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科学意义?

老张谈三农


进入农历九月后,村里的老人就反复念叨一句老话,“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老人们更是念叨个不停。那么这句老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科学意义?一起来看看吧。

包含的意思。

如果农历九月初九不下雨的话,就要看农历九月十三是否下雨,如果农历九月十三也不下雨的话,那么这一年的冬天就会干旱少雨(雪)。与之类似的说法是,“重阳无雨一冬晴,重阳下雨一冬淋”

蕴含的意义。

老祖宗长期观察所得,农历九月初九、农历九月十三,是否下雨,对冬天的雨雪有着一定的关系。后来又经过长期的实践,将此予以验证。最后用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世世代代流传了下去。这句老话至今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还可指导农民预测天气、安排农事。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冬天雨雪充足,冬小麦才能安全越冬,来年才能有个好的收成。今天家乡这边是个大晴天,一些老人为此忧虑不已,就怕今年冬天会干旱,就怕小麦不能安然越冬,以致影响来年的收成。他们都盼望着农历九月十三会下雨,哪怕是下几滴也成。希望到那天真的能下雨,希望明年农民们能有个好收成。


土妞话三农


农村老话“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科学意义?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什么意思?

“重阳无雨看十三”:重阳是指农历的九月九日,九九重阳节这天。十三,是指九月十三日。字面意思是,九月九日如果没有下雨,就看九月十三日下不下雨。

“十三无雨一冬干”:如果九月十三日不下雨,那整个冬天都少雨了。

把“重阳无雨看十三”和“十三无雨一冬干”两句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农历九月九日如果没有下雨,就看九月十三日了,如果九月十三日还没有下雨,那整个冬天都少雨了。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相传,明朝马大壮《天都载》中的一段文字:相当于今天气象局的一个机构,写了一副楹联:“夏至酉逢三伏热,重阳戊遇一冬晴”。当时有人就把楹联种的“酉逢”当“有风“误传,把“戊遇”当”无雨“误传。所以,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传承。因此,“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网友们,你认为有科学依据吗?

我是凡尘观生活!

谢谢!

再见!


凡尘观生活


农村老话“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科学意义?

在农村里有很多老一辈人根据多年的观察和经验总结出来的老话,其中多数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而这也是农村老话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原因所在,其对于农民安排农事活动是有帮助的。那农村老话“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句老话的意思比较简单名了,那就是如果在重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那天如果没有下雨,就要看农历九月十三了。如果重阳节和农历九月十三都没有下雨,那今年的冬季就极有可能会出现旱情,也就是说今年的冬季是旱冬。

类似的说法还有“重阳晴,一冬冰,重阳阴,一冬温”、“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晴”、“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晴”等。

通过这些俗语来看,广大农民朋友还是希望在重阳这一天下雨的。因为重阳下雨了,那接下来的冬季才会风调雨顺。不然,对于农民朋友后期的农事安排是不利的。尤其是会直接关系到开春后的种植。所以很多农民都希望重阳节这天可以下雨,哪怕是在重阳节那天下一点点小雨都可以。

在农村里,一些老人都说这具民谚的准确性还是很高的,如果在重阳节那天没有下雨的话,一些农民朋友就会忧心忡忡,并且还会提前做好打算,避免到时候措手不及,造成一些损失。


农夫也疯狂


重阳节是否下雨,是农民朋友对当年冬天的天气的预测,以前没有天气预报,农民朋友全靠自己积累起来的经验和天气规率来对农事的预测,不过农民朋友对这种规率是把握的挺准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这样句老话:“俗话说”。其实细细品味,不论那句俗语都有一定的还理。

其实在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里,不只“重阳不下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这句谚语的。例如:“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九月九阴一冬温"。“重阳无雨一冬干"。“吃过重阳饭,不见单衣汉"。等等!



农村俗语;“重阳不下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知道当年冬天的天时,就要看九月初九这一天是否下雨,如果这天不下雨的话,到九月十三看,九月十三还不下雨,那么当年的冬天就会干旱,如果到九月十三能下雨,当年冬天的墒情就会好,到来年夏收季节就会有个好收成。


XGC上善若水


农村俗语:九月九,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这是什么意思呢?

农村谚语是物象和阴阳验证的结果。这样的俗语和农谚太多了,大多都是围着人间生活,节气和农事而验证的定律。比如四月初八(一般为小满之时),这一日若有雨,则一麦不利,有俗语称:雨湿老聒(乌鸦)毛,麦从水里捞,四月八若下雨,必然忙种时收种大涝,连阴雨不止,麦子难收难打,更难安秋。又如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若八月十五这一晚有云遮月,正月十五天必阴。若八月十五下雨了,正月十五节必有大雪封门。为什么呢?这是天干地支阴阳互相干扰和春秋物象的对应关系。小满之时,日怕遇极阴之相,比如遇庚辛壬癸日势必下雨,下必连阴十五天以上,是以影响收麦。而此日若遇午未和戊己,则必天干,虽能收麦,但无雨难以安秋,两者皆灾相,其它日皆平。如八月十五日秋分之时对应正月十五雨水之气,它有一种阴阳感应之气,秋分遇阳日,正月必旱,秋分遇阴日(如庚辛壬癸]正月必雨,分毫不差,个中原因凭我的资智尚难说清。而重阳者更甚。九月九至九月十三日的五天时间为秋汛(旬)日,乡人叫下雨旬头,即多雨之日,此时的雨水叫压麦根雨,不下的极少,应验的极多。那是什么意思呢?一是因为九为极阳,最大数值,是为阳。九月为一阳,加初九为二阳,即为重阳,阳再不过的了,一阳本就显旺,乃二阳合一则更阳更旺,但阴阳是可互相转换的数值,而九往上进便又为0,这就是物极必返的阴阳转换,是以极阳可转换为极阴,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也即吉中带凶,凶中含吉是也。那么重阳乃阳之极盛,应该天干物燥,可就是阳中含了极阴,物极必返,数进(尽)归零(阴),九进为十,十乃极阴之数,必有雨下,若在这五天之中,再遭遇丙丁,必下无疑,若遭遇庚辛壬癸,阴容阳中,必然中和,无雨平平。它的对应关系就是,重阳所遇的干支在三冬里会循环出现,下不下雨雪全在这几个干支字上。这就是此汛(旬)的來历。

而重阳节者,现称老人节,古时为阴节也。何为阴节?在古时,人们把九九称阳盛,但阳盛必衰,阴极泰来。此日看似吉利,实则大凶之日也,一年中的第一个极阴之日即大凶之日。此夜极阴,鬼,怪,仙,圣皆动于此晚,明人不会夜游也。所以古代僧,伲,道,仙,巫师,法力者(诸如耳功,眼功,指功,童子功(非武术童子功)太上法曹等等法师,入夜人静后,必去野外鬼魅(老坟或惨人之处)之地,闭目打坐,养神修功,此夜修正者,法力极上。此即为阴功之节气也。


福自福地來wjf






河山59286680


农村老话“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科学意义?

明天就是重阳节了,农人觉得今天回答这个问题最好了,农村流传着很多俗语,这都是农村先辈们智慧的结晶,在没有任何科学仪器的辅助下,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出天气规律,口口相传,虽然有时候也会出现偏差,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重阳无雨看十三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重阳节没有下雨,我们就要等到九月十三了,这一天的情况同样也影响着接下来冬季的天气状况。十三无雨一冬干!九月十三这一天如果没有下雨,那么接下来整个冬天气候都会特别干燥,很少有雨雪天气,这间接影响了来年的庄稼的长势。

我国农村流传着很多的俗语,这也反映了一定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他们一直在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尽管没有任何可以借助的外力,但他们还是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生活经验和天气预测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这些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传承下来。



欢迎大家和农人一起交流讨论!祝大家重阳节快乐!!!


每日农业资讯



李198588733


重阳是关中播种冬小麦的时候,由于小麦播种需要墒情适宜,所以农民们都盼着下场透雨,如果重阳下了雨,预示着今冬明春雨水充沛。重阳没雨看十三,十三没雨一冬干,十三得不到透雨,一是预示着冬春少雨,麦子肯定歉收。


龍眠1


回答悟空:农村老农也常说;旧黄历看不得,且看老天变脸色。这说明农颜也不一定谁确,由于地球变暖的原因。所以农民接照老人的说法,加以印证。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找出气象规律,重阳有雨是及时雨。到了小雪雨封地,今年雨水必不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