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在山东土话中叫什么?

玲珑剔透77364482


老家山东菏泽单县,大学出来工作三四年了,正在打算在杭州安家,从出来念书起也算是游历过祖国的山南海北,仿佛到哪里都能看到大街上写着正宗山东水饺的招牌,仿佛山东人和其他地方比,对饺子有着不一样的情节和执着,从小读书就在外地,只能寒暑假法定节假日回家和家人团聚,每次回家无论任何山珍海味,都替代不了一家人包饺子的那种幸福的仪式感,我们现在年轻人,包括父辈那一代都叫饺子,只有60以上的老人家他们私下交流才叫"扁食"我想这可能是普通话的普及对本地固有称呼的一种同化吧,但我知道老人家口中的扁食就是饺子,只是怕我们听不懂,很少说了。

人最难同化的就是对家乡故土风味的执着,虽然出来工作读书十多年了,依然还是爱吃面食,爱吃饺子,感谢面食赐我健壮结实的身体😄



隔夜暗想


山东地广人多,所以往往同一种事物用方言都有好几种叫法,就拿饺子来说吧,大约有以下四种叫法:

1箍扎(读音gu zha),胶东半岛一代将饺子叫做箍扎,包括潍坊地区的安丘、诸城、昌邑、高密以及整个青岛地区。所谓“余做不如惬着,好吃不如箍扎” ,应该说自古以来“箍扎”就是上八仙的美食。

2包子,覆盖面最广的一种叫法,为了和真正的包子区分,人民将饺子叫做小包子,而真正的包子则叫做大包子。地区包括济宁、泰安、淄博以及潍坊北部等地。当然这也是最土的一种叫法,所以现在的年轻人中已经听不到这种叫法了。

3扁食,这个叫法倒是很形象的概括了饺子的外部特征。但是本人要强调下,南方和北方的扁食不是一种食物,南方的扁食其实就是馄饨,而北方的扁食则是水饺。这个称呼应该源自山西,明初山西往山东大量移民,于是这个称呼也移民来到了山东。

4水饺,这个标准的称呼对山东人民来说就是舶来品了。原来在老一辈人当中并没有这个称呼,后来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以及各种音像影视的传播,这个时髦的叫法就被年轻让们采纳 逐渐取代了原来的方言称呼。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基本统一用水饺这个称呼了。

最后就是饺子了,在山东来说 ,这基本只是个书面用语,本人从未见过有人在口语中用这么拗口的词汇。


林屋公子


俺老家就是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山东莘县,从小在老家依偎伯母长到八岁,儿时的记忆印象颇深,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肚子都吃不饱,娘(伯母)精打细算,勤俭过日子,常把野菜树叶搭配着有限的粮食制成食物,一家人赖以充饥。一年难得吃几次饺子。只记得过年吃饺子,我们那还有老人去世,按老人年龄包多少饺子的风俗,然后近门也会端几碗饺子去祭奠,主家会留下一碗饺子。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美其名曰饺子,其实就是薄薄的面皮,随便弄些青菜馅,放些盐,油调拌一下包住而已,就连过年的饺子也是有点肉末或炼过油的油渣渣,大部份是萝卜菜,过年看着娘自己赶皮自已包小包,弯弯的小包一圈圈摆在圆圆的面拍上(把茭草杆用针线绳穿连在一起制做的使用家什〉



自己忍不住缠着娘也要包,记得娘说:小包不怕丑,来回三遍走。意思是包饺子要来回捏三遍,只要不露馅就好。现在想来,娘包饺子也很慢,一只饺子来回捏三遍呢!也难怪一年难得吃几次小包,怎能练出快手呢!这算是幼时最好的美食了。长大成家后,娘来我家,我总爱给娘包几次饺子吃,看我包饺子很快,一捏一挤,娘会高兴的说,俺妮真马利儿,包的小包又快又好看!可惜娘早已去世,我再也无法对她老人家尽孝了!现在的饺子丰富多样:



猪肉,



牛肉,羊肉,



鱼肉,鲜虾,



吃腻了肉馅,又吃野菜馅,三鲜馅,






可以说各式饺子应有尽有,饭店就有百饺宴,我常对孩子们说,现在食物太丰富了,生活太富裕了,天天都像过大年!哦,差点忘了主题,我老家那里饺子叫小包,也有的叫扁食!村里有人绰号叫扁食,小时候不知道啥意思,大了才知道原来扁食就是饺子!


哈哈😄


素彩生活


我是鲁西南菏泽人,我们那把饺子叫做“扁食”。



一路向西226540831


我们山东潍坊市区叫扁食



花好月圆37098186


水饺在胶东各县市的叫法也不一样。比如栖霞叫水饺是“馉馇”,而蓬莱南部叫“馉了”。其中发音的时候,后面的“了”字很短很轻,几乎就听不出来。


给各位分享一下一个关于“馉了”的小笑话:

一天一个小伙子进城下饭馆,张口跟服务员要一盘馉了。连续叫了两三遍,周围吃饭的人窃窃私语,意思是笑话他说话太土,不会说饺子。


饺子端上来后,小伙子故意找茬嚷道:我要的是馉了,你这是饺子啊!

服务员纳闷了,你说馉了,意思不就是要饺子嘛!

小伙子说不对,你这样的叫饺子,我说的馉了是捏的时候边上有褶的!一边说,一边看嘀咕他的那些人。

原来,在胶东老一辈的人,包饺子不是像如今这样双手对着捏,而是把边捏好后,再捏上褶儿,俗称“老婆馉了”。


胶东民俗通


山东的饺子,我就想起我那姨丈母娘。那个80多岁的老太太。和的一手好馅,包得一手好饺子。她是山东,文登市埠口的,这位慈祥可爱的二姨。是一位操家的好手。年轻的时候我想一定是一位美丽漂亮的山东大妮。这位老人她做的饺子鲅鱼馅儿的特别好吃。每年六七月的时候我都会与我的媳妇儿陪同老妈妈去山东文登的埠口,去看望这位80来岁的二姨。二姨也知道我们东北人愿意吃饺子,他就会让表哥去集上买回新鲜的鲅鱼。然后他就用猪五花肉切成肉沫。把鲅鱼也去刺,切成块。放上山东的大葱放上花生油,然后搅拌起来。等到饺子包好的时候。我的心就已经跳到了那桌子上,热腾腾的饺子里。我会迫不及待地吃起来。也真的忘记了山东那么多的里,现在想想都有些不好意思。这些都有些说远了,但是我二姨管饺子的叫法让我很觉得新奇。她管饺子叫顾子,你吃顾子。这是二姨经常劝我们的一段话。一看这个答题,我又想起了远在山东埠口的二姨。又想起了顾子的味道。



伊春美食美客


北方人是个节日就要吃饺子,过年要吃,冬至要吃……尤其是面食为主的山东,饺子更是饭桌上常见的主食。

我是潍坊安丘人,离青岛比较近,土话方言与青岛经常有相似的地方。我们从小到大都叫饺子叫“顾扎”(guzha),中学求学在外,回到家母亲就一定会包顾扎犒劳下我。家里客人多的时候,一包就包好几盖垫。

不知道你们那儿用不用盖垫,盛饺子神器,包好了放进去不沾,下熟了放进去清爽不坨。

工作在济南,婆婆家是聊城东阿。东阿话与济南南部的方言很相似。

有次婆婆说要包包子,结果擀了小皮包起了饺子。我惊诧之余,才明白,婆婆代表的聊城人和大多数老济南人都把饺子叫“包子”,我纳闷:那包子叫啥,岂不是混了?婆婆:那是大包子。

同样,我也在成为济南媳妇的同事那儿证实了,老济南"包子与大包子"的故事。

婆婆没有用盖垫盛熟饺子的习惯,嫌不好刷,宁愿放在盘子里又湿又坨……

不过在济南,我也从不会主动叫饺子叫“顾扎”,土味太浓,估计没几个人会懂。我查了下这个奇怪称呼的来历,还有个有趣的小故事呢:

古时候有农妇在案板上咕咕咚咚剁馅,孩子问母亲“咕剁”什么,母亲答:包咕剁你吃。

文献也有“顾扎”的记载,但写法是“馉饳(duo)”宋孟元老《东京梦化录》:旋切细料馉饳儿"。胶东一带还保留"馉饳"叫法。

有了出处,以后也能理直气壮地大叫:包顾扎、吃顾扎啦!

你们那儿土话叫饺子叫什么?奇怪吗?(qing)


齐鲁壹点


饺子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美食之一了,但是山东各地对于饺子的称呼还都蛮有意思,我自己了解的大概有以下这么几种。

【包子】

额,确实没错,在济南和淄博等地区人们就是把饺子叫做“包子”的,而对于外地人们通常认为的包子,叫法是“大包子”、“大菜包子”已做区别。如果俩济南、淄博人的对话是“今天回家包包子吃吧。”,那么说的一般就是包饺子;而当他们说“今天吃大包子吧。”,这就不是说吃的饺子很大,而是说吃通常意义上的“包子”。是不是有点绕,你们自己捋一捋。

【扁食】

在济宁、菏泽、临清等地区人们多称饺子为“扁食”,据说最早“扁食”是指得跟饺子形式有点像的锅贴,因为其形状而得名,相传始于元朝。后来因为运河开修,临清、济宁在当时都是河运重地,也受当时的元文化影响,这一称呼也保留下来。

【箍扎】

这个称呼是最奇怪的了,是烟台、威海等地对饺子的叫法。因为在古代这些地方属于古莱国,与山东省其他地方对比有着比较不同的生活和经济环境,所以猜测语言上也融合、保留了一部分古莱语的词汇。无论是“箍”还是“扎”都是这些地方比较常用的、形象的词,人们形容“人挤在一起”就会说“箍扎在一堆”。

以上是我个人了解到的内容啊,欢迎小伙伴们补充和指正。关于饺子从古至今就有很多叫法,比如:牢丸、饺饵、粉角等等,如果你的家乡对于我们常见的美食有什么特别的称呼,欢迎评论里告诉我们啊!

对于美食、健康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个关注,以后一起分享相关的有趣内容哦!


哑巴美食家


最多的叫的就是包子。

当然现在很多人理解的包子就是那种蒸出来的大包子,但是山东干地区的把水饺也统称是包子。

不过很少有市面上的那种造型,山东人最多的水饺造型是那种元宝造型。

那种蒸的包子,山东人一般都叫菜包子,肉包子,就是叫出来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说的是什么。那种大菜包子一般是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的整很多,因为是发面做的,就寓意着新的一年发大财。

水饺的话在山东其实吃的最多的是一些节日啊什么的,就清明啊,7月15啊,中秋节啊就是这么一个习俗会吃水饺,其他时间家里人要是想吃也随时做了。

所以一开始山东人出门的时候会把水饺叫包子,也闹出了不少搞笑的事情,之前一个朋友跟食堂大妈说来一盘包子,大妈就在蒸箱里给朋友拿了5个大包子,我朋友目瞪口呆。

总之每个地方的叫法不一样,还是每个地方从古至今养成的习惯,只要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叫什么也就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