了,东南部军乱不断:

大中九年,浙东军乱;

大中十一年,容州军乱;

大中十二年,岭南都将王令寰作乱;同一天,湖南军乱;一月不到,江西也发生军乱;隔了不到一个月,宣州都将康全泰作乱;年底,容管都虞侯来正谋叛;

大中十三年,武宁再次军乱;

……

虽然这些军乱规模都不大,也都被平定了,但说明当时的政治形势已经相当恶劣。

此时的唐朝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随便有所震动,这座大楼就可能坍塌。

由此可见,把唐宣宗称为“小太宗”实在极为不妥。

结语

很多人都认为是他的儿子唐懿宗败光了他留下的基业,其实是误解。

唐懿宗的确是个昏君,但唐宣宗留给他的局面并不是小康或小安,而是一个军队叛乱频繁、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南衙北司斗争激烈的烂摊子,再加上唐懿宗本身的昏庸,使得局面更加恶化,唐朝也在其死后几十年就走向了灭亡。

唐武宗改革,在大好形势下却戛然而止,不能不让人唏嘘不已,难怪王夫之要感叹:“如果唐武宗不早逝,李德裕不被早贬,唐朝完全可以复兴!”

历史不能假设,事实没有如果,但教训一定要吸取:改革要“一张蓝图抓到底”,绝不能一任一张蓝图,否则改革规划就会变成“鬼话”,无法达成。

也就是说,推进改革,不只是短期任务,更是长远战略;非一日见效,需久久为功。

因为改革是解决问题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难以一任完成,需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茬接着一茬干,才能在持续接力、连续发力中达成改革目标。

这警醒后人:别一任一张蓝图,而要一张蓝图抓到底。


小白杨文化传媒


古时候对死去的帝王,妃子,大臣和地位重要的人都会用一到两个字进行评价,这就是谥号。



题主所说的宣,算是一个褒谥,是正面肯定的评价。

圣善周闻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问周达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诚意见外曰宣;重光丽日曰宣;义问周达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达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闻式布曰宣。

另外谥号和庙号不同,以唐为界限。唐之前,皇帝有谥号,但是只有大成就者才有庙号。

到了唐以后,谥号被唐皇帝玩坏了,动不动十几个字,所有皇帝都用上了庙号,因此以庙号为准。

历史上以宣为谥号的有:

周宣王,姬静。早年秣兵厉马,讨伐四夷,史城宣王中兴。晚年独断专行,用兵失败,为西周灭亡埋下隐患。汉宣帝,刘询。汉武帝把西汉推向一波高潮后,汉宣帝则是把西汉推向巅峰!在他的努力下,成立西域都护府,扬威丝绸之路。

北齐宣帝,高洋。北齐开国皇帝,早年开明,厉行改革,早年昏庸,死于暴饮。
陈宣帝,陈顼。陈朝的第四个皇帝,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家国安定,一度北伐夺取一定的土地,谥宣,庙号高宗。


北周宣帝宇文赟(yun)。北周第四位皇帝,即位后便荒淫无度,沉迷酒色,不久后暴毙。鉴于北齐王朝较为混乱,因此谥宣,不可令人信服。
北魏武宣帝,元恪。北魏孝文帝之子,早期即位后巩固孝文帝改革成果,北魏国力走向一个巅峰,后期外戚专权,北魏由盛转衰。

另有被追封为宣帝的,捡两个出名的讲。

晋宣帝,司马懿。

前燕武宣帝慕容廆。

唐以后庙号为宣的皇帝。

唐宣宗,李忱。装傻登基的皇帝,即位后励志改革,用法无私,赏罚分明,史称大中之治,一度中兴大唐。


金宣宗,完颜珣。即位后,求和蒙古,断交西夏,攻击南宋,一系列错误做法直接导致金朝灭亡,谥号为宣,不足以让人信服。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十一年,功绩堪称文景,和父亲合成仁宣之治。唯一的缺点就是喜欢逗蛐蛐。


清宣宗,炅宁。道光皇帝,没啥可说的了,在位期间打输鸦片战争,签下南京条约。国门被打开后扔在位十年却不思进取,碌碌无为,这样的皇帝谥号宣宗,不足以让人信服。

由此可见,宣虽然是一个美谥,但是也有部分朝代为了美化自己的皇帝,即便是残暴昏庸也仍给了一个宣的谥号,足见极不靠谱。

而能担当得起宣这一谥号的,我认为就只有汉宣帝刘询、陈宣帝陈顼、唐宣宗李忱和明宣宗朱瞻基。


至秦子


宣是谥号中的一个,隋唐以前谥号多一个字概括了。所谓谥号就是名人逝世后皇帝或后人对逝者一生功过事迹的概括,也就是盖棺定论。

在古代,能得到“宣”字谥号的通常有一下几种情况:

圣善周闻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问周达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诚意见外曰宣;重光丽日曰宣;义问周达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达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闻式布曰宣。

因此可见,“宣”字算是一个褒谥。如果作为皇帝的谥号,那么这个皇帝生前也算个好皇帝,所作所为得到后世之君以及群臣的褒肯。


卫仁闵


西周的亡,周宣王责任很大,千亩之战穷兵黩武,中央精兵尽失

汉宣帝是明君,但是这不是庙号,汉宣帝庙号是中宗

唐宣宗毁了武宗会昌年间改革的基业差不多也毁了唐朝,收复河西是因为张议潮自己起兵,封的节度使

金宣宗面对蒙古无能为力,反而出兵伐宋,差不多加速了金的亡

明宣宗战略大收缩,全面退兵,他只是个太平天子,继承的不过是其祖父留下的盛世,守成之君

清宣宗大家都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