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38章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处世?

清幽宁静


老子第38章是《道德经》下篇开篇首章,并非讲为人处世的具体道理。似乎此问并不是要问38章,那么我就直接谈谈我对38章的理解,供参考。

我在《时空之外·道法自然》中,对38章理解如下:

老子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大意译解:

上德从不标榜德,这才是有德。下德貌似有德(其与实难符),因此仍属无德。

上德倡行无为且不做与规律相违背之事,下德按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以为可以改变规律,上仁也按主观意愿行事但无心改变规律,上义既敢于妄为也敢于对抗规律。

上礼按主观意愿施政无果后,不得不放弃其政治主张。由此可知偏离道之后首推以德治世的纲领,德失效后退而用仁,仁失效后再退而用义,义失效后再退而用礼。

这个礼制的纲纪,其实是忠信缺失、祸乱兴起的源头。

上述这一系列政治主张,针对的只是社会矛盾表象,用愚笨的方式将全社会导入道德大滑坡的路上,因此有抱负之士(大丈夫)定要坚守传统的厚重,反对临时应急的短视政策,深刻认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不要被虚华表象所迷惑。为此务必坚持以道治世并否定一切非道之法。

本章与第一章一样,历来争议较多,各说各是。我个人的观点是,要想领会老子此章的本义,一定要将此章完全置于《道德经》全书的整体贯通之下,才能较好把握。


刘怯之


这是《德经》的首章,主要在讲什么是“德”,以及道、德、仁、义、礼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指的是真正有德行的人,这里的第二个“德”和“得”是通假 ,不德即是不得,不得即是舍,能舍的人才是有德的人;“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指的是一般人,一般人如不肯舍,那就是无德的人。这一章里,老子讲,先道而后德,先德而后仁,先仁而后义,先义而后礼。对礼,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也。”对这句话,要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理解,比如父子,父子之间话很少,不讲礼,可是关系最深厚,人与人之间,礼数越多,感情越薄。另一句,“前识者,道之华,愚之始也”,是老子对算卦算命的态度,人的命不可算不用算,那些算卦者,轻信者,都是最愚蠢的。这一章也是《道德经》的精华所在,如能正确的理解,可以说是终身有益。


东方俊侠74412004


最好的道德是顺其自然,而不是固守某些条条框框去按图索骥,时过境迁,想要固守陈规终将越走越变样,最终走入死胡同。

最好的仁义是出自天性,而非欲求人知的勉强做作。天性是自然流露的,所以久而弥坚,不死不息。勉力做作虽也是善,但很难作得圆满,施者苦,受者累,非善之善者。

人为规定的礼是发自内心的忠与信都很缺乏了,为避免冲突而不得已的客套,实在是离冲突不远的产物。

那些注重礼与推广礼的所谓远见者,其实是在破坏天然纯朴的道德,是愚蠢的行为呀!

所以有道之人为人厚道为人而不刻薄奸诈,为人实在而不求奢华!











逍遥子三阳开泰


道德经:一本可以看一辈子的书;一本可以天天看的书;一本可以随时随地看的书;一本人人都可以看的书。

一千个人有一千部道德经。

算来研读《老子》有几十年了,至今仍会天天研读。读任继愈老先生的《老子新译》,读陈鼓应老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读王蒙先生的《老子的帮助》,读何新先生的《何新品老子》,读黄元吉的《道德經講義》,读林語堂先生的《老子的智慧》,读王弼的注,读河上公章句。可以说每读这些书的时候,感觉就像一个饥饿的人在吃面包,一个极渴的人在饮酸奶。神清气爽啊,实在是一部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天下奇书。

下面就是我對《老子》第38章的新译。是新译不是圣译。好作品都是读者读出来的,读者说了算,时間说了算,历史说了算。期待着大家的賜教。

大的德相不自我表現,才是有德。小的德相不弃德,才是不缺德。大德順勢而為,沒有做不成的事。小德做自己應該做的事,都可以做成。用仁待人,沒有不成功的。以义做事,都可以做成。用禮待人,沒有不应的。就像摆动着双手走路,总会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所以:失道后德补之,失德后仁补之,失仁后义补之,失义后礼补之。格守礼数的人都知道,缺少誠信是乱之首,有見识的人都知道,华而不实是愚之始。因此,男子漢大丈夫,立身淳厚不尖刻,处事实在不卖弄。所以,取前去后。


仁者见智者见


正因这章的文字,很多人认为老子一书应晚于论语,即道德经成书在论语之后。且老子是晚于孔子的,或道德经一书并非老子写成而是后人托老子所书!先有道才有仁义礼智信,故此书应出于孔子之后!


非常各


尊德守心,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始,做好自己,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