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使孩子更坚强、更独立?

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


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优秀,在未来的人生中能够取得成功,但是很多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重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作用,其实家庭教育决定孩子性格的养成。由于许多父母没有学习过育儿方面的知识,不知道怎样去培养孩子,造成孩子有各方面的问题。那么怎样教育才能培养更坚强更独立的孩子呢?

1. 父母对于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拿主意,不要帮孩子作决定,对于孩子的决定父母要给予正面的暗示,鼓励孩子作决定,让孩子养成自己拿主意的习惯,培养孩子的主见性。

2.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太能干,不要包办孩子所有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不要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依赖,从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3. 父母要尊重孩子,不批评和否定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多对孩子作正面的评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4. 孩子遇到困难父母要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让孩子学会思考。

5. 父母对于孩子的事情不能什么都管,要适当地放手,相信孩子自己,否则会让孩子失去活泼显得呆板。

父母们想学习育儿知识,可以关注我,侯妈每天给你分享。


侯妈家庭教育


要让一个孩子更坚强,更独立,也许要先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让孩子的内心足够强大。如果一个孩子成长最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保证,没有安全感,常常处在忧心忡忡中,那也就很难坚强独立;又或者这个孩子得不到尊重和信任,也许他就压抑了自己的各种心理需求。因为长期从亲人那里“得不到”,所以表现出“无所求”。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孩子,即使完好地成长,心里也是很多抱怨和恨。例如王朔,幼儿园开始寄宿,对内心伤害很大,成年以后做电视节目还会抱怨父母的狠心。很多基本需求没有满足的孩子,有的出现心身疾病,有的愤世嫉俗,有的伤害自己。过早训练孩子坚强独立的结果可能是,让孩子“假”独立,真孤僻。


不过一直给孩子过着春暖花开的生活,孩子也无法坚强独立。挫折让孩子坚强,适当的分离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很多心理学家建议按照孩子年龄特点来给孩子适当的挫折。基本上一周岁以内的孩子是无条件宠爱的,孩子需要什么就及时提供给他。但其实也可以稍微延迟满足一下,比如喂奶的时候,有时故意柔声说“马上来”,却不是立刻满足,也许对孩子来说这是恰当的。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探索这个世界,踉踉跄跄行走中常常会破坏一些东西,如果比较危险,也许我们要用严肃的脸孔来警告他,这样爸妈生气了,甚至拍打一下小手。当三岁以后孩子进入俄狄浦斯期,爸爸开始多多介入到母子之间,帮助母子分离,孩子上幼儿园需要克服分离焦虑。这些都是孩子成长阶段必须经历的正常挫折,每一种挫折同时也带给孩子更多成长。当孩子年龄越大,允许孩子自己拿主意,孩子犯的错也越多。这时孩子会越来越独立和坚强。父母做“六十分妈妈”而不是“完美妈妈”,孩子可以成长得更多。


你的心事与困惑,我们愿意倾听,欢迎关注“青音约”的头条号,向我们提问或私信留言,我们帮你解忧,让我们一起活出本真,爱人悦己


青音约


☞本篇由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李娜老师回答,头条号 关注教育li,欢迎关注。

孩子从母体剥离出来后就已经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做法,思考问题的角度也都是与成人不一样。这时如果家长能够多鼓励支持孩子发展自己的意识,将来必会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但若在此时,家长若过多的对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采取包办代替的做法时,必然会造成孩子思想意识上过度的依赖而完全的失去自我。

要想让孩子更坚强独立的话,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一、鼓励孩子“不听话”

很多家长都会不停的告诉孩子,你要听话,要听爸爸话,要听妈妈的话,要听家长的话,要听老师的话,要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等等。所有强调的中心都是让孩子听话。

听话的孩子谁最受益呢,当然是管理者!父母、老师。因为他们不用费太多的心思,照顾上会轻松很多。但实际上对孩子来说,就会严重阻碍了孩子独立思维的发展,阻碍他们创新,阻碍他们大胆的尝试,对事物他们没有新的体验,所有的一切都是家长曾经的经验嫁接到了孩子们的思想中,所以在未来面对人、事、物时会越来越多去依赖父母,而不去自己体验、创新、尝试。

有些不听话的孩子,是源于他们的成长和成熟带来的独立思考,这样的不听话是值得鼓励的。这些不听话的孩子,虽然在管理上难度大,会有意外的一些伤害,挫败。但这些不听话的孩子都有着极强的自我独立意识,他们会分辨大人所说的话,他们会思考一个事情具体的做法,会分析有哪些途径可以完成目标,也愿意去尝试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所以做为家长,不要总要求孩子听话,要适当的鼓励孩子的不听话行为。这是对他们独立思想的肯定,积极勇敢行为的鼓励。失败时,也不要过多的责备,要给予正确的方法引导帮助他们,在失败中教会他们总结经验,鼓励他们再次起飞。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面对事物时都会更加独立坚强勇敢。

二、乐意为孩子收拾残局

很多家长因为知道孩子不听话必然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出来,为家长增加工作量。

为了减少麻烦,家长都会阻止孩子去尝试他们那幼稚的想法和行为,即便哭闹也会坚决阻止。没有尝试就没有体验,没有体验就没有成长,慢慢孩子的积极勇敢尝新的行为和做法都会变的迟钝甚至消失。

所以家长在不是很危险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陪孩子们去尝新,允许他们试错,为他们积累更多的经验。面对孩子的残局也不要抱怨,批评、责怪。

像这样的话不要说:“叫你不听话,看看给妈妈造成多大的麻烦”

“不听话的后果就是这个样子的”这同样会造成孩子内心的伤害,目的同是把他们变成一个听话的傀儡。

三、做孩子的军师而不是替身

家长经常会看到孩子笨拙的行为而忍不住的挺身而出,快速的帮孩子把要做的事情全部完成将结果直接给到孩子。孩子面对这样的结果,并没有兴奋,高兴的情绪相反会感到沮丧郁闷。

因为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就这样被家长消灭掉了。同时,他们感受到家长对他们深深的否定,增加了他们自我评价低的情绪,这就会造成孩子自信不足,做事缺乏积极性,喜欢拖拉磨蹭因为这样家长就会主动来做,平时也会比较懒散等一些不良性格。

作为家长,虽然孩子想法可能稚嫩,做法可能不灵活,还有些笨拙,家长都不要以替身的方式出现,家长可以多为孩子引导,协助,帮扶他们来完成某项任务,让孩子从中获得满满的成就感。通过每一件事来告诉孩子:经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是可以达到最终结果的,虽然有困难但爸爸妈妈是支持你的,只管放心大胆的去做,遇到任何难题,家长都会随时来支援的。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增强孩子面对挫折还能勇敢前行的能力,慢慢的孩子就会在生活中面对各种问题都会变的更加独立、坚强、勇敢和自信。

★妇专委协会近期推出线上系列公益微课,每周一次,欢迎收听,详询请发私信或留言。

♥李娜,多伦多国际心理中心认证的情绪管理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北大课题项目组成员,ACI国际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认证的情绪管理师。



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


你好,我是暖心理咨询师杨湛德,很高兴为你解答。孩子的教育的确是很需要时间和耐心,才能培养起孩子的一些好的品质。
一方面对于孩子需要从小有意识地去培养他独立做事情,比如说独立去吃饭,独立去睡觉,独立去漱口,独立去穿衣服等等。在这过程中,孩子的习惯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些耐心去引导孩子独立做这些事情。因为孩子很多时候是很随意,很希望依赖父母,所以要培养孩子独立,这时候很需要父母有足够耐心,甚至是包容孩子情况的一些反复。

一方面尽量把独立的事情变成一个比较娱乐能够吸引孩子去做的事情,甚至尝试顺势而为,这样子就会降低孩子抵触心理。孩子在长大过程中,总会要求很多的独立性,也会想做些很多事情,这时候顺势而为去培养孩子一些独立性会更有利降低孩子的抵触心理。而在孩子培养独立性过程当中,注意把一些事情变成有趣可玩,甚至是注意在过程中对孩子进行一些鼓励,那这样子才会让孩子更有信心去做。

一方面尽可能的按照孩子成长的规律去培养孩子,因为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一些任务,而不是过分追求让孩子去坚强去独立而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规律。比如在孩子在需要建立起信任感的时候,不应该强调孩子去培养独立,去培养坚强,因为这样的坚强和独立会大大伤害到孩子对人的信任感,会导致孩子长大后更多的问题产生。
一方面,家长也必须做出能够独立坚强的榜样,对孩子能够言传身教,而不是家长一面要求孩子独立坚强起来,自己一方面又十分依赖另一半,或者依赖自己的父母。因为很多时候孩子更多是通过眼睛从家长的行为去学习一些品质,这时候会比家长的语言更有作用。所以与其使劲劝说而要求孩子要独立,还不如自己真正去做到独立,让孩子看到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释梦师杨湛德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暖心理


孩子有没有自己喜欢的东西,父母对孩子是什么样的态度,家庭环境都将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可观性。从小培养独立,不仅仅是生活独立,还有思想,精神独立。让孩子多玩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积木这样的益智类玩具,家人从旁辅助,培养一个性格特点,不是短时间可以达到的,需要你们自身长期影响,造就孩子的独立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主要来源于你们自身和周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