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

D丶Lei


上世纪二战期间,最著名的一次战役当属苏联和纳粹德国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苏联最终带领盟军打败帝国主义,提前结束了二战。

此次战役中,两国双方都是采用打野战战术,但德军当时是有备而来,专打苏联的核心地区,而苏军则是不得已才应战。在水平上两军也是相差一大截,苏军当时大部分军官都对这场仗毫无信心,处处充满着即将面对德军的恐惧,相反德军看到胜利的希望就要大多了。

在战役开始之前,苏军在战场上面临的多次失败其实主要都是由上级指挥官的错误领导带来的,但此次驻守斯大林格勒的是著名大将崔可夫所带领的第62集团军。在面对即将到来几乎无法战胜的大敌,崔可夫不仅毫无惧色,始终保持意志坚定和沉稳睿智,清醒地对战士们进行战略部署和指挥作战,并不断激励他们的斗志和自信心,让他们看到胜利地曙光。崔可夫的这种对士兵的指挥和训练方法,对于苏军之后的战役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战争爆发后,双方交战激烈,但苏军丝毫没有害怕的意思,两国其实在武器装备上相差不大,只是先前缺乏确实正确的引导和自信心,而此次看到如此作战凶猛的苏军,连德军都开始感到害怕可能会战败。一次次不断地厮杀,最终苏军愈战愈勇,配合着崔可夫正确的指挥,不断采取各种战术对德军发动反攻,最终打得德军节节败退,攻入斯大林格勒计划正式惨败。

这种自信心和崔可夫的指挥方式慢慢开始运用到后来苏联的多次战役中,并极大程度地帮助士兵们找到正确的战斗方法,唤起了这群“战斗民族”的热血,还给德军一次次惨痛的教训。虽然在二战结束后,苏军损失惨重,在人数上牺牲数量高达660多万人之多,但这并没有将他们打垮,反而帮助苏军成为后来世界最强大的军队之一。


军事观察员东旭


每每提前斯大林格勒战役,我总是对苏军怀着敬仰之心。

战役之初,苏德双方打的是野战。非常明显的是德军有备而来,苏军仓促应战。同时苏军合成作战水平比德军差一大截,此刻苏军底层官兵都惴惴不安的心理没有底。所以战役之初,德军充满碾压苏军的胜利信心,而苏军充满的是失败的恐惧、彷徨与渴望胜利的惆怅。

苏军最终担负守城的是第62集团军,前任指挥官虽很英勇,但对守住斯大林格勒根本没有信心。是谁选择崔可夫做的第62集团军守城司令已经不重要了,历史选对了人。包括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等等二战苏军著名战将,都没有崔可夫意志坚定、山崩于前面不改色心不跳、淡定沉稳、依然睿智、始终不忘战斗总结激励官兵作战自信力。实际上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苏军各种失败与基层官兵无关,都是高级指挥官的失误造成的。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前线苏军基层官兵差不多都知道自己在战争中“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而这一切基本上都是崔可夫的士兵作训法的功劳,这也是能够称“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前,苏军武器装备已经满足了战争需求,苏军都是最缺乏的就是基层官兵“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的信心与勇气。通过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基层官兵建立了战胜德军的信心。而德军基层官兵第一次体会到了苏军基层官兵的顽强与智慧,从此开始惧怕苏军基层官兵。总之,苏德双方基层官兵通过斯大林格勒战役拼出了“信心”,苏军基层官兵知道“做好自己就能取得最后胜利”,德军基层官兵则从此认为“怎样做都不可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只因为“苏联人不好惹”“苏联人太多了”。事实上也是,苏军官兵在二战中牺牲了660多万人,也就是苏联官兵牺牲了战前全部人数还多几十万。但直到战争结束,苏军不是被彻底打垮了,而是变强大到成为世界最强大的陆军,充分显示出苏联之大。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肉搏战,充分唤醒了战斗族的民族野性与狡猾。而肉搏战让德军基层官兵从此噩梦中的恶魔就是苏联官兵,并且挥之不去。

斯大林格勒战役对苏德双方乃至世界都是血腥的,但对于世界反法西斯事业而言,这种牺牲是非常值得的。

伟大的苏联红军万岁!伟大的苏联红军英雄永垂不朽!











B座603-YXQ


二战,德苏都受到重创不假,既然论到战时局势的转折:那就得看欧洲战争的整个动态。战争,瞬息万变,一次决策的失误都是牵一发而牵动整个战略而会产生变数的。

我们已知德国攻打英国是为了麻痺苏联放松警惕性,然而希特勒的“海狮计划”首先在英国强大的海军实力方面已然产生了变数。相对英国空军,英国空军可战飞机只有1200架,德国投入战斗的是2600架,数量上存在悬殊差。但英国的雷达先进,英国又釆用游击战术对付德国,从劣势转变成了优势。这样,“海狮计划”彻底失败,当时希特勒已经兵至波兰临界,这种情况实际上已给苏联斯大林和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看出了希特勒的猫腻。无疑希特勒在整个策略方面已经产生了变数,这种变数是希特勒出于无奈而加速向苏联突袭。也就是说:希特勒准备不足,特别是后勤跟不上,到了苏联十次卫国战争形成了拉锯战,形势呈现出了胶着状态,紧接着苏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已进入了12月的严冬季节,纳粹士兵的御寒衣服在哪里?这是转折的一个方面。

二战,诺曼底抢滩登陆才是最初的转折伊始。这就牵涉到国际动态,转折?美国的立场转变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转折,美国有过声明:表示对战争站在中立的立埸上,可到了诺曼底抢滩居然公开与英国结盟,参与了战争。诺曼底登陆英美在加莱港造足了假象,迫使德国以重兵防守,结果英美盟军在诺曼底胜利登陆成功,造成了德军的两线战场。

这样一来,德军面临了更多的困境,因此说:诺曼底战争是形成二战最初的转折点。

希特勒在让H.戈林实施“海狮计划”时他疏或了这种二线战争的风险。西线英美实实在在打掉的是德国的家底。

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弟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该战役也是近代战争史上最为血腥、最为残酷的一次战役,双方投入的总兵力预计在200万之多,投入人数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最多。由于进入冬寒季节,德国当时已形成了两线作战,德国由于供给跟不上,先已冻毙20万之多。这次会战不光在人数上减员,且从战士士气上大打了折口。因此说,斯大林格勒会战是德国纳粹遭遇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

这次战役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6月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导致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性变化。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历经了严酷的冬季。

此后,库尔斯克会战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是二次大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也是二次大战最大规模的对攻战役。这一次战役苏德共出动了8000辆坦克,双方参战人数达到280万之多。双方空战飞机达到了5千架之多。

库尔斯克会战创下了战争史上坦克和飞机投入最多,规模最大的记录。

库尔斯克战役是德军最后一次对苏发动的战略性大规模进攻,意图对苏军造成最大的伤亡从而全面夺回战略主动权。但是在这一次的会战中,希特勤又犯了一次战略错误,将进攻时间一再延后,给苏军有了足够的准备;同时苏联红军又从德方获取了德军进攻的情报,苏军于是纵深性地构筑了三层梯跃式的防御工事。

这次战役可以说是德苏胜败的分水岭。其实,战役之前,德军已没有多少胜算的把握,主要表现为已经没了战略主动权或由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防御的选择性。于是苏联从这里开始大量收复领土失地。

库尔斯克战役也被东部战线认为是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关键性转折的战役。这是德国遭遇到的一次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来所保持的攻击局面,而且直线下滑,引成了苏德总体力量对比上的倾斜。至此,苏联才有了反攻的机会,直达柏林会战。

德军战俘。

综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战方的胜利,各个时间节段都是互相密切关联的。没有西线战场美英对德国的工业,军事基地和作战飞机的狂轰烂炸和希特勒战略上的失策。如果没有英美盟军抢渡诺曼底战役也便没有希特勒顾此失彼的二线战场。如果没有斯大林格勒的冬季和战略转折和库尔斯克的最后胜利,那么也便没有柏林会战!希特勒突袭苏联时是550万战士,到了柏林会战时的人数已不足100万,实际上所剩只有80万兵员,希特勒打到这个份上岂有不败之理?


星空89831416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是世界公认的,这里最显著最为直观的方式就是战场态势的转变。

纳粹德军发动一系列军事行动是连续的,使用大量装甲部队为突击力量配备摩托化部队去打击对方的有生力量,以强大的后备力量跟进处理被击溃的对手构成战略进攻,针对波兰,法国,英国,苏联等大国还使用战略或战术飞机进行袭击以达到闪电战效果。

纳粹德军在东欧进攻捷克,进攻波兰,在北欧进攻挪威和丹麦,在西欧进攻法国,比利时,荷兰,英国,卢森堡,在北非进攻英属肯尼亚苏丹索马里,在南欧进攻南斯拉夫,希腊。德军都顺利取得成功。1941年夏季,德军发起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时,德军率领仆从国共计550万人分三路攻入苏联时,战场态势都有火力集中,攻击目标明确,歼灭对手有生力量显著的特征。

但是,在1941年冬季苏联红军用阵地战策略守住了莫斯科后,德军被迫后撤,苏德战场陷入相持状态。

1942年夏季德军采取迂回战术执行苏联南部战略时,德军利用装甲力量和灵活机动的战术並依靠战略预备队取得进展时,苏联红军亦及时改变战术,用阵地战与德军死拚,把战场态势引向消耗战,在争取时间后苏军及时反守为攻,用强大的装甲力量,用善于雪地作战的后备部队反包围攻入斯大林格勒的德国精锐部队,苏联红军采用的各种应对策略成功扭转了战场态势,从此,德军擅长的闪电战战术就完全失灵。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后,随着德军机动兵力的不断少,苏联红军的后备力量的不断组织起来,德军的战略布局只能转向防御。

根据以上分析,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合乎情理的,至于后来英美联军的诺曼底登陆,可以看作纳粹德军从战略防御转入全面溃败的转折点,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大伟140797056


把二战欧洲战场态势分为三阶段;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德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一、德国全面进攻阶段

从1939.9.1,从德国闪击波兰开始,德国节节胜利,以战胜法国、将英国军队赶出欧洲大陆为标志,夺取了西欧。

1941.6.22,德国突袭苏联,取得夺取乌克兰基辅、合围苏军60万人重大战果

1941.9.30.德军发起攻克莫斯科的“台风战役”,装甲部队已突击到近郊,能眺望到克里姆林宫塔尖红星……

至此时,是纳粹德国全盛时期。

二,德苏僵持阶段

1942.1.7,德国进攻莫斯科受挫,被迫停止“台风战役”。战争从德全面进攻变为德苏拉锯僵持。

1942.6.18,德军重点进攻斯大林格勒,意图控制苏联西南部的煤炭、石油、粮食、军工厂、交通枢纽,为支撑长期战争服务。

德苏爆发斯大林格勒会战,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长达199天“绞肉”战役,至1943.2.2结束。

据估计,德方伤亡了84万(包括被俘9万;而苏军更惨重,伤亡112万,还不包括死于冻饿的数十万市民。

三,苏联反攻,德军败退阶段

德国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失败,成为德国由盛转衰转折点

①,德军不可战胜神话破灭,双方士气此消彼长。

②,德国没有实现夺取能源、粮食等战略资源既定目标,后勤短缺短板凸现。

③有生力量被歼灭(包括德国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等),很难恢复补充。

尽管苏联伤亡惨重,但它具有人员、资源、能源的快速补充能力,这是大国的优势。德国无法比。

苏联由此转入全面反攻,德国节节败退,一败到底。


谌人


苏德战场是整个二战的最主要战场, 苏联或是德国在这场战争取胜, 都将影响整个战争的进程和世界的格局. 虽然美国所起的作用也很大, 但如果德国打败了苏联, 美英盟军将不可能在欧洲大陆登陆. 以美国的利益最大化政策, 只会做全球的军火生意和亚洲的对日作战. 世界将会是形成两大阵营: 一个是以德国为首的极权主义, 另一个是以美国为主的民主主义; 如是苏联取胜, 美英盟军会加紧时间在欧洲登陆......, 所以讲苏德战场是二战的真正转折点, 在这场战争中,苏德双方皆受到重创, 但苏联依靠宠大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兵员补充以及美英等国家大量的援助,最后还是彻底击败了纳粹德国.


谈文论史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为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察里津)而进行的一次具有决定战略意义的战役,时间跨度从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止。

德军在莫斯科会战遭到严重失败后,被迫放弃对苏联的全面进攻态势,改由于1942年夏季在苏德战场南部地区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攻占战略要地高加索地区和斯大林格勒地区,以便切断苏军的战略补给线,从而造成苏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5月初,德军在哈尔科夫战役中抵挡住了苏军的进攻。7月中旬,德军B集团军群推进到了顿河大弯曲附近地区,逼近了斯大林格勒。

战役初起,德军上将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受命攻占斯大林格勒的任务,该集团军在强大的火力配置下,由第4航空队1200架飞机负责掩护,13个整编制师约2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3000门,坦克500辆。会战中,德军统帅部命令各部不断向该地区增加兵力,其先后参加该地区会战的部队为:第4装甲集团军、第二陆军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笫4集团军和意大利的第8集团军。

由此,苏联最高统帅部根据斯大林下达的作战命令,指示,为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于7月12日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方面军司令员为苏联元帅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7月23日为尼古拉耶维奇.戈尔多夫中将指挥,下辖第62、第63、第64、第21集团军以及空军第8集团军,后第57、第51集团军和第1、第4坦克集团军群相继编入该方面军。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任务是,在巴甫洛夫斯克至上库尔莫亚尔斯卡亚520公里正面上组织积极防御,其基本机动部队集中部署于顿河大弯曲地区。

苏军在初起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中,投入的兵力仅有12个师16万人,飞机450架,各种火炮只有2200门,坦克仅有400辆,由远程航空兵(轰炸机150至200架之间)和防空航空兵第102师(歼击机仅为60架)负责支援。

战役最初发起时,苏军就在斯大林格勒州的人民群众支援下,在城市远接、近地、构筑了两道防御地带,在近接近地构筑外层、中层、内层和市区四道城市防御围廓。先后参加会战的还有:东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部队、伏尔加河区域舰队、斯大林格勒防空部队等。

会战中,法西斯集团损失官兵近150万人,约占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苏军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不仅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性转折的重要标志。苏军从此基本掌握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会战的胜利坚定了全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必胜信心,法西斯集团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极大的震撼了整个法西斯德国,沉重的打击了西特勒的嚣张气焰,动摇了追随西特勒的仆从国对他的信任度。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近代战争史上空前惨烈的一次会战,血腥程度无以用言词来形容,双方伤亡就在二百万人以上,从世界范围来看,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同时期发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以及阿拉曼战役一起,构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而永载史册。


芦嘉玉


莫斯科会战,苏军己经开始了解德军的作战规律,逐渐掌握了防御德军进攻的方法;斯大林格勒会战后,德军的战略进攻态势,转变为战略退却防御态势,苏军转守为攻,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成为交战双方攻守易位的转折,一路向西收复失地;库尔斯克会战德军企图夺回主动权,取得攻守易位的新转折,但它失败了,没有改变战争态势,所以对苏德战争来说,只是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果的继续发展。哈尔科夫战役,德军取得的只是战术胜利,它只是斯大林格勒会战的休止符,是斯大林格勒会战的一部分。

二战中,德军所谓苏军的损失不可信,俄罗斯说的也不那么可靠,它们都因为各自原因,需要多报苏军的损失。而实际上,战后超过千万的苏军规模和仅仅80万女兵参战的数据,就证明苏军二战损失达千万人,是不可靠的,因为无论如何,苏联可动员的兵力也达不到两千万的水平,那是两亿人口以上国家才能达到的理论值,而非实际能达到的。


沉140769451


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转折点,其主要原因由苏联的溃败,转变为可以守住(顶住了德国的进攻),而具备了反攻的条件(开始),苏德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得德军第一次有主力兵团被歼灭。之后,苏军开始转入反攻。

当时的美英军队不急于开辟欧洲战场其主要目的就是想让德国和苏联最大可能的消耗,已达到坐收渔翁之利,苏联的顶住稳住反攻,不得不让以英美为首的军队加快开辟第二战场,更加快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结果的速度。


人物简史


这是一个没法争辩的问题,无论政治,军事方面。政治上,希特勒的决定是对的,斯大林也是对的,可惜倾全德国的力量,希特勒攻打苏俄时,已经到了极限了。后勤跟不上去了。所以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敢说我能统一全球,征服世界。世界太大了,就是现在狂妄自大的美国佬也是做不到的……我判断,早几年前,老小布什肯定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不敢露出来而已。……这世界太疯狂了,人也是足够疯狂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