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汉宣帝评价元帝:“乱我家者,太子也!”?

木剑温不胜


汉元帝刘奭是汉宣帝和许平君之子,因为许平君是汉宣帝的嫡妻,因此作为嫡子的刘奭被立为太子,虽然汉宣帝曾说过“乱我家者,太子也!”,但因为许平君在汉宣帝心中的地位,因此刘奭的太子之位得以没有被废。在汉宣帝驾崩后,刘奭登基为帝,是为汉元帝。



那为什么汉宣帝会评价汉元帝“乱我家者,太子也!”呢?

因为汉元帝刘奭本身是一个柔和之人,最主要的是刘奭喜爱儒家思想,他对儒家之术非常看中。

而汉宣帝却是注重法家思想,因此汉宣帝所用之人多是法家的人物,而法家经常会处罚大臣,重儒家的刘奭就非常不认同汉宣帝的做法。因此刘奭就说汉宣帝刑法过重,应该多用儒家的人物。

汉宣帝听了刘奭说的,非常生气,汉宣帝认为,大汉自开国以来,就是王道和霸道共用。而儒家所谓的仁政、德政虽然愿景很好,但根本不切实际,儒生只重古时而轻现今,不能根据时局的不同而做出好的策略。因此汉宣帝觉得朝廷大事,不能把权利全部交给儒生。

然而刘奭毕竟是汉宣帝和许平君之子,许平君在汉宣帝心中也很有分量,所以还不忍废了刘奭的太子位。而刘奭喜好儒术,汉宣帝是深知的,刘奭太子不被废,将来就会登基为帝成为大汉天子,到那时刘奭就会重用儒生的。这是汉宣帝最担心的,因为汉宣帝本身是不愿刘奭重用儒生的。他觉得单凭儒生的能力不足以担起治理天下的大任。

然而汉宣帝虽然心有不愿,但那时他本人已经不在,也不能左右刘奭的决定,他已经想到自己驾崩后,刘奭登基为帝重用儒生所带来的后果。

因此汉宣帝在这种矛盾之下就评价汉元帝刘奭“乱我家者,太子也!”

本来汉朝在汉宣帝时,大汉国力达到鼎盛,汉宣帝也是大汉皇帝中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到汉元帝时期,汉朝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

汉宣帝驾崩后,刘奭登基为帝,是为汉元帝,本来汉宣帝在去世前给汉元帝准备了三个辅政大臣史高、萧望之和周堪。因为萧望之是儒家,所以深受汉元帝的恩宠,导致史高和萧望子之间发生了矛盾,同时他们二人的观点和主张也都不相同,这就让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演越烈,因此他们之间也进行了一场的权利斗争。

然而汉元帝虽然重用儒家,也深信儒家,但他为人却优柔寡断、性格也过于柔和,所以汉元帝在萧望之和外戚、宦官争斗时,放纵他们对萧望之的攻击,没有坚定不移的作为萧望之、儒生大臣的坚实后盾、没有强有力的支持萧望子,最终萧望之轻易的被打败而被逼自杀。

而汉元帝在萧望之被逼自杀后,虽然伤心难过,但也没有处置逼死萧望之的人,只不过是口头上责怪一下,而后对他们还是一样的重用。


可见汉元帝虽然想重用儒生,但他却缺少主见,同时在萧望之死后,汉元帝又对别的儒家大臣有所疏远,也说明了汉元帝空有理想而缺少坚定不移的信念。

萧望之死后,外戚和宦官得利,其中宦官得利最大,后来汉元帝极度的信任宦官,因为他觉得宦官没有家小,不会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其实宦官专政比外戚专权还要严重。汉元帝最后干脆把朝廷大小事都交给宦官来处理,渐渐地大汉权利也落入宦官手中。宦官得以专权,也是汉元帝纵容的原因。

汉元帝虽然有很大的理想,也想成为一个明君,开始时觉得儒生可担大任,又有外戚信任,后又是对宦官委以重权,这都是汉元帝本身缺少长远的谋略,因为凡是一个有作为的明君,前提就是把权利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里,而汉元帝却把大权交于旁人。


不过汉元帝虽然没有大的作为,但也不是一个非常残暴的皇帝。不过他的皇后王政君,王政君生下一子就是后来的汉成帝,王政君在汉成帝时被尊为皇太后,地位尊贵,王家势力得以得势,为以后王政君侄子王莽篡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孚鉴


从各种情况看来,元帝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元帝身体弱,懦弱老实,政治经验非常缺乏,但是和其他皇帝相比,元帝对自己有几斤几两很清楚。

所以他上台后最迫切的任务是找一个合格的代理人,最终他选的是宦官石显,石显在宣帝时期绽露头角,能力得到宣帝的认可,历史证明他是很适合辅政的。

石显当权期间,没干什么坏事,帮元帝分了不少忧。元帝自身节俭、不贪功不好色,在位期间国库充盈。

所以说,元帝找对了人,又善于用人,个人德操特别高,是个能评价为良好的皇帝,可一说是守业的典范。

如果硬拿他和他父亲宣帝比较,是不太现实的,毕竟他父亲小时候在民间,经历大起大落,身体非常棒,学术也特别好,所以很多事情可以躬亲自行,但是元帝就这样的硬件,算是超频发挥了已经。